陳麗華
(莆田學院外國語學院,福建莆田351100)
?
淺析《覺醒》中的女性主義意識
陳麗華
(莆田學院外國語學院,福建莆田351100)
摘要:《覺醒》是19世紀美國著名女作家凱特·肖邦的代表作。近年來這部被譽為"研究女性的經(jīng)典小說"成為文學界研究的熱點。文章從女性主義角度出發(fā),闡述了小說女主人公打破傳統(tǒng)男權(quán)社會的束縛,追求女性個體存在意識的艱辛歷程,并通過深入分析其女性主義意識從初覺醒到徹底覺醒的發(fā)展過程,揭示其對現(xiàn)代女性價值觀的影響。
關(guān)鍵詞:覺醒;凱特·肖邦;女性主義意識
作為“美國女權(quán)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先驅(qū)之一”的凱特·肖邦,是美國現(xiàn)代著名女作家,她一生的創(chuàng)作歷程,可謂美國文學史上一段嘆為觀止的奇跡。39歲時才開始寫作,很快就嶄露鋒芒,獲得成功。1899年,其巨著《覺醒》問世,標志著肖邦思想意識和藝術(shù)風格的完全成熟。肖邦的代表作《覺醒》,大膽主張女權(quán)主義,強調(diào)了女性自我的解放與自由,特別是女性獨立個性與自我價值的認同與實現(xiàn)。作品完全顛覆了當時世俗對婦女的歧視,即認為婦女各方面都應(yīng)附庸于男性的觀點。小說一出版,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受到傳統(tǒng)觀念衛(wèi)道士的嚴厲指責。在圣路易斯,《覺醒》被認為是低俗的“應(yīng)列為毒品”的書,很快被列為禁書,并被圖書館下架。而肖邦本人也被圣路易斯文藝社取消會員資格,逐出當?shù)匚幕Α_@使得肖邦的創(chuàng)作之路驟然停止,也使她的作品在此后幾十年間無人問津。直到20世紀50~60年代,隨著美國女權(quán)運動的蓬勃發(fā)展,《覺醒》一書才獲得評論家們公正的評價,認為它是一本思想水平和藝術(shù)手法均屬上乘的好書,是美國文學中不可多得的名作。[1](P100-108)該書還被譽為美國文學經(jīng)典和女權(quán)運動的先驅(qū)作品,是第一流的長篇小說。[2]
19世紀末,男權(quán)盛行,女性無論在社會還是家庭都備受男性壓制。然而,大部分女性內(nèi)化了男權(quán)社會的價值觀,對男性言聽計從,毫無主動權(quán)。在這種形勢下,凱特·肖邦借助《覺醒》女主人公艾德娜來傳達自己的女性主義主張,試圖喚醒女性的抗爭意識。外國評論家弗朗西斯科·龐德爾勒指出《覺醒》是美國“女性寫作”的早期版本。[3]而斯加格斯認為它是一個女性實現(xiàn)自我和建立主體性的過程。[4]在書中,肖邦大膽塑造了一個拒絕履行傳統(tǒng)女性職責的全新女性形象艾德娜,其所代表的是女性對于狂熱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渴求自身的解放,渴望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1](P106)在肖邦的女性主義意識中,她極力推崇女性要勇敢地追求屬于自己的生存價值與意義,并肯定了女性對肉體和靈魂雙重自由的追求。[5]肖邦的女性主義主張是通過塑造女主人公艾德娜這一形象本身女性主義意識不斷發(fā)展成熟而彰顯的。
(一)初覺醒
小說開篇即展示了象征艾德娜猶如禁錮于籠中之鳥的典型形象。在父權(quán)社會中,每個女子都只是丈夫的附屬品,都必須從屬自己的丈夫。她們都有著重大的家庭責任。每當真正發(fā)生了或想象發(fā)生了什么傷害、威脅她們的寶貝孩子之事時,你就會發(fā)現(xiàn)她們張開保護的羽翼跑來跑去。她們是寵愛孩子、崇拜丈夫的那種女人,她們寧愿犧牲自己的個性,長出侍奉天使的翅膀,并把這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6](P14)最初,艾德娜似乎也習慣了這種波瀾不驚的家庭生活,滿足于賢妻良母的角色身份。每逢周二下午的會客日,她總是穿著漂亮的禮服,接待來訪者,在客廳里呆上整整一個下午?;楹罅陙?,她像進行宗教儀式一樣,一直重復(fù)著這種單調(diào)乏味的例行公事。在面對丈夫的責難時,她總是選擇隱忍,因為她丈夫?qū)λ樯钜庵亍⒅邑懖毁E,在她看來,自己所受的委屈跟丈夫?qū)ψ约旱纳钋楹椭艺\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她的女性主義意識的覺醒發(fā)生于到格蘭德島度假之時,環(huán)境的改變,與大自然的接近,激發(fā)了艾德娜受壓抑的天性,她開始審視自己作為一個個體在這個廣袤宇宙中所處的位置及自己同周遭萬物的關(guān)系,開始用異于以往的眼光看待事物,漸漸認識到自己的婚姻缺乏愛情,生活沒有自我,有的只是對丈夫絕對的順從、對孩子無盡的責任。她有家庭,有丈夫,有舒適的生活,唯獨沒有自我。當她覺醒后,覺得自己渾身好像獲得了新的力量駕馭她的身體和靈魂,她變得勇敢而無所畏懼。她一直渴望學會游泳,然而在百般嘗試之后仍不得要領(lǐng)。出乎意料的是,在一次晚間聚會后,她竟能無師自通,奇妙地學會了游泳。事實上,學會游泳象征其兒時愿望的實現(xiàn)。自由自在地在大海中遨游,用海水來洗滌自己的魂靈,掙脫世俗的枷鎖,這一切使得她內(nèi)心天然的渴望被激活,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內(nèi)在,關(guān)注自己的內(nèi)心。她開始認識到自己具備強大的力量,她游到了別的女人無法到達的地方。自信使得她開始有了新的追求,改變了周邊的許多事物,這些追求讓她變得更加果敢有力。
(二)飛躍發(fā)展
因艾德娜對生活的意義有了新的理解,她的激情和欲望被喚醒了。她不甘心淪為世俗女子,她絕不愿作為丈夫的附庸,不愿意被家庭束縛,更不愿自己人生的蹤跡被定格在生兒育女之上,她強烈地想要突破世俗的壓迫,求得靈魂的自由解放。她在內(nèi)心萌發(fā)覺醒的精神,她追求女性的精神自由、滿足和獨立。自我意識已經(jīng)覺醒的她再也無法忍受舊有的生活方式和社會角色,她按著自己的想法,隨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為變換不定的念頭和忽然到來的古怪想法所左右著。她還用實際行動來宣泄對現(xiàn)實的不滿與反抗。她手中的薄紗手帕撕成一條一條的,搓成一個小球,扔掉了。她甚至從手指上擼下結(jié)婚戒指,丟在地上,然后用腳使勁地蹂踩這枚滾落在地板上的戒指,想把它碾碎。她一手抓起桌上的花瓶,向壁爐的磚墻擲去。[6](P87)艾德娜的覺醒使她走上了一條反叛的道路,她開始對男性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體制進行勇敢反抗,她拒絕再去順從地扮演社會分配給自己的妻子和母親的角色。她腦子里開始充斥著某種關(guān)于女人永久權(quán)力的念想。[6](P109-110)這種強烈的意識使她開始求索存在的意義,她開始追求真正的藝術(shù),用繪畫來滿足她個性上的獨立,并試圖以繪畫為生,從而徹底擺脫對丈夫的經(jīng)濟依賴。她甚至還違背丈夫的心愿,自己遷居到一所小房子里去住。此外,她還認為婚禮是世界上最令人頭痛的場面,因而拒絕參加妹妹的婚禮。為此艾德娜和父親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吵。她渴望走一條全新的道路,不同于任何人的路,她要成為完全掌控自我身心的人,完全自我的主人。
艾德娜精神上的覺醒促使她開始尋求性欲的解放與滿足。她不愿接受性生活中男人支配,女性只能被動接受的舊觀念,她要追求自己內(nèi)心的選擇,追求真正的愛情伴侶。于是她主動約羅伯特一起到尚奈爾島游玩,并品嘗禁果,有了被傳統(tǒng)價值觀所不容的婚外戀情。性愛意識的覺醒,使她的自我意識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如果說格蘭德島之旅促使艾德娜的女性主義意識萌醒,尚奈爾島之行則使她的女性主義意識得到飛躍發(fā)展。盡管她的愛情覺悟并沒有減輕現(xiàn)實對她的壓迫,也沒有沖淡她對未來的朦朧憧憬所帶來的痛苦,但是,她在反抗之后過上了屬于自己的獨立生活,也獲得了自主感,她的女性主義意識已經(jīng)變得清晰而強烈。
(三)徹底覺醒
艾德娜背叛上流社會,追求真愛,離家出走,這一果敢決絕的行動,究其根源,是一名婦女自我意識的覺醒,是天生人性的覺醒,更是平等意識的覺醒。她渴望成為一個有獨立個性的個體,渴望主宰自身,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成為與男人同樣的大寫的人。然而,她的這種追求在當時的美國實在是天真的幻想。雖然艾德娜大膽而又勇敢地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然而愛她的羅伯特卻因世俗的壓力和道德的譴責而退縮逃避,最終離開了艾德娜。絕望的艾德娜意識到,除了她自己,她已不屬于任何人了。[6](P133)社會、家庭、責任、義務(wù)不容她追求自由的靈魂,現(xiàn)行社會制度下要追求女性的個人完善是不可能成功的。一個由男性主宰的社會里,女性永遠不可能獲得完全的自由。為了逃脫“靈魂的奴役”,她回到了喚醒她自我意識的格蘭德島,在晨曦中脫光衣服,義無反顧地投身于大海,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以生命換得了最高的自由和解放。
艾德娜的自殺,可以說是抗爭的一種勝利,只是這種勝利帶上了女性追求自我解放個性獨立過程不可避免的悲劇色彩。雖然導致這一悲劇的直接原因是無法實現(xiàn)的愛,但究其根本,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在那樣一個時代,女性獨立平等未能真正為社會所接受,一個個體的獨立覺醒,是無法真正實現(xiàn)的,因而當其面對強大的世俗力量時,死亡也就成為了抗爭的最終必然選擇,悲劇早已注定!盡管如此,艾德娜以死換取自身的自由和解放,這并不是一種懦弱的表示,而恰恰是對男權(quán)社會有力的控訴。雖然她無法解決自己所處社會的矛盾,更無法改變那古老而強大的壓抑女性的男權(quán)社會,但是她勇敢的舉動和美好的愿望,向當時的文明提出了質(zhì)疑。
凱特·肖邦通過塑造《覺醒》女主人公艾德娜這一文學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男權(quán)壓迫下喪失自我,但最終尋求自我解放,自我獨立的艱辛歷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美國社會,那個舊時代的強大社會力量,使得她單獨的個人追求最終只能是一個悲劇??梢哉f《覺醒》是一部女性主義意識的悲歌。
在當下社會,新時代的女性與男性平等已成共識,婚姻也不再是女性存在的唯一價值體現(xiàn),越來越多的女性將自己的價值建構(gòu)于事業(yè)的成就,社會地位的確立,并同時兼顧家庭,她們已不再滿足于艾德娜簡單的女性獨立追求,女性主義的主旨也已經(jīng)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消除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的性別歧視從而使婦女獲得充分自由和全面的發(fā)展,它已經(jīng)過渡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實現(xiàn)男女差異性平等、建構(gòu)女性意識、鏟除地球上所有不平等現(xiàn)象與制度。[7]但《覺醒》中的女主人公艾德娜的價值依舊熠熠生輝,她為新時代女性的女性主義意識提供了依據(jù),鼓舞她們不斷前進。新時代的女性仍應(yīng)正確理解女性主義意識的新內(nèi)涵,樹立正確的女性主義思想和自我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金莉,秦亞青.美國文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梁亞平.美國文學研究[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出版,2004.23.
[3] Francesco Pontuale. The Awakening: Struggles toward L'ecriture Feminine[J].The Mississippi Quarterly,1997,(50):37-50.
[4] Skaggs Peggy. Three Tragic Figures in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 [J].Louisiana Studie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the South,1974,(13):345-364.
[5]李公昭.新編美國文學選讀[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126.
[6]凱特·肖邦.覺醒[M].高清,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0.
[7]楊鳳.新女性主義思潮的價值意義與理論困境[J].學術(shù)論壇,2009,(4):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