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qū)瓦市鎮(zhèn)中心學校 余木蘭
十多年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里有一個內容是“聽話、說話”,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早已改為“口語交際”。這一提法的改變,對學生的口語訓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訓練每個學生聽和說的能力,而且要求在具體的口語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是一種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靈敏、機智的聽說能力和待人處世能力。未來的社會是合作的社會,合作離不開思想、情感的交流,而口語交際是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基本常用的。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社會發(fā)展的要求,也是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需要。
那么怎樣在課堂上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呢?
曾幾何時,教師為了讓學生“積極”發(fā)言而絞盡腦汁,設計了許多問題以使人人有發(fā)言的機會;減低思維難度讓每個學生有成功的可能;尤其是在公開教學時,為了所謂的課堂氣氛而“精心備課”,使學生時時有話講,處處可發(fā)言。殊不知,這樣的“精心設計”造成的而結果是:學生的回答缺乏系統(tǒng)性,揣摩老師的意圖投機作答缺乏個性,以答案為中心缺乏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
要改變口語教學現(xiàn)狀,必須轉變教師的觀念,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在學生參與的時間、內容、形式、方法上下功夫,為學生參與口語交流提供量的保證。在注重量的積累的同時,口語作為一種技能必須在方法上加強指導,在提高教學效率上動腦筋,保證口語教學質量的提高,切莫以簡單的讀讀說說為途徑。
課堂交流發(fā)言是學生進行口語交流的基本形式,也是進行口語訓練的良好載體。從中既可以了解學生的口語發(fā)展水平,更能據(jù)此分析學生存在的口語障礙,從而實施積極的訓練策略。但不少學生在課堂上就是“金口難開”:有的因為準備不足無話可說,有的因為害怕答不好或答不全挨老師批評同學笑話,也有的是因為缺乏交流的興趣而“甘于寂寞”。這些消極因素的存在,阻礙了口語能力的提高,進而影響健康的交際的心理的形成,二者互為影響,久而久之,就會產(chǎn)生交際障礙。教師應該認真地反思,努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交流。
口語交際的特殊性在于直面性、情感性、交互性。即使是平時口語流暢的學生,也難免由于環(huán)境、氣氛因素而影響表達的效果。尤其是口語能力較差的學生,更是怕開口。其實,學生之所以怕交流,不在于說什么,而是在乎與誰說。學生之間交流時,能談笑風生滔滔不絕,而與老師交流時就面紅耳赤,渾身不自在。不少成人也有這樣的體驗,而歸根到底是由于交流雙方地位的不平等所造成的。因此,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牢固樹立師生平等意識,在言行、情感上與學生平等相處;同時,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學會以放松的表情、自信的心態(tài)與人交流,逐步養(yǎng)成平等交往的習慣;再者,要教育學生尊重他人,認真聽講,不挖苦嘲笑他人等。
學生使有思想、有自我意識的主體,學生的語言必須反映主觀意識。想說就說,想說什么就說什么,這是兒童的天性。我們的教學應當去維護和發(fā)揚這種天性。
口語訓練需要解決的另外一個問題是說什么。從提高口語訓練的效果的角度來看,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來提供有容量、有空間的結構性材料是十分必要的。所謂結構性材料,指口語訓練的題材是具有多向性、互動性、情感性等特點的生動形象的超文本材料,能給學生充分的語言源和豐富的想象空間,實現(xiàn)真正的開放的想象、開放的表達。用于口語交際訓練的常用的情境性、結構性材料包括自制課件、自拍錄像、影視片斷等。
情景化的結構性材料以豐富的表情、動作、畫畫、聲音等來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場景中自主參與。教師不再作為主導者出現(xiàn),而是共同的學習者。此時,學生的思維因為跳出了教師的言語誘導而更加活躍,不僅在表達上擺脫了教師的統(tǒng)一模式(雖然教師沒有要求,但學生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按教師的語式來表達),而且在選擇表述對象上更具有主動性和多樣性,從而實現(xiàn)語言的豐富性和創(chuàng)造性。
語言是具有情感性的。要培養(yǎng)學生口語的情感性,首先要讓學生學會體驗。我們在朗讀指導時讓學生理解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情感,對學生語言的情感性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情感在于體驗而無法通過灌輸來培養(yǎng),只有當學生入情入境時,激發(fā)起內在情感,體會其中包含的感情,才會發(fā)出肺腑之言。情景式口語訓練正是體驗情感、豐富語言情感的有效途徑。
口語訓練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而教學時間卻極為有限。因此,口語訓練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應創(chuàng)設具有趣味性、活動性的載體,充分利用學生相互間的合作交流,達到拓寬訓練面,增加訓練量的目的。
從更深的層面上分析,口語能力可以通過課堂訓練來提高,口語交際訓練則包括交際心理的訓練,只有通過實踐或模擬訓練才能得以培養(yǎng)和提高。在實踐中,筆者摸索出較為有效的幾種做法。
教師有意識地布置采訪任務,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從采訪爸爸媽媽到采訪同學老師;從校內采訪到校外采訪。內容由簡單到復雜,要求由低到高。促使學生人人參與社會實踐,鍛煉人際交往能力,這是克服交際心理障礙的有效方法。
讓學生來主持每天的早間說話課,雖然時間很短,話也不多,但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學生都能精心準備;同時,勇于面對全班同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也很有幫助。
教師提供一定的材料,學生按興趣組成“臨時劇組”,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排練,嘗試把課本片段搬上“舞臺”,把童話故事搬上“舞臺”,把生活情景搬上“舞臺”。從中體會不同場合、不同角色運用情感、語調的不同;體會朗讀與口語的不同?!把輪T們”精心準備的過程,演出和同學們的評議的過程,都是學生語言積累、體驗與提高的過程。
創(chuàng)設口語交際訓練的載體,使口語訓練成為學生經(jīng)常性的、樂于參加的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這些活動過程的意義遠遠大于活動的結果,在提高學生語言的豐富性和情感性的同時,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語言的生活化和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