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軍
(河南科技大學經(jīng)濟學院,河南洛陽 471023)
新時期道德觀念嬗變的理路及啟示
周武軍
(河南科技大學經(jīng)濟學院,河南洛陽 471023)
新時期道德觀念變化的過程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時期。過渡期:1978年至1991年;探索期:1992年至2000年;發(fā)展期:2001年至2011年;穩(wěn)定期:2012年至今及以后一段時期。道德觀念變化的啟示主要有:經(jīng)濟體制變化是道德觀念變化的根本動因;政治上層建筑在道德觀念嬗變中處于引領地位;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愈發(fā)凸顯;道德沖突在社會變革中是必然現(xiàn)象;新道德觀念的形成要經(jīng)歷從籠統(tǒng)模糊到具體明晰的長期過程;社會倡導的主流道德觀念要切實、明了、易記、易行。
道德觀念;嬗變;啟示
道德觀念是一個時期人們在思想意識層面對個人言行是否善惡的認識、評判及其內心信念。關于道德的個體性,請參閱李曉英的《個體性:先秦思想界對“德”之詮釋》(《中州學刊》2008年第6期);周武軍的《論道德定義的個體性、教育性、言行性》(《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本文梳理了中國改革開放以后有關道德的政策規(guī)定以及人們道德觀念嬗變的過程,通過對道德觀念四個時期的闡述,分析社會道德觀念變化的原因,探索道德觀念變化的規(guī)律。
縱觀新時期人們道德觀念變化的軌跡,大體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過渡期:1978年至1991年
1978年以前,黨非常重視思想道德建設,樹立了“雷鋒精神”“鐵人精神”和“焦裕祿精神”〔1〕等模范典型。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開始從傳統(tǒng)的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體制改革邁進,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受到較大沖擊,有過一定的迷茫與混亂。
面對新情況、新問題,鄧小平同志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提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fā)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2〕280。1980年12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更是直接提出了道德建設的要求:“要教育全黨同志發(fā)揚大公無私、服從大局、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的精神,堅持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2〕367。并提出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系列思想。他提出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對新時期人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產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82年初開始的“全民文明禮貌月”(三月)活動,在中國道德建設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它的主要內容是“五講四美三熱愛”,即講文明、講禮貌、講衛(wèi)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huán)境美和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共產黨。中共中央成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委員會”領導這項活動,由于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每年春季的文明禮貌月活動可謂轟轟烈烈,在80年代初的中國城鄉(xiāng)是一道亮麗風景。
1986年9月,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它首次明確提出:“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兩個方面?!薄吧鐣髁x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薄拔鍚邸眱热葺^以前略有變化,把“愛護公共財物”調整為“愛社會主義”,公共財物就是社會主義國家集體的財物,這樣的調整含義更廣,政治道德意義更強。同時,“思想道德建設”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表明我們黨對思想道德建設規(guī)律、特征和要求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面。此外,本次會議的另一突出貢獻是正式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個概念,這是一次重要的理論創(chuàng)新。他與共產主義社會最高理想相對應、相銜接,使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更符合實際,更具有廣泛性。因為以前我們僅有共產主義道德教育這個概念,對普通群眾顯得遙不可及。這也是2001年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進一步提出“堅持把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原則的重要理論基礎,是把道德建設區(qū)分為黨員干部、一般群眾等層次性要求的理論依據(jù)。
1986年底到1987年初,發(fā)生波及全國的學潮,資產階級自由化有所發(fā)展;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立“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1988年的價格改革攻堅戰(zhàn);1989年春夏之交發(fā)生在北京的動亂、暴亂乃至殃及全國的政治風波;1989年底到90年代初蘇聯(lián)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劇變易幟等,這些事件都對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加深了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以及民主法制)觀念的認識。
此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片面地理解和執(zhí)行基本路線,有的人認為:“經(jīng)濟建設搞好了,其他事業(yè)自然而然就上去了”。或者是把經(jīng)濟中心抓住不放,其他工作放在一邊或很少顧及,經(jīng)濟領域、社會生活領域道德失范現(xiàn)象開始增多?!耙皇直容^硬,一手比較軟”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這些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都是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影響下,人們的觀念在發(fā)生變化。觀念變化影響行動,行動變化影響人際關系,人際關系變化導致社會秩序改變。國門初開,體制初變,外來思想和內部變化,都使人感到新奇,人們需要對新情況加深了解并逐漸適應,人們的道德觀念呈現(xiàn)出明顯的復雜性、多變性、過渡性。
(二)探索期:1992年至2000年
以鄧小平南巡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確立我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新經(jīng)濟體制下,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應該是什么樣,引起廣泛討論。
鄭佳明研究員認為“從1978年到1992年,改革目標并不明確,1992年市場取向的改革目標確立之后,中國才進入真正的發(fā)展期”〔3〕。這個判斷有較大價值。1992年之前曾有計劃經(jīng)濟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和有計劃的商品經(jīng)濟等指導性理論,但疑惑爭論不絕于耳,特別是1989年政治風波之后,黨和國家在徘徊中前行。
1992年春天,鄧小平同志南巡談話公開發(fā)表,回答、澄清了長期困擾人們的一系列問題和疑惑。10月,黨的十四大召開,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科學闡述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明確提出“三個有利于”的判斷標準。這些重大理論問題的解決對指導人們的思想行動具有決定性作用。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上層建筑由經(jīng)濟基礎決定。由計劃經(jīng)濟到市場經(jīng)濟的革命性變革,必然引起人們道德觀念的變化。所以有道德“爬坡”還是“滑坡”的爭論,也有“道德重建”的觀點等。因此,1993年以后,以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或以社會轉型期人們道德觀念變化為主題的文章越來越多。
1996年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明確提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其中特別指出:“一些領域道德失范,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滋長;封建迷信活動和黃、毒、賭等丑惡現(xiàn)象沉渣泛起;假冒偽劣、欺詐活動成為社會公害;文化事業(yè)受到消極因素的嚴重沖擊,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東西屢禁不止;腐敗現(xiàn)象在一些地方蔓延,黨風政風受到很大損害,一部分人國家觀念淡漠,對社會主義前途發(fā)生困惑和動搖?!边@些問題的出現(xiàn),都是人們思想道德觀念變化的必然結果。正因為如此,“在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整個過程中,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特別是“三德”“三觀”概念的提出,對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指導人們倫理道德觀念的更新轉變都具有重要意義。十四屆六中全會還將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三德”中的每一領域提出了5個方面、20個字的倡議指導。
1997年,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方略,國家治理理念進一步明晰,但有的人片面理解這一重大戰(zhàn)略思想,認為“依法治國就是不做違法的事就行”。人們的言行準則面臨新的考量,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意義又一次突顯出來。
(三)發(fā)展期:2001年至2011年
針對將“依法治國”片面理解的狀況,2001年1月,江澤民同志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兩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4〕?!耙缘轮螄崩砟畹奶岢鍪屈h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之后的重大創(chuàng)新和進步,它豐富完善了新時期治國理念,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其突出的亮點是強調了道德建設的重要地位,對人們的道德觀念產生了深刻影響。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頒發(f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這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確定的第一個全面系統(tǒng)道德建設綱領性文件,它不僅指出了我國道德建設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主要內容,而且還提出了加強基層公民道德教育、開展群眾性道德實踐活動、營造社會氛圍、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加強領導等一系列有關道德建設的重大問題,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途徑?!毒V要》還提出“通過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與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新課題。其中還把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規(guī)范概括為“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20個字,比“三德”更簡化更有號召力,在全社會的影響更大更廣泛,對新時期人們樹立新的道德觀念具有很大作用,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事業(yè)發(fā)展到了一個新高度。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更加明確指出:“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相協(xié)調、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睆囊粋€“相適應”,到增加“相協(xié)調”“相承接”,三個方面更完整更科學,既是對建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基本原則的系統(tǒng)概括,也是對其本質特征的準確定位。
2006年3月4日,胡錦濤同志在全國政協(xié)十屆四次會議民盟、民進界委員聯(lián)組討論時提出:“要教育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5〕。榮辱觀是倫理道德觀的核心內容,普遍存在于人們的觀念體系中,其主旨是人們的行為準則。十六屆六中全會還將社會主義榮辱觀列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基礎層面的內容,對人們的道德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可由于“八榮八恥”文字較多,敘述較長,不易于人們記憶。但其主要內容與黨倡導的思想是一以貫之、相通相同的。
2007年,黨的十七大明確了科學發(fā)展觀在黨和國家的指導地位,特別是其中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對整個社會道德觀念的影響極其深遠。共產黨一切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一切工作是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物為本,是以人民為本而不是以官僚、資本為本,這是人們言行的總原則。強調以人為本,就是將道德的本質更加凸顯出來。另外,十七大在思想道德建設上的又一貢獻是提出“個人品德建設”概念。從以往的“三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到“四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道德建設的體系更加完善,立足更穩(wěn),方向途徑更明確。
這個時期的道德觀念總體上是朝著更加科學的方向發(fā)展,其中對個人品德建設的提出更是揭示了道德的本質涵義,這表明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道德觀念的建設工作逐漸趨于完善。
(四)穩(wěn)定期:2012年至今及以后一段時期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齻€層面的倡導用語簡明扼要,特別是第三個層面的表述,對公民道德建設提出了要求,為新時期的核心道德觀念提供了重要的養(yǎng)料。習近平同志2013年9月26日在北京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時指出:“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道德建設,推進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規(guī)范,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6〕。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第三個層面是新時期道德觀念嬗變的邏輯句號,因為它循史而來,得之不易。作為人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易簡不易繁,易行不易難。中國封建社會主要靠儒家“德治”天下,其倫理道德的核心是“三綱五?!?,“三綱”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人際關系簡單清晰,句式排比,僅有12個字;而其“五?!备莾H有“仁、義、禮、智、信”簡單5個字,這就給人們記憶遵循帶來極大方便。更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政治理想和要求,也是邏輯清晰,簡單明了,朗朗上口,充滿感召,但也只有9字而已。被今日部分學者(西方)比附為道德金律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只有簡單的一句話8個字。
鄧小平同志主要是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這一對概念構建其治國理念。精神文明大框架下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五愛”。1996年十四屆六中全會和2001年《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三德”建設,每一個領域都有5句話20個字,《綱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設基本規(guī)范也有5句話20個字,略顯繁瑣。
江澤民同志執(zhí)政后期逐漸形成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理念,其“法治”思想影響深遠,其“德治”思想對確立新時期人們的道德觀念,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亦對人們的道德觀念產生了很大影響,可人們記住的還是“榮辱觀”概念?!耙匀藶楸尽笨茖W發(fā)展觀對人們的影響更大更久遠。
習近平同志現(xiàn)今主要以“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治國統(tǒng)領,實現(xiàn)“中國夢”是目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有目標又有措施,既是目標又是措施。三個層面的倡導都可以作為倫理道德的要求。作為公民道德的基本規(guī)范,第三個層面的4句話8個字涵蓋了一個人對國家、對事業(yè)、對他人、對自身的基本要求,簡單明了,易記可行。是《綱要》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設20字基本規(guī)范的再精練。整體刪去“勤儉自強”4字,其內容可部分包括在“富強”“愛國”“文明”“敬業(yè)”等內容中,其他內容亦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予以融合和提煉,如“守法”即可以“法治”體現(xiàn)。難記則難行,要明確、簡潔地宣傳實施,這是新時期道德觀念嬗變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并將在以后一段時間內系統(tǒng)地貫徹和執(zhí)行。
通過對新時期道德觀念嬗變軌跡的梳理,可以給我們以下啟示。
(一)經(jīng)濟體制變化是道德觀念變化的根本動因
新時期最根本的變化是從計劃經(jīng)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市場化取向改革?;仡櫢母镩_放30多年來道德觀念變化的歷程,1978年以后是一個大的變化,農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經(jīng)濟體制改革也以企業(yè)為中心漸次展開,計件工資制、承包制、公司制、破產制等,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們思想觀念造成極大沖擊,所以才有“辛辛苦苦幾十年,一下回到解放前”的牢騷怪話,也有“端起飯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矛盾不解。1992年以后是根本性變化,經(jīng)過若干爭論辯論討論,人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漸趨認同,開始反思一系列言行、觀念變化背后的經(jīng)濟原因體制原因。隨著時光推移,人們認識到,道德觀念必然變化也必須變化,市場經(jīng)濟需要也一定會產生與其相適應的思想道德觀念,比如競爭、平等、自由、交換、機遇、法制等。1989年以后,中國政治態(tài)勢、社會運行總體穩(wěn)定,與對經(jīng)濟體制的認同、思想道德觀念變化有十分密切關系。
(二)政治上層建筑在道德觀念嬗變中處于引領地位
政治上層建筑在道德觀念嬗變中處于引領地位有兩個主要原因,其一是我們黨始終重視思想道德建設,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反對精神污染、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到反對“一切向錢看”,既反“右”又反“左”,從各個決議決定,到各種方針政策,從宏觀部署安排到具體領域措施,一以貫之,絕無懈怠。比如我們黨一直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主旋律,從初期的“五愛”到《綱要》的公民道德建設20字基本規(guī)范,從社會主義榮辱觀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三個層面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首先強調的都是“愛國”。并且多次專題發(fā)文予以安排部署:1983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和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聯(lián)合發(fā)出了《關于加強愛國主義宣傳教育的意見》,1994年中共中央將中央宣傳部擬定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印發(fā)全黨全國,2004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見》等等,足見對這項工作的重視。其二是黨和國家的宣傳思想機關、新聞媒體在宣傳貫徹領袖人物思想、新道德觀念方面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從“兩個文明”到“法德結合”的宣傳,從社會主義榮辱觀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演繹,各種傳媒輿論工具的作用愈來愈大,特別是現(xiàn)代互聯(lián)網(wǎng)更不可小覷。當然,黨和政府各級組織的思想政治工作也發(fā)揮了很大作用。
(三)道德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愈發(fā)凸顯
2001年之前,對道德觀念的倡導主要是在“精神文明”大概念之下的,之后,隨著“以德治國”理念提出和《綱要》的頒布實施,道德建設的重要地位逐漸顯現(xiàn),“八榮八恥”直接講道德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三個層面也是直接講道德要求,道德建設從潛在、隱性的位置發(fā)展到現(xiàn)實的直接表述,重要地位顯而易見。道德問題一度成為社會焦點,長期引起國人關注。如2002年大學生劉海洋硫酸潑熊事件,2006年南京彭宇案,2011年廣東佛山小悅悅事件等,都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反響。2011年至2012年,按照十七屆六中全會部署,在全國開展了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從2007年開始的全國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至2015年已連續(xù)進行五屆,從2002年開始的“十大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每年舉行,依靠中央電視臺強大的傳播平臺,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對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產生深刻影響。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法律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將自行消失,而道德作為人們言行的準則將永遠存在,道德作為人類的生存方式,其作用必將越來越大。
(四)道德沖突在社會變革中是必然現(xiàn)象
有人感嘆,“現(xiàn)在世風日下,社會風氣不如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好?!边@個現(xiàn)象雖然是個例,但也有其原因。新中國剛剛成立時,廣大人民群眾帶著對舊社會的仇恨與對新社會的向往,滿懷激情,投入到建設新中國的偉大事業(yè)中。所以,如小平同志所說:“我們建國以后的十多年中,由于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社會風氣是健康的。在黨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青少年,絕大多數(shù)抱有崇高理想,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捍衛(wèi)人民的利益,維護社會秩序,處處表現(xiàn)良好的獻身精神和守紀律精神。青少年的這種風氣和整個社會的風氣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受到全國人民和各國人民的贊許”〔2〕177。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計劃經(jīng)濟被打破,市場經(jīng)濟已經(jīng)建立,人們言行變化是必然的。所以,才有“滑坡”“上坡”“重建”等爭論,才有“道德悖論”“道德困境”“道德治理”等思考。道德等意識形態(tài)與經(jīng)濟基礎相適應并為其服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沖突是社會變革中的必然現(xiàn)象,關鍵是要探索新體制下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規(guī)范。
(五)道德觀念的嬗變要經(jīng)歷從籠統(tǒng)模糊到具體明晰的長期過程
社會轉型已成必然,但殘存于人們頭腦中舊的意識形態(tài)不會立即消失,這決定了思想道德領域的斗爭不可避免。思維慣性、言行習慣性總是讓新事物的產生步履蹣跚。一位哲人曾說,習慣的東西即使不好人們也不愿改變它。身處變革的社會而缺少理性自覺,那么,適應和新生就是一個緩慢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今日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是30多年探索、提煉的結果。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概念明晰,但對于道德建設仍然沒有具體要求;以德治國已經(jīng)觸及道德,可它作為治國理念方略,對于具體的道德建設依然顯得模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4個層面是一個龐大觀念系統(tǒng),對于大多數(shù)普通群眾,它是指導言行的概念符號。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是第三個層面公民的道德要求,4句話8個字,內涵豐富而外延有限,從國家到團隊,從事業(yè)到人生,從做人到做事,既是原則又可操作,可謂明晰具體,水到渠成。
(六)社會倡導的主流道德觀念要切實、明了、易記、易行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有許多精華之處值得今人借鑒汲取,傳統(tǒng)中國被稱為倫理中國,德治是其主導統(tǒng)治方法?!盀檎缘?,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對統(tǒng)治者是如此,對千千萬萬被統(tǒng)治者更是如此。他們倡導的治國理念被一代代大儒精化為忠孝仁義,家國天下,修齊治平,“三綱五?!保型傻摹叭纸?jīng)”“弟子規(guī)”深深嵌入人們的心靈,按現(xiàn)代心理學理論,那是最深的記憶、最潛在的影響。中國封建社會延續(xù)兩千多年,政治經(jīng)濟制度沒有根本性改變,穩(wěn)固的文化倫理道德觀念是其重要原因。西方社會倡導的倫理道德觀念也是明白曉暢,符合他們的實際,比如自由、平等、博愛、人道、人權、競爭、誠實(不說謊)等。我們以前歸納的“三德”,公民道德20字規(guī)范等,內容符合實際,但表現(xiàn)形式略顯冗長。今日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是第三個層面),3個層面共24個字,每個層面8個字,是我們的追求,也體現(xiàn)出我們的實際情況;是我們的理想,也符合我們的工作要求,實實在在,便捷易行。只要大力宣傳,常抓不懈,長期堅持,必有成效。
〔1〕羅國杰.新中國道德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齊魯學刊,2002(2):5-10.
〔2〕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鄭佳明.中國社會轉型與價值變遷〔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25-30.
〔4〕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0.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317.
〔6〕習近平.為實現(xiàn)中國夢凝聚有力道德支撐〔N〕.人民日報,2013-09-27(1).
The 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Moral Ideas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
Zhou Wujun
(College of Economics,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Henan 471023,China)
The evolution of moral ideas in the new period of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Transition period:1978-1991; Exploration period:1992-2000;Developing period:2001-2011;Stable period:2012 to present and near future.The main enlightenment of moral ideas evolution are:the change of the economic system is the fundamental cause;the political superstructure is in the leading position;the status of moral in society becomes increasingly important;moral conflicts are inevitable phenomena with social changes;the formation of new moral concepts has to go through a long process from the fuzzy and general situation to the more specific and clear,and the mainstream moral concepts advocated by the society has to be practical,clear,easy to remember and to practice.
moral ideas;evolution;enlightenment
D261.1
A
2096-2266(2016)11-0044-06
10.3969∕j.issn.2096-2266.2016.11.009
(責任編輯 張玉皎)
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中道德觀念嬗變研究”(2016-ZD-079);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項目“提升河南省科技人員創(chuàng)新能力關鍵問題研究——基于職業(yè)道德之視角”(152400410080)
2016-06-21
2016-10-05
周武軍,教授,主要從事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哲學相關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