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晶
(海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海口 571158)
試論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中物質概念的四個維度
張 晶
(海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海南 ???571158)
“物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重要內容,從歷史唯物主義視域闡釋物質概念是對馬克思物質觀的本真還原。物質概念需要從以下幾個維度來理解:實踐性,即物質被遮蔽的社會實踐活動;歷史性,即物質要經(jīng)歷總體的歷史發(fā)展過程;現(xiàn)實性,即深入物質背后的社會關系來觀照物質本身;批判性,即體現(xiàn)在對物質本身和資本邏輯下的物質關系和社會性質的批判。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維度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物質概念的界定,厘清了馬克思的立場、確認“物質”不是抽象物質而是具體物質、強調馬克思考察物質的目的是為了批判拜物教以及資本主義社會。而馬克思的物質概念關鍵在于把握歷史唯物主義四個維度。這也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語境中物質概念與一切一般物質概念的重要區(qū)別。
實踐是歷史唯物主義一個核心概念。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的第一條就明確闡明了對事物、現(xiàn)實、感性應基于主觀實踐去理解的觀點。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又進一步表征了物質的實踐性維度。他說:“物質在這里表現(xiàn)為振動著的空氣層、聲音,簡言之,即語言。語言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xiàn)實的意識?!?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頁。因此,必須從實踐維度出發(fā)考察馬克思的物質概念。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正確理解實踐能夠從根本上還原馬克思對于物質的實踐性思考。在黑格爾視野中實踐僅限于理論層面,認為實踐是絕對的、抽象理念活動。很明顯,他的實踐觀沒有涉及到具體的、現(xiàn)實的社會生產。馬克思敏銳地捕捉到黑格爾對于實踐理解的局限性。那么是否與唯心主義劃清界限,回歸到人的實踐活動中來就真正意義上理解了物質的實踐性了呢?在費爾巴哈看來,人僅僅是區(qū)別于動物的物種,人在他那里僅是一個有意識、有愛、有友情的一般人。他沒有認識到,人應該是具體的、現(xiàn)實的、歷史的人。他完全看不到人背后存在的社會關系和人的感性的實踐活動。他將物質與意識對立起來,無視人的主觀能動性。他雖然提出了很多實踐觀點,但無一例外,實踐在他那里都是感性的直觀。而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實踐觀進行了深刻反思,對舊的“實踐”賦予新的內涵。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物質需要從實踐性維度出發(fā)解讀其新的含義。一方面,馬克思繼承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和實踐的能動性,但批判其絕對精神統(tǒng)一的哲學思辨。另一方面,馬克思發(fā)展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但反對其對感性直觀的執(zhí)著。馬克思認為,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社會實踐生活。那么為了生活,首先必須吃喝穿住以及其他。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即是物質生產。馬克思的視域里,物質之所有其實踐性,是因為他關注的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物質的對象性,他總是考察的是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背后隱藏的雇傭關系、物化現(xiàn)象以及物質的革命性意義。而資本邏輯社會,人與商品、貨幣、資本之間的對象性關系確證了實踐存在。
歷史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范疇。對于歷史性問題,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盧卡奇繼承了馬克思的觀點,他這樣描述過歷史的決定性作用:“但是這些單獨的孤立的部分所經(jīng)歷的變化,并不能清楚地明確地說明社會發(fā)展的各個階段的真正區(qū)別。這些區(qū)別只有在各階段與整個社會的關系的歷史總過程中才能真正辨明?!?盧卡奇著:《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59頁。也就是說,必須要用歷史總體性眼光去看待社會生產關系的發(fā)展變化。歷史的聯(lián)系即具體體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物質聯(lián)系上。馬克思是這樣表述物質聯(lián)系與歷史的:這種聯(lián)系是由需要和生存方式?jīng)Q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樣長久的歷史;這種聯(lián)系不斷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現(xiàn)為“歷史”,它不需要用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囈語特意把人們維系在一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0頁。。很明顯,物質的歷史性存在已經(jīng)呼之欲出了。馬克思對歷史的理解始終凸顯其總體性思維,他確信歷史將走向世界歷史。他明確指出,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世界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幽靈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而是完全物質的、可以通過經(jīng)驗證明的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行動*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9頁。。這就是說,歷史并不意味著抽象和神秘,而是物質生產活動的結果,它與現(xiàn)實中具體存在的個人息息相關。馬克思的歷史觀是始終站在現(xiàn)實、歷史維度,通過物質生產活動來解釋意識的構建,而不是通過意識來思考物質生產活動。馬克思說歷史不外是各個時代的依次交替*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8頁。?;蛘呖梢岳斫鉃闅v史是一個社會實踐活動存在、發(fā)展、滅亡的總體性過程。他所關注的商品經(jīng)濟社會中的具體物質形式、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必然要經(jīng)歷這么一個過程。馬克思的視域中,物質的概念不是僵化的、直觀的存在,他強調的是社會實踐活動的總體性過程的存在。
因為馬克思和黑格爾走的是不同的理論道路,所以關于現(xiàn)實的認識存在本質的差異。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說:“凡是現(xiàn)實的東西,在其自身中是必然的。必然性就在于整體被分為各種不同的概念,在于這個被劃分的整體具有持久的和鞏固的規(guī)定性,然而這種規(guī)定性又不是僵死的,它在自己的分解過程中不斷地產生自己?!?黑格爾著:《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280頁。也就是說,他將現(xiàn)實理解為實存與本質的內在統(tǒng)一。事物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必然經(jīng)歷存在、發(fā)展、滅亡。他的現(xiàn)實觀是建立在唯心主義維度上的。區(qū)別于黑格爾理解的“現(xiàn)實”,馬克思認為的實存是物質現(xiàn)實存在,而本質是客觀事物背后產生社會關系的必然性,這兩者的內在統(tǒng)一是馬克思對于現(xiàn)實的基本觀點。也就是說,馬克思是通過實踐將思維與存在、經(jīng)驗世界和理念世界統(tǒng)一起來。馬克思理解的“現(xiàn)實”,是集現(xiàn)實的人、物質條件、社會交往、社會關系于一身的感性活動。一言以蔽之,從人的感性實踐活動出發(fā)去考察事物即是現(xiàn)實的,反之,脫離人的感性實踐活動去觀察事物則是非現(xiàn)實的或者說是抽象的。他超越了黑格爾哲學,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維度上理解現(xiàn)實。除此之外,盧卡奇對于現(xiàn)實的思考是受馬克思的影響。他認為現(xiàn)實性是在特定社會形態(tài)中生成的無產階級意識的覺醒,通過革命斗爭方式把握具體的實踐活動。他曾說過:“然而,這種自我設定,自我生產和再生產,就是現(xiàn)實?!?盧卡奇著:《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67頁。這就說明,現(xiàn)實是對事實的超越,必須關注背后的社會關系。另外,他對現(xiàn)實性的理解更加強調總體性思維,正如他所說的:“每一個樸實的平凡的環(huán)節(jié)都有這種關系,不過只有意識才能把它變成現(xiàn)實的東西,因而只有用說明它和總體性的關系的辦法才能使日常斗爭具有現(xiàn)實性?!?盧卡奇著:《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76頁。正因為如此,把握物質概念的現(xiàn)實性維度尤為重要。在馬克思眼中,物質現(xiàn)實性并非物質的抽象存在的高度概括,而是始終從人的實踐活動出發(fā)考量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經(jīng)濟環(huán)境下的具體物質形態(tài)以及這背后的深層關系。通過物與物的關系透視人與人關系,從而揭示商品經(jīng)濟社會下的現(xiàn)實性問題。從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視域出發(fā),才能深刻體會現(xiàn)實性的內涵。
批判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qū)別其他理論的最大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召開的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中指出:“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批判精神,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可貴的精神品質?!瘪R克思物質概念的批判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馬克思的物質概念顛覆舊哲學的物質觀。馬克思曾在《提綱》最后一條,發(fā)出了令世界驚嘆的聲音:“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頁。這表明了馬克思超越其他哲學家的理論思維,在他看來通過革命性和批判性的創(chuàng)造思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會矛盾;第二,馬克思對物質的考察的旨趣在于批判現(xiàn)實的社會關系,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以往的理論家研究物質概念的意向僅僅為了解釋問題。早在希臘哲學中,還未出現(xiàn)物質這個概念。當時最接近物質概念的說法是質料。最早提出質料說的哲學家是亞里士多德。他認為質料是運動中的載體,它在運動中始終保持不變。奧古斯丁是中世紀一個神學家。他認為物質是上帝在創(chuàng)世時最初創(chuàng)造的原材料。他認為大地是質料,而質料也就是我們后來說的物質。他強調質料近乎虛空,但不完全是虛空。因為最初的質料已經(jīng)具有形狀。托馬斯阿奎那提出了實體學說,他將實體分成三類,分別是上帝,精神實體,物質實體。其中,物質實體包含著存在與本質以及形式與質料的雙重區(qū)分。他認為在由質料和形式組成的實體中,活動與潛在有雙重組合,一是實體的組合,即質料和形式的組合;二是已經(jīng)成為復合物的實體與存在的組合。笛卡爾提出了心物二元論。他對于實體的定義是這樣的:一個不依賴其他任何東西而自身存在的東西。他認為只有上帝才是不依賴于任何東西的存在,上帝是唯一的實體。但是,他又認為實體可以應用于不同的對象。最后他得出的結論是:心靈和物質是獨立存在的兩個實體。它們之間沒有相互作用。洛克認為,物體有兩種性質,分別是第一性的質和第二性的質。他認為第一性的質是物體固有的,不以人的感覺為轉移。費爾巴哈超越了以前哲學家將物質看成是觀念的形體的概念,他系統(tǒng)地提出了物質本體論。他的本體論來源于是者。他把是者理解為存在。這個存在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具體的存在。繼而,他又把存在理解為自然界的存在。他認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存在,自然界是本體,由它產生的人的思維是第二性的本體。從而總結出存在第一性,思維第二性的觀點。
馬克思超越了前人理論,在《資本論》中,他描述的物質是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是商品、貨幣、資本等。他并非是為了詮釋物質的本體屬性和抽象規(guī)定考察物質,而是想通過對這種“龐大的商品堆積”的歷史存在邏輯,對物的屬性、本質及其歷史歸宿予以澄明,批判物化現(xiàn)象、商品拜物教、以及資本主義社會,喚起無產階級進行徹底的革命,從而建立新的生產關系以獲得人的解放和自由發(fā)展。一言以蔽之,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中的物質概念是極具批判性的。
[1]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3]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 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5] 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QQZTZ44.
[6] 俞吾金.物、價值、時間和自由——馬克思哲學體系核心概念探析[J].哲學研究,2004(11).
[7] 仰海峰.商品:一個哲學的分析[J].哲學研究,2014(7).
(責任編輯:張玉秀)
Four Dimensions in the Concept of Materials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ZHANG Jing
(School of Marxism,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1158, China)
Matter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It is the reduction to interpret Marx’s matter concept from a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concept of matter has four dimensions: firstly, “matter” is practical. Social practice behind matter should be holded. Secondly, “matter” is historical. It is a process that undergoes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irdly, “matter” is realistic. Matter should be approached by researching social relations behind it. Fourth, “matter” is critical, that is criticism of matter itself ,material relations and social nature under the capital logic.
marx;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concept of matter; dimensions
2016-07-08
張晶,女,漢族,安徽安慶人。海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B03
A
1009-9743(2016)04-0021-04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6.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