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作為文學藝術代碼,象征著美好而空靈的世界。月亮意象攜帶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經(jīng)過作者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加工與改造,將真實的生命體驗移情于作品之中。從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月亮意象入手,探尋小學語文的審美教學有助于開拓理解教材的藝術空間和審美空間,把握作者的思想活動和作品的內(nèi)在意蘊,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關鍵詞】月意象;教材呈現(xiàn);文化傳承;審美意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01-0029-03
【作者簡介】劉呈呈,江蘇省徐州市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江蘇徐州,221600),二級教師,徐州市開發(fā)區(qū)教壇新秀。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每一種意象都凝聚著一些人類心理和人類命運的因素,滲透著我們祖先歷史中大致按照同樣方式無數(shù)次重復產(chǎn)生的歡樂與悲傷的殘留物?!盵1]月作為中國文學發(fā)展中的一種原型意象,傾注了中華兒女的生命意識和審美理想,是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一個重要的審美意象。
語文教材是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窗口,融進了歷史又顯現(xiàn)著現(xiàn)實,蘊藏著人性的美感和生命的質(zhì)感,體現(xiàn)了對人的終極關懷??v觀語文教材中月意象的研究,系統(tǒng)研究小學教材的比較少,研究小學教材中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月意象的則更少。本文通過系統(tǒng)梳理月意象在蘇教版教材中的藝術呈現(xiàn),解讀月意象多方面的象征意義,倡導語文教師充分關注教材中月意象的審美價值,引導學生在領略語文學習真諦的同時感受民族生命的律動。
一、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月意象的梳理及分類
月雖獨立于萬象之表,卻以溫婉冷峻的清光幻化出一個空靈的世界,寄寓著古今文人千姿百態(tài)的內(nèi)心情感。月一旦進入文學作品,月之自然美即衍生為人文美,攜著某種特定的意念,實現(xiàn)“言外之意”的深層表達。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月意象存于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和古典詩詞兩種類別,據(jù)此進行梳理能夠使月在教材中的多重藝術清晰呈現(xiàn)。
(一)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月意象的呈現(xiàn)
通覽現(xiàn)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題目中直接帶有月字且含有豐富審美意蘊的課文有6篇:《月亮灣》(蘇教版二下)中的村子冠以月亮之名,形態(tài)美麗,激發(fā)讀者美好想象;《日月潭的傳說》(蘇教版三下)象征了古代英雄主義;《嫦娥奔月》(蘇教版五上)反映了人們對人生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望月》(蘇教版五下)表達了人們對宇宙美好的向往和純真的遐想;《月光啟蒙》(蘇教版五下)抒發(fā)了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和流逝的美好時光的懷念;《二泉映月》(蘇教版五下)折射出一位民間藝人的含淚呼告。細數(shù)課文內(nèi)容中含月的句子更加不勝枚舉,體現(xiàn)了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者的匠心。
(二)古詩詞中月意象的呈現(xiàn)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直接借月抒懷,寄情于月的古詩詞有《古朗月行》《靜夜思》《楓橋夜泊》《望洞庭》《峨眉山月歌》等多篇。
依據(jù)不同內(nèi)涵大致分為四種:
1.月意象烘托了清幽雅致的意境,表現(xiàn)了樂觀曠達的文人情懷。
詩人劉禹錫在《望洞庭》中,攜“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的清奇筆觸,描繪出“水月交融”的朦朧意境。全詩舉重若輕,正是詩人高潔性格和美學趣味的反映。
2.月意象承載著詩人思鄉(xiāng)懷人的寂寞,寄予了與親友團聚的期待。
在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眼中,月亮寄予了他們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無限思念。李白自稱“月奴”,一生詠月詩三百多首,月亮空靈和縹緲的特質(zhì)與詩人澎湃跳躍的心境、飄逸灑脫的氣質(zhì)十分吻合,因此,月成為李白畢生的知音。《靜夜思》澄明了一位清秋中霜月下詩人遙想家鄉(xiāng)的羈旅心境。《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與人夜夜相隨,“思君不見”使詩人真摯的友情躍然呈現(xiàn)。
3.月意象點綴了蒼茫的邊塞風情,展示了明月與孤煙如影隨形的姿態(tài)。
在邊塞詩中,月被作為典型的文學意象。在詩人眼中,是月色將邊塞的風情渲染得更加悲壯。最具代表性的王昌齡《出塞》,前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將月下雄渾蒼涼的邊塞景象和戍邊將士的幽怨悲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明月將秦和漢的時空流轉(zhuǎn)結(jié)合得渾然天成。
4.月意象深藏了詩人個性的人生感悟,展現(xiàn)了深邃的人生哲理。
“月亮孤懸天際,讓人們產(chǎn)生一種尋求生命真諦的哲人式的感悟,它啟示著人們對宇宙永恒的思考和憧憬。”[2]《水調(diào)歌頭》將人世間的離合與自然界中月的圓缺相對照,在兩對矛盾中達到心靈的曠遠自適,發(fā)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正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仰觀孤月、俯察江海的時空中冥思永恒,這是敏銳哲思和宇宙精神的詩化,是宇宙之我的顯現(xiàn),因此,在聞一多看來,早期的月說明“那是更迥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3]
以上作品的列舉中可以看出,月的反復出現(xiàn)是比較突出的現(xiàn)象,經(jīng)過文人雅士的修飾潤色,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美學意義,探究月意象的審美意蘊,有助于理解月傳達的象征意義及深刻意境。
二、基于月意象的審美教學表達范式
(一)朗讀為先,感受月情
蘇派教學一直非常重視朗讀,課堂上會用很長的時間去練習朗讀,教材中課后練習的第一題幾乎都有“朗讀課文”的要求,可見“讀好課文”是蘇派教學的本源所在。誦讀能夠再現(xiàn)作品意象,讓學生在美讀中進入作品意境,感受作品的意象美,提升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體驗。低年級學段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是“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靜夜思》后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可以加上動作表演和豐富的表情強化朗讀,使睹月思人的情景再現(xiàn),學生仿佛置身于那一輪寄托相思的明月下,漸入式地體會到詩境的清冷與寂寞。
(二)體驗為本,品悟月意
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主張用直觀的藝術結(jié)合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把學生領進一個美的境地。李老師將傳統(tǒng)美學中的“意境”之美應用于課堂,將外在的鮮明形象通過審美體驗內(nèi)化為兒童的情感,激起學生求知于文字潛在意蘊的渴望。在“意象的河流”中將抽象的文本語言符號轉(zhuǎn)化為動人的繪畫、充滿童趣的表演或鮮活的影視作品,更適于形象思維顯著的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
如在教學蘇教版三上《楓橋夜泊》時,可以運用直觀的月落、烏啼等意象,觸發(fā)學生對詩人的孤苦凄涼愁緒的體味?,F(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適宜的情境能夠讓學生體驗真實的命運況味。再如《二泉映月》中,泉與月的交相輝映呈現(xiàn)出一個多層次的審美意境。借助音樂情境,從月的倩影到傾瀉而出的音樂旋律,再到文本跌宕的語言,在激蕩的月光旋律中釋放生命教育的正面力量,能讓學生在人生的成長中構(gòu)筑堅實的人生底色。
(三)想象為根,描摹月象
想象,是審美活動的靈魂,是走進作者所處的真實情境,感受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深刻意蘊的路徑。斯霞老師認為豐富的想象和理解能力能夠幫助學生獲得靈動的思維,開啟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小學階段借助意象豐富學生的想象,既符合文學作品鑒賞的規(guī)律,又符合小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實際。
如《月光啟蒙》的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和意蘊遠遠超過了文字本身,這種“月光母親”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讓母親和月光同樣成為愛與美的代名詞,通過對月光細致的描摹,喚醒了學生對母愛的感覺、想象和聯(lián)想,演繹出“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為至也”《原詩■內(nèi)篇》的藝術境地。
三、深化月意象的審美教育意蘊
(一)生本理念下的使命回歸
蘇派教學倡導的是以生為本,追求教學的普適價值,讓每個兒童都在語言、情感、智慧上得到充分發(fā)展。在小學階段,月意象的優(yōu)美的意境和豐富的意蘊提供了廣博的審美空間和教育價值?,F(xiàn)實生活中,月變化萬千的姿態(tài)最易帶給學生美的想象。在語文課堂上,引領學生欣賞月的豐盈、柔軟、朦朧與清新,助力于學生主動構(gòu)建自己的言語系統(tǒng),譜寫出更有生命氣息的詩篇。
(二)文本解構(gòu)中的詩意棲居
英國著名的美學家克萊夫·貝爾在《藝術》一書中這樣寫道:“在各個不同的作品中,線條、色彩以某種特殊方式組成某種形式或形式間的關系……這些線、色的關系和組合,這些給人以審美感受的形式,我們稱之為有意味的形式?!毙W階段引導學生透過意象理解作者的思想內(nèi)涵必須通過文學作品的語言學習引起學生的形象思維,喚醒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誘發(fā)他們的審美思維,通過月意象實現(xiàn)時空的穿越,靈魂的交匯,演繹富有智慧啟迪的詩意課堂。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更替,月意象的精神韻致得到不斷深化,豐富著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當前語文教育界十分重視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生的價值追求,探尋月意象的審美意蘊是民族情感在現(xiàn)代文明中的升華,是發(fā)展江蘇地域文化、滋養(yǎng)蓬勃生命、鑄就靈性之美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品讀月亮意象多重美的因素,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準確傳承月所代表的審美意蘊,幫助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擁有“掬水月在手”的溫婉情懷,心存“但愿人長久”的美好心靈,達到“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曠遠意境。
【參考文獻】
[1]榮格.心理學與文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7:121.
[2]葉春芳.試論李白與蘇軾詩詞中月亮意象的相似點[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4):128-131.
[3]聞一多.唐詩雜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7-18.
注:本文獲2015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二等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