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 楊春平 (祥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672100)
傳統(tǒng)手工技藝與現代藝術關系的處理
張建華 楊春平 (祥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672100)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已經成為全球化的熱潮,特別是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保護,從國家到省到地州,無論是保護體系與保護機構的建立健全,還是在保護方法探索領域都已經走出特色之路。但面對現代文化的發(fā)展,現代藝術的追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仍然會較多的問題與矛盾。尤其是民眾對自我文化的認同與保護,已經不能也不可以僅僅停留在“說”與理念演繹之上,相反,應該著重于怎么“做”以及行之有效的身體力行。
傳統(tǒng)手工技藝;現代藝術;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處理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統(tǒng)技藝”“工匠精神”,早已成為當下文化領域的一個熱門詞匯,但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我們無法估測這種步伐能走多遠,路向何方。每一門民間工匠都是有著悠久文化歷史背景的技術、技能,必須經過一定的深入研究學習才能掌握的技藝。每一門技藝都烙著民族的印記。面對非遺保護思路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國家文化部及各省市都針對“傳統(tǒng)技藝”針對“民間匠人”開展了一系列不同形式不同規(guī)模的活動,一是展示各地各民族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二是營造更多人群認識并參與保護的氛圍;三是通過活動分析了解各地民間工匠精神的本質,探討未來“傳統(tǒng)技藝”“工匠精神”路向何方。
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堅持與現代藝術的追求,實質并不是矛盾的存在,非遺保護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我們要根據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允許在保護思路上的創(chuàng)新,鼓勵一些藝術追求的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手工技藝與現代藝術的關系應該是相容是互補的,兩者相遇應該是會碰撞出民族文化藝術火花的。近幾年來,根植于傳統(tǒng)手工藝的當代藝術、創(chuàng)意線下、傳統(tǒng)手工技藝展示等一系列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為文化載入點的創(chuàng)意活動,不僅為一大批藝術家、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提供了互動平臺,更讓廣大人群參與其中,親身體驗傳統(tǒng)與當代的文化碰撞。我們應該注意的是,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一度面臨失傳瀕危的局面,有一部分技藝即將消亡。但近年來,無論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領域,還是在當代藝術和設計領域,都能看到手工藝的再度走熱。而這股熱潮能否為傳統(tǒng)手工藝找到新的出路?傳統(tǒng)手工藝如何真正“活”在當下?這就是作為非遺保護工作者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管窺云南省非遺傳統(tǒng)技藝門類國家級項目16項,傣族慢輪制陶、白族扎染技藝、苗族蘆笙制作技藝、阿昌族戶撒刀鍛制技藝、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陶器燒制技藝(藏族黑陶燒制技藝、建水紫陶燒制技藝)、傣族織錦技藝、斑銅制作技藝、傣族貝葉經制作技藝、普洱茶制作技藝(貢茶制作技藝、大益茶制作技藝)、烏銅走銀制作技藝、民族樂器制作技藝(傣族象腳鼓制作技藝)、黑茶制作技藝(下關沱茶制作技藝)、火腿制作技藝(宣威火腿制作技藝、蒙自過橋米線、紅茶制作技藝(滇紅茶制作技藝)1。16項傳統(tǒng)技藝是經過歷史考驗,人類無數次的實驗才能傳承至今的,能夠傳承并被人們認可成為代表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就說明它們有獨到的工藝特點和深厚的文化背景,這種特性是現代文化藝術所不能替代的。
從文化角度著眼,人類在文化財富上的積累是漸進的,累加的,不斷的2。如今,人民素質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藝術的欣賞水平與對文藝作品的審美要求也隨之提高,面臨這樣一個文化時代大潮,把具有較強地域性、民族性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置于文化繁榮的大背景里來提煉,滿足廣大消費者的藝術享受和精神需求,已是眾多藝術家、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共同的話題。這些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精彩的作品幾乎讓所有消費者青睞,作品賦予了濃烈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傳承人根據民族傳統(tǒng)巧妙的加入感情、色彩、造型,使作品富有生命,富有神韻,體現民族的靈魂。傳統(tǒng)技藝的作品往往不復雜卻能在淳樸的造型中體現美感,色彩不復雜卻能在細部微妙的轉換中襯托意境,每一位民間大師的每一件作品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顯示出傳承人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對人生閱歷的滲透。
就云南省祥云縣汪情琺瑯銀器傳統(tǒng)手工制作技藝而言,從化銀到刻、雕、鏨、錘、嵌等每一道工序都非常講究,否則加工制作出的銀器飾品就不夠精美,且容易變俗。學習這門傳統(tǒng)手工技藝至少3年或更長時間才能出師,而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愿意學習,能制作并熟練掌握整套制作技藝和流程的傳承人越來越少。其實在國內或是其他國家,銀器民族手工藝飾品有一定的市場,也有很大一個消費群體,但往往因為傳統(tǒng)手工技藝花費時間長,經濟效益無法提升,關鍵是現代藝術對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沖擊,很多年輕人也就不愿學,不愿做,一是覺得累,二是覺得賺錢不多。
面對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面對現代藝術的全球化,“中國傳統(tǒng)手工技藝路在何方”?帶著這樣的問題,不乏有一大批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學者,專家和一大批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工作者一直在尋找一個出口、一種可能性。其實,近10年來的關于民族民間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保護與發(fā)展主題方向是非常明確也正確的,大家都希望能在具體的主題之下,探討某一門類或是某一領域最新的出路與面貌,并為這一門類這一領域面臨的問題找到比較可能的路徑。希望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這個切入點,能在現代藝術和傳統(tǒng)手工技藝之間找到一個節(jié)點,相互包容,互推互進。
第一,傳統(tǒng)手工技藝和現代藝術的雙向突圍。
審視一些較好省、州、縣建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展覽室、傳習所、傳承基地等,我們不難看到設計師、藝術家、手工藝傳承人、民間匠人進行的一場場跨界融合的對話和展示。同時,我們能看出各地傳統(tǒng)手工藝的經典與特色,大家都在保留傳承技能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探索新的出路。不難發(fā)現傳統(tǒng)手工技藝與現代藝術的價值觀念越來越接近,甚至相互碰撞出很多理念上、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只要我們尊重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歷史與文化,鼓勵現代藝術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就會編撰出一個當代藝術家和民間藝人之間跨界、合作的發(fā)展個案。
淺表層面評價傳統(tǒng)手工技藝,大多數人認為傳承人或是民間匠人的作品存放于藝術館、博物館等文化場所就能界定作品的價值。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是需鮮活地存活在民間,存活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活態(tài)的傳承,保護成就作品的制作過程。各地探索的保護措施和活動形式證明,非遺項目傳承人,民間匠人和當代藝術家的合作是可以活在當下的,并且可以保留樸質的溫情、溫暖和文化來點綴與豐富我們情感和生活。因此,傳統(tǒng)手工藝與當代藝術的相遇是一次雙向突圍。一方面,傳統(tǒng)手工藝可以向現代藝術的方向尋找一個出路;另一方面,現代藝術面與傳統(tǒng)手工藝融合,可以尋找無數種可能性。
創(chuàng)新與現代藝術的融入是保護傳承傳統(tǒng)手工藝的一個出口,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木雕,到了工業(yè)化時代,只能以衡量藝術作品的眼光來衡量它的價值。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百工百匠之說,各類民族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精美絕倫,內涵豐富。但比起一些西方國家,包括亞洲國家日本在內,我們并沒有真正實效的探索出一套對民族民間傳統(tǒng)手工藝和匠人足夠尊重的文化評價體系。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技藝門類的保護與傳承,我們需要重新喚起匠人精神,反思匠人文化。
傳統(tǒng)手工藝發(fā)展需要政策支撐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民族傳統(tǒng)手工藝,一些門類市場前景較好,也能產生較好的經濟效益,容易保護與傳承,而一部分項目具有代表性,屬于急需搶救保護的瀕危項目,但保護傳承較為困難。后者的存續(xù)與現代藝術的發(fā)展幾乎無法比擬,更談不上技藝的持續(xù)性保護,往往因為各級政府財政投入不足,對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搶救和保護工作面臨諸多困難。民間藝人,傳承人對自己的手藝保護激情高漲,感情深厚,但往往是想做而做不了,能動而動不了。同樣,一些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從一個項目的調查、記錄、整理、保存、保護都需要經費和現代化科技載體及手段。由于經費不足,一些瀕臨湮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不到有效記錄、搶救,甚至一些已經記錄和整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和實物,面臨損毀和再次流失的危險。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利用也缺乏相應的資金。
“傳統(tǒng)手工藝的生命在于生活?!眰鹘y(tǒng)手工藝要真正活在當下,就離不開消費群體的支持,離不開產業(yè)的支撐。在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手工技藝領域,2015年至2016年,一些省已經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試點,組織有較高水平的傳承人到高校進行研修,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組織傳承人進入設計、創(chuàng)意企業(yè)和高校進行研習,開展傳統(tǒng)工藝與設計、科研的跨界交流;委托高等院校、職業(yè)院校對傳統(tǒng)工藝為主的非遺傳承人群開展系統(tǒng)培訓,幫助他們提高文化素養(yǎng)、審美能力和設計水平。
一部分較有遠見的設計企業(yè)和高校根據項目調研,深入民族地區(qū)和傳統(tǒng)工藝項目所在地設立傳承基地,幫助傳承人改進設計,改良制作,提升產品品質;也有部分企業(yè)和高校申請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試驗點,解決與傳統(tǒng)工藝相關的關鍵技術問題;也有一些市場與前景較好的非遺項目在銷售渠道上合理利用商業(yè)網站,設立傳統(tǒng)工藝品銷售平臺,對非遺項目生產線保護起到較好的輔助互推作用。這一系列的做法我們應該鼓勵和允許,政府應該在政策給予一定的鼓勵與支持。
當下,用技術代替藝術、用機器代替手工、用共性代替?zhèn)€性、用數量代替質量的問題十分突出。大規(guī)模的機器生產加工,使產品越來越冰冷。但如今評價產品的好壞,不再以機械化生產程度的高低來評判,而是要看產品的設計、創(chuàng)意、文化內涵,還要看產品的人性、溫度和活著的靈魂,這些都有了,產品才能有“品質”。這個“品質”更多是強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致文化的回歸。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擁有較為豐富且特色鮮明民族文化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統(tǒng)技藝”“工匠精神”,實際是要保護和傳承技藝的本真性、傳統(tǒng)性,讓傳統(tǒng)技藝保留和延續(xù)它的文化本體。項目本身活態(tài)、生產線的保護要避免傳承人個性、創(chuàng)造性、審美、情趣、技藝以及對產品的理解被現代藝術、工業(yè)化、機械化的完全替代。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傳承人、民間藝人認定管理辦法,完善傳承人認定、管理機制。通過表彰、命名制度的建立,提升傳承人、民間藝人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加強傳承人、民間藝人的責任感與與積極性。由各級財政撥款為傳承人發(fā)放傳承補助金,提供必要開展傳承活動的經費,不斷改善傳承人生活和開展傳承活動的條件。健全傳承人管理考核制度,協助傳承人及傳承團體制定傳承計劃,對年輕傳承人加強培訓,為傳承人提供傳承場所,定期組織展演、傳習活動。3
傳統(tǒng)手工技藝是一種與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最貼近、有著緊密關聯的文化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只有社會各界,無論是個體還是團體共同參與,積極主動,自覺自愿的基礎上,才能取得工作的成效。通過加強宣傳正確引導,使大家充分認識到“傳統(tǒng)手工技藝”,“民間匠人”不僅是一筆歷史財富,更是現代藝術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是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的精神動力之一。
注釋:
1.楊德鋆.原真鄉(xiāng)土本色與絢爛藝術奇容——云南省第七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綜論[J].民族藝術研究,2012(1).
2.賀光曙.民族民間歌舞樂展演路在何方[J].民族藝術研究,2014 (2):142-145.
3.楊春平.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的思考[J],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