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禮泉 湯素娥
論研究生學術能力與思想道德的共軛培育
柳禮泉 湯素娥
認為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對于研究生成長成才而言,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立足當前研究生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培育“兩張皮”問題,探討兩者在培育目標、培育主體、培育內容、培育載體的共軛關系,并從主體、客體、介體、環(huán)體等四個著力維度,尋求加強研究生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共軛培育的路徑。
研究生;學術能力;思想道德;共軛培育
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聯(lián)合發(fā)文,要求研究生教育“既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研究生教育全過程,把科學道德和學風教育納入研究生培養(yǎng)各環(huán)節(jié);也要完善以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的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統(tǒng)籌安排碩士和博士培養(yǎng)階段,促進課程學習和科學研究的有機結合,強化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1]。顯然,這是對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期冀,研究生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學術能力,而且要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如何統(tǒng)籌兼顧、共軛培育既有精湛學術能力又有高尚思想道德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人才支撐,是當前研究生培養(yǎng)的神圣使命,更是當前教育工作者亟待從理論與實踐方面解決的重要課題。
共軛培育作為一種新的培育方式,有著獨特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只有了解它的基本涵義,才能更全面地認識和接受它;只有掌握它的重要意義,才能更廣泛地認可和運用它。
1.共軛培育的基本涵義
共軛,本意是指兩頭牛同拉一輛車或一把犁時,在它們肩部架上一種被稱為“軛”的工具,以促使它們同步、協(xié)調行走。從學理上解釋,即為按一定的規(guī)律相配的一對,在物理學中一般描述是以某軸為對稱的兩個物體。通俗地說,就是具有較多共同點的孿生。本文中的培育主要是指學校的培育,即學校為了培養(yǎng)符合一定要求的學生而采取的教育舉措。由此可知,共軛培育是指在節(jié)約資源、提高實效的基礎上,確保兩個不同但具有共軛性的目標同步實現,通過尋找兩者的共同點作為協(xié)同培育的支點,進而采取有針對性教育措施的行為。
2.共軛培育的重要意義
共軛培育不僅是人才培養(yǎng)的工作要求,更是人才培養(yǎng)的實踐方法。研究生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共軛培育的選擇,既有研究生培養(yǎng)主體在思想認識層面的理論依歸,也有當前研究生培養(yǎng)在現實問題層面的實踐考量。
(1)有利于聚焦認識,全面掌握研究生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兩手抓”的具體要求,形成研究生培養(yǎng)的思想共識。①思想道德和學術能力都是衡量研究生全面發(fā)展的主要參考元素,在地位上不能有失偏頗,必須高度重視。②思想道德和學術能力因具有類似構成因子而可享有共同的資源,在培育過程中具有同步性、穿插性、共通性。③思想道德和學術能力的培育結果是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一損皆損、一榮皆榮的正相關關系,一方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另一方的優(yōu)劣。④有助于將共軛培育由“兩張皮”變?yōu)椤耙还衫K”,由“各自為政”變?yōu)椤耙徽臼健迸嘤?,實現資源的最大整合,降低培育成本,提高培育實效。
(2)有利于正視問題,充分認識研究生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兩張皮”的嚴重危害,規(guī)避研究生培養(yǎng)的實踐誤區(qū)。各高校只有認識到當前研究生培養(yǎng)的現實問題,對癥下藥,才能將研究生培養(yǎng)成為全面發(fā)展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誠然,不少學校在堅持思想道德和學術能力“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理念下,培養(yǎng)出了品學兼優(yōu)的研究生。但是部分學校在拿捏思想道德和學術能力培育的天平中出現了誤區(qū):①只抓思想道德培育,培養(yǎng)了一批學術能力欠佳的“偽研究生”;②只抓學術能力,培養(yǎng)了一批思想道德低下的“劣質研究生”;③思想道德和學術能力兩手都抓,但一般都是“兩張皮”下的各自為政,未能從共軛培育上著力,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如何深入貫徹落實好黨和國家有關研究生培養(yǎng)的要求,破解當前研究生培養(yǎng)的“兩張皮”問題,培育出既有精湛學術能力又有高尚思想道德的研究生,關鍵在于把握兩者的共軛內容,理順兩者的共軛關系。
1.相融的主旨任務,決定了培育目標的共軛性
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于研究生成長成才而言,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無論哪個輪、哪只翼出現問題,都將導致跑不遠、飛不高。因為有相融的主旨任務,所以兩輪可以同驅;因為有共軛的培育目標,所以兩翼可以同振。
從宏觀的國家教育層面看,圍繞需要什么樣的教育,必須做到“三個堅持”。①堅持“德育為先”,充分認識德育的重要性,把德育作為培養(yǎng)人才能力的風向標,作為實現人才全面發(fā)展的基石;②堅持“能力為重”,優(yōu)化人才知識結構,豐富人才社會實踐以實現能力的多元提升,把提升能力作為鞏固德育的切入點,作為實現人才全面發(fā)展的立足點;③堅持“全面發(fā)展”,凸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理想,不斷向著實現人發(fā)展的最高理想境界前行,使全面發(fā)展成為德育和提能的終極目標。
從中觀的高等教育層面看,圍繞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必須做到“三個注重”。①注重人才的人文素質,著力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②注重人才的專業(yè)水平,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chuàng)造的氛圍中培育研究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③注重社會對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yǎng)之間的供需不平衡矛盾,解決好社會需求與人才供給的均衡性、適宜性、協(xié)同性、匹配性問題。
從微觀的研究生教育層面看,圍繞怎樣培養(yǎng)人,必須做到“三個重視”。①重視個人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確保行動指南的價值性和導向性;②重視個人學術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在學術專業(yè)領域對具體問題的發(fā)現、分析、解決和創(chuàng)新的能力;③重視個人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能夠成為滿足國家要求、社會需要、用人單位歡迎的高素質、高水平、高技能的接地氣人才。
2.相同的責任依托,決定了培育主體的共軛性
當前,研究生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在高校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評價體系中的權重越來越大。為了確保研究生兼具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高校根據培養(yǎng)標準和要求,打出了提升研究生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的組合拳,因需配備了不同的師資隊伍和組織機構,為實現專人有專事、專事有專責的“多對一”育人局面奠定了基礎。
(1)導師是培養(yǎng)研究生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的主要責任人。一方面,導師是研究生學術能力培養(yǎng)的主要責任人?!皩熦撚袑ρ芯可M行學科前沿引導、科研方法指導和學術規(guī)范教導的責任?!盵1]研究生學術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能一蹴而就,只能循序漸進,導師在因材施教的同時也必須因時施教,在不同階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前期階段,導師是引路者,為研究生指明進入學術殿堂的方向;中期階段,導師是奠基者,為研究生打牢學術研究的基礎;后期階段,導師是護航者,為研究生的研究成果進行糾偏和提質。另一方面,導師是研究生思想道德培養(yǎng)的主要責任人。誠如《禮記》所言:“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古往今來,但凡為師者都注重德才兼?zhèn)洌粌H要授學生“謀事之才”,更要傳學生“立世之德”。在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旋律的當下,導師應將培育思想道德符合主流價值觀的研究生,作為教書育人的首要使命。導師可以充分發(fā)揮自身與研究生的特殊關系,抓住不同的時機,把握重要的情境,使用可行的辦法,教會研究生“勤學、修德、明辨、篤實”。
(2)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機構是培養(yǎng)研究生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的主要依托。研究生的培養(yǎng)絕對不是單元、單一、單向的,離不開相關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機構的指導與監(jiān)督。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機構主要包括: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院(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院(校)學術委員會、研究生社團等,它們不僅為研究生培養(yǎng)提供相應的管理服務,而且對研究生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培養(yǎng)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機構為培養(yǎng)研究生學術能力提供了載體和養(yǎng)分。通過召開學術論壇、專題講座、發(fā)行刊物、論文競賽、科研立項等方式,為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術能力提供了載體;通過組織參加學術會議、分享業(yè)界科研成果、表彰學術能力強的學生、舉辦研究生文化活動等方式,為提升研究生學術能力提供了必要的養(yǎng)分。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機構為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平臺和資源。通過打造宣講會、學習會、榜樣宣傳等平臺,幫助研究生樹立符合社會主流的正確思想道德觀;通過挖掘、包裝、表彰研究生中的思想道德先進分子,為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現實范本和有效資源。
3.相通的要義因子,決定了培育內容的共軛性
研究生學術能力一般包括學術聲譽、學術倫理、學術心態(tài)、學術規(guī)范等方面的內容,而研究生思想道德主要包括思想魅力、道德品質、人格心理、制度遵守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內容細分對照,不難發(fā)現兩者所包含的因子之間呈現相通的鏈接關系。
(1)學術聲譽與思想魅力相互銜接。研究生學術能力培養(yǎng)的最高目標是提升學術素養(yǎng),積累科研成果,產生學術影響,贏得學術聲譽。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標是樹立正確的主流價值觀,不僅能內化為自身的行動指南,也能外化為他人的學習典范,成為一個具有思想魅力和道德情操的人。學術聲譽有利于研究生思想魅力的形成,思想魅力有助于研究生學術聲譽的提升。
(2)學術倫理與道德品質相互影響。學術倫理是評判研究生學術能力的根本標準,尤其是在學術道德滑坡現象頻發(fā)的當下,強化學術倫理已成為培養(yǎng)研究生學術能力的一項基礎性內容。一個沒有學術倫理的人其學術能力根本無從談起,只有在正確的學術倫理的指引下,才能杜絕學術抄襲、數據造假、成果偽造等各種學術不端行為,為研究生學術能力的培養(yǎng)營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道德品質是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體內容,是衡量研究生是否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標準之一。隨著高校研究生教育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研究生的道德水平越來越成為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向標。總的來講,研究生學術倫理與道德品質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前者影響后者,后者決定前者。
(3)學術心態(tài)與心理狀態(tài)相互融通。研究生進行學術研究必須保持良好的學術心態(tài),否則將會阻礙研究生學術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急功近利的學術心態(tài)不利于積累沉淀,難以有高質量成果;按部就班的學術心態(tài)不利于發(fā)散思維,難以有寬闊的視野;臨淵羨魚的學術心態(tài)不利于認識自我,難以有實質性突破;隨波逐流的學術心態(tài)不利于推陳出新,難以有批判性見解;怨天尤人的學術心態(tài)不利于有效管理,難以有根本性蛻變。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2],同樣適用于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如此才能確保研究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正確處理好與自身、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學術心態(tài)是心理狀態(tài)的一個重要方面,兩者相互融通,因此在診斷研究生的心理狀態(tài)時,要高度重視端正研究生學術心態(tài),讓研究生在好的學術心態(tài)的支撐下,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
(4)學術規(guī)范與規(guī)章紀律相互內契。研究生在進行學術活動的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學術規(guī)范,從縱向層面看,包括學術研究規(guī)范、學術評審規(guī)范、學術批評規(guī)范、學術管理規(guī)范等;從橫向層面看,包括文獻的使用規(guī)范、引證標注規(guī)范、理論闡述邏輯規(guī)范等。只有嚴格遵循各種學術規(guī)范,才能確保學術研究有規(guī)矩、成方圓。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包括了規(guī)章紀律等內容,只有嚴格遵循,才能確保研究生的思想道德處于合情、合理、合法的狀態(tài),同時,規(guī)章制度能強化思想道德指引個人行為時的約束力,確保研究生的思想、行為均符合主流。學術規(guī)范與規(guī)章制度在內部是契合的,學術規(guī)范從屬于規(guī)章紀律。
4.相似的施教方式,決定了培育載體的共軛性
(1)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研究生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的主陣地。課堂的專業(yè)性、針對性使其作為學校教育教學主陣地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提升研究生的課堂教學效果,務必做到促進學生、教師之間的良性互動;優(yōu)化課程內容,注重前沿引領和方法傳授;加強對研究生課程學習的支持服務[3]。為了培育研究生的學術能力,教師會進行專門的教學設計并通過課堂教學的顯性形式進行傳授,也會在其他非專門的課程上通過適當點撥的隱性形式進行教育。在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課堂同樣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課堂專題講座、案例分析、榜樣示范等方式進行直接的、具體的、形象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期讓研究生明晰自身思想道德應該把持的正確方向;另一方面,教師自身在課堂上的言傳身教也會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由此可見,課堂是研究生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培育的共同主陣地,為兩者的協(xié)同培育提供了載體。
(2)課外活動是培養(yǎng)研究生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的重要渠道。學校教育僅僅只依靠課堂是難以實現教育的多元發(fā)展的,必須以課堂為軸心,以課外活動為直徑,不斷拓展教育的渠道。應調動起研究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他們除了依托課堂學習之外,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來開創(chuàng)學習平臺,提升自身的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水準。在培養(yǎng)研究生學術能力方面,可以通過參加學術沙龍、講座研討、科研項目、論文競賽等方式來實現;在培養(yǎng)研究生思想道德方面,可以通過實地參觀、案例學習、典范評選、專題研討、電影品鑒等方式來實現。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研究生培養(yǎng)和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貫穿到研究生培養(yǎng)和管理的全過程,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與業(yè)務培養(yǎng)緊密結合,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格局[4]。由此可見,豐富的課外活動為實現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的共軛培育提供了有機土和營養(yǎng)液。
為了更廣泛地推行共軛培育,使之成為研究生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協(xié)同培育的一種常態(tài)化、可持續(xù)的教學方式,必須借助教育學中常見的四要素結構理論,以主體、客體、介體、環(huán)體為著力點,探索可行路徑。
1.提升共軛培育主體的能力,彰顯示范性和引領性
作為共軛培育的主體,導師在共軛培育中處于主導地位,起著導向作用,直接決定著共軛培育能否順利落實、是否取得實效、可否常態(tài)推進。只有具備如下素質的導師,才能發(fā)揮示范性和引領性作用,肩負起共軛培育的重任。
(1)形成推動共軛培育的意識,是導師肩負起共軛培育重任的前提。作為共軛培育最重要的推手和責任人,導師應充分認識研究生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培育中的共軛性,不斷強化、深化、細化自身推動共軛培育的意識,并將這種責任意識內化為推動共軛培育的高度自覺,外化為推動共軛培育的實際行動。
(2)具備推動共軛培育的實力,是導師肩負起共軛培育重任的根本。打鐵還需自身硬,研究生導師必須要有較強的學術能力和過硬的思想道德,才能成為共軛培育的主要責任人。一個學術嗅覺靈敏、學術成果豐厚、學術影響強大的導師,才可能培養(yǎng)出對學術感興趣、對能力很重視的研究生。一個思想境界高、道德素質優(yōu)、言行舉止好的導師,便是一本有效的活“教材”,是研究生學習、模仿的典范,對培養(yǎng)具有主流價值觀、思想品德優(yōu)秀的研究生有著重要影響。
(3)掌握推動共軛培育的方法,是導師肩負起共軛培育重任的關鍵。共軛培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導師所采用方法的好壞、技巧的有無,直接影響著最終實效如愿與否。實現兩者的共軛培育,最核心的方法是將學術能力與思想道德當作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最實用的技巧是在共軛培育中實現雙方游刃有余的穿插,讓研究生在學術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感受到思想道德漸入佳境,在思想道德培養(yǎng)過程中體會到學術能力的日漸提升。
2.強化共軛培育客體的認知,凸顯自覺性和主動性
作為共軛培育的客體,研究生除了具有受動性、受控性、可塑性,也因其自身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而使得他們在接受教育時,不是完全被動的,也具有自覺性和主動性[5]。由此可見,研究生除了被動接受教育外,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1)認識共軛培育的重要性。作為共軛培育的直接受益者,研究生必須認識到共軛培育對自身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在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的培育過程中,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有意識地將兩者進行穿插,在進行學術能力培育時反思自身的思想道德,在進行思想道德培育時省思自身的學術能力,力求在最佳狀態(tài)中實現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的雙向提升。
(2)增強接受教育的自覺性。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導師帶路。只有虛心接受導師的學術教育,研究生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吸收學術研究的精華,才能腳踏實地不斷磨煉自身的學術素養(yǎng),才能在明晰方向中提升自己的學術能力。同時,只有虛心接受導師的道德教育,才能讓自己的思想道德與主流價值保持一致,才能在直面紛繁復雜的社會時避免誤入歧途,才能更加從容地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
(3)提升多元學習的主動性。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研究生能否在共軛培育中提升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關鍵在自身的學習。主動向導師學,學習導師為人處事的優(yōu)秀道德品質,學習導師致力于學術研究的鉆研精神;主動向書本學,研讀前人總結的關于道德方面的文章來感化自身以提升道德境界,借鑒優(yōu)秀學術成果來挖掘自身的學術潛力;主動向實踐學,參加志愿服務等活動提升自己的道德自覺,參與學術調研等活動提升自己的科研興趣。
3.拓展共軛培育介體的功能,側重可行性和便捷性
介體不僅是主體作用于客體的“橋梁”,而且是影響主體與客體互動和交流的“紐帶”。在共軛培育中,介體主要由培育內容和培育載體兩個方面組成。
(1)培育內容的共軛性,決定著共軛培育的可行性。根據前文所述,研究生的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在內容上存在著多方面的共軛性,為了進一步推進兩者的共軛培育,必須充分挖掘他們的共軛內容,經過系統(tǒng)化、科學化、精準化的梳理后,使其成為一套完整的教學內容,為提升共軛培育的可行性、實效性提供有力的依托。
(2)培育載體的共軛性,決定著共軛培育的便捷性。為了順利推進研究生的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的共軛培育,必須找出兩者培育方式的最大公約數,實現兩者最廣泛的融合。占領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充分發(fā)揮課堂在推動兩者共軛培育中的關鍵作用;拓展課外活動的重要渠道,找出既有的共通方式,探索未知的培育方法。
4.著力共軛培育環(huán)體的營造,突出必要性和浸潤性
環(huán)體作為影響研究生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形成與發(fā)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對于主體和客體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必須營造相宜的氛圍,在無形的浸潤中感受到共軛培育的必要性。
(1)營造嚴肅氛圍,充分認識共軛培育的必要性。既可以通過文件學習、主題宣講、研討會等正式的方式,也可通過各相關部門自上而下強制執(zhí)行的具體規(guī)矩,來營造嚴肅的氛圍,讓大家感受到共軛培育的必要性。不久前,國務院有關部門協(xié)同推進改革,財政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推動投入機制和資助機制改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推進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與職業(yè)資格的銜接,衛(wèi)生計生委等六部門推進醫(yī)教協(xié)同,中國科協(xié)、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推進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大幅提高對研究生參與科研的支持力度[6]。各部門已經認識到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各司其職中形成合力,對作為共軛培育主角的導師和研究生具有重要啟示,務必認識到推進共軛培育的必要性,扮演好自身角色。
(2)營造輕松氛圍,切身感受共軛培育的浸潤性。通過網絡、電視、廣播、標語、漫畫、宣傳冊等具有時代性、新穎性、多元性特征的宣傳渠道,將研究生學術能力和思想道德共軛培育中耳熟能詳的內容,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廣泛傳播,營造較輕松的氛圍,讓導師和研究生在多維度、多層次、多場域的立體環(huán)境中得到浸潤,自覺推行共軛培育。
[1]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EB/OL].(2013-03-29).http://www.moe.edu.cn/ pa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22_zcmj/201307/154118. html.
[2]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教育部.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意見[EB/OL].(2014-11-07).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7065/201501/182992.html.
[4]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EB/OL].(2010-10-17).http://www.moe.edu.cn/pusines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14/201205/xxgk_135401. html.
[5]駱郁廷.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及其相互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2(4):34-38.
[6]劉延東.在全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上的講話[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1).
(責任編輯 周玉清)
柳禮泉,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長沙410082;湯素娥,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長沙410082。
10.16750/j.adge.2016.05.002
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編號:JG2014A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