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永圣
(東北財經(jīng)大學學科建設處,遼寧大連 116025)
編者按:
《大學》思想的淵源
鐘永圣
(東北財經(jīng)大學學科建設處,遼寧大連116025)
摘要:《大學》問世以后,幾乎歷朝歷代都有對《大學》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學者,但是這些研究主要是對《大學》身后“傳承”的貢獻,兩千多年來從未有學者對《大學》身前的“淵源”加以梳理。追根溯源,探討《大學》思想觀念的形成來源,論證《大學》的思想至少淵源于《易經(jīng)·坤卦·文言》《尚書·堯典》和《論語·里仁》三篇儒家經(jīng)典文獻,并進而說明中華道統(tǒng)、儒家心法俱是“天人合一”境界,不但給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人類合作的擴展秩序”理論提供了中國版本,還為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物質(zhì)決定時空”觀提供了物理學之外的人文學版本。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大學》所闡述的由內(nèi)而外的貫通順序,是一切人文學術構建的共同核心路徑。
關鍵詞:《大學》;思想淵源;擴展秩序;物質(zhì)決定時空
一、引言
曾子的原本《大學》雖然在宋代被朱熹改動,但是也被他從《禮記》中抽出來,列為“四書”之首,影響中國人、中國學術和中國社會無以復加,連沒讀過書的人都會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此重要的文獻,如果不搞清楚它的思想來源,就無法真正理解和體會什么是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無法知道中華文化在歷史上達到了什么高度、廣度和深度,那么談“文化自信”多多少少會有些不自信。
中華文明是全世界唯一還有連續(xù)的遠古傳承的文明,這一獨一無二的特性決定了中華文明的歷史不能用西方史觀來評判優(yōu)劣、劃分時段和鑒定真?zhèn)巍@?,不能以文字的產(chǎn)生與否作為“文明社會起始的標準”,因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自有其不立文字的“心法”,自有其“口耳相傳”的傳統(tǒng)。“假傳萬卷書,真?zhèn)饕痪湓挕辈⒎翘撗裕瑫r機成熟的時候,老師一句話的提示或者點撥就可以讓弟子茅塞頓開、登堂入室、直入圣域。中國傳統(tǒng)上所分立的各家學派,道、儒、醫(yī)、武等,以及唐朝之后的釋家禪宗,無一例外地都存在著這種傳承現(xiàn)象。正如《黃帝內(nèi)經(jīng)》上所言的傳承規(guī)矩,“非其人不授,非其真不傳”,有些品性不真、心地不純的弟子,即使資質(zhì)上佳,也不會得到老師的心法,縱然搶得“衣缽”,也不是真?zhèn)魅恕?/p>
儒家學派孔門當中,雖然公認顏回境界第一,但是不幸短命早亡,后來得孔門心法的,首推曾子?!墩撜Z·里仁》篇記載,有一天孔子忽然叫曾子的名字,告訴他“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恭敬地應答“唯”,孔門最重要的傳承就這樣完成了。曾子后來寫了自己的心得報告《大學》,詳細地說明了“一以貫之”的內(nèi)涵,才使后人明白儒家的貫通境界。所以,曾子《大學》是其傳承中華上古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產(chǎn)物,是繼承的表達,而不是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追溯《大學》思想淵源的典籍來源,會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如何傳承的,更加有力地指導我們當下的學習,特別是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經(jīng)典的案例幫助。
二、孔子“述而不作”的儒家傳統(tǒng)決定了《大學》的主旨思想必有淵源
現(xiàn)在看曾子的《大學》,已經(jīng)是2400年前的文章,幾乎是人盡皆知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它本身已經(jīng)是無數(shù)靈感、思想和文章的“淵源”,很少有人會越過《大學》的歷史坐標去向上再追尋“英雄的出處”。所以遍覽群書,幾乎不見有人追問:《大學》的思想從何而來?
但是中華文化的傳統(tǒng)是“故老相傳”,傳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與心法,傳的是“一以貫之”的圓滿智慧,雖然在時代表述上似乎“江山代有人才出”,各有面貌,但是在性質(zhì)上只是印證而沒有創(chuàng)新。例如現(xiàn)在世界公認老子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可是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明確地說“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說明在他之前就有“道”,也有善于修道的人,而且史書明確記載,后世公認,漢代的“文景之治”是依靠著“黃老之道”取得的盛世大治。所以,很明顯,老子不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在他之前有黃帝,黃帝之前有廣成子,廣成子之前亦必定有人,只是由于上古邈遠,人們早已經(jīng)不得而知。遠古洪荒,文本難尋,器識不夠的人們又難以得“道”和明“道”,得到傳承的老子寫下《道德經(jīng)》,把他所得之“道”闡述清楚,又使后人能夠明白,實在是功德無量之舉。所以,就后代學人來說,尊稱老子為“道”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也是可以接受的事實。
同理,《論語·述而第七》記載孔子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蓖瑯硬皇亲约簞?chuàng)造一個叫做“儒家”的文化概念體系或者學術體系,而是“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圓滿繼承者。他只不過是以春秋時代為背景,用春秋時代的語言,時刻遵循中華中道至理來回答弟子、諸侯、大夫等人的疑問,自然而然地成就了被后人稱之為“儒家”的思想表達,這種情況恰恰是《易經(jīng)》中“與時偕行”觀念的體現(xiàn)。
孔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是當時各諸侯國公認的“無所不知”的博學者。孔子年僅十七歲時,魯國權臣孟釐子臨終前告誡兒子孟懿子說:“吾聞圣人之后,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作為年老將逝的大夫,可謂一生閱人無數(shù),“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作為“政治遺言”交代兒子以一個十七歲的生活窮苦、地位卑賤的少年為師,應該是古今中外都十分罕見的事情,足見孔子“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卓爾不群。及其年長,其智慧和影響力就更不用說了,幾乎就是“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局面,上至諸侯國君,下至無名之輩,無不以一睹真容、當面求教為快。這樣的老師都沒說自己有“創(chuàng)見”,孔子評價的“參也魯”的曾子,怎么會妄自尊大,自創(chuàng)學說?所以曾子寫《大學》,不過是用自己的話,再說一遍自己得到的“傳承”而已。
在《論語》的篇章編排和篇目名稱上,也可以窺見孔門弟子謹守老師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教導?!墩撜Z》中約定俗成,“子曰”就是特指“孔子說”,可是,信奉“龍頭鳳尾”也好,“虎頭豹尾”也好,中國人一直十分講究“編筐揻簍,全在收口”,恰恰十分重要的結(jié)尾一篇的標題不是《子曰·第二十》,而是《堯曰·第二十》。為什么?說明什么?說明編輯《論語》的孔門弟子深刻領悟和明白,老師孔子傳承的是古圣先賢的道統(tǒng),是從周公、文王向上追溯一直可以追溯到堯舜的一脈相承的華夏上古傳統(tǒng)文化。所以,“堯曰”既代表古圣先賢說,也表明孔子及其弟子“慎終追遠、謙卑退讓”的美德,絕對沒有自是自尊的傲慢,而是一以貫之地表明“子曰”其實是“堯曰”傳下來的。這說明《大學》也一定是淵源于曾子那時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三、孔子教學的經(jīng)典是曾子著述《大學》的直接典籍來源
孔子教學,因材施教,因機施教,靈動活潑,法無定法。顏淵天資超邁,子貢評價其“回也聞一以知十”,連孔子都說“吾與汝弗如也”,可是《論語·子罕第九》記載顏回想到老師時會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倍迂曇灿型?,《論語·公冶長第五》記載子貢也是忽然有一天感嘆:“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曾子比孔子小46歲,兩個“學霸”級別的大師兄都難以窺測老師學問道德境界的涯岸,得一“魯”字評價的曾子又怎能“跟上老師的步伐”?可以想見,曾子只能是“學而第一”,有所用心,在老師指定的教材上下功夫,以期取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進步。史傳孔子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教學,培養(yǎng)弟子們做到“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全面發(fā)展。這在《論語》的記載中可見一斑。例如《論語·述而第七》中記載,子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钡茏釉u價:“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庇秩纭墩撜Z·泰伯第八》記載,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可以想見,對于孫子輩的曾子來說,晚年的孔子形象,一定是讀《易》至于韋編三絕的勤學者,一定是“刪《詩》《書》,訂《禮》《樂》”的文獻整理者,一定是“人與辭俱老”的成就者,從容淡定,溫文爾雅,誨人不倦,令人由衷欽佩和感動。那么,見賢思齊,跟著老師鉆研《易經(jīng)》或者幫著老師整理《尚書》(《易》《書》漢代以后稱《易經(jīng)》《尚書》),或者聽老師講解這些經(jīng)典,或者自己向老師請教學習這些經(jīng)典時產(chǎn)生的疑問,全在情理之中。
根據(jù)這些史實進行推測、分析和比較,顯然《大學》思想的典籍來源至少有三個:《易經(jīng)·坤卦·文言》《尚書·堯典》和《論語·里仁》篇。
以下逐篇對比分析。《易經(jīng)·坤卦·文言》中說:“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暢于四肢,發(fā)于事業(yè)?!边@段話是“經(jīng)典當中的經(jīng)典”,一句話說清楚了“天人合一”境界,一下子解釋清楚了“人成事才成”的道理,也明確了“由內(nèi)而外”的“自生秩序”乃至“人類合作的擴展秩序”。君子是“倫理”的評判,正位居體是“心理”的修養(yǎng),暢于四肢是“生理”的表現(xiàn),發(fā)于事業(yè)是“物理”的呈現(xiàn)。倫理來自自然之理,即中國古代所說的“天理”,則這一段話把天理、倫理、心理、生理和物理一以貫之的擴展順序說清楚了,而曾子在《大學》里所論述的“三綱”和“八目”是同一擴展順序的不同表達。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說的是君子行道,終于在某一時刻達到“明”,此時之“明”也就是“通”,“大通”也就是“圓覺”,而“明德”指的是覺悟后生起的本地光明,是“真實不虛的存在”,當然此中光景不足為外人道也,非要解釋一下的話,今天時代的人可以參考一下光量子理論揭示的“意識使物質(zhì)狀態(tài)變得確定”的物理事實。此時不論是“不亦說乎”還是“法喜充滿”,都是美不勝收。用《易經(jīng)》的話來形容就是“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暢于四肢”,內(nèi)心純凈必生德相,印堂發(fā)亮為明,容光煥發(fā)為明,步履從容為明,神態(tài)安適為明,音聲醇和為明,語言精當為明,所謂“望之儼然,即之也溫”,所謂“誠于中必形于外”。接下來《大學》所言的“在親民”,就是《易經(jīng)》所言的“發(fā)于事業(yè)”,就是“摩頂放踵以利天下”,就是“舉而措諸民謂之事業(y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最后,《易經(jīng)》所言的“美之至也”被曾子化為《大學》的詞匯:止于至善。
至于“八目”,同樣是更加細致地把《易經(jīng)·坤卦·文言》這段話“注解”了一遍:君子“格物致知”即是君子“黃中通理”,“誠意正心”就是“正位居體”,“身修”即是“暢于四肢”,“家齊國治天下平”就是“發(fā)于事業(yè),美之至也”。
讀通了《大學》和《易經(jīng)·坤卦·文言》的主旨,我們就更加能夠理解為什么孔子會說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因為盡管不同時代的傳承人表達出來的語言好像各有面貌,但是傳承的內(nèi)核確實只有一個,本質(zhì)上只能傳述而沒有創(chuàng)造。
再對比閱讀《大學》和《尚書·堯典》?!渡袝虻洹返拈_篇就是:“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嗣骺〉?,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這段是說上古盛德天子堯的德行,表現(xiàn)出來就是“欽、明、文、思、安安”和“允恭克讓”,這是“倫理”評判;“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同《易經(jīng)》中形容君子的“暢于四肢,發(fā)于事業(yè)”的表達是異曲同工,是心理、生理的內(nèi)德外發(fā)于社會物理現(xiàn)象的過程。后面的行文,幾乎就是另一版本的《大學》:“克明”的重點是明,“俊”就是美,俊德就是美德,所以“克明俊德”可以“翻譯”成“明明德”;九族就是家族,百姓就是人民,所以“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這一段就可以簡潔地概括為“親民”。天子修德以治理,能夠“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也就是在大學之道上“止于至善”了。這樣,我們可以想象,當一個人把《尚書·堯典》開篇這段話誦讀上百遍,融化于胸,如果想要“換一種說法”,或者“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一下心得”,那么曾子《大學》的開篇就出來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帝堯的德行,是君子為人處世、發(fā)展人生事業(yè)的共同特點:先行修德,而后親九族,使家族和睦;而后一視同仁,使百姓在公平正義中安居樂業(yè),明理達時;而后求同存異,使各國和諧相處,天下太平。這樣,曾子《大學》的“八目”也就可以生發(fā)闡揚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苯?jīng)典之間雖然用詞不同,但是確實一脈相承,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把《易經(jīng)·坤卦·文言》中的“正位居體”的“居”換成同義字“里”,把《尚書》中記載帝堯行事時的“居心”定義為“仁”德,則《論語·里仁》的開篇也出來了:“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眾所周知,曾子受其老師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影響,應該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怎知道曾子《大學》中通過格物所要達到的那一“知”不是孔子擇要處仁才能得的那一“知”?
由此可以得出結(jié)論:通讀孔子教授給學生的中國原典,可以發(fā)現(xiàn)《大學》的思想來源,體悟到“傳承”的真實存在。曾子被認為是孔子心法的傳承人,自然在大原則上同老師是一樣的,孔子說自己“信而好古,述而不作”,那么曾子必定也是如此的。雖然《大學》表面上看是個人的“創(chuàng)作”,但是從文化精神上確是百分之百的“傳承”。也就是說,《大學》這篇經(jīng)典文獻的核心精神,一定是曾子以前的中國文化“原來就有的”。這種文化淵源的考察,更能讓我們對中華上古文化產(chǎn)生敬意,恰如《論語·學而第一》中記載曾子本人所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孔子是詩歌大師,禮樂大師。在陳絕糧七日尚且弦歌不斷,弟子們耳濡目染,受其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很自然的事情。《大學》里多處引用《詩經(jīng)》,顯然曾子《大學》的思想也必定受到《詩經(jīng)》傳統(tǒng)和思想的熏陶,就是不需證明的事實了。
四、《大學》的“三綱八目”思想是人文社會科學構建的基本法則
孔子傳給曾子儒門心法造就了《大學》諸理貫通的真實境界?!洞髮W》不是普通文人的著作,沒有實修體證的功夫,寫不出來?!肚f子》里面記載,曾子高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其自守的修養(yǎng)已經(jīng)是“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的境界。如果沒有身體上的實際修證,根本“做”不到?!洞髮W》的真學者,必定如孔子、顏子、曾子這樣的人,淫邪不能惑其心,厚祿不能誘其身;踐行自然之道,利而不害;傳承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所以,《大學》所闡述的思想是一切人文學科的共同基礎。
哈耶克位列20世紀西方五大思想家之一,曾經(jīng)根植于西方文化傳統(tǒng)論述“自生秩序”。其實那不過是中國傳統(tǒng)上“天人合一觀”思想在規(guī)則制度方面的西方語境表達。廣義相對論提出之后,100多年來僅僅被人們看作是“物理定律”,不知道其揭示“物質(zhì)決定時空”的真相實質(zhì),不僅僅適用于物質(zhì)世界,也適用于人類社會?!洞髮W》所述的“內(nèi)圣外王”的順序,不是人為的臆測和構想,而是人類社會的“物理法則”,它以人類社會為觀察對象,把現(xiàn)代物理學的兩大貢獻統(tǒng)一起來:“誠意正心”說的是量子力學里的“意識參與決定物質(zhì)由迭加態(tài)變成確定態(tài)”,是“內(nèi)圣”的意識決定了身外的物質(zhì)世界相應地變成“盛世大治”;“修齊治平”說的是廣義相對論“物質(zhì)決定時空”在人類社會的應用,“外王”的功業(yè)來自于原本不確定的人生狀態(tài)在個人“身修”之后形成的確定的“道德操守”,是道德意識確定了身外有序的物質(zhì)世界狀態(tài)。理解了這一點,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明白《大學》里面說的“有德此有人”這句話的真正內(nèi)涵,從而對“道德”升起敬畏,意誠心正地為人、為學、為事業(yè)。
參考文獻:
[1]南懷瑾.原本大學微言[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
[2]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孔子家語[M].王國軒,王秀梅,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
[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6.
[5]艾伯斯坦.哈耶克傳[M].秋風,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6]愛因斯坦.狹義和廣義相對論淺說[M].楊潤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顧樵.量子力學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8]飛車來人.速食愛因斯坦相對論[M].徐亞嵐,譯.臺北:臺北瑞升文化公司,2011.
[9]朱清時院士:不可思議的量子意識[EB/OL].(2015-11-16)[2016-05-13].http://mt.sohu.com/20151116/n426580064.shtml.
收稿日期:2016-05-26
作者簡介:鐘永圣(1973-),男,博士
文章編號:1671-7031(2016)03-0084-05
中圖分類號:B222.1
文獻標志碼:A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主席在京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號召全國有關部門和科研工作者“結(jié)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我們認為這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里程碑的事件,意味著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將走出一條屬于中國人自己的認知道路,由此才能真正地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堅定地實現(xiàn)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
在這一構建過程中,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將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得到糾正,許多中華民族經(jīng)過歷史檢驗的核心價值觀念,將重新得到尊重和確立。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將呈現(xiàn)出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立足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兼容并蓄、中和自信的嶄新局面。
為此,本刊自本期開始,特設“正觀”專欄,邀請《中國經(jīng)典經(jīng)濟學》一書的作者、遼寧省首屆“最佳寫書人”獎獲得者鐘永圣博士主筆,通過一組既獨立成篇又互相關聯(lián)的論文,梳理中華原創(chuàng)經(jīng)典的核心精神及其在不同的現(xiàn)代人文學科中的學術體現(xiàn),探討如何在精準傳承的基礎上,加快構建與時相應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范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