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芹,左偉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外語學院,成都611137)
?
彝族傳統(tǒng)文化國際傳播歷史與現(xiàn)狀綜述
王芹,左偉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外語學院,成都611137)
摘要:研究彝族傳統(tǒng)文化國際傳播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檢索了彝族和彝族文化國際傳播的歷史與現(xiàn)狀的文獻資料,對彝族傳統(tǒng)文化國際傳播的歷史進行系統(tǒng)整理分析,總結(jié)了彝族文化國際傳播的發(fā)展脈絡和途徑。
關(guān)鍵詞:彝族;傳統(tǒng)文化;國際傳播
彝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廣泛分布于云南、貴州、四川和廣西四省區(qū),擁有久遠的歷史、古老迷人的風情文化。據(jù)2010年人口普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彝族總?cè)藬?shù)于2010年已達8 714 393人,居于全國少數(shù)民族的第六位,是中國人數(shù)較多的民族之一。此外,據(jù)彝文文獻記載和民間傳說,彝族人自唐朝中期以后,就開始經(jīng)云南等地遷徙到東南亞一帶去,初步估計現(xiàn)今在緬甸、老撾、越南、泰國等居住有十多萬彝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彝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彝族傳統(tǒng)文化,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彝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豐富多姿、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曾吸引了不少外國探險家、傳教士、學者等的關(guān)注。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彝族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旅游資源、民俗文化等更是吸引了不少國內(nèi)外游客、學者等來旅游、考察交流和參觀訪問,彝族傳統(tǒng)文化國際交流日趨頻繁。
筆者認為,彝族文化需要走出國門,在國際交流互動中實現(xiàn)其文化發(fā)展,探索研究彝族傳統(tǒng)文化國際傳播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隨著彝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傳媒技術(shù)的不斷推進和演變,彝族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面貌相比過去已經(jīng)發(fā)生了質(zhì)變,其傳播途徑、方式、速度、傳播范圍及受眾群體均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探索總結(jié)彝族文化國際傳播的歷史和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利于指導實踐,本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時間段對彝族和彝族的文化國際傳播概況進行了整理,大體梳理和介紹了彝族文化國際傳播的情況。
(一)1949年前
1.肇始
彝族及彝族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可追溯到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他于十三世紀來到中國游歷和考察,就到了彝區(qū)。在其所著的《東方見聞》即《馬可·波羅游記》中有一章題為《建都州》的,記述的就是他在現(xiàn)今彝族積聚區(qū)(四川涼山和云南大理)的所見所聞?!稏|方見聞》是首次向歐洲人全面介紹中國的著作,被翻譯成了多國文字,這可能是國際傳播彝族及彝族文化較早的文獻記載了。自此,彝族社會的神秘開始受到一些外國學者的關(guān)注。
2.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葉
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葉的半個多世紀里,西方人從當時的殖民主義和傳教需要的目的出發(fā),多國的探險家、傳教士、學者等來到了中國彝族地區(qū),對彝族和彝族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考察研究,也將彝族及彝族文化傳播到了西方世界。
19世紀60年代,法國學者紛紛進入云南彝區(qū)進行考察,代表人物有:杜達爾·特拉格萊( Doudsrd Delagree )、儒貝爾( Joabert )、德·拉波特( De Laporte )、杜布益( B. Dupuis )、安鄴( Carncer )、托雷爾( Tnorel )等;考察之后,學者們還著書詳盡地介紹了云南彝族的民俗風情。如埃米爾·羅杰( Emile Roger )的《云南省》、《云南親王史》(南詔史)等,將彝族迷人的風情習俗文化介紹到歐洲。19世紀末,普亞( T. R. Pourrias )、德維亞(C. Dereria )、拉古柏里( Terrien De Lacoupere )、法國親王奧爾良( Henrt D. Orleans )等人也進入四川、云南彝族地區(qū),對彝族進行實地考察,對彝族歷史文化進行研究調(diào)查,奧爾良還搜集了大批彝文文獻,現(xiàn)今,這些彝文文獻成為了法國圖書館珍藏。
同一時期,英國人巴伯( Barber )也到彝區(qū)考察研究,并將大小涼山彝族民情風俗介紹到西方。1862年英國人布拉克斯頓(T. Blaekiston)出版了《揚子江五月考察記》一書,描述了彝族的民俗風情。英國人亞歷山大·郝西(A.Hoise)于1882年帶隊考察了四川、云南和貴州的彝區(qū),將考察搜集的資料載入其所著的《華西三年記》。美國人威廉·洛克哈特( William Lockhart )、安德森( A. Anderson )、布萊斯基頓( T. Blackiston )、威廉( B. William )等人也來到中國彝區(qū)進行考察。
3. 20世紀上半葉
20世紀初葉,隨著西方各國對華的入侵,越來越多的西方人來到中國彝區(qū),也讓西方更多地了解到了彝族獨特的社會結(jié)構(gòu)、語言、文化、文字、歷法等。1906—1909年,法國一支殖民軍在少校多龍( Dollin )率領(lǐng)下,分別在川、滇、黔三省彝區(qū)實地考察,出版了多本研究彝族的著作,如《中國非漢民族的歷史記載》。1907—1910年,另一名法國人呂真達( A. F. Legender )率隊兩次進入四川涼山和云南彝區(qū),研究考察彝族風情,并著書將彝族文化風俗介紹到西方。這一時期,英國人李特爾( A. H. Little )、布洛克( Brock )、費格森( Fergusson )、杰克( R. L. Jack )、約翰斯頓( R. F. Johnston )等人也到四川、云南彝區(qū)考察。李特爾深入云南西北小涼山考察,在其發(fā)表的《滇西北旅行》一文中,介紹了小涼山彝族。1940年法國駐昆明領(lǐng)事弗朗索瓦( W. C. Francois )、美國學者哈里·弗蘭克(Halley Franck )到?jīng)錾胶驮颇细鞯乜疾?,哈里·弗蘭克著重考察了彝族的語言文字,在其所著的《華南漫游記》詳細介紹了“諾蘇文”(彝文)。1902—1903年,日本人鳥居龍藏帶領(lǐng)考察團到云、貴、川等地考察,對彝族生活習俗、文化、語言做了大量實地調(diào)查研究,在其所著的《從人類學上看中國西南》(1926年)游記中,詳實記錄了中國西南地區(qū)彝族的生活文化實態(tài),他還著有《彝族的體質(zhì)》(1907年)、《紅巖山的古代文字和彝族的關(guān)系》(1907年)等書。
(二)1949年后
1. 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外對彝區(qū)和彝族文化的考察、研究再度復蘇。日本著名學者鳥越憲三郎教授探索研究日本人的起源,考察彝族的文化風情,在他編著的《倭族之源——云南》、《從倭族到日本人》、《古代日本家屋文鏡》等書提出了“日本人的根在云南”的觀點,吸引了眾多日本學者更多地關(guān)注于中國彝族傳統(tǒng)文化。他的研究影響了更多的日本學者,如白鳥芳郎、松本信廣、加佐明、藤義美、大林太良、竹村卓二、栗原悟、八卷佳子等,他們對彝族的歷史、起源、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語言文字等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將許多對中國彝區(qū)的考察著作譯成日文并在日本出版。美國學者謝飛( R. Shafer )、馬蒂索夫( Dames A. Matisoff )、美國語言學家戴維·布雷德利( David Bradley )等對彝族語言文字進行了研究。自20世紀50年代初彝族民間敘事長詩《阿詩瑪》在有關(guān)刊物上發(fā)表漢文整理本以來,被譯成了英、法、德、西班牙、俄、日、韓等多種語言在海外流傳,彝文書面文學開始傳播到西方。1982年美國學者馬克·本德爾將彝族民間敘事長詩《賽玻嫫》譯成英文。英國著名學者威寧頓( A. Winnington )到四川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并將涼山奴隸社會制度形態(tài)介紹到西方。此外前蘇聯(lián)的學者也在著述中論述了涼山彝族奴隸社會的問題。
2. 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
隨著我國經(jīng)濟文化的快速發(fā)展,對外交流交際的需求日益增加,彝族文化的國際傳播開始了新的發(fā)展。首先,彝族畢摩文化,太陽歷,火把節(jié)習俗、原始儺戲等傳統(tǒng)文化引起了國外學者對彝族和彝族文化的極大關(guān)注和研究,其次,中國彝族主動融入世界,積極主動地采取各種途徑和方式進行國際傳播。
日本的橫山廣子女士在1985年發(fā)表了《彝族密枝節(jié)小考》,對彝族撒尼、阿細等支系的社會祭祀習俗進行了深入的調(diào)查,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學博物館坪井洋文教授率團深入貴州彝區(qū)調(diào)查,伊藤清司教授對彝族文化與日本文化進行比較研究。20世紀80年代后期,日本成立了“彝族文化學會”,大量學者研究彝族文化,代表人物有小河修次教、丸山孝一教授等。1986年,日本的馬場紀美史先生出版兩本專著:《神武天皇東征隱謎解》和《北辰信仰的起源和宇佐神宮》,較為集中地把日本文化和彝族文化進行了比較研究。
1990年,法國海外科學院喬治·雅格爾院士將彝族歷法介紹傳播到法國,他還在法國海外科學院院刊《世界與文化》上發(fā)表了《彝人墓與10個月每月36天的中國歷》一文。法國人魏明德多次到?jīng)錾矫拦玫鹊?,開展畢摩文化的田野調(diào)查工作。
1995年8月由美國人類學家郝瑞(Stevan Harrell)教授發(fā)起,首屆國際彝學研討會在美國西雅圖市華盛頓大學舉辦,在國外撞響了彝人千年文明的號角和響亮的聲音,接下來,彝人走向國際的腳步一發(fā)難收,第二屆國際彝學研討會于1998年6月在德國特里爾市舉行。2000年、2005年,中國彝學研討會回歸故里,第三屆在云南石林、第四屆在涼山美姑,再次將彝族絢麗的文化向世界展露。2013年第五屆國際彝學會學術(shù)研討會在西南民族大學舉行。
3.本世紀以來
本世紀以來,彝區(qū)經(jīng)濟文化快速發(fā)展,彝區(qū)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旅游資源,絢麗的民族風景,吸引了更多的國外學者、游客等來到彝區(qū),涼山西昌、楚雄、畢節(jié)、紅河等地的高等院校每年均有國際留學生來學習和培訓,來彝區(qū)的外國人不甚枚舉。各地政府、組織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策略,紛紛組織各種活動讓彝族文化走向世界。
(1)各種組織走出去。2000年,涼山州民族研究所副所長馬爾子副研究員帶領(lǐng)彝學小組,與Stevan Harrell(郝瑞)教授一道發(fā)起在美國舉辦彝族文化展覽的合作項目,在華盛頓大學博爾克自然歷史文化博物館展出了名為“Mountain Patterns: The Survival of Nuosu Culture in China”的專題展覽及相關(guān)的一系列學術(shù)活動,是中國彝族諾蘇文化在美國成功的一次傳播活動。2010年涼山州組織小學生演員前往韓國參加“韓國江陵第九屆國際青少年藝術(shù)節(jié)”;2011年,韓國安東與云南楚雄舉辦文化論壇,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儺文化為特色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藝術(shù)團赴韓國安東市,參加了第14屆國際假面舞節(jié);四川省會理縣文化館16名演員往韓國江陵郡參加2011年端午祭文化交流演出;涼山州歌舞團2012年赴荷蘭參加第六屆芬洛世界園藝博覽會,舉辦專場演出活動,同年,赴香港舉辦專場演出并赴法國進行交流演出,2013年前往加拿大演出,2014年,前往老撾?yún)⒓?014年老撾金三角首屆國際旅游文化節(jié)。1997年、2000年、2005年,云南雙柏的“老虎笙”表演隊赴日本、法國等地表演。
(2)英文宣傳片、宣傳海報和英文網(wǎng)站。如涼山州政府組織制作的《大美涼山》《錦繡涼山》《美麗涼山》等英文宣傳片通過涼山州赴外訪問團在到訪國家(荷蘭、泰國、新加坡等)進行播出宣傳。彝族人網(wǎng)(http://www.yizuren.com/)英文版是規(guī)模最大、建站最早的彝族文化門戶網(wǎng)站,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wǎng)站中也有彝族的英文版專門介紹等,這些都是世界了解彝族文化,彝族文化走向世界的網(wǎng)絡窗口。
(3)彝族文化研究學者們編著出版介紹彝族及彝族文化風俗的英文書籍。如外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China'sEthnicMinorities,蘭佩瑾等編著)中,第六章就專門介紹了彝族和對彝區(qū)的描述。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黃濤等編著的《涼山風(漢英對照)》一書介紹涼山民族文化、涼山特產(chǎn)及旅游基本概況、重點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2009年,由西南民族大學馬林英教授和世界少數(shù)民族語文研究院Dennis Elton研究員、Susan Gary研究員共同編著的《彝漢英常用詞詞匯》出版,2013年、2014年西昌學院阿育幾坡教授分別出版了彝族傳統(tǒng)文化典籍的彝漢英對照版:《瑪牧特依——彝漢英對照》和《勒俄特依——彝漢英對照》。這些學者的成果對彝族文化國際傳播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4)四川涼山、貴州畢節(jié)、云南楚雄等地多次舉辦彝族國際火把節(jié)、國際馬拉松賽等活動,舉行文藝演出、民族藝術(shù)品博覽會、彝族傳統(tǒng)選美大賽、民俗體育活動、民俗文化旅游節(jié)等活動,立足于將彝族文化推向世界,已成為展示彝族獨特魅力、促進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平臺。
(5)各彝族集聚區(qū)縣、市紛紛與國外城市締結(jié)友好城市。如楚雄分別與美國塞班市、瑞典王國卡爾斯克魯納市結(jié)成友好城市,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河口縣與越南老街市結(jié)為友好城市,屏邊縣與越南沙巴縣結(jié)為友好城市等。
彝族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創(chuàng)造了五彩繽紛的文化,縱觀彝族文化國際傳播的歷史,可以看出,在
新中國成立前,主要是國外殖民者、學者來到彝區(qū),所謂的傳播可以說完全是單方面,被動的,被侵略掠奪的。在改革開放后,特別是本世紀以來,政府和彝區(qū)人民才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國際傳播活動,彝族及其文化得到了較好的研究和傳播。彝族傳統(tǒng)文化國際傳播起步較晚,傳播途徑、方式還較單一,還面臨著許多嚴峻的挑戰(zhàn),彝族文化的國際傳播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少數(shù)民族人口數(shù)據(jù)[EB/OL].[2015-10-22].http://tieba.baidu.com/p/1896448524.
[2]馬學良.國際彝學研究小史[EB/OL].[2015-10-22].http://www.yizuren.com/plus/view.php?aid=2646.
[3]張澤洪.近現(xiàn)代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研究述論[J].宗教學研究,2001(2):92-95.
[4]廖玲.中國彝族宗教文化研究綜論[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1(2):20.
[5]列來拉杜.彝族服飾資本化的語境[EB/OL].[2015-10-22].http://www.yizuren.com/plus/view.php?aid=3712.
(責任編輯:王明雯)
An Overview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Yi People's Traditional Culture
WANG Qin, ZUO W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1137, China)
Abstract: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Yi People's traditional culture. Thus, the author did som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Yi People'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de a brief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on its development approaches and treads.
Key words:Yi Peopl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作者簡介:王芹(1972—),女,四川西昌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翻譯、文化傳播。
基金項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課題“彝族傳統(tǒng)文化國際傳播途徑的調(diào)查與研究”(YZWH1521)。
收稿日期:2015-12-22
中圖分類號:K281.7;G1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883(2016)01-0009-03
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6.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