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芹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100048)
農民工音樂生活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
王惠芹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100048)
音樂代表的是一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基于物質生活的更高追求,農民工是社會發(fā)展的特殊群體,他們大部分以物質生活為主要奮斗目標,閑暇中也會參與一些社會文化生活,陶冶自己的情操。文章以我國典型城市為例,分析我國農民工音樂生活的整體現(xiàn)狀。
農民工;音樂生活;現(xiàn)狀;調查分析
本文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基金項目“打工藝術家孫恒音樂創(chuàng)作研究”(12ZY0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在我國,農民工的群體極大,而且其對我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但是他們的付出與回報并不對等,特別是在精神文化生活層面,這也引起了很多社會學者的普遍關注,且農民工的生活困境及精神困境在不斷的報道出來。
馬斯洛人本哲學中提出了人的需求層次,其中精神需求建立在物質需求之上,當人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滿足,則他們會追求一定的精神需求,而精神需求又包含了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
音樂作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xiàn)的是農民工的社交需求,屬于相對比較低層面的需求,但是在當今社會背景下,農民工的音樂生活并不樂觀,且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文章依次為切入點,通過數據更加直觀的展示農民工音樂生活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
筆者通過問卷調查為主,訪談調查為輔的方式,對農民工音樂生活進行細致的調查分析,總結其中的規(guī)律,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礎。
(一)調查的方案設計
本調查問卷分為三部分,選擇題、判斷題與填空題,考慮到大部分農民工文化水平有限,本調查搭配訪談調查,輔助調查的方式。在選擇題中設置了五個問題,其中4個單項選擇,1個雙向選擇;判斷題則根據其現(xiàn)狀設置了6個不同問題;填空題采用從簡的方式,只設置了三個。本調查主要針對的是農民工音樂生活中的資源獲取、音樂類型、音樂接受范圍等問題,樣本選擇在流動性較大的北京市某城區(qū)。因北京市外來務工人員較多,且相對比較規(guī)范,調查容易展開,且調查的數據更具備代表性與針對性。本調查共發(fā)放問卷400份,收回257份,其中有效問卷205份,主要針對北京的流水線工人、服務生、營業(yè)員、臨時工等。
(二)調查結果分析
筆者對問卷進行仔細分析,同時結合一定的訪談記錄,總結出農民工音樂生活存在以下幾個特點,筆者下面將進行一一分析。
其一,音樂占據了農民工重要的生活,但是其音樂活動形式有限,活動單一,效果有限。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音樂在農民工業(yè)余生活中占據主體地位,有著聽歌習慣的農民工高達96%,但是他們很少參見實體的音樂活動,經常參與的只有34%左右,而偶爾參與的占到了68%。訪談中,農民工參與音樂活動的主要途徑有廣場舞與KTV兩種,其中廣場舞門檻低,參與度高,而KTV消費水平過高,大部分農民工參與性不強,而音樂會、文藝匯演這種只有在一些大型的工廠中的特定節(jié)日中才會出現(xiàn),參與性更是少之又少。除了以上音樂形式的活動外,大部分農民工依靠麻將、打牌、聽歌或者看書消磨個人時間,少量農民工有個人電腦。另外,80-90后農民工一般主要從網吧獲得音樂的熏陶。
其二,音樂的種類上,農民工接觸的音樂形式主要是流行歌曲與網絡歌曲,其他音樂資源明顯匱乏。調查數據顯示,絕大多數農民工只能接觸到流行音樂,而談到其他音樂形式,他們一般不理解,而有些農民工喜歡樂器,但是因財政拮據,根本無法真正接觸到樂器。另外,針對一些交響曲或者民族音樂,大部分農民工表現(xiàn)出的是毫無興趣,他們甚至聽不懂歌曲在唱什么。他們選擇歌曲的唯一衡量標準便是共鳴,以為問及他們?yōu)槭裁聪矚g流行歌曲時,大部分回答是“很喜歡歌詞”,或者“感覺寫的就是自己”。
其三,音樂的獲取途徑單一,音樂欣賞設備簡陋。在農民工音樂獲取中,手機與電腦是主要設備,特別是當今智能手機的盛行,幾乎大部分年輕的農民工手里都有一部智能手機,而手機上一般都安裝聽歌軟件,這給他們聽音樂提供了便利,但是也局限了他們獲取音樂的途徑。而在音樂的聽取設備上,他們大部分是通過耳機聽取音樂,或者直接用手機擴音器,總體上來說,他們聽取的設備相對比較簡陋。
第四,雖然音樂占據了農民工大部分精神生活,但是他們對音樂的認知差距很大。大部分農民工肯定了音樂在他們生活中地位,但是這種決定地位產生的理由差別很大,其中娛樂、交流與時尚占據了主體,其他理由層出不窮。當然,這也驗證了音樂的社會文化功能多樣性。
第五,大部分外出農民工喜歡流行音樂,其中網絡歌曲為主體。問卷調查最后一項是對其喜歡的歌手及歌曲的統(tǒng)計,其中大部分是網絡歌曲,而鳳凰傳奇成為了其最喜歡的歌手,有180人填寫,高達62票。網絡歌曲占據了農民工音樂的半壁江山,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農民工更喜歡通俗易懂的音樂形式,且其獲取音樂的途徑有限。
(三)調查及審視
筆者曾經也是農村人,有一些親戚、朋友扎根農村,在經濟的大潮中,有一批親朋好友來到城市,他們也給筆者提供了除了單純數據調查外的一手資料,因此筆者有必要根據自己的經歷與以上數據進行現(xiàn)狀分析。
通過調查分析及筆者的親身接觸,大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基本上沒有能力去高檔區(qū)域消費,特別是KTV,會所等,但是在業(yè)余生活中,他們一般與音樂經常打交道,同時也會刻意的收聽一些歌曲,但是這些以網絡歌曲為主。另外,他們一般聽歌是為了消磨時間,而不是為了追求音樂,因此聽歌中并非專心聽歌;在歌曲的獲取上,他們大部分是請人下載,或者自己下載的方式,也有些工友之間相互傳送音樂;在收聽方式上,一般是通過手機聽歌,有些也會購買收音機聽電臺,當然也有部分工友會購買相對更加專業(yè)的MP4等設備聽歌。
通過調查分析還發(fā)現(xiàn),雖然農民工已經將音樂作為其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去聽音樂,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消滅時間,或者僅僅是為了休息或者時尚,這他們的業(yè)余時間,音樂僅僅是一種娛樂手段,是對他們匱乏精神生活的一定程度的補充,是一種宣泄的方式。因此農民工的音樂生活僅僅是停留在基本需求層面,對他們的精神生活改善幫助不大,亟需專業(yè)的音樂指導與培訓。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在改革開放的今天,農民工的待遇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對于音樂的獲取途徑、收聽范圍、普及范圍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是,農民工音樂生活僅僅停留在消磨時間與追求時尚的基礎層面,還需要社會的廣泛引導與改善。
[1]蔡志龍.《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匱乏問題的思考》.載《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
[2]蘇琴琴.《網絡歌曲文化分析》,暨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黃李娜.《中國網絡歌曲流行原因之探》,載《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