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園園
關注個體幸福 強化積極理念
——積極心理學應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高園園
(徐州醫(yī)科大學麻醉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0)
思想政治教育以“社會性功能”為本位是不完善的,關注個體幸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然價值追求。強化積極理念,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通過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人格、提升教育者綜合素質、發(fā)揮家庭教育積極作用、改善教育外在環(huán)境4個方面來實現(xiàn)。
積極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個體幸福;積極理念
積極心理學是一門關于人類幸福的科學,從人的積極情緒、積極特質、積極的自我、積極的組織系統(tǒng)等方面來研究如何使人生活更幸福,社會更繁榮。積極心理學關注的是人的創(chuàng)造力、好奇心、思維開闊、熱愛學習、洞察力這些美德[1],以及堅持真理、為之挺身而出的無畏精神和毅力,強調把人培養(yǎng)成富有責任感、熱忱、寬容、感恩、仁慈、善良、正義、克己的社會公民。將積極心理學理論與觀點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關注個體幸福,強化積極理念,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全面發(fā)展,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活力。
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過于看重管理,輕視了育人功能,過分強調其政治性、社會性,壓縮了學生的心靈空間和成長空間,對學生思想素質的提高效果甚微,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教育實踐中過于關注學生學習生活方面的問題,是一種“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的消極被動應對方式,往往只起到“緩解癥狀”的作用,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病癥”。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包括政治信仰教育,還能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使其具有高尚情操以及對現(xiàn)實敢于批判、敢于懷疑的精神。只有尊重學生,把學生擺在首要位置,以學生為主,才能充分發(fā)揮其主體作用和個體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培育高質量的人才。
人活著就是想要得到幸福[2]。人們采取積極行為的原因是人的需要被滿足后能夠體驗幸福,也就是說,幸福感吸引著人去行動或強化人的行動。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通過“迷箱”實驗總結出學習定律:人的活動伴隨著愉快的體驗時,這種行為就會得到加強;相反,如果不愉快的情感體驗與行為相聯(lián)系,就會使個體回避這種行為或者失去行為的動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也是這樣,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經(jīng)常與個體積極的情感體驗相聯(lián)系,如愉快、滿足、希望、幸福等,那么與此相關的認知和行為將會被強化與激勵;相反,如果與不愉快的體驗相聯(lián)系,與此相關的認知和行為會被淡化或失去動力,造成個體認知與行為背離,直接影響教育實效。關注個體幸福,重視個體功能,尊重和關心學生,能夠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性功能的發(fā)揮。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認為,人的發(fā)展與社會生產(chǎn)發(fā)展一致。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使大學生形成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和國家利益的思想政治素質,既要反映國家對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的要求,又要充分考慮促進大學生發(fā)展的目的,維護個人權益;既要考慮社會目的,又要尊重人的發(fā)展,重視個人感受,關注個體幸福。
幸福是指讓人感到心情舒暢的心理狀態(tài),是一種快樂的情感體驗,是人的需要得到滿足,對生活積極的評價和認知的心理狀態(tài)。馬克思提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幸福的主體是人,是不同時代和社會關系中的現(xiàn)實的有生命的鮮活的人。每一歷史時代的經(jīng)濟生產(chǎn)以及必然由此產(chǎn)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4],思想政治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人是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所以思想政治根源于每個人的利益需要。脫離了人的需要,忽視了人的感受,也就喪失了最終意義;而增進每個人的利益、實現(xiàn)每個人幸福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目的,即思想政治教育的間接目的、最終目的、個體目的[5]。
幸福的教育在于讓受教育者在主觀感受和客觀實踐中知覺幸福,在快樂體驗和意義實現(xiàn)中悟出幸福,在愉悅享受和人生發(fā)展中提升幸福,在個人付出和社會奉獻中追求幸福[6]。因此,個體幸福不僅是個人的事情,也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與社會和諧。積極心理學認為,幸??梢蕴岣吖ぷ餍屎蛣?chuàng)造性,人在幸福狀態(tài)下創(chuàng)造力最強。在充滿溫馨和愛的環(huán)境中長大、生活幸福的人,對人更加友好、寬容和信任,表現(xiàn)出更多的利他行為,更具合作與自我犧牲精神,其社會化程度往往更高,具有較少的反社會傾向。積極、幸福的體驗不僅有利于工作和人際關系,而且能夠促進健康,使人延年益壽?!叭炙幬锲叻中那椤保腋_€是治療疾病的良藥。
“社會性功能”本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視個體幸福,背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心理學上有個非常有趣的“控制猴子”實驗:把5只猴子關在一個籠子里,籠子上方有一串香蕉,連接了一個自動裝置,一旦探測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馬上就會有水噴向所有猴子。有只猴子去拿香蕉,結果所有猴子都淋濕了,之后每只猴子在嘗試幾次后,發(fā)現(xiàn)莫不如此。于是猴子們達成協(xié)議:誰都不許去碰香蕉,以免被水淋濕,于是大家共同遵守相安無事。之后,實驗者拿出一只猴子,換進一只新猴子A,A初進籠子看到香蕉想去拿,結果遭到其他4只猴子的暴打(害怕淋水),只好作罷。之后研究者又拿出一只老猴子,換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B進籠子后試圖取香蕉,多次被包括A在內的其他4只猴子暴打,不同的是A比其他猴子打得都用力。這個實驗證明個體幸福會導致個體親社會傾向,個體不幸福的體驗會導致反社會傾向,正因為A有過痛苦的體驗,所以比其他猴子更具攻擊性[7]。
因此,不管是從幸福體驗的積極影響還是不幸福的消極作用來看,關注個體幸福都應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應然價值追求。
3強化積極理念,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3.1培養(yǎng)大學生積極人格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人格是與美好生活有關的人格特質,具有重要的道德價值。通過激發(fā)和強化個體各種現(xiàn)實能力與潛在能力,使之變成一種習慣性的工作方式時,積極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8]。積極人格特質包括富有創(chuàng)造力、具有批判性思維和懷疑精神、追求真理不畏艱險的無畏精神、保持本真、堅韌不拔的毅力、公平、善良、愛與寬容等。以鼓勵賞識為主,重視學生自我發(fā)展和自我教育需要,增強社會責任感與追求真理的決心,塑造高尚的情操,最終實現(xiàn)大學教育的目的。例如在感恩與生命教育中,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到圖書館及數(shù)據(jù)庫查閱文獻,結合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體悟感恩與生命的意義,通過組織小組活動、情景劇表演、撰寫調研報告或論文等多種形式,引導大學生珍愛生命,懂得感恩。
積極人格與個體幸福感相互聯(lián)系,密不可分。美國密歇根大學的Barbara Fredrickson教授提出了積極情緒的擴展和構建理論,認為積極情緒會擴展即時思維——行動范疇,建造更多持久的個人資源,有助于個人成長和發(fā)展。持久的個人資源是指個體思維與行動方面的持久資源,也就是個體獨特的行為與思維模式,即積極人格。積極情感體驗反映了個人的幸福感,通過增強個體幸福感,可以有效促進積極人格的形成。積極心理學發(fā)現(xiàn),可以通過有目的地從事某個活動來增進幸福,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有規(guī)律地進行身體鍛煉,與伙伴共同參加放松活動,從事有趣且充滿挑戰(zhàn)的工作,戒除有損健康的習慣,結交朋友。在挫折教育中,引導大學生正確歸因,把成功歸因于穩(wěn)定的內在因素,如能力、人格,把失敗或消極事件歸因于外部的、暫時的因素,形成樂觀型人格。
3.2提升教育者綜合素質
思想政治教育中依靠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和教育能力,建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在充滿尊重、真誠、關愛、理解、信任的關系中,將學生當作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引導其關注自身潛能和自我完善,激發(fā)積極體驗,在智慧的浸潤下思維和想象空間逐漸靈動、開闊,成為成熟穩(wěn)健的人。正如著名教育家多羅茜·洛·諾爾特所說:“如果孩子生活在敵意里,他就學會了爭斗;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諷里,他就學會害羞;如果孩子生活在羞恥里,他就學會罪惡感;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里,他就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贊美里,他就學會欣賞;如果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自愛。”因此,只有在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中,學生才有可能真正獲得真誠、尊重、關心、公正等思想品質,才能在發(fā)展中充分發(fā)揮積極力量,提高思想政治素質。
遴選思想政治教育者時,首先要考查其教育能力,其次要有發(fā)表論文的潛力,能把新知識帶給學生。教育者要自覺地將家長的期望和信任內化為自己的責任,增強與學生的交流,不斷豐富內涵,用智慧的語言、高尚的人格和熱情的態(tài)度影響學生。
3.3發(fā)揮家庭教育積極作用
家庭是一個獨特的社會系統(tǒng),是道德教育的起點,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道德形成起到示范作用。我國大學生在經(jīng)濟上依賴父母,在情感上對家庭過分依戀,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家長持續(xù)不斷的支持。隨著單親、再婚家庭的增多,家庭德育環(huán)境建設亟待加強,父母需要給予孩子除資金以外的精神支持、溫暖和關愛。身教勝于言傳,假如父母在任何時候都能充滿理性地與孩子進行對話與交流,將性情教育融入生活的點點滴滴,那么孩子就能夠心平氣和地去面對困難和挫折,養(yǎng)成健康樂觀的個性、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家庭尤其是早期生活經(jīng)歷對個人性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重視并了解原生家庭中哪些事件對大學生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與學生家長保持良好互動,促使家長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持續(xù)的道德教育。
3.4改善教育外在環(huán)境
目前,復雜的國際環(huán)境、戰(zhàn)爭、恐怖主義、邪教以及國內食品安全等問題,讓我們膽顫心驚,不禁要質問我們的社會道德出了什么問題?執(zhí)法部門的權威在哪里?電視臺為提高收視率和經(jīng)濟效益,通過娛樂節(jié)目大肆渲染拜金主義,扭曲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拜金主義背后反映出的是我們的社會沒有給年輕人平等的上升渠道,讓他們經(jīng)過個人的努力、奮斗得到優(yōu)質生活。面對國際、國內新形勢,急需改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提高教育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政府深化改革,公正司法,對違法事件持續(xù)跟進,強化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加強對違法事件的處罰力度?;ヂ?lián)網(wǎng)、電視、報刊等媒體除了考慮經(jīng)濟效益,更要注重自己的社會責任。改善教育外在環(huán)境,需要政府支持,更需要社會各界群策群力。
[1]Alan Carr.積極心理學——有關幸福和人類優(yōu)勢的科學[M].丁丹,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3.
[2]威廉·馮·洪堡.論國家的作用[M].林榮遠,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王海明.新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6]陳浩彬,苗元江.幸福與幸福的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2(7):45-48.
[7]孔維民.關注個體幸福,重建以人為本的道德教育目標[J].教育科學,2006,22(1):34-36.
[8]Seligeman M E,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 Psychology:an Introduction [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5-14.■
G447
A
1671-1246(2016)17-0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