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教育改革中的社會缺位和再定位審思:社會參與的視角

      2016-03-09 20:15:49姚宇華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12期
      關鍵詞:主體政府改革

      姚宇華

      (武漢大學 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教育改革中的社會缺位和再定位審思:社會參與的視角

      姚宇華

      (武漢大學 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2)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和深化,社會參與成為一個發(fā)展趨勢。考察我國教育改革中社會參與的發(fā)展歷程,主要經歷了初步探索、逐步確立以及全面發(fā)展和落實階段。由于政治文化的制約,科層制管理模式的限制和社會參與制度建設的滯后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社會在教育改革中長期處于缺位狀態(tài),存在社會參與主體不夠廣泛,社會參與客體范圍過窄和社會參與手段過少等困境。我國教育改革中的社會亟需進行再定位,應該推進政府和社會共治,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社會參與質量,健全社會參與制度。

      教育改革; 社會缺位; 社會參與; 協同治理

      一、 問題的提出

      人類社會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歷程,美國未來學家丹尼爾·貝爾把人類社會分為前工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和后工業(yè)社會等三個階段。人類社會產生之后,便有了治理模式。社會治理模式是不同社會治理主體對社會進行管理、建立秩序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機構。而自從國家產生以來,社會治理的主體便由政府承擔了。[1]長期以來,國家在社會的發(fā)展過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西方國家的工業(yè)社會時期,由于社會、經濟等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凱恩斯理論的盛行,政府在社會管理中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其他社會主體極少參與。20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各種社會問題不管是數量還是復雜程度都呈現劇增的趨勢。政府在各種復雜的問題面前往往束手無策,陷入了所謂“治理危機”的境地。因此,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

      長期以來,改革似乎總局限于精簡或擴大政府職能的“無解之爭”。鑒于此,英國當代社會理論學者吉登斯提出了“第三條道路”,認為當代的人民有必要重構傳統上對于國家的刻板理解,重新去認識國家在目前及未來應有的定位及角色。為政府重新定位,需要外力的融入和參與,建構政府和民間共同合作的治理新模式。[2]3-4也就是說,在新的社會背景下,為了解決愈來愈復雜的社會問題,需要更多社會主體參與其中,與政府一起合作來迎接挑戰(zhàn)。對于我國來說,在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中,社會一直處于式微的地位。社會更多的是嵌入到國家之中,呈現國家和社會一元化的格局。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推進,社會的自主性得到了一定的彰顯,國家和社會逐步向二元化的格局發(fā)展,但與國家相比,社會還是較為弱勢。教育作為社會系統的子系統之一,也需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尤其是在經濟蕭條和衰退時期,對教育改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3]所謂教育改革主要是指改變學校治理模式,厘清政府、高校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改革的趨勢是政府不斷簡政放權、增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和擴大社會參與。

      較長時間以來,我國主要以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為主,因此社會在教育改革中長期處于缺位狀態(tài)。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教育進入了一個變革的時代,社會的角色也在逐步發(fā)生變化。尤其是2010年國務院印發(fā)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以下簡稱《綱要》)正式提出“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標志著在未來的教育改革中,社會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社會亟需進行再定位。

      二、 社會參與概念的辨析與厘定

      與社會參與概念相關的還有諸如公民參與、政治參與等,為了更好地理解社會參與的內涵,有必要厘清與此相關的概念。

      在早期,社會參與關注的更多地的是與公民政治權利相關的研究。如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從公民權利的角度出發(fā)來論述公共權力,認為公共權力合法性的來源和基礎是公民權利,公民參與是一切合法權力的來源。隨著民主政治和公民社會的發(fā)展,對“公民參與”概念的研究有不斷泛化的趨勢。因此近年來不斷有學者對此提出異議,認為如果公民參與包括所有的公共參與,那么它面臨一個“概念延展”的問題,即將一個概念運用到不同的案例中,以至于概念的涵義發(fā)生變化并影響到研究結論。[4]鑒于此,為了解決公民參與概念難以操作化的問題,B.Berger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主張放棄對“公民參與”概念的采用,取而代之把其分為社會參與、政治參與和道德參與等三個具體概念。其中政治參與是指與政治活動有關的參與,社會參與則是對各種與政治無關的民間組織的參與。也有學者認為公民參與不能僅僅局限于政治領域,而是應該從一種比較寬泛的角度對公民參與作出定義,應包括三個要素:其一是參與的主體,即“誰參與”;其二是參與的客體,即“參與什么”;其三是參與的途徑,即“怎樣參與”。[2]18因此,與公民參與的概念相比,社會參與的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相對較窄。二者既有一定的區(qū)別,同時也有內在的聯系。由于研究范疇不同,對社會參與概念的界定相應有所不同,沒有一個統一的、普遍適用的確切界定。

      本文較為認同通過包含的三個基本要素來界定公民參與概念,因此相應地可以從社會參與包含的參與主體、參與客體和參與途徑等三個方面可以對教育改革中的社會參與內涵作一初步界定。首先,從參與主體看,即為社會。社會一般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一般被認為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綜合體,教育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教育領域的“社會”則是指狹義的社會,即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機構之外的所有社會公眾、團體組織和學生家長等。因此,教育改革中的社會參與主體主要是指狹義的社會主體,即由公民個體組成的社會組織;參與客體主要是指與公民利益相關的教育改革中的相關事務;參與途徑則是指參與主體根據自身所擁有的知識和能力,較為理性地選擇合法、有效的手段。

      三、 我國教育改革中社會缺位的現狀考察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是集權式的計劃體制,學校附屬于政府,學校和社會處在一種相互隔離的狀態(tài)。自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社會參與逐步得以發(fā)展,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不斷得到改進。但總體而言,社會在教育改革中還是處于一種缺位的狀態(tài)。

      (一) 教育改革中社會參與的歷程嬗變

      總的來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參與在我國教育改革中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初步探索、逐步確立以及深入發(fā)展和落實等三個階段。

      1. 初步探索階段(1978~1998年)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參與逐步得到關注和重視。1985年頒布的對我國教育具有深遠影響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拉開了教育改革的序幕。在社會參與方面,《決定》初步提出“發(fā)展職業(yè)技術教育,鼓勵集體、個人和其他社會力量辦學”;同時要擴大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加強高等學校同生產、科研和社會其他各方面的聯系”,并第一次提出對高等學校后勤服務實行社會化的改革。1993年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提出要改變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同時政府要轉變職能,借助教育和社會各界專家參加的咨詢、審議、評估等機構的力量,形成民主科學的決策程序。這兩個文件初步提出了社會參與的問題,隨后在1995年和1998年相繼頒布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把有關社會參與的內容上升到了法律層面的高度。如《教育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國家鼓勵企業(yè)事業(yè)組織、社會團體、其他社會組織及公民個人依法舉辦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等;同時明確規(guī)定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適當的形式,可以“參與學校管理”。

      在此階段,我國教育改革中社會參與更多的是處于一個探索的階段,主要特點有二:一是初步提出了教育改革中有關社會參與的一些政策主張,但內容較少和范圍較窄;二是有關社會參與的政策內容通過立法上升到了法律高度,為以后社會參與的改革和發(fā)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和指導。

      2. 逐步確立階段(1999~2010年)

      為了落實“十五大”提出的“科教興國”戰(zhàn)略,1999年經國務院批轉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發(fā)布,提出了高校要與其他機構“加強產學研合作”,同時要大力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辦學,明確提出在“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fā)展的辦學體制”。2004年國務院批轉的《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 》,除了繼續(xù)對高校與企業(yè)等機構的產學研和高校的后勤的社會化改革進行強調之外,對職業(yè)教育中的社會參與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規(guī)定,如提出要逐步完善“在國務院領導下,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yè)教育管理體制等。同時積極鼓勵和支持民辦學校健康發(fā)展。在即將步入21世紀,《綱要》對我國未來十余年的教育改革作了系統的部署。把社會上升到了與政府和學校同等的地位,對教育管理中的社會參與進行了一個較為全面的規(guī)定。從社會參與的內容來看,涉及評價、投資辦學、決策、監(jiān)督、家長參與等各方面,如提出“推進專業(yè)評價;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全社會積極參與、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共同發(fā)展的格局;成立教育咨詢委員會;培育專業(yè)教育服務機構”等。從不同學校類型來看,主要對職業(yè)學校和中小學的社會參與改革力度較大,如“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建立中等職業(yè)學校與行業(yè)、企業(yè)合作機制”等。

      與前一階段相比,社會參與不管是在廣度還是深度上均有了較大發(fā)展。其一,高度重視社會力量參與教育服務的提供。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出于應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考慮,我國在1999年實施了高校擴招戰(zhàn)略;其二,教育改革中社會參與框架基本確立。社會被提升到了與政府、學校同等的地位,社會參與不管是主體、客體還是方法都有了較大程度的發(fā)展,社會參與的基本框架得以確立,為下一階段的深入發(fā)展和落實,提供了宏觀的政策指導。

      3. 全面發(fā)展和落實階段(2011年至今)

      在社會參與有關內容框架基本形成的前提下,如何落實以及不斷深入發(fā)展就成為了重要議題。2012年發(fā)布的《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把有關社會參與的規(guī)定提升到了依法治校的高度,如文件提出了要依法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在中小學要建立教師、學生及家長代表參加的校務委員會、職業(yè)學校要建立有行業(yè)企業(yè)人員參加的學校理事會或董事會及民辦學校和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要健全學校董事會或者理事會等。2013年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各領域的深化改革作了全面的戰(zhàn)略部署,明確提出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對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2014 年袁貴仁部長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對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進行了部署和安排。提出了以構建政府、學校、社會新型關系為核心,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形成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格局。并對社會參與的廣泛性進行了界定,即教育質量要接受社會評價、教育成果要接受社會檢驗、教育決策要接受社會監(jiān)督,最大限度吸引社會資源進入教育領域。同年9月頒布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理事會規(guī)程(試行)》也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要在國家舉辦的普通高校建立由包括政府、學校和社會組織等各方代表組成的理事會。2015 年袁貴仁部長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把“擴大社會參與”提升為“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的關鍵因素。2015年5月4日發(fā)布的《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各界依法參與和監(jiān)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為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并對《綱要》提出的有關社會參與的規(guī)定就如何落實執(zhí)行進行了較為詳盡的安排和部署。

      在此階段,治理理念的正式提出和教育綜合改革的深入推進,極大的推動了社會參與的發(fā)展和落實。因此未來如何落實和深化發(fā)展社會參與就成為重要的政策議題。

      (二) 社會參與視角下教育改革中社會缺位的反思

      根據上述教育改革中社會參與發(fā)展歷程的簡要梳理,社會參與不管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層次上都得到了較大發(fā)展,但與此同時,目前我國教育改革中的社會參與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困境。

      1. 存在的困境

      第一,社會參與主體不夠廣泛。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學校從以前是政府的附屬部門,逐步成為一個獨立的法人,學校辦學自主權逐步擴大。學校的辦學經費從主要來源于政府趨于多元化,因此從利益相關者理論角度考察,學校是一個明顯的利益相關者組織。有學者根據利益主體對大學的重要性程度而把大學的利益主體分為核心利益相關者、重要利益相關者、邊緣利益相關者等類型??疾煳覈鴮W校社會參與的主體,目前主要是集中在投資辦學的組織和個人、企業(yè)以及部分學生家長,對其他利益相關者如校友、社區(qū)以及社會公眾等關注較少;同時,由于長期以來,社會主體參與學校改革較少,缺乏社會參與的實踐,因此社會主體的參與意識較為淡薄,參與的主動性和自覺性較低。

      第二,社會參與客體范圍過窄。教育改革中社會參與的客體主要是指社會主體參與的具體內容和范圍,這可以從參與學校的類型、參與層次和參與的具體事務進行考察。其一,從參與學校的類型來看,目前我國社會參與制度設計相對比較完善的主要是中小學、職業(yè)學校和民辦學校等層次的學校。如中小學建立了家長委員會,職業(yè)學校建立了由行業(yè)、企業(yè)代表組成的理事會制度,而對由國家舉辦的公立高校的社會參與則明顯關注不夠,社會參與機制有待完善。其二,從參與的層次來看,經濟合作和發(fā)展組織(OECD)把參與劃分為信息、協商和積極參與等三個層次,即信息是一種政府為公民生產和提供信息的單向關系,協商是一種公民也可給政府提供反饋信息的雙向關系,積極的參與是一種以與政府合作為基礎的關系。[5]因此從目前我國教育改革中社會參與的層次來看,更多的是處于信息和協商的層次,政府還是處于主導地位,社會參與的機制和有關議題主要還是由政府制訂,政府和社會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其三,從參與教育改革中的具體事務來看,主要集中在投資辦學和后勤化服務,以及對學校的有關方針政策、發(fā)展規(guī)劃的制定擁有一定的咨詢和建議權等方面,而對學校具體的管理、政策的制定和相關決策等參與較少。因此不管是從廣度上還是深度上,社會參與的內容都有待提升。

      第三,社會參與手段過少。在探討了社會參與主體和客體后,選擇合理的社會參與手段就顯得尤為重要??梢哉f,幾乎所有的公民政治行為都會通過各種途徑、渠道,或直接或間接,或明顯或隱性地對政治系統的決策活動發(fā)生或大或小的影響作用。[2]33對于教育改革中的社會參與來說,社會參與主體一般也是通過各種途徑或手段對教育系統的管理活動產生影響。對于我國教育改革中社會參與手段來說,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專門的參與渠道有限。目前政府在政策中規(guī)定的社會參與的渠道主要有諸如教育咨詢委員會、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學校理事會等,與西方國家相比,目前在量上還較為缺乏。二是參與有效性有待提升。目前政府規(guī)定的參與方式,更多的還是處于咨詢性質,或者政府更多的是體現在政策層面上的鼓勵和支持態(tài)度,尚未上升到法律法規(guī)層面的高度。由于規(guī)定較為宏觀,缺乏可操作性和可執(zhí)行性,直接影響到其有效性。

      2. 原因探析

      我國教育改革中的社會長期以來之所以處于缺位狀態(tài),受政治等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較大。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主要有文化、管理模式和法制建設等因素的影響。

      第一,政治文化的制約。阿爾蒙德和維巴以政治文化為研究主題,通過對美國等5個國家的比較研究,分析了公民參與的主觀意愿和能力,以一個國家人民對本國政治結構所持態(tài)度的四個面向,即對政治系統的認識、政治系統的輸入、政治系統的輸出以及對自我參與的察覺等,提出了村民型、臣民型和參與型等三種政治文化類型。[2]72-73其中村民型模式是指對政治體系認識較少、對政治無任何期望,其日常生活幾乎與政治系統不發(fā)生關系;臣民型模式是指公民對政治系統有所了解,也較為關注政治系統輸出的政策,但是對政治參與態(tài)度冷漠,被動地接受統治;參與的政治文化則是指政治體系與人民密切相關,公民關注政治,而且希望通過積極的參與能增進自己的利益。一般而言,在現代民主制的國家里,更多的是以參與型的政治文化為主,但是同時也混合了村民型和臣民型的一些文化特征。對于我國來說,由于長期處于宗法意識、自然經濟和皇權政治三位一體的文化背景下,國民意識較為薄弱,因此更多的是以村民型和臣民型的政治文化為主。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史學家布魯巴克所說,在古代,也許沒有哪個民族能夠像中國那樣,教育制度緊密地服務于政治生活。[6]因此導致中國社會普遍缺乏民主思想和參與意識,這也直接影響到公民的社會參與意愿的培育和參與能力的提升。

      第二,科層制管理模式的限制。由于政治體制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社會治理模式主要以科層制的管理型模式為主。這種模式管理主義傾向明顯,強調政府的權威,忽視價值的多元化。長期以來,我國學校主要由政府舉辦和管理,因此采取的也是類似于行政部門的科層制管理模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推進,學校獲得了一些辦學自主權,但是這種改革的重點還是在縱向的關系調整上,即“中央—地方—學校”之間的權力分配,而橫向關系即“政府—社會—學?!比叩年P系的調整卻長期遭到忽視?!毒V要》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要構建政府、學校和社會之間的新型關系,主要是針對這種橫向關系的調整??茖又颇J綄ι鐣⑴c產生了消極影響。第一,政府在教育改革起主導地位,更多采取的是強制性的行政手段,排斥社會主體的參與。政策執(zhí)行過程是層級制和封閉式的,缺乏對社會主體的回應。第二,社會主體由于長期以來在教育改革中沒有得到重視,因此影響了其參與意識的培養(yǎng)和參與能力的鍛煉。故盡管政府多次在制定的政策中鼓勵社會機構參與教育改革的有關事務,但是真正有參與意愿和能力的社會機構卻為數甚少。

      第三,社會參與制度建設的滯后。自開展教育改革以來,我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包含了相關的社會參與內容,為提升和保障社會參與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但是在外部社會環(huán)境日趨復雜和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我國對社會參與制度的建設尚較為滯后。首先,社會參與制度有效供給不足。這種不足不僅體現在量上,還表現在質上。目前對社會參與的制度設計更多是體現在一些國家制定的政策文件里,主要是一些較為零散的條款,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對有關社會參與的方式、各利益主體之間的權責利關系界定尚不是很清晰。其次,社會參與法制化建設較為滯后。目前關于教育改革中的社會參與更多的是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出現,大部分未經立法機關表決通過,因此從法理上說,這些相關的政策還不具有強制性的法律效力。其中上升到法律層面的主要有1995年和1998年頒布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但是其涉及社會參與的更多是一些原則性、方向性的宏觀規(guī)定。而且在目前的經濟、社會等外部環(huán)境已發(fā)生較大改變的背景下,這些法律亟需進行修訂。

      四、 我國未來教育改革中社會再定位的路徑審思

      社會參與的擴大將是未來教育改革的趨勢,因此,為了提升和改進我國教育改革中的社會參與質量,社會亟需進行再定位。

      (一) 推進政府和社會共治

      長期以來,在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上,社會嵌入國家,發(fā)展式微。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社會逐步得到培育和發(fā)展,一元化的“國家—社會”結構逐漸向二元化發(fā)展,社會獨立性得到一定發(fā)展。在國家治理理念的指導下,政府和社會協同治理模式逐步被提出。隨著我國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學校治理模式也應發(fā)生相應轉換,科層制的管理模式逐步向政府和社會共治模式轉變。在此模式下,政府不再是權力的唯一中心,面對日益復雜的教育問題,政府只是關鍵的參與者之一。政府在法治社會所扮演的角色由管理性轉向備位性。[7]所謂政府的備位性是指在法治社會建設的背景下,需要推進政府和社會的共治,政府的角色需要進行變革,即政府只需要提供基本的公共制度產品,隨時處于一種補充性和備位性的狀態(tài),而對社會的具體治理,應該充分發(fā)揮社會組織的自治能力。因此在學校改革中,為了增進教育改革中的社會參與,政府應該積極轉換自己的角色。其一,進一步加大政府簡政放權力度。減少學校管理中過多的行政干預,綜合運用法律、政策、規(guī)劃、財政撥款、標準、信息服務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建立教育行政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在部分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開展負面清單管理試點工作。政府由“劃槳者”和“掌舵者”角色不斷轉向“服務者”的角色。其二,處理好社會干預和學校自治的關系,推進政府與社會協同治理。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是協調處理好社會干預和學校自治的關系,共治本身是對國家干預的一種默認,在我國,適當的政府干預是必要的。我國國家和社會的理想模式應該是“強國家—強社會”模式,所謂強國家,用美國學者福山的話來說,是指公開透明制定和執(zhí)行制度能力的國家,內涵了民主和法治的元素。因此以后的發(fā)展中,需要不斷提升社會的自治能力。故此在教育改革中,應大力推進政府和社會的協同治理。

      (二) 提升社會參與質量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改革中的社會參與存在質量不高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社會參與主體不夠廣泛、社會參與客體過窄和參與手段過少等問題。因此為了提升社會參與質量,應做好三方面工作。其一,應不斷培育積極的參與文化。由于長期封建君主專制的影響,我國主要以服從的村民型和臣民型的政治文化為主,人們對政治系統缺乏認識以及參與政治的意愿較為薄弱。因此在我國民主政治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政府應該支持倡導建立一種積極參與的政治文化,增強公民的參與意識,提升其參與能力。其二,支持和發(fā)展社會中介組織。近些年,我國教育領域的社會中介組織發(fā)展較快,相繼出現了一批行業(yè)協會、專業(yè)學會、基金會等社會組織。但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參與教育改革的社會組織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有待改進。目前西方國家已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系統和層次分明的社會參與機構組織網絡。如從縱向上看,大部分國家建立了全國性的、地方性的和學校等不同層級的社會參與機構。其三,提升社會參與客體和參與手段的量和質。目前我國教育改革中社會參與的具體事務和各種渠道還是較少的,因此要不斷增大社會參與事務的數量,同時需要賦予社會主體更多實質的決策權,提升社會參與的質量;此外,要創(chuàng)建多種渠道和方式,以促進社會主體能合法和理性參與教育改革。

      (三) 健全社會參與制度

      完善的制度體系在保障社會參與的落實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此應不斷健全社會參與的制度體系。一方面,加強社會參與的立法工作。目前針對我國教育改革中社會參與的法律還是20世紀90年代所制定的,因此已不太適應目前不斷變革的教育現實。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依法治校也是應有之義。應依據教育的實際情況,及時修訂有關教育法律法規(guī)。根據西方國家社會參與教育改革的經驗,各國高度重視立法工作。有些國家甚至把社會團體和公眾參與教育管理寫進了《憲法》之中,如西班牙1978年《憲法》等;其他各國也為社會參與制訂了專門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如英國1988年制定的《教育改革法》等。另一方面,加大社會參與制度的供給。為了提升社會參與的效力和執(zhí)行力,需要制定系統完整的參與制度,主要包括社會參與的運行機制、監(jiān)督機制、評價機制等相關制度,對社會參與主體的職責權等進行清晰明確的界定。

      (四)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自從20世紀40年代末興起于美國,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航天空間技術為標志的第三次科學技術革命,促進了全球各個地方的聯系,打破了政府對信息的壟斷。時至今日,隨著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大數據時代已悄然來臨。因此對社會治理提出了諸多挑戰(zhàn),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發(fā)展機遇。對于在教育改革中的社會來說,將為其參與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推動社會參與的發(fā)展進程。正如哈倫·克利夫蘭(Harlan Cleveland)所言:全球信息的激增將會導致“等級制的沒落時代”的到來。因此,在技術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為社會參與提供了更多手段和途徑,促進了民主管理和信息公開,使社會參與變得更為便利和有效。在此背景下,對于政府和學校來說,應不斷加大信息公開力度,積極為社會主體的參與提供便利,提高社會參與的有效性;社會組織應積極進行再定位,充分運用信息技術,豐富參與手段,提高參與能力和效率。

      在教育改革中,我國社會曾長期處于缺位狀態(tài),這是與我國政治體制等外部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教育作為社會大系統之一的子系統,其改革和發(fā)展受外部環(huán)境影響較大。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社會獨立性和主體性都得到一定發(fā)展,社會角色亟需進行再定位。目前教育綜合改革逐步深入發(fā)展,在治理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理念的指導下,社會參與主體的日益多元化、參與客體的范圍不斷擴大和參與的途徑的進一步多樣化,社會將在我國教育改革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構建“政府—學?!鐣毙滦完P系的目標將會成為現實。

      [1] 李傳軍.管理主義的終結:服務型政府興起的歷史與邏輯[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2.

      [2] 李圖強.現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參與[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3] TYLER R W. Education Reforms[J].Phi Delta Kappa International, 1987,69:277-280.

      [4] 王新松.公民參與、政治參與及社會參與:概念辨析與理論解讀[J].浙江學刊,2015(1):204-209.

      [5] 登哈特.新公共服務:服務,而不是掌舵[M].丁煌,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94.

      [6] 布魯巴克.教育問題史[M].單中恵,王強,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2:24.

      [7] 江必新,王紅霞.法治社會建設論綱[J].中國社會科學,2014(1):140-157.

      [責任編輯 羅海豐]

      A Reflection on the Absence and Relocation of Education Reform: A Perspectiv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YAO Yuhua

      (InstituteofEducationScience,Wuhan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2,China)

      With the gradual advance and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social participation becomes a development tre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educational reform in our country has mainly experienced the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stage, gradual establishment stage and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phase. Due to the impact of the restric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 the limitation of bureaucracy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lag construction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system, etc, the society of our country is in the long-term absence of state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reform. The main predicaments include that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main body is not wide, that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object scope is narrow and that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means is too little. The society desiderates relocation i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our country. We should promote the joint governance of government and societ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system, and make full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al reform; social absence; social participation; cooperative governance

      2016 - 05- 20

      湖南省教育科學 “十二五” 規(guī)劃重大委托項目(XJK015ZDWT001)

      姚宇華,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yè)博士研究生,從事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政策研究。

      G471

      A

      1671-394X(2016)12- 0074- 07

      猜你喜歡
      主體政府改革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南大法學(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改革之路
      金橋(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書長
      支部建設(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改革備忘
      改革創(chuàng)新(二)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依靠政府,我們才能有所作為
      政府手里有三種工具
      論多元主體的生成
      瞧,那些改革推手
      傳記文學(2014年8期)2014-03-11 20:16:48
      三原县| 伊春市| 贵定县| 姜堰市| 青川县| 云南省| 同德县| 双桥区| 梁河县| 文山县| 鲁山县| 星子县| 津市市| 靖西县| 华坪县| 周宁县| 晋江市| 龙游县| 石楼县| 弥勒县| 醴陵市| 永新县| 泰兴市| 二手房| 乌鲁木齐县| 宜兰市| 筠连县| 岳西县| 鲁山县| 班玛县| 资溪县| 板桥市| 佳木斯市| 邵东县| 肥乡县| 鄂州市| 故城县| 佛山市| 武邑县| 兴和县| 双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