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函蓓
(廣西外國語學院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222)
?
唐宋文學中的“芭蕉”意象寫作
莫函蓓
(廣西外國語學院 文學院,廣西 南寧530222)
摘要:唐宋時期是芭蕉意象形成的關鍵與固化時期,出現(xiàn)了“雨打芭蕉”“展蕉”“敗蕉”等特殊意象,其中“雨打芭蕉”多用于抒發(fā)流寓之人或女性的思念之情,成為客居他鄉(xiāng)者常常借此懷念中原繁華的載體,這也是數(shù)百年來文學寫作中最主要的芭蕉意象。芭蕉意象體現(xiàn)了古代人們基于植物的世界觀,也明顯地呈現(xiàn)為陰性和女性形象。
關鍵詞:唐宋;文學;意象;芭蕉;寫作
芭蕉屬于溫熱帶植物,最初只生長在淮河以南,大約漢朝時才進入黃河流域?!度o黃圖》記載,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破南越起扶荔宮,種甘蕉十二本。自此芭蕉進入中原地區(qū)。之后,“芭蕉”成為古代文學寫作中常見的內(nèi)容,僅在《清史稿》中就出現(xiàn)了芭蕉河、芭蕉溪、芭蕉關、芭蕉園、芭蕉溝等地名,可見人們的喜愛程度。
唐宋時期是芭蕉意象形成的關鍵與固化時期,出現(xiàn)了“雨打芭蕉”“展蕉”“敗蕉”等特殊意象。尤其是“雨打芭蕉”意象恰可用于抒發(fā)流寓他鄉(xiāng)的離人之怨,可承載少婦的閨中之愁,因此慢慢影響了之后數(shù)百年文學作品中對于芭蕉意象寫作的形象感受。
一唐宋時期芭蕉意象的普遍出現(xiàn)
芭蕉多生長于南方,中原文人很長時間以來都沒有注意到這種在北方比較罕見的植物。因此,所能查證到的先秦時期與芭蕉有關的典故很少,屈原《九歌·禮魂》“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王逸《楚辭章句》說“芭,巫所持香草名也”。[1]屈原生活在楚國,也許見過芭蕉。但芭蕉葉甚大,并無香氣,這里的“芭”或非指芭蕉。兩漢時期,芭蕉才開始在北方種植。這時芭蕉只是作為食用、紡織植物?!洱R民要術》轉引三國東吳丹陽太守萬震在《南州異物志》所說“其莖如芋,取濩而煮之,則如絲,可紡績也”,說明在三國時期“蕉葛”已經(jīng)被利用。但“芭蕉”形象在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比如東晉卞承之的《甘蕉贊》、梁沈約《詠甘蕉詩》、梁徐摛《冬蕉卷心賦》等等。其時東晉南渡,與政權一同南移的文人們注意到這種在黃河流域很少見到的植物。文學形象從生活而來,“文學形象就是以語言的形式存在著的生活,或者說,是用語言表現(xiàn)出來的生活的感性表現(xiàn)形態(tài)?!盵2]這是芭蕉發(fā)展為文學形象的基礎。另一方面則是佛教的興起。佛教在漢朝已經(jīng)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時鳩摩羅什、僧肇等譯經(jīng)甚多,屢屢以芭蕉作喻:比如“如芭蕉樹求實不可得,但有皮葉?!?鳩摩羅什譯龍樹《中論》),“一切諸法如芭蕉。無堅實故。一切諸法如水沫。體性弱故。”(僧伽婆羅《佛說大乘十法經(jīng)》),“一切法如芭蕉。以不實故。一切法如水沫。性無力故?!?佛陀扇多《大寶積經(jīng)》)等等。以芭蕉比喻佛理,提高了芭蕉的文化內(nèi)涵,促進了芭蕉進入文學領域。不過芭蕉真正為文學作品所青睞,從感性具體的日常生活轉化為文學形象,主要還是在唐宋時期。
唐宋時,文學作品中芭蕉意象大量出現(xiàn)的原因有以下因素:一方面,繼東晉南渡,有許多文人注意到芭蕉之外,唐朝時候的文人們還講求游歷四方增長見聞,梅新林說:“唐代詩人既充滿浪漫激情,又好漫游,或從軍大漠,或縱橫邊地,一發(fā)至于詩,往往充滿著邊疆的奇異色彩,為歷代所不及?!盵3]因此南方多見的芭蕉必然進入文人作品。另一方面,芭蕉是典型的南方植物。這些流寓南方的文人們常常會借芭蕉想起中原繁華。因此唐朝時,紅蕉、雨打芭蕉等形成了突出的、固定的、成熟的意象,或抒發(fā)身處南方、遠離中原文化的憂思,或感懷離恨,懷念男女之情,引起了文人們普遍的共鳴。因此按《全唐詩》《全宋詞》中所載,詠蕉的詩詞作品甚多。
二唐宋文學中典型的芭蕉意象
在唐宋詩詞中,多有提到“蕉”。除了上文中已經(jīng)提及的“蕉鹿”外,酒宴詩詞中的“金蕉葉”或“蕉葉”實為蕉葉形的酒杯,這不大涉及芭蕉的文學形象。唐宋詩詞中芭蕉的文學形象主要有以下幾種:
1.雨打芭蕉。
很少有“雨打芭蕉”意象僅僅是為了表現(xiàn)文人的閑適,它主要用于體現(xiàn)凄怨愁苦。有人認為杜牧的《芭蕉》(芭蕉為雨移,故向窗前種。憐渠點滴聲,留得歸鄉(xiāng)夢。夢遠莫歸鄉(xiāng),覺來一翻動)是第一首以雨打芭蕉為題材的文學作品,[4]但雨與芭蕉的聯(lián)系,并不能說就是由杜牧發(fā)端。和杜牧幾乎同一時期的徐凝《宿冽上人房》:“覺后始知身是夢,更聞寒雨滴芭蕉。”可見起碼在唐朝晚期,以“雨打芭蕉”寄托愁緒已經(jīng)比較普遍。在宋朝,以“雨打芭蕉”描寫離愁、相思、哀怨等各種情緒就呈鋪天蓋地之勢,如“芭蕉寒,雨聲碎”[張先《碧牡丹(晏同叔出姬)》],“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歐陽修《生查子》),“窗外芭蕉,數(shù)點黃昏雨”(杜安世《鳳棲梧》),“綺窗燈自語。一夜芭蕉雨”(舒亶《菩薩蠻》)等等。
“雨打芭蕉”適于表達小愁而不是大慟。如果是大傷悲、大困苦,“雨打芭蕉”是無力表現(xiàn)的。其次,“雨打芭蕉”常用來表現(xiàn)客居者的思鄉(xiāng)或分飛者的思人等情緒。杜牧的《芭蕉》就表達了思鄉(xiāng)情緒:“憐渠點滴聲,留得歸鄉(xiāng)夢”。思人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杜安世《鳳棲梧》后有句:“孤枕夜長君信否。披衣颙坐魂飛去”,舒亶《菩薩蠻》以“芭蕉雨”寄托“枕橫衾浪擁,好夜無人共”的思緒。李石《醉落魄》也說“朝期暮約渾無據(jù)。同心結盡千千縷。今宵魂夢知何處。翠竹芭蕉,又下黃昏雨”。有趣的是,在宋詞中,“雨打芭蕉”往往用于年輕女性思念男性。男性多用“雨打芭蕉”形象來寄寓家國意識,而女性或者男性假造的女性口吻常常用“雨打芭蕉”來表現(xiàn)閨中之怨。
2.蕉葉題詩。
最早涉及“蕉葉題詩”的文學作品一般認為是南朝梁劉令嫻《題甘蕉葉示人》一詩。蕉葉葉片大,葉面光亮,容易讓文人墨客有寫詩的沖動。唐代懷素在綠天庵種芭蕉以練書法,《顏真卿浪跡先生元真子張志和碑銘》中提到“命酒以蕉葉書之,援翰立成”。在“雨打芭蕉”的典型形象沒有凝練出來的時候,“蕉葉題詩”形象在唐詩中頻頻出現(xiàn)。如“盡日高齋無一事,芭蕉葉上獨題詩”(《閑居寄諸弟》),岑參“題詩芭蕉滑,對酒棕花香”(《東歸留題太常徐卿草堂》),李益“無事將心寄柳條,等閑書字滿芭蕉”(《逢歸信偶寄》),白居易“閑拈蕉葉題詩詠,悶取藤枝引酒嘗”(《春至》),這些詩句中并沒有形成“雨打芭蕉”這種幽怨的形象,而由于對充滿詩意的生活藝術的標榜,展現(xiàn)出文人清新閑適的一面。
“蕉葉題詩”形象可以按照題詩對象分為兩種。當詩為自己所題時,體現(xiàn)的是閑散適意的人生;當詩是為贈送友人,比如孟郊《同從叔簡酬盧殷少府》“借水洗閑貌,寄蕉書逸名”, 竇鞏《尋道者所隱不遇》“欲題名字知相訪,又恐芭蕉不奈秋”,體現(xiàn)的是對友人“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平和情感。
“蕉葉題詩”在唐代時,代表的是不問塵世的清新淡雅,而宋朝以后受 “雨打芭蕉”典型意象的影響,以“蕉葉題詩”入詞比較少見。唐朝時只是作為散漫心緒自求安寧的“蕉葉題詩”到了宋朝也變得愁云四合。如張炎“姓名題上芭蕉,涼夜未風雨。賦了秋聲,還賦斷腸句?!?《祝英臺近》)仇遠“謾自折蘭苕,答書蕉葉,都是斷腸句”(《摸魚兒》)。而元代及以后,芭蕉意象幾乎完全被“雨打芭蕉”所占據(jù),元曲中“離雨不蕉”“ 離愁不蕉”,“蕉葉題詩”的文人風雅難得再有了。
3.卷蕉與展蕉。
在唐宋詩詞中,除了“雨打芭蕉”以外,被使用最多的就是“展蕉”意象。蕉葉在初生的時候是卷曲的,隨著生長會慢慢展開,正如李清照《添字丑奴兒》中所說:“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芭蕉的這個富于生命力的細節(jié)被文人們發(fā)現(xiàn)之后,被特別的用于詩詞中表現(xiàn)憂愁或歡欣之情。以卷為愁,以展示樂,有很多詩詞以此為基礎建立意象。如錢珝《未展芭蕉》“冷燭無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和凝《宮詞百首》“珠簾半卷開花雨,又見芭蕉展半心”。陳客《菩薩蠻》“綠蕪墻繞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等等。
對蕉葉卷和展的觀察,最晚在唐朝就已經(jīng)開始。李商隱《代贈二首》中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敝?,大量的詩詞引用了展、卷的意象。難展、微展、舒展等詞語屢見不鮮,甚至將未展的芭蕉葉與“心”聯(lián)系在一起,令意象塑造得更加生動活潑。比如“又見芭蕉展半心”, 《戀繡衾》的“恨芭蕉、不展寸心” ,史深《玉漏遲》“半掬羈心,似翠蕉難展”, 張說《戲題草樹》的“戲問芭蕉葉,何愁心不開”等等。
芭蕉不展為愁,芭蕉展則為樂?!罢菇丁钡囊庀蟛蝗绮徽沟亩啵苍S是因為憂愁更易入詩詞。但是許岷《木蘭花》“江南日暖芭蕉展,美人折得親裁剪”這樣借展蕉說情趣的詩詞也不少見。又如《握金釵》“見來無計拘管。心似芭蕉乍舒展”, 宋自道《點絳唇》“流鶯聲囀,坐看芭蕉展”。
值得注意的是,詩詞中的“展蕉”意象并不是固定的含義。有時作者為了表現(xiàn)愁悶,以“展蕉”為對照,益發(fā)顯得愁上加愁。比如《瑣窗寒》中說:“殘蕉映牖,強把碧心偷展”, 殘蕉偷展,就更加顯得荒涼彷徨了。
4.敗蕉。
佛教以“芭蕉”作喻,指其中空速朽。自魏晉以后,唐宋間佛學興盛,玄奘等人大量譯經(jīng)。而與佛學精義對應的則有詩句中的“敗蕉”意象,以蕉易折、易敗為中心構建,或與僧院、談禪等聯(lián)系在一起。如:楊衡《送徹公》“白首年空度,幽居俗豈知。敗蕉依晚日,孤鶴立秋墀”,李端《病后游青龍寺》“病來形貌穢,齋沐入東林。境靜聞神遠,身羸向道深。 芭蕉高自折,荷葉大先沈”,鄭遨《題病僧寮》“佛前香印廢晨燒,金錫當門照寂寥。童子不知師病困,報風吹折好芭蕉”等等。
有關“敗蕉”意象,參考陳寅恪先生在《禪宗六祖?zhèn)鞣ㄙ手治觥罚骸翱加《榷U學,其觀身之法,往往比人身于芭蕉等易于解剝之植物,以說明陰蘊俱空,肉體可厭之意?!盵5]敗蕉指的是人的自身肌體,寓意人身無實,性命敗頹,充滿枯寂、荒涼。正如白居易《逸老》所謂“筋骸本非實,一束芭蕉草”。劉禹錫《病中一二禪客見問,因以謝之》有句“身是芭蕉喻,行須筇竹扶”,亦以芭蕉指代脆弱的肉身。
敗蕉也是最接近佛家寓意的一個意象。但是由于與芭蕉這種植物的本身形象有所差別:佛教認為芭蕉中空不實,易有折滅之患,芭蕉本身卻顏色亮麗挺直,且多有遮蔽之功,用來喻示肉身恐怕不易引起共鳴,因此這種意象往往是在與僧人有關時才建立起來。比如《大唐大安國寺故大德凈覺師塔銘》:“雪山童子,不顧芭蕉之身;云地比邱,欲成甘蔗之種”;《荊州南泉大云寺故蘭若和尚碑》:“隨順生死,芭蕉豈堅。蕭蕭塔樹,永對爐煙。”盧綸《題念濟寺暈上人院》:“浮生亦無著,況乃是芭蕉?!毕鄬θ菀准て痣x愁春恨的“雨打芭蕉”意象,在文學作品中,“敗蕉”的意象出現(xiàn)得并不多。
三唐宋芭蕉意象的內(nèi)涵
以上是在唐宋詩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芭蕉形象。事實上,芭蕉的文學形象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紅蕉”“蕉影”等等,但是紅蕉本身有芭蕉屬紅蕉與美人蕉兩種,無法確定所詠的是否是芭蕉,而蕉影出現(xiàn)頻次極少,遠不如展蕉、雨打芭蕉等重要且鮮明。
無論是“雨打芭蕉”還是“蕉葉題詩”,或者“敗蕉”“展蕉”,從深層去思考,芭蕉的意象都有一些共性:
1.“基于植物的世界觀的美學”與芭蕉意象的形成。
日本美學家今道友信曾經(jīng)在《東方的美學》中說,表明傳統(tǒng)審美意識的術語,“華麗、艷麗、嬌艷、繁盛、蒼勁、枯瘦等等,的確大多是從描述植物在四季各個時期的狀態(tài)而產(chǎn)生并被抽象化的概念?!盵6]他因此將日本傳統(tǒng)的審美意識確定為基于植物的世界觀,審美范疇以植物的美的顯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為基礎,這樣,“審美意識的基本語詞中的最重要的概念都是來自植物的?!盵6]今道友信對于日本美學的分析,對于中國古代美學研究也部分適用。中國古代對于梅蘭竹菊等植物的歌頌,也可以看出植物對于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影響。
比德說由孔子“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而來,在戰(zhàn)國和后漢的學者紛紛發(fā)揮之下,形成了“比德”的理論,即以自然物的某些特征象征人的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在早期,芭蕉作為文學形象的比的意義一方面受到佛教“謂此五蘊如聚沫。如水上泡。如陽焰。如芭蕉。如幻如夢”(西晉法護譯《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jīng)》)、“知聚沫之無堅,視芭蕉之速朽”(唐代佛陀波利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贊》)等思想的影響,成為了佛教教義之反例;另一方面芭蕉作為草本植物,確實枝干較為脆弱,不堪使用,因此文學作品中對芭蕉的品格幾乎全是貶斥。甚至中國本土道教也接受了“芭蕉無心”的說法,王玄覽《玄珠錄》以芭蕉作喻:“諭論芭蕉,剝皮欲求心,得心會成皮,剝皮乃至無皮無心處,是名為正一?!绷荷蚣s《修竹彈甘蕉文》中說芭蕉:“而子奪乖爽,高下在心,每叨天功,以為己力?!薄案`尋甘蕉出自藥草,本無芬馥之復,柯條之任,非有松柏后凋之心?!毕日f它位高權重好大喜功,然后說它不是藥草,不能做柴,更不如松柏。庾信《擬連珠二十四》中也說:“甘蕉自長,故知無節(jié)?!?/p>
在這種情況下,芭蕉當然沒有辦法成為一個高尚的形象。直到兩宋期間,芭蕉才偶爾間獲得了比較高的比德意義,比如北宋張載的《芭蕉》就以新生嫩葉比喻新知:“愿學新心養(yǎng)新德,旋隨新葉起新知?!币灿匈濏灱t蕉的“丹心”的,如鄭剛中《栽竹種紅蕉后數(shù)日阻雨不見賦小詩》:“瘦竹犯寒扶直節(jié),蕉花垂老抱丹心”。但這種較為正面的比德意義亦不足以持久或受到廣泛的認知。
3.“芭蕉”與水的關系。
“雨打芭蕉”的形象為什么深入人心,以至于在唐宋之后,元曲之中的芭蕉形象幾乎全部和雨聯(lián)系在一起?在吳承恩《西游記》的《豬八戒助力敗魔王,孫行者三調(diào)芭蕉扇》一回中說到:“用芭蕉,為水意,焰火消除成既濟?!边@句話體現(xiàn)出,在古典文學中,芭蕉被賦予了“水意”。
其水意的由來,應該是由于蕉喜濕愛水,多生江邊。杜牧《芭蕉》就說:“芭蕉為雨移,故向窗前種?!倍肚o可以漚麻制衣,稱為“蕉葛”,夏天穿上很是涼爽。白居易的詩句中很多都記敘了這種布料,如《偶詠》:“御熱蕉衣健,扶羸竹杖輕”;《 晚歸府》 “馬上涼于床上坐,綠槐風透紫蕉衫”;《晚夏閑居,絕無賓客,欲尋夢得,先寄此詩》也說:“魚筍朝餐飽,蕉紗暑服輕”。再說,芭蕉葉也可以制成蕉扇于夏日使用,寬大的芭蕉葉更能起遮涼蔽陰之用。結合以上種種,將芭蕉與水意聯(lián)系在一起就很正常了。
3.“芭蕉”作為陰性/女性形象。
晚唐詩人羅隱有首著名的詩:“芭蕉葉葉揚瑤空,丹萼高攀映日紅。一似美人春睡起,絳唇翠袖舞東風?!边@首詩詠的應該是美人蕉或者紅蕉,而不是芭蕉。因為芭蕉的花色淡黃,“丹萼高攀映日紅”說的肯定不是芭蕉。
但是這首詩可以看出來芭蕉在文人心中大多呈現(xiàn)出女性形象。白居易的《東亭閑望》說:“綠桂為佳客,紅蕉當美人?!睆堥C《菩薩蠻·芭蕉》中說:“瀟灑綠衣長,滿身無限涼”,明朝計成的《園治》中說:“夜雨芭蕉,似雜鮫人之泣淚。”這些分明都是指出芭蕉在詩人心目中屬于女性人格。作為陰性的芭蕉形象,自然不能用來表現(xiàn)金戈鐵馬,只能用“雨打芭蕉”訴說清怨,“蕉葉題詩”表現(xiàn)風雅。即使是在蕉葉上題詩,題的也當是柔和圓潤的情詩。
即使是在偶爾對芭蕉賦予較高比德意義時,在作者眼中,芭蕉仍然是一個陰性的形象。如北宋狄遵度《詠芭蕉》:“胸中數(shù)寸赤,不惜為君吐。”而梅蘭竹菊等比德意義很高的植物,卻往往體現(xiàn)出一定的傲霜斗雪等陽性色彩。而在唐宋時期,作為男性附庸的女性地位有多高,就決定了芭蕉的比德意義能達到多高。即使比魏晉時作為失節(jié)、無用的代名詞要好,也好得有限。
在南宋時出現(xiàn)了以男子喻芭蕉的作品,如林憲《芭蕉》:“芭蕉我所愛,明潔而中虛。禪房富靈根,頗似人清臞。”樓鑰的《水蕉》也說:“獵獵水芭蕉,如將隱士招。”但是對芭蕉品格的這種贊頌,一方面它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芭蕉的陰性色彩(清臞、隱士最多能夠算是中性),對于芭蕉品格的提升能有多少作用就可想而知了。
芭蕉在比德說中處于弱勢,一則由于其陰性形象根深蒂固,二則其水意也為眾人所熟知。水做的女子為美為媚,影響了芭蕉所能占據(jù)的比德高度。
四結語
在唐宋之后,受到“雨打芭蕉”意象的影響,從此芭蕉的整體意象都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lián)系。元明清時期芭蕉的形象基本按照唐宋的慣性發(fā)展,比如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表凄涼之音,這些文藝作品從意象的提煉和藝術手法等諸方面來看,基本都沒有超出唐宋的水平。
由于比德說的影響,芭蕉沒有和梅蘭竹菊一同成為重要的植物意象群之一。一方面原因是由于它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少有生長,而中國的文化中心在歷史上長期處于北方,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崇尚的梅蘭竹菊等普遍是在北方分布較廣且寄寓有陽剛雄健之美的植物,而東晉南渡以及南宋等政權,都給人以茍且偷安之感,南渡之后才發(fā)現(xiàn)的偏于優(yōu)美、柔弱的芭蕉題材自然也受到了影響,被目為失節(jié)、無用。另一方面,佛教先入為主的教義也對芭蕉的形象產(chǎn)生重大影響,使芭蕉無法在比德時以較高的道德蘊含勝出,自然失去了被歌頌的價值。倘若不是這兩個原因,在士人生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的芭蕉意象在文學史和文學寫作上的意義還會更高。
參考文獻
[1]洪興祖.楚辭補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5:65.
[2]趙炎秋.原型與文學形象[J],湖南社會科學,2005(3):127-130.
[3]梅新林.中國文學地理形態(tài)與演變[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94.
[4]徐波.中國古代芭蕉題材的文學與文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6]陳寅恪.禪宗六祖?zhèn)鞣ㄙ手治鯷 A ].//金明館叢稿二編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67.
[6]今道友信.東方的美學[M].蔣寅,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191.
Class No.:I206.2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
“Plantain” Image Created in the Literal Work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Mo Hanbei
(School of Liberal Arts, Guangx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Nanning, Guangxi 530222,China)
Abstract: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s taken as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forming the “plantain” image, emerging some special images like “rain on the plantain leaves”, “flourish plantain” and “withered plantain” But “rain on the plantain leaves” is the most essential plantain image in literature writing for hundreds of years. It used to express the feeling of missing by wandering man or woman and become an image carrier for memorizing the prosperous Central Plain. Plantain image reflects the ancients’ world view which base on plant, and it also embodies female image and feminine.
Key words: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literature; image; plantain; writing
作者簡介:莫函蓓,碩士,講師,廣西外國語學院文學院。研究方向:寫作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廣西高??蒲许椖恳话沩椖俊傲髟⑽幕c唐宋廣西流寓文人研究”(課題編號:KY2015YB543)成果。
文章編號:1672-6758(2016)07-0119-4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