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沙坪壩區(qū)樹人景瑞小學 溫永林
理解對方要表達的意思是傾聽的主要目的,同時也是使交流能夠進行下去的必要條件。
首先,聽完。 別人在講話和發(fā)言時,做到“三不”。其一,不聽到一半就心不在焉;其二,不隨便插嘴;其三,不匆匆忙忙下結論,要聽完別人的話,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做到“三不”,既是對別人的尊重,又是傾聽效果的有力保證。
其次,聽清。這就要求學生在別人講話和發(fā)言時,做到專心致志,留心發(fā)言人說的每一句話,聽清全部的信息,以便整理出關鍵的信息。這是保證有效交流的重要基礎。
1.要傾聽主要說了什么,也就是別人說話的主要意思
善于傾聽的人總是注意分析哪些內(nèi)容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不被枝枝蔓蔓的信息所影響。合作學習中,尤其要重視對學生傾聽習慣和能力的培養(yǎng)。為此,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三分鐘、自習課等時間進行微格訓練。
2.要傾聽怎么說的,也就是別人說話的技巧
對于傾聽別人說話的技巧,我們要讓學生明確兩點。其一,傾聽別人說話時的感情色彩,包括語調(diào)、重音、語速及情緒變化等。其二,傾聽別人說話的方式,比如,列舉事實、采用修辭手法、委婉表達等。透過說話的技巧,我們能了解別人的思維方式。這樣,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從別人身上習得說話的技巧。同時,知己知彼,運用恰當?shù)姆绞接械姆攀傅嘏c人交流。
傾聽并不只是聽別人說,更重要的是在別人發(fā)言時的思考,學會判斷并整理關鍵信息。我們常常需要把別人的觀點和自己心里的觀點進行比較,看看相同點在哪里,不同點又在哪里。如果出現(xiàn)意見的分歧,想想是自己理解不正確、不完善,還是別人的問題。同樣的,老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全班進行微格訓練。比如,拋出一個問題,全班學生思考,然后指名交流,請聽的同學交流捕捉到的信息或與自己想法的比對結果。
互學是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W的內(nèi)容原則上不與自學的內(nèi)容重復,而應是學生自學無法解決的,否則就會導致無效的重復。怎樣才能讓互學時的交流有價值呢?關鍵在于問題的設計。這問題一定要是核心問題,也就是針對一篇文章的教學價值的問題,它往往指向教學的重難點。這樣的問題才能引導學生路徑直接地進行探究學習,避免課堂上的枝枝蔓蔓和散點。同時,引爆其思維,在碰撞中獲得深層的認知,進而形成技能?;W時的問題設計一定要針對核心問題,給學生的思維碰撞提供時間和空間,使其能夠活躍,能夠發(fā)散,也能夠聚焦,以實現(xiàn)互學時的有效交流。
通過互學時的思維碰撞,學生對一個問題有了一定認識,而展學會給互學的成果展示提供平臺,它是互學的提升,也是整個合作學習的關鍵。展學中的有效交流,要做到一個“讓”和一個“導”。
一個“讓”,即教師的讓學。小組展示時,教師要把充足的空間讓給學生有序匯報。匯報后,展示者與其他學生進行互動交流。這個過程,教師一定要沉住氣,耐心聽。即使是出現(xiàn)意見分歧,也不要急于介入,多給學生一點兒時間和空間,他們的相互爭辯和補充往往會帶動更多的人卷入其間,形成一個思想互動的磁場。要知道,學生的潛能有時是不能低估的,觀點碰撞一次,對問題的認識就深入一點兒。教師如果強勢介入,學生自由表達的權利被剝奪,久而久之,他們的積極性就會被挫傷,甚至形成對老師的過度依賴。那時候,交流的氛圍沒了,何談有效?
一個“導”,即教師的導學。展學時,給學生充分的交流空間,并不意味著教師的置之不理。有時,受知識面、心智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交流時也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對問題的片面認識或錯誤認識。當學生的思路偏離方向或走進死胡同的時候,作為引導者的教師,要有敏銳的視角,依據(jù)學情順學而導。
就拿《一面》的教學來說,對于這個問題:品讀這六次外貌描寫,想想哪些特征是反復出現(xiàn)的?哪些又是有變化的?從中,你讀出了什么?學生通過互學,能夠找出反復出現(xiàn)和有變化的特征,也能讀出魯迅先生的性格特點和品質(zhì)。但是,就穿插外貌描寫的技巧而言,他們往往讀不出來。讓學生在展學中充分交流后,我針對難點利用追問進行了導學:六次外貌描寫中,兩次寫手,為什么會有變化?結合情節(jié),也許你有新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進一步的探討,學生明白了,在事件中反復穿插人物外貌描寫,反復出現(xiàn)的往往是最明顯、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特征,而這些特征會因為具體情節(jié)的不同有細微的變化。適時的追問,引導學生從內(nèi)容讀到寫法,習得技能,實現(xiàn)了這篇文章的教學價值。
一個“讓”,一個“導”,給予學生交流的自主,拓寬學生交流的思路,讓思維在深層問題的探究、對抗、爭辯中延展、縱深,這才叫有效交流。
1.緊扣問題關鍵
抓住關鍵或要點,是做出有效評價的前提。在展學或互動交流中,學生的發(fā)言往往是一段話,可能包含很多的信息。合作學習初期,學生們的評價常常停留在表面,比如,他的聲音洪亮;他儀態(tài)大方,很沉著等。隨著合作學習的深入,評價的內(nèi)容要由表面轉(zhuǎn)向問題的本質(zhì)。這就需要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關鍵或要點,路徑直接地分析發(fā)言是否把問題陳述清楚,是否準確、全面,需要在哪些方面做改進等。
2.陳述理由充分
評學時,有了抓關鍵和要點的意識還不夠,還得進行充分的理由陳述。對語文學科的問題而言,很多時候都沒有標準答案,或答案不唯一。評學時,如果要對別人的交流做補充或發(fā)表自己不同見解,都需要在緊扣關鍵或要點的基礎上陳述充分的理由。于是,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文本”意識,學會到文中走幾個來回,尋找有說服力的依據(jù)。如果是補充,通過信息的疊加,學生的認識會得以豐富。如果是不同見解,通過各自理由的陳述,學生甄別,從而建構更為準確而全面的再認識??傊?,陳述的理由充分,評學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體現(xiàn)有效。
總之,“學本”課堂里,傾聽是基礎,對話是關鍵。在自學、互學、展學、評學中堅守學生本位,關注細節(jié),學生才能獲得真正的話語權,有效交流才能成為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