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東
(山東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
“送祝米”習俗的原始意義與傳統(tǒng)追溯
張傳東
(山東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送祝米”是我國一項流行地域廣、涉及民族多的傳統(tǒng)賀誕民俗?!八妥C住钡脑家饬x包含宗教信仰和實用保健兩個方面,它既與我國的巫文化傳統(tǒng)特別是民間對“米”的崇拜有關(guān),也與親戚、鄰里之間的互助有關(guān)。這項民俗的起源雖難考證但其傳統(tǒng)略可追溯,魏晉時期出于實用和宗教的“送米”現(xiàn)象均已經(jīng)出現(xiàn),特別是“麻姑擲米”傳說與“送祝米”的原始意義深相契合。
“送祝米”; 民俗; 原始意義; 傳統(tǒng)文化; 麻姑擲米
“送祝米”是我國一項古老的民間賀誕習俗,源遠流長。一直到今天它還流行于某些農(nóng)村地區(qū)。近現(xiàn)代的民俗學者對該習俗進行了大量調(diào)查與記錄,為我們了解該習俗的現(xiàn)狀和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但是學界對這一習俗的重視程度依然不夠,目前的風俗史或文化史類書籍均對其缺少關(guān)注,對于該民俗原始意義與傳統(tǒng)追溯方面的研究更是鮮有人涉足。
《中國風俗辭典》對該習俗的解釋堪稱權(quán)威:
簡稱“送米”。漢族民間生育習俗。流行于長江中下游、黃河中下游、淮河流域等廣大地區(qū)。生育人家向嬰兒外婆家和親朋故舊報喜,收到消息的人家即備禮品,祝賀新生兒快快長大。禮品中多有米,故名?!八兔住钡木唧w日期和禮品種類因地域而異。[1]219
該解釋總結(jié)了民俗的基本特點是“禮品中多有米”,這是最值得關(guān)注和研究的現(xiàn)象。而筆者對現(xiàn)存有關(guān)該民俗的資料進行梳理后,發(fā)現(xiàn)此定義在民俗名稱、日期及流行地域方面尚有需要繼續(xù)完善、說明之處:
1.關(guān)于名稱。民俗名稱在口耳相傳中往往傳音傳意而不傳字,不同地區(qū)的后來者在記錄民俗名稱時便按照自己方言系統(tǒng)的習用文字去對音,所以一般習俗多有別稱。從現(xiàn)代民俗學者的考察記錄看,該習俗在全國范圍內(nèi)以“送祝米”為通行稱呼,使用范圍最廣。其別稱多達十余種,一般為“送X米”結(jié)構(gòu)。“?!弊止乓襞c今天有異,《說文解字》為“之六切”[2];《廣韻》釋“?!痹?“《說文》曰祭主贊詞,又音粥。”[3]《一切經(jīng)音義》卷六釋“?!痹?,“《說文》作詶,之授反,詶,詛也,今皆作呪?!盵4]《經(jīng)典釋文》曰:“祝,之又切?!盵5]這些同音字彼此通假產(chǎn)生了一些別稱,如在我國通行度僅次于“送祝米”的“送粥米”之名、山東臨朐縣曾經(jīng)使用的“望咒米”*“望咒米”乃“送祝米”的民間俗稱之一,參見車吉心:《齊魯文化大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826頁;“望咒米”的“望”應該是“往”的同聲代替字,有“送往”之意,因為現(xiàn)在臨朐多稱“往助米”,可見音轉(zhuǎn)之痕跡,見山東省臨朐縣史志編纂委員會編:《臨朐縣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7頁;“咒”乃“呪”的異體字,“呪與咒形體小變,其義則一也”,見張自烈《正字通·口部》,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年,第142頁。之稱等??梢酝贫ǎ渌膭e稱一般為“送祝米”之名在民間的音轉(zhuǎn)之變,如山東肥城、莒縣、臨沂等地多稱“送助米”*這三個地區(qū)的別稱情況分別參看:孫家小莊村志編纂委員會編:《孫家小莊村志》,齊魯書社,2008年,第456頁;莒縣史志辦公室編:《洛河鎮(zhèn)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5年,第598頁;尚慶夫:《嫦娥怨——尚慶夫劇作選》,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年,第282頁。,安徽淮北地區(qū)稱“送鐘美”[1]219,河南商丘、山東青州、山東壽光、四川雅安、河南濮陽等地稱“送中米”*這五個地區(qū)的別稱情況分別參看:河南省地方志辦公室編:《河南省志·民俗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頁;孟慶剛,焦永峰等:《青州民俗(下)》,青島出版社,2010年,第327頁;山東省壽光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壽光縣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第455頁;雅安市志編纂委員會編:《雅安市志(續(xù)編)》,四川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2年,第565頁;濮陽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濮陽市志(卷五)》,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418頁。。
同時俗名的別稱也與我國南稻北麥的種植大格局有關(guān)。南方多產(chǎn)稻米,賀禮多以稻米、糯米或小米為主,故名稱中多帶“米”字,如“送祝米”或“送粥米”等;北方喜禮則以小麥為主,如皖北地區(qū)“‘送祝米’的主要禮物是小麥”[6]。于是該習俗便有了與“麥”、“面”相關(guān)的別稱,從田野調(diào)查結(jié)果看,魯中淄博地區(qū)稱“送祝麥”,河南有些地區(qū)稱“送米面”[7]。所以從全國來看“送祝米”名稱中的“米”不單純指稻谷,還包括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
2.關(guān)于日期。從民俗學者的調(diào)查結(jié)果看,該習俗一般在新生兒出生后的第三、六、九或十二天舉行,日期具有確定性。明清小說中多有三日送祝米的記載,《醒世姻緣傳》第二十一回記敘晁家為晁梁辦“送粥米”禮時曰:“到了三日,送粥米的擁擠不開?!盵8]287又四十九回晁梁為其子舉辦“洗三”儀式的當天,“姜晁兩門親戚來送粥米的,如流水一般。”[8]657《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七回,應伯爵生子后吳月娘對西門慶說:“他恁大年紀,也才見這個兒子,應二嫂不知怎的喜歡哩!到明日,咱也少不的送些粥米兒與他。”[9]865-866文中“明日”恰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F(xiàn)在河南地區(qū)講究“男十二女九”,故習俗也稱“做十二”或“做九”,如漢川地區(qū),送祝米就和九朝同時舉行[10]。同時,送祝米的日期也具有約定性,即由產(chǎn)婦的夫家與娘家相約而定,如湖湘地區(qū)一般在確定的三日或十二日舉行,《乾隆辰州府志》卷十二《風俗》曰:“女既嫁,……既產(chǎn)之日,壻至婦家報喜。三日,母家饋以雞子、白米及外孫在枕之屬,曰三朝。或十二日或滿月再饋?!盵11]而在湖北三峽地區(qū),“生了小兒后,必須到女家報喜,相互商定日期‘打喜’。到了約定日期,女方家人前來送‘祝米’”[12]。在湘南、湘西等地,“小孩出生以后,其父親或家人趕緊帶上禮物去岳父母家報喜;岳父母家再約定日子,邀集一些親友挑著喜物前來女婿家祝賀,稱為‘送祝米’”[13]。
3.關(guān)于流行范圍。通過實地走訪和對現(xiàn)代民俗學者調(diào)查記錄的檢看,“送祝米”習俗確實主要流行于“長江中下游、黃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山東、山西、江蘇、安徽、湖南、湖北、云南、四川、江西等多個省份至今仍存此習俗。但它并非漢族的獨有風俗,在彝族、么佬族、苗族、壯族、赫哲族、白族、瑤族、羌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流行*各少數(shù)民族的習俗情況分別參看:云南省少數(shù)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辦公室:《云南民族口傳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總目提要·史詩歌謠卷·上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65頁;貴州仡佬族學會:《仡佬族文化百科全書》,貴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第186頁;禹舜:《湖南大辭典》,新華出版社,1995年,第603頁;梁庭望:《中國壯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0頁;孫玉民,孫俊梅:《中國赫哲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5頁;王鋒,等:《中國白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15頁;潘瓊閣:《中國瑤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5頁;何斯強,蔣彬:《羌族:四川汶川縣阿爾村調(diào)查》,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76頁;樂其麟:《民間育兒求吉通書》,氣象出版社,2003年,第62頁。。所以該習俗何以能成為全國性、多民族共有的儀式,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今天所有關(guān)于“送祝米”的記錄和解釋均將其列為“賀誕”習俗,認為“?!睘樽YR、慶賀之意,僅舉兩例:
舊時,武漢及其周邊各地時興送祝米?!白!钡暮x是祝福,“米”的含義是衣食豐裕,意謂新生兒長富長祿。[14]
……賀喜最普通的名稱是“送祝米”。它在長江中下游、黃河中上游、淮河流域等廣泛流行。娘家和族親所送禮物,以大米、小米為主禮之一,又含有祝新生兒順順當當長大的寓意,故獲得這一稱呼。[15]
其實,在《醒世姻緣傳》第二十一回中就出現(xiàn)了只送“粥米銀”而不參加賀禮的記錄[8]286,類似于今天的“送紅包”。一旦賀禮貨幣化、習俗儀式弱化,民俗的原始意味就會變淡,所以該習俗最晚在明清時代已經(jīng)開始消解它的原始意義了。那么,為何專門送“米”,為何稱“祝米”等問題在今天都難尋答案了。而且“送祝米”之名未見于古籍記載,要探尋其俗名始于何時、習俗原始意義等并無文獻可征。只能從外圍入手進行考查:一是求諸古代文化,即因名循實,從“祝”和“米”的文化意蘊中分析;二是訴諸田野調(diào)查,即以今逆古,從今人傳說的故事中探尋。
首先,從“祝米”的巫文化內(nèi)涵分析習俗的原始意義。
該習俗在全國范圍內(nèi)存在并以“送祝米”之名最為流行,那“祝米”之名應當可以引導我們窺見這一習俗的一些原始含義?!白C住币辉~雖未見諸古籍,但古代有與之結(jié)構(gòu)相似的詞語,分析這些詞語的構(gòu)成及含義或許對于我們了解“送祝米”的意義有幫助:
祝藥:《墨子·非攻》曰:“今有醫(yī)于此,和合其祝藥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藥之。”孫詒讓引畢沅云:“祝,謂祝由?!盵16]清張志聰注《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釋“祝由”曰:“對神之辭曰祝。由,從也。言通祝于神明,病從而可愈已?!盵17]92
呪水:《北史·魏清河王懌傳》曰:“時有沙門惠憐者,自云呪水飲人,能差諸病?!盵18]“呪水”類似于道教中為人治病的“符水”。
咒棗:李時珍《本草綱目》引《岣嶁神書》“咒棗治瘧”方曰:“執(zhí)棗一枚,咒曰:吾有棗一枚,一心歸大道。優(yōu)他或優(yōu)降,或劈火燒之。念七遍,吹棗上,與病人食之,即愈。”[19]
祝幣:《文心雕龍·祝盟》曰:“祝幣史辭,靡神不至?!盵20]“祝幣”是巫祝在祭祀時用作饗神的玉帛等祭品,以祈求獲得神佑。
“?!?、“呪”、“咒”三字古音義相同,可以通假,且三字都與鬼神崇拜有關(guān),具有濃厚的巫文化色彩。“祝藥”、“咒棗”及“呪水”乃是巫醫(yī)不分時代巫術(shù)治病思想的產(chǎn)物,寄托了人們以巫術(shù)驅(qū)除疾病的愿望;“祝幣”則強調(diào)以珍貴物品饗神以獲得保佑。依據(jù)這幾個詞的意義和功能推測,“祝米”是巫祝專用在生子這一重要人生儀式上的米,“送祝米”習俗則是一場為母子禱神祈福的巫文化活動。其原始意義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如“祝藥”等,通過巫祝的禱祝讓米獲得神性,給產(chǎn)婦食用以驅(qū)除病魔;二、如“祝幣”,巫祝將世間珍貴之物——米,奉獻以饗神悅鬼求得福佑??傊白C住辈徽撌怯脕眇嬌襁€是用來自食,目的都是為了攘災禍求平安。
那么,“祝米”意義的生成是基于何種巫文化傳統(tǒng)呢?
首先,我國本來就有奉米為神,以米驅(qū)除邪病的巫文化,“送祝米”習俗只是把該傳統(tǒng)意義專用在了出生禮儀中。民以食為天,自然對米、麥等主要糧食作物崇拜有加,《國語·魯語》所言“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正是這種思想的體現(xiàn)。我國有將谷物奉若神靈、視為祥瑞的傳統(tǒng)?!栋谆⑼x·社稷》曰:“稷,五谷之長,故封稷而祭之?!盵21]《春秋繁露》引《尚書大傳》曰:“周將興之時,有大赤烏銜谷之種,而集王屋之上者,武土喜,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天之見此以勸之也?!盵22]《拾遺記》記載,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盵23]并且人們認為稻谷得天地之正,甚至將稻米飲食和人格理想相提并論,《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曰:
黃帝問曰:為五谷湯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盵17]100
其次,“米”在我國很早即作為饗神的主要祭品。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曾說《山海經(jīng)》“所載祠神之物多用糈(精米)”[24]。王逸注《楚辭·離騷》曰:“糈,精米,所以享神?!盵25]現(xiàn)在無錫地區(qū)錫東一帶民間,從春節(jié)齋神、祭祖起,堂前要安放一碗米,稱“供米”,“這碗供米(米神)常年不棄,到來年春節(jié)才更換。是無錫地區(qū)唯一的常年供奉物和供奉神。民間普遍流傳‘米是寶中寶,齋神最最好’、‘堂前供米神,邪鬼勿進門’等俗語?!盵26]在民間此類以米饗神、祛邪的風俗不一而足,正如民俗學家總結(jié)的一樣,“孩子受驚生病需要米、避邪趕鬼需要米、結(jié)婚時要吃上轎飯、老人去世時要喂最后一口飯、殉葬品中需要五谷袋……等等?!盵27]“粥米”是“米”的另一形態(tài),也具有饗神、辟邪的功用?!端焉裼洝芬粍t曰,蠶神要求人們“作白粥,泛膏于上”以饗神,便能大獲[28]55;范成大《口數(shù)粥行》詩曰:“家家臘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大杓鐐鐺分口數(shù),疫鬼聞香走無處?!彼浴八椭嗝住钡膭e名流行廣泛,不僅因為它與“送祝米”古音相同,還因為它具有與“祝米”一樣的巫文化內(nèi)涵。
所以,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米”的神性、辟邪性和饗神等功用,是“送祝米”習俗形成的文化基礎(chǔ),這也是民俗稱呼中一般含有“米”字的根本原因。那么,為什么人們會在生子的時候大張旗鼓地以米饗神驅(qū)魔呢?因為在醫(yī)學不發(fā)達的時代,母親難產(chǎn)、孩子夭折的發(fā)生率很高,人們常將這些災禍歸因為鬼祟并極力設(shè)法攘除。如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甲種《詰》篇中有兩則曰:
人生子未能行而死,恒然,是不辜鬼處之。以庚日日始出時濆門以灰,有祭,十日收祭,裹以白茅,貍(埋)野,則毋(無)央(殃)矣。
人恒亡赤子,是水亡傷取之,乃為灰室而牢之六,縣(懸)以則得矣;刊之以則死矣;亨(烹)而食之,不害矣。[29]
《論衡·訂鬼》引《禮》說:
顓頊氏有三子,生而故妖死,去為疫鬼?!痪尤藢m室區(qū)隅漚庫,善驚人小兒。[30]
于是人們便求助巫術(shù),類似于各地的“洗三”禮中都有老者充當巫祝并口頌祝詞。而且,先民固有視女性為不潔、產(chǎn)血為污穢的觀念,認為“血露”也是災禍的導源。關(guān)于我國的產(chǎn)血禁忌習俗前輩學者多有闡發(fā),如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姅,婦人污也。”曰:“謂月事及免身及傷孕皆是也。《廣韻》曰:‘姅,傷孕也?!瘋姓撸瑧炎觽??!盵31]晉陳延之《小品方》曰:“婦人產(chǎn)后滿月者,以其產(chǎn)生,身經(jīng)闇穢,血露未凈,不可出戶牖,至井灶所也,亦不朝神祇及祠祀也?!盵32]24此禁忌在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也廣泛存在,此不贅述。所以“血露”之穢及其引起的災難與鬼祟是人們極力避免的。從這一點上看,送祝米的意義還在于驅(qū)除因產(chǎn)血給全家?guī)淼摹靶八睢薄?/p>
其次,從民間傳說探求習俗的原始意義?,F(xiàn)代民俗學者通過田野調(diào)查記錄了一些地區(qū)所流傳的關(guān)于民俗的淵源的傳說,民間各地對“?!弊值牟煌斫馐沟脤α曀滓饬x的說法不一,概括來看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人名說、諧音說。湖南民間認為“?!笔侵改纤无r(nóng)民起義領(lǐng)導楊幺的妻子“祝荷花”:
該風俗起源于南宋初年楊幺農(nóng)民起義時的龍陽縣(今漢壽縣)。楊幺夫人姓名為祝荷花,專管照顧出征農(nóng)民的家屬工作,凡婦女生產(chǎn),便送上兩升大米,一只母雞,兩斤紅糖,一對鮒魚,后相沿成習。因楊幺婦人之姓而有“祝米”之名。[33]
史書未見楊幺妻祝荷花之名與事,故此說當為民間根據(jù)“祝米”之名附會音義而成;諧音說。湖北巴東民間認為,“?!蹦恕爸瘛敝C音:
大山、田妹夫婦生子后生計難以維持,鄰里就送竹子上結(jié)的米子送給孕婦做粥,以幫助產(chǎn)婦發(fā)奶。因此當?shù)胤Q為“送竹米”。又說現(xiàn)在取了諧音改為“送祝米”。[34]
另一民間傳說認為:漢末劉備出生后,鄉(xiāng)民偷偷將米、鹽、肉等放到竹筒里救濟被官府迫害的劉備母子,劉備稱帝后人們“想圖個吉利,哪家生了娃兒,就把米、肉之類裝在竹筒里送去,表示祝賀”稱為“送竹米”,后因諧音而稱“送祝米”。[35]150
還有些地區(qū)認為“祝”是“粥”或“助”的諧音。有一民間傳說認為:朱元璋降生后鄰人憐其母子貧苦,乃贈米助以熬粥度日。朱元璋稱帝后民間便有了“送粥米”之俗,后來也因諧音稱“送祝米”[35]152。有“送粥米”別名的地區(qū)多認同此說法,因為當?shù)厝嗣駥ⅰ爸嗝住币暈閷π庐a(chǎn)母子的營養(yǎng)品,如四川地區(qū)粥米指“一歲左右小兒所吃食物”[1]220;南方一些地區(qū)如廣東封開縣、江蘇無錫及京族內(nèi)部等還流行鄉(xiāng)人為產(chǎn)婦送米粥以增強營養(yǎng)的做法,只是俗稱“送羹”*“送羹”與“送米”實同而名異,這三個地區(qū)的民俗情況分別參看封開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封開縣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71頁;朱海容:《古吳春秋——無錫民俗文化(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4年,第76頁;何思源:《中國京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06頁。。所以,當?shù)厝嗣駨膶嵱玫慕嵌茸匀徽J為“?!笔恰爸唷钡闹C音。
可以看出,民間的解釋皆是“祝米”之名形成后的附會之說,在這些解釋中“祝”皆為現(xiàn)代漢語的讀音,并且“?!焙汀懊住倍Y神祛鬼的原始巫文化含義已經(jīng)不見蹤跡,而是偏于強調(diào)民俗在婦嬰保健、營養(yǎng)方面的作用。這些傳說故事的出現(xiàn)應該較晚,但這些故事中所強調(diào)的“祝米”的實用性卻不見得是晚出。因為一般民俗兼具宗教性和實用性,民間的各種說法能夠讓我們更全面認識在“送祝米”習俗生成過程中,人們對“米”實用性的重視:首先在物質(zhì)貧乏、溫飽難求的時代,一家添丁的確需要親友接濟,所以很多地區(qū)別稱“送助米”;其次,婦女新產(chǎn)確實急需補充營養(yǎng),明《小品方》即曰:“夫死生皆有三日也,古時婦人產(chǎn),下地落草,法如就死也。既得生產(chǎn),謂之免難也。親屬將豬肝來慶之,以豬肝補養(yǎng),五日內(nèi)傷絕也,非慶其兒也。”[32]24我們可以看出“送祝米”的時間一般離生產(chǎn)日期較近,其目的明顯有催奶、增加營養(yǎng)的成分,所以也有地方稱“下湯米”、“下乳汁米”*此俗名參看車吉心編:《齊魯文化大辭典》,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826頁?!跋隆庇小八汀钡暮x,如《紅樓夢》第二十五回:“黛玉笑道:‘今日齊來,誰下帖子請的?’”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十七:“富農(nóng)老李家怕斗,著忙跟窮人結(jié)親,愿把姑娘許配老王家,彩禮也下了?!钡取?/p>
中國的稻作及稻作文化源遠流長,“送祝米”習俗應是稻作文化的內(nèi)容之一,所以其形成時間也應較早。日本也是以稻作為主的國家,他們雖然沒有“送祝米”習俗,但同樣有以稻米為產(chǎn)婦消災祈福的傳統(tǒng):
“米”又被稱之為“靈穀”,據(jù)說是寄寓著“靈力”,所以稱米為“チカラ”從前人們登山前要吃“山越餅”(越山糕),又稱其為“力餅”。也有的地方在婦女的產(chǎn)期前后,讓她們吃米糕或白米飯,據(jù)說這樣可以“扼払”(消災避邪)。[36]
據(jù)林河先生考證,中日兩國在稻作生產(chǎn)中皆形成了一種“粳糯文化”[37],在賀誕習俗上的共通性說明兩國都受到了“粳糯文化”的影響??墒且驗橄嚓P(guān)文獻的缺少和民間傳說的不可靠,對俗源的研究難以深入。但是我們可以嘗試梳理一下習俗傳統(tǒng),為進一步探源奠定基礎(chǔ)。
明清小說中“送粥米”之名開始出現(xiàn),且對“送粥米”習俗的記述頻繁,如《金瓶梅詞話》第六十七回,《醒世姻緣傳》第二十一、二十五、四十九、六十六回,《紅樓夢》第六十一回等,凡六處??梢娒髑鍟r期此民俗之風盛。
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五“育子”條曰,女子“就蓐分娩訖,人爭送粟米炭醋之類”[38];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育子》記錄南宋時臨安女子“足月,既坐蓐分娩,親朋爭送細米炭醋”[39]。說明最晚在北宋時期送米賀誕之俗已經(jīng)形成。
唐朝有為新生兒舉辦“湯餅會(筵)”以招待來客的習俗,《新唐書·玄宗王皇后傳》中記王皇后言曰:“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斗面,為生日湯餅耶?”[40]劉禹錫《送張盥赴舉》詩曰:“爾生始懸弧,我作座上賓。引箸舉湯餅,祝詞添麒麟。”湯餅會(筵)的參加者應該攜帶賀禮,賀禮是不是米面之類的東西呢?據(jù)民俗學家考察,現(xiàn)在云南一帶也有舉辦“湯餅筵”的賀誕習俗,又稱“粥米客”,因“親友送紅糖、糯米給產(chǎn)婦熬粥滋補身體”而得名[41]。所以可以推測,唐代已經(jīng)有了送米賀誕的習俗,只是未見關(guān)于俗名的文獻記載。
晉干寶《搜神記》記錄了一則為產(chǎn)婦贈“粥糜”的故事,可能是“送祝米”習俗較早的源頭:
……有張嫗者,嘗往周家傭賃,野合,有身,月滿,當孕,便遣出外,駐車屋下,產(chǎn)得兒。主人往視,哀其孤寒,作粥糜食之。[28]123
小說中“粥糜”與“粥米”義同音近,或為“祝米”的早期稱呼。為婦嬰作“粥糜”的行為,是“粥米”和生子結(jié)合的較早記錄。小說中所述贈“粥糜”的目的完全是出于對婦嬰的接濟,印證了我們對習俗實用性的論斷。
晉葛洪的《神仙傳·王遠傳》記載了神仙麻姑為新產(chǎn)的蔡經(jīng)弟婦“擲米”除穢之事,這是我國較早的關(guān)于送米和生子相結(jié)合的故事,《四庫全書》本《神仙傳》內(nèi)容如下:
……麻姑欲見蔡經(jīng)母及婦姪,時經(jīng)弟婦新產(chǎn)數(shù)十日,麻姑望見,乃止之曰:“噫! 且立勿前。”即求少許米,至得米,便以撒地,謂以米祛其穢也,視米皆成珍珠。方平笑曰:“姑故少年也,吾老矣,不喜復作此曹輩狡獪變化也?!?/p>
麻姑的行為被后人美其名曰“擲米成珠”,此故事當在魏晉及其之前流傳甚廣,如在《列異傳》中已經(jīng)有了蔡經(jīng)遇麻姑的故事片段。只是魏晉之前難尋可資追溯習俗源頭的文獻了。
“麻姑擲米”的故事是不是“送祝米”習俗的淵源尚未可知,但應當是該習俗傳統(tǒng)中可追溯的最早記錄,因為此故事與“送祝米”習俗有許多相同之處。
首先,兩者都有濃重的巫文化色彩。
麻姑具有與巫祝同類的身份?!渡裣蓚鳌ね踹h傳》借王遠之口曰“麻姑神人也”,“神人”猶巫祝,可為人祈福除禍,揚雄《長楊賦》曾曰,“聽廟中之雍雍,受神人之福祜。”且麻姑擲米時口中有詞曰“以米祛其穢也”,這與巫祝在祈禱儀式中的祝詞相類。
麻姑擲米與民間“送祝米”的目的性是一致的。麻姑擲米是為了“以米祛其穢”,麻姑“擲米”和現(xiàn)代婚俗中“撒米”的行為很相似。如在江南地區(qū)民間婚嫁習俗中,“男方要在娶親花轎中放置‘坐轎米’以驅(qū)邪,即花轎進行中要有一個撒米郎向花轎不斷撒米,謂能夠驅(qū)除妖魔鬼怪進花轎?!盵42]結(jié)合我國古代先民的禁忌習俗,麻姑所謂的“穢”正是女子生產(chǎn)帶來的“血露”之穢。“麻姑擲米”的行為和目的正是基于對傳統(tǒng)巫文化中“米”的特性的認識。清代《茯苓仙傳奇》中更清楚地表明了麻姑擲米的原因:
(生下,引老旦、旦上)參見仙姑。(貼拱手介,小旦后上,貼搖手介)此女弗前,莫是新產(chǎn)?(老旦)不敢相瞞,產(chǎn)后尚未彌月。(貼取米遙擲介,老旦拾介)這真奇事,怎么生米擲地,粒粒皆成丹砂?(末笑介)姑尚年少,予了不喜作此狡獪。(貼笑介)聊以解禳耳。(老旦同小旦下,貼)
(寄生草)將米粒,排山陣;借丹砂,護血光。也不是憑他幻術(shù)淆真相,留將巧技招虛謗。多只為恐沾不凈來魔障,因此上小施奇異博軒渠,大家快樂都無恙。[43]
麻姑自言擲米乃“聊以解禳”,“解禳”系道教禱神除殃之詞,是祝禱之意;“血光”即指“血露”之穢帶來的災難;“不凈”即《神仙傳》所言之“穢”;“魔障”雖然是佛教語,但在我們?nèi)粘J褂弥兴灾浮靶澳Ч硭睢?在佛教中“魔障”“指一切擾亂身心、妨礙修行的意念和行為”,參看任繼愈:《佛教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355頁。元曲《二姻緣》有唱詞曰,“你一個鬼精靈會魔障這生人意,可知我這個酒糟頭不識你這拖刀計”。此處“魔障”即為“指障礙善事、奪人生命的惡鬼神”。參看霍松林,申士堯:《中國古代戲曲名著鑒賞辭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第487-494頁。。凡此種種言語,皆在說明麻姑擲米是為婦嬰驅(qū)邪、求福,這和“送祝米”民俗在意義上是一致的。
同時,麻姑故事的很多版本中有“擲米成丹”之說,《太平廣記》“王遠”條、顏真卿《麻姑仙壇記》、《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引葛洪《神仙傳》、清代戲曲《茯苓仙傳奇》等,皆曰麻姑擲米化為“丹砂”。而《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曰,丹砂能“養(yǎng)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殺精魅邪惡鬼”[44];《史記·封禪書》記方士李少君言曰:“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之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盵45]所以,“擲米成丹”之說,似更著重強調(diào)麻姑送米驅(qū)邪避鬼的目的性。
其次,麻姑“擲米”的時間和民間“送祝米”的時間基本一致。
關(guān)于麻姑“擲米”的時間,《太平廣記》“王遠”條曰在蔡經(jīng)弟婦產(chǎn)后“數(shù)日”。《太平御覽》卷八〇三、《事類賦注》、《云笈七簽》,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及《增訂漢魏叢書》本的《神仙傳》,皆作“數(shù)十日”。“數(shù)日”或“數(shù)十日”均和現(xiàn)代民俗中常規(guī)時間點大致相合。清代麻姑傳說《茯苓仙傳奇》言麻姑擲米時間乃蔡經(jīng)弟婦產(chǎn)后“未彌月”,現(xiàn)代民俗中賀誕的時間均在產(chǎn)后一月之內(nèi)舉行,這個時間段也基本符合。
最后,麻姑影響的擴大與“送祝米”習俗的流播之間存在一定關(guān)系。
魏晉之后麻姑故事也綿延不絕,社會上層文人的詩、文、詞、曲、畫等各類傳播媒介中均有麻姑的影子,“麻姑獻壽”、“滄海桑田”、“擲米成珠(丹)”等典故尤為人稱道。道教的興盛、道教文學的勃興也帶動了麻姑故事在全國范圍內(nèi)的傳播,如后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錄》、唐代顏真卿《麻姑仙壇記》、明都穆撰《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明陳克昌編《麻姑集》等,皆本《神仙傳》而踵事增華,尤其對“麻姑擲米”情節(jié)敘寫甚詳。所以,麻姑作為道教主仙之一在中國的影響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其進一步影響民間“送祝米”習俗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若因名循實,我國傳統(tǒng)的巫文化是習俗產(chǎn)生的大背景,人們對難產(chǎn)、夭病的恐懼及對稻米的崇拜是習俗產(chǎn)生的心理基礎(chǔ),人們需要在嬰孩誕生不久的關(guān)鍵時刻通過這一祭儀消除心理上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同時也以此表達對母嬰安康、家庭幸福的企盼和祝福。以今觀古,從相關(guān)的民間傳說內(nèi)容考察,“送祝米”習俗是產(chǎn)婦在哺乳期飲食和營養(yǎng)的現(xiàn)實需要,是親友之間樸素的互助精神的體現(xiàn)。以目前所知的文獻資料為依據(jù)進行傳統(tǒng)追溯,該習俗最早可以上溯至魏晉時期,其中麻姑“擲米成珠”或“擲米成丹”的傳說故事應該與習俗的形成與流播有比較直接的關(guān)系。
[1]葉大兵,烏丙安.中國風俗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
[2]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8.
[3]周祖謨.廣韻校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8:437.
[4]玄應.一切經(jīng)音義[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 198.
[5]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尚書音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88.
[6]韓敏.回應革命與改革:皖北李村的社會變遷與延續(xù)[M].陸益龍,徐新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232.
[7]河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河南省志:民俗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275.
[8]西周生.醒世姻緣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9]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865-866.
[10]邵文杰.河南大辭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1:771.
[11]席紹葆,等.乾隆辰州府志:風俗[M].長沙:岳麓書社,2010:275.
[12]胡長貴,李崇琛,胡孝紅.三峽民俗風情概說[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88.
[13]杜純梓.湖湘文化要略[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41.
[14]嚴宏俊.老漢陽民俗錄[M].武漢:武漢出版社,2010:13.
[15]萬建中.中國民俗通志:生養(yǎng)志[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168.
[16]孫詒讓.墨子間詁[M].北京:中華書局,2001:133.
[17]張志聰.黃帝內(nèi)經(jīng)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18]李延壽.北史:卷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4:717.
[19]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一:棗[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1757.
[20]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5:180.
[21]陳立.白虎通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94:83.
[22]董仲舒.春秋繁露[M].北京:中華書局,2011:170.
[23]王嘉,撰,齊治平,校注.拾遺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1:5.
[24]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濟南:齊魯書社,1997:22.
[25]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37.
[26]朱海容.古吳春秋:無錫民俗文化(上)[M].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4:77.
[27]劉?。憬〔糠值貐^(qū)的稻作文化[M]//上海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上海民俗學會.中國民間文化(93/2):民間稻作文化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47.
[28]干寶,撰,汪紹楹,校.搜神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9]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214.
[30]黃暉.論衡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0:935.
[3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25.
[32]高文柱.小品方輯校[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83.
[33]汪玢玲,張志立.中國民俗文化大觀(上)[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301.
[34]鄒天毅.巴東民間故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44.
[35]雪犁.中華民俗源流集成:儀禮[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
[36]戴洪祥.日本的“米”文化[J].日語知識.1994(9):46.
[37]林河.“粳糯文化”的源流——中、日稻作文化與民俗的比較研究[M]//任兆勝,李云峰.稻作與祭儀:第二屆中日民俗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6.
[38]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100.
[39]吳自牧.夢梁錄[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310.
[40]歐陽修.新唐書:卷七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5:3491.
[41]潘倩菲.實用中國風俗辭典:粥米客[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221.
[42]姜彬.稻作文化與江南民俗[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497.
[43]玉泉樵子.茯苓仙傳奇[M]//知蟲天子.香艷叢書.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8:1128.
[44]顧觀光,輯,楊鵬舉,校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11.
[45]司馬遷.史記:卷二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2013:1665.
The Original Meaning and Traditional Custom of Sending Zhoumi
ZHANG Chuan-dong
(SchoolofLiterature&Journalism,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
Sending Zhoumi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custom celebrating baby’s birth which is popular in wide areas and popular among ethnic group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sending Zhoumi includes two aspects, the religious belief and the practical care. The wizard culture of China,especially the folk worship of rice is the religious basis of the custom formation. And the mutually suppor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ends or relatives is the realistic basis of the customs formation. Nowadays,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 of the folk custom sending Zhoumi is very difficult, but tracing its tradition, we can find that the phenomena of sending rice has emerged from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tales about Ma-Gu scattering rice is same as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custom.
Sending Zhoumi; folk custom; original meaning; traditional culture;Ma-Gu scattering rice
2016-04-06
10.7671/j.issn.1672-0202.2016.05.013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BZW032)
張傳東(1979—),男,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魯東大學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學與文化。E-mail:zhchd8150@126.com
K892.21
A
1672-0202(2016)05-01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