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
畢業(yè)論文寫完了,答辯也結束了,我終于過上了從前夢寐以求的不為論文也不為考試而讀書的日子:在圖書館的書架間晃悠穿梭,單憑興趣為一些古怪有趣的書名停留,而非刻意去尋找老師或課本推薦的書單。讀小說,終于不用神經(jīng)過敏似的只挑選世界名著;讀詩,終于不用為“這個詩人課本上提過嗎”“考試會考嗎”之類的細節(jié)斤斤計較;甚至可以到文學以外的區(qū)域,抽一本油畫集、壁畫史或者素食主義專著,半知半解地隨便翻翻。碰上一本村上春樹的雜文集《村上朝日堂》,瞟了兩頁就愛不釋手,站在原地讀了一大半。真過癮呀!
一本簡單輕巧的小冊子。就是那樣家長里短絮絮叨叨東拉西扯,感嘆幾句,發(fā)發(fā)呆,光是豆腐就寫了三四篇。沒什么高大上的主題和深邃的意境,單是輕松而有趣,這就夠了。
想來不知有多少年沒有這樣暢快地讀過書了。純粹憑借個人興趣,單純被閱讀的怏感所吸引,忘乎所以沉浸其中,才能體會“津津有味”這四個字造得是多么巧奪天工。小時候的閱讀多半如此,不受功利和課業(yè)的束縛。那時我的朋友不多,寒暑假經(jīng)常自己待在家,寂寞的時候就靠讀書打發(fā)時間。童話和小說當然是最吸引入的,詩歌讀得極少,散文也只挑敘事性強的。最原始的閱讀也最真實,不計較學到了什么“道理”,也不考慮“權威人士”對書的評價,只是喜歡,便優(yōu)哉地讀了下去。
高中時代課業(yè)太重,只有周六日有空閑。好容易得到的自由時間怎能荒廢呢,我于是更加任性,買的全是看起來“與學習無關”的課外書。語文老師推薦的專攻作文的書(里面全是標準的美文),全班都買了唯獨我不買,怎么勸都不買——我讀不下去啊!那么無聊的東西怎能跟我的梭羅、里爾克、弗洛伊德相提并論?最后的結果是,我的考試作文得分總是很低,不過因為發(fā)表了大量文學作品,最后通過了自主招生考試的面試,得到了北師大的加分。
到了大學就有點身不由己了,如果不讀那些與課程相關的文學作品,考試不免深陷迷茫。而我又偏偏有點逆反,老師講古代文學的時候我想去讀西方文學作品,等終于講到西方文學史了我又對中國古典詩歌興味盎然。不過壓力總是存在的,想讀一本書之前總要在心里合計合計:這本書老師推薦了嗎?值不值得一讀?最后經(jīng)常是忍痛割愛把它放回書架,只因時間緊張,“該讀的”還讀不過來呢,哪兒有工夫去看“閑書”。就這樣,我與許多“好看的”書一而再再而三地錯過。
固然老師推薦的書也有“好看的”,而且是絕對經(jīng)典的好書,但這個過程不免有點功利主義。為了寫論文而查資料,為了考試而讀文學作品,這感覺與最原始僅憑興趣的閱讀還是有本質(zhì)上的不同的。那種放松、從容、自由、津津有味的感覺被大打折扣,文學作品擺出一副專業(yè)課本的架子,讓人親近不得。當然,說不定這只是我的心理作用呢,是否有些人能消弭這種差異也不得而知。
說到這兒我發(fā)現(xiàn),功利主義對生活中各類選擇的影響真是不可小覷。前些天我陪朋友買鞋,見她又挑了一雙白色的。要知道,她已經(jīng)有三雙白色的鞋了,不仔細看還以為是同一雙呢?!澳氵@么喜歡白色嗎?”我問。她笑道:“不是呀,我只是覺得白色的鞋跟不同顏色的衣服都能搭配,穿衣時比較省心?!痹瓉砣绱?,絕對實用性的考慮,把審美和個人喜好統(tǒng)統(tǒng)拋在一邊了。
再舉個例子。我想起自己好久好久都沒吃過巧克力了。如果有人問我是否愛吃巧克力,我還真得思考一下怎么回答。小時候是零花錢少,不舍得買巧克力,愛吃是當然的,那時才不懂什么卡路里反式脂肪酸之類的玩意兒。到了十三四歲因為身體發(fā)育微微發(fā)胖,就不怎么敢吃巧克力了。那時有人問我喜不喜歡巧克力,我猶豫了好一會兒才小心翼翼地說:“不喜歡?!爆F(xiàn)在想起,感覺自己好虛偽呀,明明是喜歡得不得了嘛。不吃不代表不喜歡吃,只是長久地戒掉一種食物就會產(chǎn)生錯覺,以為自己真的不喜歡了。對我來說,這就是功利主義作祟,讓人不敢接近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
還有同學說自己愛吃苦瓜,我覺得“愛吃”這個說法很奇怪,就問她:“你是真愛苦瓜的味道嗎?你喜歡苦味?”難不成她還喜歡中藥?因為中藥也是苦的嘛。她有點被問住了:“哦……其實我吃的時候也不覺得它很苦啊,那種苦的程度……我還可以接受?!薄奥犉饋砟氵€是不喜歡苦味的。那你在食堂打飯時為什么偏偏選擇苦瓜呢?”我緊迫不舍。她不知怎么回答,她明明不是真的熱愛苦瓜,只是因為苦瓜可以減肥而下意識地選擇它罷了。如果不考慮攝入熱量的因素,她大概會歡天喜地地沖向炸雞。
同理,許多同學在選擇專業(yè)或職業(yè)的時候,也是以類似的模式來考慮的?!霸鯓幼霾艑ψ约何磥淼陌l(fā)展有利”的念頭強勢地壓抑了“我的內(nèi)心到底喜歡什么”的念頭,如同“讀什么書能讓我得高分”輕松打敗了“讀什么書我真的會愉快”。理智對抗感性,在這個功利的社會,總是占上風的。而大多數(shù)人卻對這場戰(zhàn)役渾然不覺,或者裝作一無所知,任憑自己的喜好被忽視,最終被遺忘。
有多少次,我們?yōu)榱诉x擇“正確”的東西而故意忽略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時常問問我們到底喜歡什么,說不定是對自己的一種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