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07)
翻轉課堂在風濕病臨床教學中的應用
文靜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07)
根據(jù)風濕病學的教學特點,將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應用于風濕病臨床教學中的優(yōu)勢進行分析,并初步探索翻轉課堂在該學科臨床教學中的實施方法。
翻轉課堂;風濕??;臨床教學
風濕病學是內科學的一個分支,風濕性疾病是以骨、關節(jié)、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肌肉等為主要病變的一類疾病,其發(fā)病機制與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關系密切。風濕病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涉及內科各個系統(tǒng),患者病情往往較為復雜,這些都給風濕病的臨床教學帶來了一定難度。我國目前的風濕病臨床教學多數(shù)采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即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理論知識,課后安排學生到病房見習,挑選部分病例進行小講課。這一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有:學生在課堂上對具體疾病尚無感性認識,對較為抽象的理論知識不易理解;見習病例少,呈現(xiàn)“僧多粥少”的局面,或者患者不配合,影響教學效果。為了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們需要在風濕病臨床教學中引入新的教學方法。
翻轉課堂最先于2011年由薩爾曼·可汗提出,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其本質特征為把傳統(tǒng)學習過程翻轉過來:教師設計制作教學視頻等學習資源,在課前讓學生通過觀看教學視頻進行理論知識的自主學習,把知識的傳授放在課外;在課堂上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來進一步學習,將理論知識的內化放在課堂中;課后在教學網(wǎng)絡平臺上完成課后作業(yè)進行復習[1]。翻轉課堂較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探究進行主動學習,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主學習能動性,并有助于深入理解理論課內容,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及臨床思維能力。以往的教學模式下,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課堂上只是被動地聽,不提問,對很多理論內容沒法當堂弄明白,更提不出問題。在翻轉課堂實施的過程中,教師發(fā)現(xiàn)通過課前的自主學習,大多數(shù)學生能提出自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向教師提問也明顯比以往多,而且問題的質量很高。這說明學生其實有強烈的求知欲,而教師需要做的正是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把這種求知欲激發(fā)出來。
(2)從教師的角度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能增進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盡管學生學習的是同樣的課程,但是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能力不同,使得他們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不同,產(chǎn)生的疑問其側重點也不同。風濕病由于其臨床表現(xiàn)復雜,涉及內科多個系統(tǒng),對學生的診斷學基礎和內科各專業(yè)學科知識提出了較高要求。很多學生在剛接觸風濕病學時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感覺,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難于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翻轉課堂要求學生把課前學習中的體會及產(chǎn)生的疑問通過課堂匯報和交流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樣教師就能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相應調整教學的側重點,針對具體的問題答疑解惑,往往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3)從教學機構的角度看,翻轉課堂的應用能一定程度上緩解臨床患者資源相對不足的壓力。風濕病病種繁多,除了常見的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外,還有干燥綜合征、皮肌炎、系統(tǒng)性血管炎等,部分病種由于典型病例數(shù)相對較少,在傳統(tǒng)臨床教學中,大部分學生無法接觸到該病例,對風濕病的認識非常局限。翻轉課堂利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提供了大量這些疾病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對加深學生對風濕病的認識、激發(fā)學生對風濕病的學習興趣都大有幫助。
2.1 課前學習
以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為例,課前教師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制作教學視頻,視頻內容包括發(fā)病機制、臨床特點和診斷治療。以臨床特點為例,播放典型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的圖片或短片,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師圍繞知識點提供一些風濕病專業(yè)參考書目或電子圖書資料庫,鍛煉學生獲取及整理信息的能力。教師設置導學問題,例如“如何理解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的多系統(tǒng)損害?”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2.2 課堂討論
采用先讓學生開口說的形式,加深學生對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這一疾病的初步認識。教師提供數(shù)個典型及不典型的臨床病例讓學生進行分析并提出疑問,然后通過分組討論的形式分析解決問題。主要從臨床的角度,由學生對病例進行分析,提出診斷及診斷依據(jù),列舉出需要與該疾病進行鑒別診斷的疾病,教師評價學生課前學習的效果。
2.3 課后復習
學生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完成教師布置的習題,一方面鞏固學習效果,另一方面教師通過學生課后作業(yè)的完成情況評價教學效果。
3.1 教師自身教學理念的改變
教師教學理念的根本轉變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得以順利實施的基礎[2]:即由傳統(tǒng)的單向“以教定學”向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轉變:第一階段“以教定學”制訂教案,制作教學視頻,收集學生課前學習后提出的問題→第二階段課堂交流,“以學定教”,教師針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查缺補漏→第三階段課后鞏固。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當堂進行系統(tǒng)講解,看似輕松了,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有更多的耐心。因為學識有限,學生講肯定不如教師清晰和全面,即使這樣,教師也應該以足夠的耐心,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后再聽教師講解,這樣的學習效果比直接聽教師講要好得多。
3.2 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學技能的提高
教師要設計制作教學視頻、引導學生討論及課后練習,這就要求教師首先對整個風濕病學的課程內容全面掌握,還必須熟悉生理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免疫學等學科的知識,制作課件時注意各學科知識間的聯(lián)系。此外,教師還需要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包括搜集臨床病例,通過網(wǎng)絡等方式及時更新醫(yī)學知識和教學知識,掌握一定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具備制作教學視頻并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進行教學及與學生互動交流的能力[3]。
3.3 注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生從小習慣了“老師講臺上講,學生座位上聽”的教學模式,要向“自己先學,課堂上自己先講”的模式轉變,還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教師在翻轉課堂實施前應向學生做好解釋工作,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能接受新的教學模式方有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教師也要及時了解學生課前學習的效果,利用學生課前學習提出問題情況、課堂交流情況、課后完成練習情況,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
翻轉課堂在其他領域的教學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今后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可靠方向。在高等醫(yī)學院校的風濕病臨床教學中實施翻轉課堂,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1]楊偉杰.翻轉課堂:轉變與挑戰(zhàn)[J].教學與管理,2013,30(10):93-95.
[2]葉青,李明.高校傳統(tǒng)教學與翻轉課堂對比的實證分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5,25(1):60-65.
[3]張金萍.翻轉課堂與教學改革[J].基礎醫(yī)學教育,2014,16(10):825-828.
G424.1
B
1671-1246(2016)24-0050-02
2016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6JGB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