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豐+周小喜
摘要: 在清末新政初期湖南改書院興學堂的過程中,為了使各地興學育才有章可循,訂立辦學章程成為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1902年初,湖南巡撫俞廉三通過考察比較東西各國學堂制度以及山東學堂章程,制定并推行了《開辦大學堂章程》及《開辦蒙養(yǎng)小中學堂章程》,全省迅速形成有序的學堂體系。隨后,清政府先后頒布的 《欽定學堂章程》與《奏定學堂章程》又成為湖南辦學的新標準,先后得到了省府的大力推行。俞廉三不僅重視辦學章程的制定,也以各種方式督促地方嚴格按章程辦學,從而使得新政初期湖南書院改制的數(shù)量和速度都明顯領先于其他各省。
關鍵詞:清末;湖南;學堂;章程;書院改制;湖南書院;大學章程
中圖分類號:G5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6)01-0074-07
收稿日期:2015-12-25
從光緒二十七年(1901)開始,清政府在文化教育、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開展了新政運動以圖自救。其中的教育改革,自改制書院、興建學堂始。
光緒二十七年(1901)八月,清廷詔令各省將書院改制并迅速建立各級學堂,以滿足培養(yǎng)新式人才的迫切需求。建立新的教育體系,中央政府面臨的情況是:第一,需要迅速集中全國的教育資源建設大量新學校;第二,政府對于如何建設國家教育系統(tǒng),并沒有成熟經(jīng)驗。因為時間緊迫,政府不得不在沒有制訂具體辦學方案的情況下先行頒布興學政令,新學制的推行是在探索中展開的。當時,利用書院人員物資、借鑒書院辦學經(jīng)驗,直接將書院改制為學堂是興學最為便捷的方式。
但是,各省在落實改制興學政策過程中,從省城到地方,遇到了種種具體困難,比如:如何從書院轉變?yōu)楦骷墝W堂?各級學堂學習年限如何設定,各層次間如何銜接?以書院舊有之款建設新學堂,遠不足用,如何籌措學堂經(jīng)費?書院原有師生如何安置,如何重新進入學堂體系中?學堂如何設置課程,教材如何取得,相應師資如何培養(yǎng)?等等。新政初興,這些問題能否得到解決,省級政府的態(tài)度和做法尤為關鍵。
就湖南而言,新政期間書院改制為學堂的數(shù)量和速度都明顯領先以興辦學務成效顯著而聞名的江蘇、廣東等省份,在全國名列前茅。①在此過程中,湖南是如何成功地推動新政初期學堂體系建設的?他們究竟面臨哪些困難,這些困難又是如何得以解決的?本文以興學過程中最為核心的開辦學堂章程問題為切入點,對湖南制定學堂章程及在省內各地推行情況進行具體的梳理,試圖展現(xiàn)新政初期地方教育變革的種種細節(jié),以望有補于學界相關研究過于宏闊、失之于粗疏的不足,同時澄清學界對于湖南省府在新政初期推行改制興學政策的某些誤解。
一、改制興學首在統(tǒng)一章程
自洋務運動以來,人們不斷地仿照西方進行教育改革,他們不僅按照西方學校的課程內容逐漸進行教學內容的變革,還逐漸認識到西方學校是劃分層次、依次遞升進學的整體系統(tǒng)。戊戌維新中,維新派提出建設三級學堂系統(tǒng)的方案,在短暫的時間內被詔令推行。及至清末新政,詔令再一次明確要求,省城至府州縣要將書院改制為學業(yè)有序的各級學堂。但是,清廷匆匆頒布改制興學詔令,卻未同時頒行具體的辦學章程,只是下令各省通籌商議辦學辦法。
事實上,在當時,學堂是學習西方的產(chǎn)物,絕大多數(shù)地方官員、士紳并未見識過學堂體系,對學堂的認識比較模糊而蕪雜。就湖南的情況而言,盡管早在詔令發(fā)布之前,湖南就陸續(xù)創(chuàng)辦了南洲中學堂、淥江中學堂、乾州高等小學堂、永興縣高等小學堂、南洲廳官立初等小學堂等新式學堂,對于如何辦理學堂積累了一定經(jīng)驗。但是,已辦的學堂中,科目課程和學級年限設置五花八門,互不銜接。而大多數(shù)的地方政府對于學堂的概念、具體辦學辦法仍然不明晰,以致在興學之初產(chǎn)生了大量不規(guī)范、不統(tǒng)一的現(xiàn)象。如瀏陽縣曾稟報改南臺書院為小學堂,把原定四年畢業(yè)的學習年限改為三年,這種學制變化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以致巡撫批示“何得遽易為三年畢業(yè),致異日不能一律”①。又如桂陽縣將朝陽書院改為小學堂,定名“汝城”,撫部院批示應“直稱為縣學堂,以歸畫一,不必另立汝城名目”②。顯然,桂陽的這種命名方式容易破壞學堂系統(tǒng)命名的統(tǒng)一性。
在學堂初興之際,類似的情況比較常見。因認識模糊、理解不一,要地方各級政府在短時期內大量建設新學堂是有相當困難的。然而,新政的目標是要建設完整統(tǒng)一的國家教育體系,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各級人才,這就要求不同層次的學堂從名稱到規(guī)模、教學內容和程度、學生學習年限等方面,必須符合相應的要求和規(guī)定,否則學生無法在學堂體系內實現(xiàn)按序遞升進學。在這種情況下,制定統(tǒng)一的辦學章程,并以此指導、敦促全省各地按章興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學堂章程的重要性,湖南巡撫俞廉三有著明確的認識。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二月上奏的《改書院為學堂并派人出洋留學折》中,俞廉三向朝廷匯報湖南通籌開辦學堂的規(guī)劃和大致情況。對于全省學堂初創(chuàng)的種種困難,俞及同僚們進行了清楚的分析:“不難于經(jīng)費之難籌,而難于章程之妥善;不難于規(guī)模之粗具,而難于師范之得人?!盵1](P480-483)在另一份報告中,俞再次強調“學堂改設,一切課程辦法尤貴認真講求,方無凌雜之弊”,“學堂命脈所在,全在師范得人”③。在俞廉三看來,對于省府而言,籌措辦學經(jīng)費,或是將具體書院改辦學堂并非首要問題,全省興學亟待解決的根本問題是訂立妥善的辦學章程和培養(yǎng)學堂所需的師資。正是基于這一認識,俞廉三對制定和推行辦學章程十分重視,一邊向清政府請求統(tǒng)一頒發(fā)章程④,一邊積極制定、實行本省的辦學章程。
二、湖南制定和推行的辦學章程
光緒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政務處咨送各省山東擬定的學堂章程,清廷諭令各省仿照開辦。參照山東科目,湖南巡撫俞廉三制定了《開辦大學堂章程》,次年二月上奏,報告已將求實書院改為省城大學堂。雖然因開辦之初規(guī)模未備,而中小學堂甫議建設,大學堂無法招到合格畢業(yè)生,只能按高等學校設課,但它的迅速設立表明了省府改制興學的決心。endprint
俞廉三非常重視中小學堂建設,他認為中小學堂是大學堂的基礎,應該就地籌款盡快興辦,而辦理蒙學則愈多愈善。于是,俞旁咨博訪,通過考察比較東西各國學堂制度以及山東學堂章程,又制訂了《開辦蒙養(yǎng)小中學堂章程》。章程對如何創(chuàng)辦中小學堂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內容包括學堂學級、學堂學科、學堂教授、學堂書籍、學堂規(guī)則、學堂管理、學堂經(jīng)費、學堂獎勵八個部分,另有設校士館方法。⑤
湖南的辦學章程是參照山東章程而訂立,其中有幾點值得注意:
1.辦學思路和重點:山東章程主要規(guī)定的是大學堂章程,省府先全力興辦一所大學堂,因全省小學、中學未辦,故大學堂合三個學級于一體,堂內設備齋、正齋、專齋,分別對應小學、中學及高等學、大學學級,先辦備齋、正齋,待學生從正齋畢業(yè)再設專齋。而各地擬先設蒙養(yǎng)學堂,為大學堂備齋提供生源。山東的小學、中學堂章程于一年以后才頒行。山東章程體現(xiàn)了當時主流的辦學思路,首先全力建設高等學堂、大學堂,即如張之洞在《會奏變法自強第一疏》中所說,外國設學自小學校辦起,層累而上,但待天下遍設學校為時太久,“今日為救時計,惟有權宜變通,先自多設中學及高等學”[2](P17)。在清廷詔令下,河南、貴州、江蘇等省紛紛仿辦。這種先全力建設省城大學堂的興學模式,研究者稱為之“山東模式”。
湖南在制定大學堂章程,改設大學堂的同時,一并制訂推行蒙養(yǎng)小中學堂開辦章程,督促各地速辦中小學堂及多設蒙養(yǎng)學堂?!胺榕d學以開拓民智為指,歸立教以培植本根為要義,學堂等級雖繁,必先從事小蒙各學,而后教育可期普及”①,官府認為,開拓民智是興學的宗旨,因此推廣初等教育是首要任務。湖南興學之初重在地方辦學,而不是在大學堂的辦理上。
2.學級對應和學習年限問題:山東章程明確提出學級之間相互銜接關系,規(guī)定學習年限定為蒙養(yǎng)學堂八年、大學堂備齋二年、正齋四年、專齋二至四年。
因清廷詔令與山東章程中的學級名稱各異,湖南章程理清了各學級與西方學校學級名實對應關系:蒙養(yǎng)學堂對應西方初等、高等小學堂,故湖南的蒙養(yǎng)學堂課程分別前四年與后四年不同,較山東章程更為細化;小學堂對應西方中學堂,亦即山東大學堂備齋,為使學程不至于急促,湖南章程改山東章程中所定年限二年為四年;中學堂對應西方高等學堂或專門學堂,亦即山東大學堂正齋,大學堂對應西方大學堂,亦即山東大學堂專齋。
由此可見,各省辦學章程所規(guī)定的學級名稱學習年限和課程內容并不一致,各省學堂系統(tǒng)不統(tǒng)一的問題使清政府必須制定國家的學制章程。
3.師資問題:各章程均擬設師范學堂,但暫行方法不一。山東章程中擬定先擇大學堂備齋、正齋部分學生兼習初等、中等師范,兩年或四年畢業(yè)后考驗分別充任小、中各學堂教習。湘撫俞廉三奏報“此次學堂所定學科教程,雖經(jīng)旁咨博訪,究不如目見之尤切”②。湖南當局自知辦學經(jīng)驗不足,希望從一開始就能切實學習國外地道的學校制度和教育方法,非常重視通過留學培養(yǎng)師資的方式,所以湖南章程擬定在籌辦師范學堂之前,先派員留學數(shù)月,專門考求教育方法,歸備充當教員及建設師范學堂所用,并鼓勵自費留學。第一批留學生學習半年歸國前,俞撫又與日本高等師范學校校長嘉納治五郎商定了游學方案,制定了長期的留學培養(yǎng)計劃。
4.蒙養(yǎng)學堂學級變化問題:在最初各省辦學章程中,蒙養(yǎng)學堂學級對應西方初等教育(小學校),學生為七歲入學;在《欽定學堂章程》中,蒙養(yǎng)學堂、尋常小學堂、高等小學堂三級對應西方初等教育,學生六歲入學;在《奏定學堂章程》中,蒙養(yǎng)學堂變?yōu)閷W前教育,不在學制之內,而初等小學堂規(guī)定學生七歲入學。也就是說,在省府實行《奏定學堂章程》之前,即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前,湖南各地辦理的蒙養(yǎng)學堂實際是按西方小學堂的等級標準建設的,各地官府必須辦理而且省府要考核成效,而這兩年湖南辦理的蒙養(yǎng)學堂數(shù)目之大,③應在學堂相關研究中予以關注。
《開辦大學堂章程》和《開辦蒙養(yǎng)小中學堂章程》作為湖南的第一套學堂章程,是省級政府頒行的相對較為完備的學校體系設計,使湖南各地辦學第一次有了統(tǒng)一標準和具體辦法。在國家的《欽定章程》頒行到地方前,這套章程在湖南各地實行了大概九個月①,它使地方各級政府能按明確規(guī)定和要求開辦各級學堂,全省迅速形成有序的學堂體系。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七月,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次年十一月又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章程從教育宗旨、學習年限、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儀器設備、校舍建筑到考試、獎勵等各個方面對學堂作了更為全面和詳盡的規(guī)定。作為國家法定的學制系統(tǒng),這兩個章程使各省不同的學校設置標準得到了統(tǒng)一,它們成為湖南辦學的新標準,先后得到了省府的大力推行。
有的研究者認為,《欽定學堂章程》雖經(jīng)頒布而未及實施。然而該章程頒布后,湖南省學務處即曉諭全省,要求學堂課程規(guī)則一律按章程辦理②,又明確規(guī)定,如果有學堂已按省府先定的章程籌辦,但與欽定章程有不合之處,也要會督士紳遵照修正,務合定章③。撫部院和學務處多次在各地的興學報告上批示,糾正不按章程辦學的做法,并按章程考核各地學務。《湖南官報》上登載了許多相關的稟批,這證明《欽定學堂章程》至少曾在湖南得到了切實推行。
三、省府大力勸學,嚴飭各地按章辦學
新政初期,省級以下的地方政府要理解和執(zhí)行改制詔令并不容易:首先,重新開始建設曾被慈禧中止的維新派主張的學堂事業(yè),對于朝廷態(tài)度的反復,一部分官紳們未能“深知世變”又“恐蹈戊戌年故事”,疑慮重重,不能實心任事;其次,學堂經(jīng)費靠本地籌措,要在公產(chǎn)和本已支絀的賦稅收入中騰挪、籌措,或向紳民勸捐,將大量經(jīng)費投入到一時難見成效的學堂,地方經(jīng)濟的實際困難使得一些主事官員推托敷衍。俞撫制定了辦學章程后,下令各府州縣曉諭地方嚴格按章程辦理各級學堂,要求各地一個月后要將開辦詳細情形進行稟覆④。省府多次發(fā)布勸辦學堂的告示,通過各種辦法,大力宣傳、嚴格督促各屬按章開辦學堂。endprint
光緒二十八年三月,俞廉三批準開辦《湖南官報》,開辦第一號即刊登設學諭旨及各省歸并改制書院的報道,之后又登載了大量湖南撫部院或學務處的興學告示、湖南各地方辦學具體情形及經(jīng)驗、對地方官員辦學成績的考核獎懲等內容。興辦新學的諭旨、各省新聞、本省稟批始終是官報報道的重要內容。俞撫希望通過報刊宣傳,使全省形成講求實學、通曉時務的風氣,能督促地方廣泛興學。他通飭府廳州縣,令各處認購官報,分給所屬中小學堂閱看,并勸諭民間自行備資定購,以期日漸推廣。
五月,湖南省各地已開辦中小學堂四十余所,但各地辦理學堂進程不一、辦法各異,省府專設學務處督率稽核全省學堂事宜——培養(yǎng)教員、編譯書籍、采購圖器、稽查課程等,以保證學堂能夠按章辦理。
為防止地方以空文塞責,省府多次發(fā)文要求各地及時稟報辦學情況,而且對稟報的內容做了具體要求,如:每都共有學堂多少,所設何處,教授何人,生徒多少,課程是否按下發(fā)章程設置,經(jīng)費如何籌集,數(shù)量多少,等等,要求依次將這些興學情形造具清冊,并限定時間定期開學。湘撫又督同各司道嚴加董率,由學務處設查學委員赴各縣,按照辦理情形切實查明、詳細會稟。《湖南官報》曾登載《匯查學堂虛實》文,“興學為救時第一急務,而州縣第多敷衍,如某縣報開蒙學四百處,又某縣并未開學堂而亦駕詞聳聽,比比皆是,誠無可如何計,維責令群報興辦實情再派員匯查,庶為良策”⑤。
根據(jù)地方官員依章辦學的成效,省府在年終考核時進行功過獎懲。比如:永綏廳同知吳傳綺不僅因地制宜變通辦理蒙養(yǎng)及小學堂,學堂章程周備,又開辦了官書局,凡道廳月課佳卷及有關要務的公牘報章,月刊一冊《經(jīng)濟雜錄》,隨時發(fā)給學堂,以開風氣。撫部院令布政司連記兩次大功,并通飭各該府廳州縣,以示勸勵。①安化縣令顧玉成擬改濱資書院為后鄉(xiāng)小學堂,但既無章程,又無籌集辦學經(jīng)費的實在辦法,辦理蒙學又欠切實。對此,俞撫令學務處移明藩司,將該令記過一次,并嚴飭該令寬為籌劃,不得再次敷衍。②
另外,撫部院提倡捐助辦學,依據(jù)辦學章程給捐學出力尤多的士紳予以褒獎。芷江縣學生員陳梯云倡捐學堂經(jīng)費銀二千兩,澧州徐德輝等捐資辦學,東安縣席紳集款建學并倡率族人捐出巨款,撫部院分別制備“泮林翹秀”、“澤被州閭”、“惠溥膠庠”匾額,甚至親送至宗祠懸掛,以志嘉獎③。
自省至州縣勒限嚴催,通過各級政府的宣傳和制訂本地辦理學堂的具體措施,層層實施,邊遠地區(qū)和省城幾乎同時開始改制書院、建設學堂——除南洲廳資料不詳及鳳凰廳時間不詳外,湖南其他九府四直隸州三直隸廳都于光緒二十八年開始著手書院改制。至光緒二十九年正月,俞廉三稟報“湖南府、廳、州、縣,通計八十有七處”,“除應設之中學十數(shù)處,以程度稍高正在經(jīng)劃外,其各廳、州、縣小學堂大率已具基礎。蒙學分族學、鄉(xiāng)學兩項辦法,已報開設者,亦均有成數(shù)可稽”④。
四、余論
對于清末新政初期湖南的改制興學,以往的研究者多有批評。總括之,大致有以下三點看法:第一,湖南未及時改制書院。從省城書院改制的情形來看,湘撫以“院長訓飭認真,近亦商令分齋設額”、“困難很多,暫不宜改”等理由為托詞,保留了省城影響大、辦學條件較好的岳麓、城南、校經(jīng)等書院,只是選擇將影響較小、條件較簡陋的求實書院改為大學堂;第二,湖南未全力開辦學堂。從湖南省城大學堂辦理的情形來看,不僅該學堂在開辦之初就未能達到門類齊備、規(guī)制恢宏的狀況,次年由大學堂改名高等學堂,也被認為是因為設備簡陋、條件差而被迫降級[3](P265);第三,主持興學的湘撫俞廉三是一個保守官僚,對于興學改制,態(tài)度一貫消極,由此導致湖南興學的開局被動、勉強,沒有成效。論者認為,俞廉三曾在戊戌變法失敗后遵旨停辦時務學堂、改為書院,又剿滅反清革命活動,十分保守落后。而從省城改制書院、辦理學堂的情形來看,俞廉三對新政詔令“多有拖延,敷衍塞責”。有論者總結各省籌建省城大學堂及改制省城書院的情況,歸納為山東、江蘇、湖南三種模式,因為湖南“地方官員辦事疲玩,逢場作戲”,“湖南方式”是不成功的⑤。所以,清末新政時期湖南教育改革的成果常被歸于繼任巡撫趙爾巽和端方。
實際上,以上看法,尤其是對俞廉三在湖南改制興學過程中的評價,值得商榷。晚清的教育改革,面臨著種種困難,如財政凋蔽、新式教育人材缺乏、地方對于改革觀望遲疑,等等。各省如何啟動改革和應對困難,理應各有路徑。其路徑的選擇與確定需要根據(jù)各省各地的具體情況,加以切實可行的考量,不可能強求一律。湖南充分考慮了本省的教育基礎、經(jīng)濟狀況等具體情況,提出了自己的興學思路并切實實行,這些做法應給予更細致的考察與公允的評價。在此,具體從以下三方面加以探討:
第一,關于湖南興學模式問題。湘撫俞廉三及同僚們在改制興學的過程中,按照地方中、小學堂是大學堂基礎的思路,采取了重地方中小學堂而非大學堂的路徑。俞廉三等對小學堂尤其是蒙養(yǎng)學堂的重視,符合發(fā)展教育的規(guī)律,合理且有遠見。盡管新政初期,主持興學的官紳們對照西方教育系統(tǒng),認識到發(fā)展初等教育更為重要,但清廷詔令各省仿山東辦法,先即迅速開辦大學堂,全國上下都急于將發(fā)展高等教育做為培養(yǎng)急需人才的“捷徑”。事實上,這個捷徑很快被證明了行不通,“急就章”式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并沒有達到他們期望的水平,興學仍然要從全力發(fā)展初等教育入手,才能真正開啟民智,為高等教育提供合格人才。所以,隨著新政的推進,張之洞等官紳們也改變了最初的主張,轉而呼吁“此時各處興學,首以小學為急”①[2](P108)。另外,湖南政府辦理學堂存在師資缺乏、無合格生源、政府經(jīng)費不足等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師資培養(yǎng)方面,省府非常重視,通過派員出洋、送入京師大學堂或辦理師范學堂等方式,為新學堂培養(yǎng)合格教師。與此同時,因為對蒙養(yǎng)及小學堂的教師要求較低,易于培養(yǎng)和選聘,所以蒙養(yǎng)及小學堂較易先行切實開辦。經(jīng)費方面,在利用各地原有的書院、族學、家學、義學等教育資源基礎上,以地方政府稅收、地方公產(chǎn)、個人捐資等經(jīng)費大量建設蒙養(yǎng)及小學堂,易于實行。所以俞廉三等制定興學的“湖南模式”,是切合實際而具有可行性的。endprint
第二,關于大學堂“降級”及未改制省城書院問題。首先,受客觀條件所限,不獨湖南大學堂,各省大學堂開辦時大都不能達到“門類齊備、規(guī)制恢宏”。即便是作為全國辦學典范的山東大學堂,也是“雖有大學堂之名,暫不立專齋之課”[2](P44),只能先辦備齋、正齋,開設中小學課程,大學堂應辦的專齋要等到有畢業(yè)生再行續(xù)辦。其次,俞廉三將大學堂改名為“高等學堂”,完全是嚴格依照章程而行,因為隨后頒布的《欽定學堂章程》明確規(guī)定,省會所設學堂統(tǒng)一定名為“高等學堂”,為京師大學堂的預備學級。俞廉三為省會學堂正名,是應該予以肯定的照章辦事之舉,而非論者所批評的被迫降級。再次,俞撫選擇改建求實書院,暫留岳麓等規(guī)模較大的書院,是基于以下考慮:學堂學生皆有年限要求,原有書院生徒較多,若省城書院一并改制,則年長學生無處讀書,反而不利于人材培養(yǎng);書院內部也在商令分齋設額學習,增加西學課程,所以暫不急于改制。②而岳麓書院山長王先謙也認為,辦理各級學堂的層次及程序未定之時,朝廷不應急于“風示天下”[4](P924)。不盲目將省城書院一并改制,這正是俞撫與湘省的官紳們往復商量、基于省城實情而采取的舉措,并非拖延觀望所致。
第三,對俞廉三辦學的評價問題。如前已述,俞廉三制定推廣辦學章程,廣開興學風氣,在全國率先建立專門的學務機構,認真督促各地切實興學,在他的任期內全省改制書院、辦理中小及蒙養(yǎng)學堂成績斐然。這位省府大員辦理學務態(tài)度堅定、考慮周全、措施詳備,從很多細節(jié)我們可以窺見一斑。比如:湖南的辦學章程頒布后,俞撫向地方刊發(fā)“興學令”,不僅耐心解釋以消除官員們的猶豫遲疑,勸導鼓勵地方辦學;還嚴厲聲明“倘諸君借詞于悠悠之口以相諉卸,或標學堂之名而無學堂之實,朝廷不能為弟寬,弟亦不能為諸君寬也”③,可見其態(tài)度之堅定。又如,雖然籌集辦學經(jīng)費非常困難,俞撫也不允許地方官員任意開征新稅,必須抽收學捐時,他要求地方士紳公議方案,強調不要累及貧民;他還反復比較,向地方推廣成效較好的籌款方法,同時指出一些全國已普遍采用的籌款方法可能滋生流弊,地方“應妥慎經(jīng)理”④;又下令地方查核稟明并嚴厲申斥那些擾累百姓、阻撓興學者。在新政初期,辦理學務迅速的湖南沒有發(fā)生鄉(xiāng)民毀學之事,就是因為俞撫注意考慮了民眾的心理承受力及其實際利益,同時做好了宣講和化解工作,可見其辦學措施考慮之細致周全。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基于對培養(yǎng)教員于全省興學有重要關系的認識,俞廉三“開設師范館以應目前之求,派出洋游學以資賡續(xù)之用”,制訂了長期的師資培養(yǎng)計劃。這種做法說明,其培養(yǎng)師資不僅著眼于應付眼前急需,亦著眼于長遠,意圖久大,這種眼光與見識值得充分肯定。這種舉措,也絕非對改書院興學堂沒有興趣、逢場作戲的官員所能為。
因為俞廉三重視興學,措施詳密,在其主持、督促下,光緒二十八年(1902),即頒布改制詔令的第二年,湖南就有46所書院改制為大中小各級學堂并師范館、校士館,基本形成了從省城至各府廳州縣的大中小三級學級體系。在他離任前,光緒二十九年(1903),湖南府、廳、州、縣開辦的學堂總計有87所,師范、實業(yè)教育初具規(guī)模,成效顯著。應該說,在新政初期的短短幾年之中,湖南興學取得了很大成效,迅速推動了傳統(tǒng)教育的近代轉化。這些成效的取得,與俞廉三等人注重章程的制定與推行、嚴格督促地方實施章程無疑是有直接關系的。
參考文獻
[1]俞廉三.改書院為學堂并派人出洋留學折·光緒朝朱批奏折:第105輯[M].北京:中華書局,1995.
[2]陳元暉.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馮象欽,劉欣森.湖南教育史[M].湖南:岳麓書社,2000.
[4]王先謙.與瞿羹若教諭·葵園四種[M].湖南:岳麓書社,1986:924.
The Chart of Hunan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From Academy to Schools
XIE Feng ZHOU Xiao-xi
Abstract: To issue a chart of educational reform was an urgent point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cademy to school in Huna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Dea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governor of Hunan Province, YU Lian-san issued the chart of college and the chart of middle school and primary school respectively, by comparing the chart of other regions. Lat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sued two charts of educational reform which became the new standard in Hunan Province. The governor of Hunan Province took measures to carry out theses charts which made the educational reform(from academy to school) in Hunan Province was superior to other provinces in both number and speed.
Key words: the Late Qing Dynasty; Hunan Province; school; charter; reform of academy; academy in Hunan Province; university charter
(責任編輯 黃建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