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紅
(1.湖州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2.南京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近代師范生入學資格的歷史考察
王燕紅1,2
(1.湖州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2.南京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教育制度是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從學制中梳理師范招生政策的歷史發(fā)展,可以看出社會變革對于教師標準乃至教育的影響。文章從1902-1937年中有關學制及各校招生簡章中梳理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師范生入學資格的概況及演變,以期對我國早期師范教育有更為深入的理解。
師范生;入學資格;招生要求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以及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不斷壯大,高校招生改革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一考定終身”“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代也在悄悄發(fā)生改變,英語科目的社會化考試方法的引入、自主招生政策的實施等都是積極的探索。教師素來是一個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職業(yè),因為教育的不可逆性,也使教師的招生、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怎樣的人適合做教師,從學制中對于師范生又有何要求?研究1902-1937年間不同學制對于師范生的入學要求,有助于我們?nèi)胬斫庵袊缙趲煼督逃?/p>
師范教育作為一種培養(yǎng)師資的專業(yè)教育是近代文明的產(chǎn)物,1862年京師同文館的創(chuàng)辦被視為中國近代教育的萌芽,而1897年上海南洋公學師范院的創(chuàng)辦被視為中國近代師范教育的先聲。中國師范教育的創(chuàng)建以1904年的“奏定學堂章程”的頒布為標志。這一章程的頒布經(jīng)歷了兩年的時間,張百熙等于1902年模范日本教育制度擬定了《學堂章程》,分大學堂、中學堂、小學堂和蒙養(yǎng)學堂五類,并對辦學要求作了規(guī)定,奏上后定名為《欽定學堂章程》,當年7月予以頒布然并未實行。到次年閏三月,光緒帝諭令張之洞會同張百熙等厘定學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正式頒布,就是《奏定學堂章程》,亦稱“癸卯學制”。在《欽定學堂章程》中的《全學綱領》中就已明確規(guī)定:“學堂開設之初,欲求教員,最重師范。”*選自《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摘自陳元暉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yè)教育 師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583.后在《張百熙、榮慶、張之洞:重訂學堂章程折》中提到“辦理學堂,首重師范,原定《師范館章程》,系僅就京城情形試辦。尚屬簡略。茲另擬《初級師范學堂章程》一冊,《優(yōu)級師范學堂章程》一冊……”*《張百熙、榮慶、張之洞:重訂學堂章程折》,摘自覷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289.其中這兩個學制中關于師范教育方面章程共3件:《初級師范學堂章程》《優(yōu)級師范學堂章程》《實業(yè)教員講習所章程》。這兩個學制的章程中對于師范生入學資格皆有所規(guī)定。
在《奏定初級師范學堂章程》中考試入學規(guī)定為:“外國選錄師范學生,大致為高等小學四年畢業(yè)者;此時初創(chuàng),各學未齊,暫時應就現(xiàn)有之貢、廩、增、附生及文理優(yōu)長之監(jiān)生內(nèi)考取?!x初級師范學生入學之定格,須取品行端謹、文理優(yōu)通、身體健全者??既〕跫墡煼秾W生,專以中國文理優(yōu)通為主。”*摘自覷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411.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政府雖學習西方,但結合現(xiàn)實,對于學生的文理基礎十分看重,并認為“文理為百事之根,他項學問,自可于入堂后按課學之……若文理未通,……該生入堂后,必無暇自行研求深造,則永遠不能讀中國之書,又焉能教人乎?”*摘自覷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411-412.
優(yōu)級師范學堂是為培養(yǎng)中學教師,比初級師范學堂高一級,因此在招生方面,也有不同的規(guī)定?!稓J定優(yōu)級師范學堂章程》中對于考錄入學要求是:“選錄入學公共科之學生,以在初級師范學堂及官立中學堂受有畢業(yè)憑照者為合格;其私立中學堂之畢業(yè)學生,必其所學學堂之學科程度,經(jīng)本省學務處驗明與官立中學堂相等者,始準考錄入學?!部茖W生須由本地府、州、縣官薦舉,復經(jīng)本學堂考驗后,始行選取入學;其薦舉之地方官,須出具薦舉憑單、學生履歷憑單、身體檢查憑單、學業(yè)成績憑單及人品考定憑單,以備考核?!部迫雽W考驗之科目凡六科:一、中國文學,二、英語,三、算學,四、地理,五、歷史,六、格致。但所招學生,未嘗由初級師范及中學畢業(yè),其學力多未合格,斷難按此六科考驗;應酌照學業(yè)成績憑單所陳素習何學,即就所長命題考試,考畢后仍面試問答,以覘其學識氣概。”*摘自覷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425.
《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關于入學的規(guī)定:“……凡應考者須身家清白,體質(zhì)強實,并無疾病嗜好者。京師于出示定期招考后,嚴定格式,取具各本旗佐領圖片,同鄉(xiāng)京官印結,報名投考;外省按照頒發(fā)格式辦理?!?《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光緒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摘自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6):764.
同時,《速成師范館考選入學章程》中對于考選生徒法包括:修身倫理大義一篇;教育學大義一篇;中外史學十二問;中外地理學十二問;算學、比例、開方、代數(shù)六問;物理及化學六問;淺近英論一篇;日本文論一篇。如通他國文字者,隨時報明。以上八門考課,分二日或三日試之。其各項問題,由教習按照學級逐條發(fā)文,生徒隨時筆答數(shù)語,但取簡明,不須成篇。試畢,比較優(yōu)劣,以得全分者為滿格,得十分之六以上者為及格。如有一二門其分數(shù)為無者,為不及格,不及格者不錄;惟代數(shù)未成習過,及英、日文不能成篇者,姑從寬錄取,入班后補習?!瓗煼渡鸀橹小⑿W堂表率之資,尤須取品學端正者選充,應由出結人員預為考察。*選自《欽定學堂章程·欽定考選入學章程》,摘自陳元暉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yè)教育 師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588.
由此可見,在學制初定之時,對于師范生的選擇有幾個特點:首重品德,在各級學制中關于師范生的德行都有所規(guī)定,普遍認為“師范生為中、小學堂表率之資”,因此學制章程中都規(guī)定了必須要有“出結、舉薦”,以確保師范生品行之端正。其次是學生的學歷、學識根據(jù)師范學校的級別高低依次增減,層級分明。再次是注重銜接,由于興學之初,師資及生源都較為緊缺,因此招生時可以考慮“貢、廩、增、附生及文理優(yōu)長之監(jiān)生”。此外是具有明顯的封建色彩,比如“初級師范教育總要”第三條強調(diào),“尊君親親,人倫之首,立國之綱;必須常以忠孝大義訓勉各生,使其趨向端正,心性純良”*《奏定學堂章程·初級師范學堂章程》。
盡管清末政府大力倡辦師范學堂,然而受到當時政治經(jīng)濟狀況的限制,全國范圍內(nèi)所培養(yǎng)的師范生遠遠不能滿足新學堂的需要,按學制所規(guī)定的招生要求也無法招到滿意的生源,于是各個地方都對師范生的招生有所變通。
1906年,因中學師資缺乏,急于培養(yǎng),許多省變通正式學制而設立選科,內(nèi)預科一年,本科二年,共三年,入學資格為初師簡易科畢業(yè)及中學二年級以上學生。浙兩級師范開學前兩年的優(yōu)級開辦即照此法。所謂“選科”,功課不如“分類科”的完備,畢業(yè)年期則大大縮短。依此,1907年招優(yōu)級選科生二百名,明年開學后,教務長經(jīng)亨頤知道進校學生雖于文史尚有根柢,但于新知修養(yǎng)太淺,因再舉行甄別考依此,考六門,即英、數(shù)、史、地、理、博。數(shù)理化與外國文太差的凡一百二三十人左右須遵章進預科一年,翌年再升入本科。其余約七十四人則逕入選科的本科,二年畢業(yè)。*陳元暉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yè)教育 師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728.在張謇的《通州師范學校開辦章程》中對于師范生的選擇是這樣表述的:“師范生擇舉貢生監(jiān)中性淑行端、文理素優(yōu)者為入格,報名時須得素優(yōu)聲望人保書,再由本學校訪察試驗,開單招致?!薄?陳元暉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yè)教育 師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772.《龍門師范學校暫定簡章》中規(guī)定:“入學者以品行端謹,文理憂通,身體健全,年在十八以上、三十以下,為合格?!薄?陳元暉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yè)教育 師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784.可見,各地方通過降低入學標準,采用預科培養(yǎng)的方法,從而招收到師范生。
也有師范學堂根據(jù)地方特點考核學生。如,保定初級師范學堂曾張貼招考公考如下:“年歲不合格者不收;身體孱弱殘疾者不收;吸食鴉片者不收;冒名冒籍者不收;現(xiàn)在各學堂肄業(yè)者不收;無保證者不收;非舉貢生員出身者不收。”當時報到考生一百五十人,利用講堂四所,考試時分班入座,每堂派監(jiān)場員二人,考生坐定。試卷以仁、義、禮、智四字編號彌封,共出題二道:一是“胡安定立經(jīng)義治事二齋論”,二是“日本小學教育雖遵文部定章,仍隨各地之風俗人情而異,直隸之民多俠烈之氣,今欲因而振勵之,使生徒咸知尚武,將何道之從歟?”。*陳元暉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yè)教育 師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766.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末開辦師范學堂之初,也關注女子師范學堂。1907年3月8日頒布的《學部奏詳議女子師范學堂章程折(附章程)》,其中關于考錄入學有兩項規(guī)定:第一節(jié) 學生入學,以畢業(yè)女子高等小學堂第四年級,年十五歲以上為合格,其畢業(yè)女子高等小學堂第二年級、年十三歲以上者,亦可入學,惟當令其先入預備科補習一年,再升入女子師范科。至現(xiàn)時創(chuàng)辦,可暫以畢業(yè)高等小學堂學歷相等者充之。第二節(jié) 選女子師范生入學之定格,須取身家清白、品行端淑、身體健全,且有切實公正紳民及家族為之保證,方收入學。*選自《學部奏詳議女子師范學堂章程折(附章程)》摘自陳元暉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yè)教育 師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601-602.清末政府能力排眾議,突破保守思想禁錮,重視女子教育,實屬不易,然在章程具體內(nèi)容中尤可見對于女子師范生品德的強調(diào),傳統(tǒng)思想的痕跡比較明顯,如在章程第一章中明確強調(diào):“女子師范學堂,以養(yǎng)成女子小學堂教習,并講習保育幼兒方法,期于裨補家計,有益家庭教育為宗旨。”
《北洋女子師范學堂章程》中的入學資格為:“甲、簡易科以品行端謹,身體健全,文理順通,年在二十歲以上、四十歲以下為合格。乙、選科具有入甲科資格,因自己志愿不欲兼修各科者歸入此科。惟修身、教育為必修科,余任自擇某學科,按時入班聽講。凡文理不通,身家不清及性質(zhì)不純曾經(jīng)他學堂斥退者,概不收錄?!?陳元暉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實業(yè)教育 師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791.
上述各類師范學堂章程中對于師范生之入學要求比起“癸卯學制”要簡單得多,大多只對該招收學生的品行、年齡、學歷條件給出基本要求,學習年限等多有變通,這與當時各地社會實際情況有很大關系,因“師范學校畢業(yè)生,不敷高小及國民學校教員之分配”,各地也只有變通正式學制,從而保證了師范教育的發(fā)展。
“癸卯學制”頒布后,中國的師范教育制度得到初步確定。從1903年到1911年,大致呈現(xiàn)出穩(wěn)步發(fā)展的狀態(tài),陸續(xù)有小的增改,沒有什么大的變更。至1909年,全國各省各級各類師范學堂共有415所,師范生28572人。其中優(yōu)級師范完全科8所,學生1504人,選科14所,學生3154人,專修科8所,學生691人;初級師范完全科91所,學生8358人,簡易科112所,學生7195人;傳習所、講習所等182所,學生7670人。*《第三次教育統(tǒng)計圖表》,見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二輯下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6):468.盡管如此,在師范學校中的學生亦有很多問題,曾有評論“……師范生漢文通者,則鄙夷科學,漢文劣者,則徒有技能,不數(shù)年或不數(shù)閱月而均畢業(yè)矣。雖簡易科、本科、選科所立之名目殊,而程度淺深,品性高下,不甚懸決也。尤可異者,有萬口同聲愿擔義務之一說出……師范乎,其真具有為人師之模范乎?”*《教育感言》,《時報》,1907年9月26日.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發(fā)表《新教育意見》,主張對清末學部制定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教育宗旨加以修正。教育部隨即頒布了“壬子癸丑學制”,其中1912年9月29日頒布《師范教育令》規(guī)定:師范教育分為中、高兩級。中等性質(zhì)的師范以造就小學校教員為目的,高等師范學校以造就中學校、師范學校教員為目的。此外還準許設立私立師范學校。之后,相繼公布了《師范學校章程》《高等師范學校規(guī)程》《師范學校課程標準》《高等師范學校課程標準》等文件。
在《師范學校規(guī)程》中,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豫科及本科入學之資格,須身體健全、品行端正,并具有下列各項學力之一者:在高等小學校畢業(yè),或年在十四歲以上與有同等學力者,得入豫科。在豫科畢業(yè),或年在十五歲以上與有同等學力者,得入本科第一部。在中學畢業(yè),或年在十七歲以上與有同等學力者,得入本科第二部。第四十八條 凡志愿入學者,須由縣行政長官保送,并由妥實之人保證人具保證書,送校長試驗收錄;其在高等小學校畢業(yè)者,并呈驗畢業(yè)證書。前項試驗科目,在高等小學校畢業(yè)生,試國文、算術二科,非由高等小學校畢業(yè)者,試國文、算術、歷史、地理、理科等,以高等小學校畢業(yè)程度為標準。”*摘自覷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685.其他各級各類師范學校入學標準如表1所示。
同時要求師范生必須做到:第一,要“謹于攝生,勤于體育”;第二要“富于美感,勇于德行”;第三,要“明建國之本原,踐國民之職分”;第四,要“尊品格而重自治,愛人道而尚大公”;第五,要“究心哲理而具高尚之志趣”;第六,教授時常注意于教授法,務使學生于受業(yè)之際,悟施教之方;第七,教授上一切資料,務切于學生將來之實用;第八,使學生銳意研究,養(yǎng)成自動之能力。后三條是對于教授所提的建議。這是對師范生體育、美育、道德、世界觀與人生觀、人格等一系列的要求,體現(xiàn)了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思想,然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完全實現(xiàn),但卻反映了國家對未來師資的要求和期望,在今天也值得我們借鑒。
表1 民國初年各類師范學校的制度
來源:王維新、陳金林、戴建國.中國百年師范教育圖志[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1):23。
從癸卯學制到壬子癸丑學制中師范教育的變革,基本上屬于穩(wěn)步發(fā)展的狀態(tài),有關變更具有積極意義,主要反映了政權更迭的影響。在師范生入學條件上的除了德育目標的不同,其他沒有太大的變化。
1922年至1937年,中國師范教育制度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的掙扎。1922年壬戌學制(又稱“新學制”)對于師范教育的改革很多,對于中等師范教育改革有五項規(guī)定:1.師范學校修業(yè)年限六年(第十七條)。2.師范學校后三年得酌行分組選修制(第十九條)。3.高級中學設師范科。(第十二條)。4.師范學校得單設后二年或三年,收受初級中學畢業(yè)生(第十八條)。5.為補充初級小學教員之不足,得酌設相當年限的師范學?;驇煼吨v習科(第二十條)。這些規(guī)定從某種程度上取消了師范教育獨立設置的制度。同時高等師范教育也削弱了,原有的六所高等師范學校,僅有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改為北京師范大學,其他五所都合并為綜合性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在這一時期的入學資格規(guī)定為:凡在舊制中等學?;驇煼秾W校畢業(yè)者得投考預科;在高級中學畢業(yè)者得投考本科。應考各生,須呈驗相片、畢業(yè)證書并繳納試驗費。試驗及格者,須填具入學志愿書,邀同正副保證人各一人,填具保證書,并繳納保證金二十元(畢業(yè)后還)。學費免繳,其余一切費用,各級學生概須自備。*劉問岫.中國師范教育簡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56.新學制沒有制定專門的師范教育規(guī)程,也沒有師范生品行、待遇、服務等方面的相應規(guī)定。這些政策動搖了師范教育的獨立地位。據(jù)《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1930年的全國中等學校教師,約有80%以上沒有受過專業(yè)訓練。從1922年-1928年,全國師范學校從385所減至236所,師范生從43846人減至29470人。*《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鑒》,丙編第一:《學校教育概況》,311頁,開明書店,1934年.
這一時期,還有一種新型的鄉(xiāng)村師范教育開始崛起。最早設立鄉(xiāng)村師范的是江蘇省立第一、二、三、四、五師范學校。陶行知的曉莊師范實現(xiàn)了師范教育轉(zhuǎn)向的使命,以短短的三年,喚醒了一般傳統(tǒng)師范教育者的迷夢。*馬嘯風主編.中國師范教育史[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24.曉莊師范學校以培養(yǎng)鄉(xiāng)村小學的新型師資為目的。其招生要求規(guī)定:凡初級中等學校、高級中等學校、專門大學校畢業(yè)的學生和在職教職員相等程度的,都可以投考,但是必須有農(nóng)事或土木工的經(jīng)驗。該校還提出了“不會種菜,不算學生,不會燒飯,不得畢業(yè)”的口號。學生入學考試的科目有:(一)農(nóng)事或土木工操作一小時;(二)智慧測驗;(三)常識測驗;(四)作國文一篇;(五)三分鐘演說。*劉問岫.中國師范教育簡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81.從其招生要求來看,透露著一種新型師范教育的理想。
從教育基層到北平師范大學,從普通教師到社會有識之士,對于重建師范教育制度進行了不懈努力,最后國民黨三中全會并沒有通過包括取消北平師大內(nèi)容的提案,而是通過了確認“師范大學應脫離大學而單獨設立”的《確定教育目標與改革教育案》。1932年12月公布了《師范學校法》17條,從法制上確定了師范學校的獨立地位。1933年3月18日,又公布了《師范學校規(guī)程》138條(于1935年、1936年先后作了兩次修訂);1934年,公布了《師范學校課程標準》。重建后的師范教育體制包括高等師范和中等師范兩種類型,對師范生的入學要求從這一時期報刊中的招生簡章我們可以看到其特點。
民國時期的期刊報紙,如《政府公報》*1919年《政府公報》在第1178,1186,1205,1206,1208期分別發(fā)布了沈陽師范高等學校、南京師范高等學校、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和北京女子高等師范等學校的招生廣告。、北京高師(師大)周刊等都有發(fā)布自己的招生簡章。其中《廣東省政府公報》在1936年也發(fā)布了4則省立師范學校的招生辦法,并轉(zhuǎn)發(fā)了北平師范大學的招生簡章,并頒布了《省立師范學校招生辦法大綱》,將省立的十所師范院校進行劃區(qū),并規(guī)定“每年五六月份調(diào)查各所屬師范區(qū)各縣市小學及初級中學畢業(yè)生情形,并征求其升學意見……詳細辦法由各校擬訂呈報教育廳核準。”*《廣東省政府公報》,1936年第328期。這里僅對五所不同層次的師范學校在1923年至1934年期間招生簡章進行比較。首先從招生簡章的項目(見表2)來看,各師范學校都有較為詳細的對于招生的具體要求,最多的有十五個條目,最少也有8項。涉及了對學校的基本介紹(包括學科、宗旨、校址)、招生要求(報考資格、考試科目、考試方式、考試日期等)、學生入學手續(xù)、費用、畢業(yè)標準及待遇等一系列內(nèi)容。可見,在此時期的師范學校具備了較為詳備的招生方法。
表2 師范學校招生簡章項目*《北京高師招生簡章》刊發(fā)于《北京高師周刊》1923年第202期;《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招生簡章》刊發(fā)于《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周刊》1924年第73期;《國立北平師范大學招生簡章》刊發(fā)于《廣東省政府公報》1932年第193期;《云南師范學院招生廣告》刊發(fā)于《云南教育周刊》1932年第48期;《鄒平縣學師范班招生簡章》刊發(fā)于《鄉(xiāng)村建設》1933年第3卷第5期;《江西省立民眾教育師資訓練所招生簡章》刊發(fā)于《教育旬刊》1934年第8卷第3-4期。文中表2、表3內(nèi)容均摘自于以上期刊中所刊登之招生簡章。
在各個招生簡章中,我們具體看關于入學資格及考試辦法的敘述,見表3。經(jīng)過近二十年的社會變革,這個時期的師范學校男女生兼招,對于入學前學歷要求,各個師范學校根據(jù)自己的層次有不同的要求,這跟各師范學校的培養(yǎng)目的有關,對于報考學生的意愿也有所關注。在具體的考試要求中,各師范學校都有較為嚴格的考試科目、辦法,以及面試、體檢等全方位的考核,北京高師還加入了心理測驗,北京女子師范對于音樂考試有詳細的規(guī)定。從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到抗戰(zhàn)前的十年,國民政府重視包括師范教育在內(nèi)的整個教育系統(tǒng)。在師范教育方面,通過黨義標準嚴格控制,重新確立了師范教育的目標、課程內(nèi)容及創(chuàng)立訓導制度等,在1932年的省立云南師院及后期的師范招生中,都有考黨義或是三民主義這一項。與此同時,整頓了中等師范教育制度,使普通中等師范教育、鄉(xiāng)村師范教育和幼兒師范教育等多種類別的師范得以發(fā)展。
回顧清末民初師范教育制度中關于師范生招生要求的變革,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20世紀上半葉,在一個積貧積弱、千瘡百孔的中國,無論是清朝政府還是民國政府,也都開始意識到教育對于國家之重要,培養(yǎng)師資對于教育之重要,因此在各種學制中有對師范教育有一定的規(guī)定。從清末到抗戰(zhàn)爆發(fā)前的各師范學校招生要求的變革來看,對師范生德、才等方面提出了較為全面的要求,尤其是德。同時,在師范生的入學考核中,注重“文理兼通”和全面發(fā)展。從教育制度發(fā)展的歷史來看,師范的發(fā)展與社會歷史條件密切相關。由于復雜的社會政治條件,在20世紀初不可能也沒有足夠的條件招收到符合要求的師范生,于是各個地方為了更快的培養(yǎng)師資,往往采用較為靈活的招生辦法。近代師范生入學資格的變化是社會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A Historical Study on the Entry Qualification of Normal Students in China’s Modern History
WANG Yan-hong1,2
(1.School of Teacher,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state will. We can see the impact of social reform on teachers' standards and even the education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normal students’ enrollment policy. This article hackl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of normal students admission from the educational system and the schools’ enrollments in1902-1937, then we can have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early normal education in China.
normal student; entry qualification; enrollment requirement
表3 師范學校招生簡章中之入學資格、考試要求一覽表
2016-04-19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編號:jg2015175)研究成果;浙江省教育廳項目(項目編號:Y201328586)研究成果。
王燕紅,講師,博士生,從事師范教育和教育史研究。
G529
A
1009-1734(2016)12-004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