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會珍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過程內(nèi)涵豐富而復雜,是接受者認識世界的主動行為過程,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分析、思考與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課題。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要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更好地提升教育質量,必須要重視對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若干因素的分析。
一、內(nèi)在需要因素
需要是人的普遍性追求。所謂需要,是指主體對客體的依賴和攝取狀態(tài),是人們對某種東西缺乏時所產(chǎn)生的主觀意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當人產(chǎn)生了某種需要時,心理上就會產(chǎn)生不安和緊張情緒,形成一種內(nèi)在驅動力。這種驅動力促使主體去尋找目標,表現(xiàn)出接受的積極性,同時去選擇接受的內(nèi)容。當目標找到后,就開始了滿足需要的活動,也就是接受外來信息的活動。當需要接受的內(nèi)容滿足后,對這種需要的接受活動就暫告一段落,于是產(chǎn)生新的需要,開始新的接受過程。接受是以受體內(nèi)在需要的適應與滿足的程度為其條件的,人們的內(nèi)在需要是其接受教育的驅動力。人的內(nèi)在需要往往表現(xiàn)為價值追求,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受需要所驅動的、價值觀參與的,人的思想接受活動也是如此。
人的需要作用于其思想接受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正是人的需要喚醒其接受注意,強化其接受準備,使其產(chǎn)生對與自己需要有關聯(lián)的思想信息源的敏感與專注;正是人的需要激活人的思維,激發(fā)其求知欲望,引起人的思想接受活動的主動與活躍;正是人的需要左右其接受選擇,需要越強烈,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棄取選擇、受拒反應越鮮明,這是人們思想接受活動的共同點。思想政治教育越能接近受體的內(nèi)在需要,則越能產(chǎn)生受、教雙方的心理共震,越能產(chǎn)生受體在受教活動中良好的心理基礎。
二、理解力因素
接收主體在接受教育者教育內(nèi)容時,總是要先理解其內(nèi)容,根據(jù)他們的“理解定勢”來進行接受。這個“理解定勢”,就是接收主體原有的認知結構,該結構由受體已有的文化積淀、概念體系、思維定勢三個部分組成。
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提供的任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都要首先經(jīng)過接受主體的已知的過濾、檢驗,才能起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是接受主體的已知與新知的視界融和過程。接受主體的知識、經(jīng)驗的差異,直接影響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如果接受主體知識水平高、接受能力強、經(jīng)驗豐富,那么在接受教育的活動中會擴大其接受教育的容量與跨度。但是,另一方面,知識能力強的人,自信心、自尊心也強,不輕易改變自己的信仰和觀點,接受教育也會越困難。如果接受主體智能水平高,易于接受理性化的、合理性的、宏觀性的教育內(nèi)容,而智能水平低一點的,易于接受簡明的、情感化的、經(jīng)驗化的教育內(nèi)容。另外,接受主體知識、經(jīng)驗、價值觀、世界觀等會凝成一種合力,從而構成對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的親和與拒斥作用。如果接受主體的認知結構與外來信息一致時,則受與教易于同化、契合;如果不一致,則可能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是順應,重構,改變思維定勢;二是封閉、排斥,固守自我。因此,作為一個成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施教過程中要認真考慮接受主體的認知水平與接受能力。
三、情感因素
情感是心理過程的重要內(nèi)容,它具有引起人們主觀體驗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的情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與自身關系的主觀體驗,是思想的非理性狀態(tài),表現(xiàn)為喜、怒、哀、樂等,反映的不是教育的客觀價值,而是接受主體對教育價值的心理感受,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受其情感參與的影響,這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活動的重要特點,接收主體的情感體驗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正負效應的關鍵。
情感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對接受活動的信息接收、信息選擇所發(fā)揮的過濾作用,對接受活動所發(fā)揮的激發(fā)作用。對接受活動的信息接收、信息選擇所發(fā)揮的過濾作用。當接受對象確定后,接受者會不由自主地對教育主體產(chǎn)生一定的情感傾向,這種情感的產(chǎn)生,有時來源于以往的經(jīng)驗;有時是由于情感的傳遞等等。這種在接受活動初始就形成的情感,將對教育主體的信息擇取、信息的理解產(chǎn)生重要的作用。接受主體會有意無意受到這種情感的驅使,從而使接受主體的注意力指向能滿足主體情感需要的信息,回避或忽略與接受主體情感需要相悖的信息,或者對這些相悖的信息作出與主體情感需要相一致的理解。同時,情感還對接受時注意的穩(wěn)定性、注意的強度發(fā)生影響??傊邮苤黧w對教育主體所具有的情感強度越高,接受過程中情感的支配作用就越大,而對信息的過濾作用也就越明顯。
四、教育者自身因素
人們在思想接受活動中,往往會對施教者的可親可信的感情轉移到對其所教育傳播的思想的可信可接受的認定上。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施教者人格形象好的教育更可信,接受主體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施教活動中有自身形象的兩大影響力,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權力、地位產(chǎn)生的強制性影響力,二是人格品質產(chǎn)生自然影響力,接受主體面對前一種情況是被動接受,面對后一種情況會主動接受。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好地提升教育質量,至關重要的問題是優(yōu)化受教育者的接受過程,從受教育者的接受教育入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接受活動是教育活動的重要的和最后的環(huán)節(jié)。如果沒有這個接受,前面的教育活動都沒有了意義,可見這是一個關鍵性的、決定性的環(huán)節(jié)。正是這個問題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接受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根本問題。一個人接受某種思想,就是這種思想進入了人的頭腦?!敖邮堋笔恰敖逃钡膶崿F(xiàn)??梢哉f,受教育者的接受問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科學化的生長點,解決了接受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就必將踏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