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鋼
【摘 要】 文章梳理了北魏古都洛陽都城變遷史的研究成果:從20世紀50年代漢魏洛陽故城開始發(fā)掘以來,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工作,關于北魏洛陽的研究成果也逐漸豐富,主要有:城市規(guī)劃布局的相關研究,關于里坊制度的研究,關于佛寺石窟的研究,社會經濟方面的研究。并分析了北魏洛陽城的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及欠缺方面,提出以后研究的建議。
【關鍵詞】 北魏;洛陽;都城
受漢文化影響的北魏孝文帝接受了李韶等大臣的“洛陽九鼎舊所,七百彼基,地則土中,實均朝貢,惟王建國,莫尚于此”的建議,于太和十七年,遷都洛陽。太和十九年,“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1]北魏洛陽城在洛陽的歷史變遷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甚至在中國的歷朝古都中也十分具有代表性。20世紀50年代以來,關于北魏都城洛陽的相關研究成果不少,現(xiàn)按研究內容作簡要概述。
一、城市規(guī)劃布局的相關研究
北魏洛陽城是在東漢、曹魏、西晉首都洛陽的基礎上加以改建的,城址相同,所以對北魏洛陽城遺址的研究往往涉及漢魏時期,以期作完整研究。關于北魏洛陽城的城市規(guī)劃布局的研究主要包括城址、城垣、形制、金墉城的相關研究。20世紀70年代以前,研究成果較少。建國前,勞干《北魏洛陽城的復原》,依據《洛陽伽藍記》、《河南志》以及正史、考古等方面的資料,復原了北魏洛陽城的平面圖,這是關于北魏洛陽早期的研究成果,意義重大。隨著20世紀50年代漢魏洛陽城的考古發(fā)掘,太學、靈臺遺址被發(fā)現(xiàn),金墉城和洛陽小城的位置得到確定。此后的1962年、1972年兩次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工作,基本探明了大城垣墻、門闕、街道、護城河和金墉城的范圍和布局,東北角的殿臺倉廄等遺存,還探明了永寧寺和宮城的范圍。70年代中后期以來,對漢魏洛陽城的考古工作逐漸深入,有很多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主要包括漢魏洛陽城外郭城、城垣、城門、水道、金墉城、太學與靈臺遺址、出土器物等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2]考古工作的深入對于北魏洛陽城的認識起到了推動作用,研究成果也逐漸豐富。學者們通過對北魏洛陽城城內建筑和外郭城布局的研究,提出了北魏洛陽城是中軸線的萌芽和形成時期,基本認同北魏洛陽城的形制具有上承漢魏、下啟隋唐的作用,在古都研究中地位十分重要。[3]
另外,對于北魏洛陽城的規(guī)劃布局研究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城市的結構之上,開始從城市的水利、環(huán)境及景觀等方面進行研究,使得研究更加飽滿。王鐸《北魏洛陽城規(guī)劃及其城史地位》從城市規(guī)劃的角度出發(fā),不僅探討了城市的形制,而且對北魏洛陽城的功能分區(qū)規(guī)劃以及城市水利、綠化、城市景觀的規(guī)劃進行了研究,研究視角得到延伸。[4]隨后劉曙光、金大珍等也對北魏洛陽城的形制與環(huán)境、水利等做了相關研究。2009年謝美婧的碩士論文《北魏洛陽城的營建》從氣候變遷的角度,采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以及3D—MAX技術,綜合古建筑學、古地理學、古氣象學等方面的知識,對北魏遷都洛陽的經過以及都城的原貌進行了新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
二、關于里坊制度的研究
里坊制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基層行政組織制度,歷來很受學者的青睞與關注。趙福茹《北魏洛陽里坊制度淺識》認為洛陽里坊的不規(guī)整排列和分布以及坊墻的出現(xiàn),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坊墻最終被突破。張劍《關于北魏洛陽城里坊的幾個問題》利用墓志資料,著重探討了北魏洛陽里坊的轄縣及坊里與鄉(xiāng)里、里坊居民等相關問題,并對北魏洛陽城里坊數(shù)目等問題進行考證。張金龍《北魏洛陽里坊制度探微》,對里坊命名的基本原則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洛陽現(xiàn)存的鄉(xiāng)、里名稱反映出其地方基層行政組織承襲晉制而向隋唐變遷的趨勢。其《北魏遷都后官貴之家在洛陽的居住里坊考》,認為官位相從、聚族而居、等級差別、四民異居是里坊分布特點差異的主要原因。趙海麗《從〈洛陽伽藍記〉看北魏洛陽里坊形制》,賈文慧《從〈洛陽伽藍記〉看北魏洛陽城里坊布局特征》都以《洛陽伽藍記》為資料,分析了影響里坊形制發(fā)展的因素,并對北魏洛陽里坊的結構布局進行了相關研究。李久昌《北魏洛陽里坊制度及其特點》,指出北魏洛陽里坊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又呈現(xiàn)出許多新特點,如里坊布局益發(fā)棋盤格狀化,里坊分區(qū)益發(fā)等級化,里坊形制益發(fā)規(guī)整化,里坊管理益發(fā)嚴格化,與市場結合益發(fā)緊密化。這是北魏洛陽城的創(chuàng)舉,里坊制度自此基本定型??梢钥闯觯瑢τ诒蔽郝尻柍抢锓坏难芯繌淖畛醯睦锓灰?guī)劃布局等基本問題逐步深化,開始探討影響里坊布局的原因以及北魏里坊制度對后世的影響,不得不說這是十分必要的。
三、關于佛寺石窟的研究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北魏洛陽城內佛寺眾多,要完全了解北魏洛陽城,對于城內佛寺石窟的研究必不可少。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永寧寺上,這與考古發(fā)掘和史料記載的詳細程度有很大關系。永寧寺是北魏洛陽城內最大的佛教寺院,1963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對永寧寺遺址進行初步勘查,隨后對寺院的木塔基址和南門門址、西門門址等進行了發(fā)掘。[5]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關于永寧寺的研究成果也逐漸豐富。霍宏偉《洛陽北魏永寧寺建筑藝術及其歷史地位》,探討了永寧寺周邊的建筑布局和環(huán)境,認為它是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狂熱宗教崇拜的典型代表和社會畸形現(xiàn)象的具體表現(xiàn),但同時也是北魏時代的精神財富,反映了當時的建筑水平。[6]楊鴻勛復原了北魏時期壯觀威嚴的永寧寺。[7]對于之后研究永寧寺提供了十分直觀的形象,意義重大。此后鐘曉青《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復原探討》從永寧寺構架及結構出發(fā),對北魏中后期木構佛塔的設計、技術及風格演變取得了一定的認識。張馭寰《對北魏洛陽永寧寺塔的復原研究》,利用考古和文獻,從十五個方面進行推測,復原出塔的式樣,并指出塔高110米是接近實際的??梢钥闯鼍攀甏难芯恐饕性谟缹幩碌目脊虐l(fā)掘、建筑結構等基礎性研究上。
此后的研究越來越宏觀,視角也更加多樣化。薛瑞澤《讀〈洛陽伽藍記〉論北魏洛陽的寺院園林》從寺院園林的植物、構成、文化特色進行了論述,指出寺院園林的昌盛與北魏的精神風貌和價值取向是密不可分的。王鐸《北魏洛陽的佛寺園林》從佛寺園林產生的背景、社會功能、園林類型、園景構成及其文化藝術特質,闡述了佛教文化在北魏洛陽園林空間中的巨大作用。一些碩士論文也開始研究該領域,并且具有一定的價值。2008年石媛媛《從〈洛陽伽藍記〉看北魏洛陽的佛寺建筑》,從建筑史、宗教史的角度對洛陽佛寺的分布規(guī)律、形制布局、建筑特色進行了總結和分析。2010年劉加全《北魏洛陽永寧寺研究》,不僅對北魏洛陽永寧寺的物質層面進行了梳理,而且從政治和權力的文化層面上研究和認識永寧寺,使人們對永寧寺的敏感地理位置、驚人的高度、佛塔功能的轉變等問題有了全新的理解。
四、社會經濟方面的研究
北魏洛陽城在孝文帝遷都后一度成為當時中國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大都市。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關于古都洛陽社會經濟方面的研究逐漸增多。王珍對北魏洛陽城“里坊市制度”和“市的設置”等問題的探討,描述了北魏遷都洛陽后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繁榮的景象,并且指出繁榮的原因是孝文帝的一系列漢化改革,但是隨著政治不穩(wěn)定和戰(zhàn)亂的到來,這種繁榮很快衰退。[8]這是較早關注北魏洛陽社會經濟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后袁成鐸《從〈洛陽伽藍記〉看北魏后期洛陽的經濟和文化》,以《洛陽伽藍記》為基礎,對北魏洛陽城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信息進行了還原,為我們呈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段鵬琦《從北魏通西域說到北魏洛陽城——五六世紀絲綢之路淺議》,對北魏洛陽在中西貿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論述,肯定了北魏洛陽城發(fā)達的社會經濟和重要的國際地位。[9]張振玉指出由于受地理條件、時代原因以及城市本身所負擔的特殊歷史任務的影響,北魏洛陽城市經濟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手工作坊分布合理,利于管理;商業(yè)生產圍繞統(tǒng)治階層,出現(xiàn)單一化趨勢;寺院經濟獨樹一幟;對外貿易發(fā)達。這些都導致了洛陽城市商業(yè)的畸形發(fā)展。[10]還有一些研究以《洛陽伽藍記》為基礎,對北魏洛陽工商業(yè)、城市居民的飲食、城內中外文化交流進行了研究。但總體來說,關于北魏洛陽社會經濟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少,需要進一步的深入。
五、總結與展望
北魏洛陽的研究,是古都洛陽研究的一部分,相比于漢晉以及隋唐時期洛陽的研究,北魏洛陽城的研究成果稍顯單薄。以上綜述和回顧,限于篇幅,很可能掛一漏萬。但可以看出,北魏洛陽城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1)很多研究還是停留在城市的規(guī)劃和空間結構的研究上,而沒有很好地揭示出城市結構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環(huán)境間的深層次原因。北魏洛陽城不僅僅是一個“地理空間”,它更重要的是一個“社會空間”,有很多的因素包含其中。(2)由于史料的限制,對于北魏洛陽城中佛寺、社會經濟等的研究往往以《洛陽伽藍記》為藍本,雖然這些研究可以還原當時洛陽的一些面貌,但僅僅從此出發(fā),尚缺乏足夠的說服力。今后的研究還需要結合更多的文獻以及考古資料來進行。而且大多數(shù)的研究還只是還原當時的市場狀況,對于背后原因的分析缺少系統(tǒng)的論述。(3)關于北魏洛陽城佛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永寧寺,而且側重于對佛寺建筑結構、布局、特點的研究。近年來雖然也有一些文章開始探討寺院經濟、寺院園林以及佛寺繁榮背后的社會原因,但是還遠遠不夠。今后的研究應該更加深入,論述時應該考慮南北朝大環(huán)境、鮮卑民族自身特色、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佛教宣揚的精神及其傳播方式、士族文化等因素。
當前的“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構想,對于洛陽來說也是一次機遇,《洛陽伽藍記》卷五就有宋云、惠生出使西域的詳細記載,可以說北魏洛陽城也是絲路上的重要一環(huán),可以作為一個研究點。另外對于北魏洛陽文化方面的研究較為缺乏,北魏作為鮮卑族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其漢化的過程對于都城的形制、結構以及都市經濟和文化、里坊規(guī)制、寺院建設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也是今后研究中需要注意的。相信經過學界的共同努力,今后關于北魏洛陽的研究水平一定會有大的提高和發(fā)展,這對于洛陽古都地位的提升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 洛陽市文物局、洛陽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漢魏洛陽故城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3] 李久昌.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洛陽古都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4] 王鐸.北魏洛陽城規(guī)劃及其城史地位[J].華中建筑,1992.2.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漢魏城隊.北魏洛陽永寧寺西門遺址發(fā)掘紀要[J].考古,1995.8.
[6] 洛陽市歷史協(xié)會.河洛文化論叢第一輯[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
[7] 楊鴻勛.關于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復原草圖的說明[J].文物,1992.9.
[8] 王珍.略論北魏首都洛陽的工商業(yè)[J].史學月刊,1984.6.
[9] 洛陽市地方志委員會.洛陽——絲綢之路的起點[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10] 張振玉.北魏首都洛陽城市經濟[J].華夏文化,1997.4.
【作者簡介】
方 鋼(1988-)男,河南鶴壁人,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2013級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