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錫鋒
?
高考議論文寫作的病癥與療治——以2015年江蘇省高考作文為例
□呂錫鋒
摘要:當下高考議論文作文出現(xiàn)了簡單圖解、整體打包、涂脂抹粉、故作高深等多種病癥,且波及面日廣,受影響者漸多。有效治愈這些病癥的藥方是:吃透立意、找準切口、注重分析。語文教師只有了解學(xué)生寫作的各種疑難雜癥,然后對癥下藥地加以指導(dǎo),如此學(xué)生才能寫出真正的有個性、高質(zhì)量作文。
關(guān)鍵詞:高考作文;議論文;病癥;療治
近年來,隨著高考作文題目類型的全國一統(tǒng),作文套路研究的趨于極致,高考議論文寫作越來越呈現(xiàn)出一些病態(tài),且流毒日深,下面筆者結(jié)合自身參加江蘇高考閱卷的實際所見所感,對高考作文的幾種病癥略加闡述。
2015年江蘇高考試題如下:
智慧是一種經(jīng)驗,一種能力,一種境界……
和大自然一樣,智慧也有他自己的樣子。
請以此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題目自擬,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一)簡單圖解。高考作文要出彩,首先要吃透作文的立意所指,如此方可“螺獅殼里做道場”,不會出現(xiàn)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情況。而遺憾的是考場作文出現(xiàn)了大量的簡單圖解、硬貼標簽的作文,其特點為事先背熟幾篇范文,無論何種立意,哪種主題,都生硬嫁接,強行將自己所背或平素熟知的內(nèi)容和主題“焊接”在一起,而不問兩者在內(nèi)涵上是否有關(guān)聯(lián),是否具有一致性。如下面幾例:
“智慧有其自身景象,我以為就是那顆不汲汲于名利,自然淡泊的心?!?/p>
“文人的信念、信仰就是一種智慧?!?/p>
上面幾例,將淡泊、信念硬貼上智慧的標簽,不顧這些事物和智慧究竟有何關(guān)聯(lián),如此空泛,那什么都是智慧。
(二)整體打包?!罢w打包”式作文即單調(diào)老套的三段式:開篇點題、中間單一層面解讀主題、結(jié)尾強化主題,常見形式是“智慧是A,智慧是B,智慧是……”或“A是智慧的,B是智慧的,……是智慧的”。這種作文容易套用,便于“量產(chǎn)”,故也被戲稱為“套子作文”,因其看似主題清晰、結(jié)構(gòu)完整,最受考生喜愛。實際上此類作文,雖易于操作、便于復(fù)制,但因其思維的淺表、結(jié)構(gòu)的扁平,不能真正體現(xiàn)考生的思維品質(zhì)、認知水準,低劣不堪,言之無物。
(三)涂脂抹粉。為追求所謂的新意、品味,眾多考生在作品上大肆涂抹低劣“脂粉”,喬裝打扮,遠觀頗有姿色,近看破綻百出,令人作嘔。一些作文每個句子都辭藻華麗、極具文采,但組合在一起卻不知所云,細細咀嚼,言之無物、華而不實、徒具其表,甚或病句連篇。試看下面兩例:
(1)“俄頃風(fēng)定云墨色”,我看見襤褸的傳承與流血的夢,落了淚。垂目默念,古書間,“歌臺暖響,春光融融”,“于廟堂之高傾一世溫柔”,“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處江湖之遠,溫一壺月光下酒,“乘彼垝垣,以望復(fù)關(guān)”心許白首?!按饲榭纱勺窇?,只是當時已惘然”,于錦年緬懷舊憶。古人的一言一行,滿是智慧。
“襤褸的傳承”“流血的夢”以及不知所云的引用,看似華彩,實則邏輯不通。
(2)A.蒼鷹搏擊長空,那是它在追求天空的智慧;
扁舟乘風(fēng)破浪,那是它在追求海洋的智慧;駿馬馳騁草原,那是它在追求草原的智慧。B.如果我是清泉,我絕不愿做一潭死水,因為我有奔騰不息的智慧。
如果我是高山,我絕不愿做松散的石子,因為我有屹立不倒的智慧。
如果我是太陽,我絕不愿做漂浮的白云,因為我有光芒萬丈的智慧。
這是兩篇文章的起首段,俗套的排比句,看似兼顧各方,氣勢非凡,實則混淆概念、內(nèi)涵不清,把物的本能或固有狀態(tài),看作是它們智慧的結(jié)晶,完全文不對題。
(四)故作高深。現(xiàn)下的高三學(xué)子下筆便是“月下品茗、曲徑參禪、小舟遠遁,酹酒滔滔……”,看似高雅,實則胡編亂造。經(jīng)統(tǒng)計,2015年江蘇高考寫到極多的人與事是:爺爺泡茶,以茶之色澤、味感演繹人生智慧;和爺爺下棋,從棋局觀為人處世之智慧;父親種地,在田間地頭,春種秋收中,縱談世事、感悟人生;另外還有刺繡、染布、演習(xí)書法等等,我們不能認為作者所寫全無生活的可能,只是一夜之間如此多的爺爺、奶奶、農(nóng)民伯伯們,全都成了深沉智慧、惜字如金,出口成章、文采斐然,不說“人話”的智者、哲人,難免讓人感覺哭笑不得。試看下例:
“爺爺,我回來了?!?/p>
“嗯”,他回頭應(yīng)我“怎么了?今天為什么不高興呢?”
“哎,別提了,考得不好!”
爺爺頓了頓,洗凈了手,示意我跟他走。來到書房,爺爺擺好棋盤,示意我和他來一盤……不久勝負已分,我敗了,爺爺轉(zhuǎn)身給我倒了一杯冷水,淡然開口道:”孩子,人生就像這盤棋……”
在議論文領(lǐng)域,此類病癥也程度不淺,往往體現(xiàn)為名人名言、文人軼事的大密度轟炸。期望借助古人、名人的幫拳助陣,把考官嚇倒在地或忽悠得暈頭轉(zhuǎn)向。這些“助拳者”大致有如下類型:
(1)能力高超型:馬云、喬布斯、于敏、陳歐;
(2)清新脫俗型:林徽因、木心、林清玄、白落梅、三毛;
(3)境界高深型:莊子、陶淵明、黃公望;
(4)不明覺厲型:維特根斯坦、康德、黑格爾,以及前蘇聯(lián)地區(qū)的各位“斯基”。
這種類型因其高端上檔次、且有一定的距離感,倍受考生歡迎。如:
在這個辛辣宏奇、自我迷失的年代里,我們很難想象川端康成凌晨四點海棠花未眠,而只記得村上春樹自己將堅定地站在脆弱的“蛋”的一世,我們讀不懂加繆壘山不止的幸福,梭羅垂釣于瓦爾登,卻只認得紀德原諒世間一切罪惡,而康德敬畏星空燦爛,道德準則。
這類文章,看似高深莫測,實則考生考前大背名人事跡,行文時囫圇吞棗,食而不化,想賣弄才學(xué),往往弄巧成拙,喧賓奪主,名人不少,缺少的卻恰恰是作者自身的情感、溫度,令人產(chǎn)生審美疲勞。須知“在寫作中應(yīng)當抒寫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因為生活之樹長青,只要有心,每一片綠葉皆有可圈可點之處?!边^多的引用就等于剝奪了自己的發(fā)言權(quán)。
高考作文,已日益趨于單一化、模式化、工業(yè)化,面對上述病癥,必須謀求療治,從困境中突圍,寫出真?zhèn)€性、真精彩之作。
(一)吃透立意?!罢w打包”、“涂脂抹粉”類作文之所以大受歡迎,其原因是考生不知怎樣寫準、寫好,于是只能生貼標簽,究其根本則在于未真正吃透立意,始終未得其門,在外圍徘徊。如2015年江蘇的作文題“智慧”,根據(jù)提示語可知,材料中的“智慧”傳遞的是一種正能量,出發(fā)點是“善”,與“奸詐”“狡猾”相對立。其歸宿點是“妙”,包含了四兩撥千斤的“巧”、妙不可言的美。兩者的連接點是“活”,體現(xiàn)的是一種靈氣,一種悟性,一種敏銳,一種創(chuàng)新。善、活、妙,方是“智慧”的特質(zhì),如果不能深入審題,沒能切中智慧的特質(zhì)與內(nèi)核,僅僅停留在“經(jīng)驗”“能力”“境界”“景象”上,那無論你多么“相關(guān)”,有多少“景象”,文章也必然是浮于表面、偏離題意、流于平庸。
(二)找準切口。找準立意,知道往哪個方向走之后,還需做到有話可說、有理可議,為此,需要找準論題的切口、議論的落腳點,做到化虛為實,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如此展開議論,方可言之有物。否則將會是“空對空”,陷入大而無邊的宏大敘事的“陷阱”無法自拔。如有考生將論題限定為“水的智慧”,由傳統(tǒng)文化“智者樂水”這一固有認知說開去,分析水中蘊含的智慧,如恒久、博大、奉獻,進而思考其對于中華文明的現(xiàn)實啟迪意義。也有考生談“斷舍”之智、慢的智慧、變通的智慧,也都有實質(zhì)內(nèi)容。再如《維也納的智慧》,作者詳盡剖析古城維也納的智慧所在,開篇第一句就是“維也納是座智慧的城市”,下文就詳盡分析其智慧所在。
(三)注重分析。真正的議論文是講求分析的,所謂“分析”即“分”解和剖“析”所擬定的論點“所包容的種種人情、事理、內(nèi)部構(gòu)造、外部聯(lián)系……”亦可分析一個現(xiàn)象、觀點的利弊、本質(zhì)、原因、影響以及應(yīng)有狀態(tài)和破解之道,而非對論點作簡單例證、引證。令人頗感遺憾的是,高考作文中鮮有實在的“分析”,須知“論如析薪,貴在破理”,分析好,大有益;分析透,理自現(xiàn)。議論文把內(nèi)在道理析清、講透了,才算是“真正說理的議論文”。
先看這段文字:
汪國真道:“人生得也罷,失也罷,關(guān)鍵是內(nèi)心那股清泉里不能沒有月輝?!敝腔郾闶莾?nèi)心深處的那抹月輝,瑩潤亮潔,驅(qū)散一切污垢嘈雜。誠如莊子,獨來獨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又如陶淵明身居鬧市,采薇而實,以“心若不動,風(fēng)奈何;你若不傷,歲月無恙”的智慧摒棄官場黑暗侵擾的可能,于靈魂最深處窺得人生真諦、宇宙真理。
這段文字,看似漂亮,實則根本未闡釋清楚智慧的內(nèi)在真諦,也不講明智慧為何會有許多的作用,只是一味擺事實,且有強加因果之嫌。
再看這段文字:
與聰明不同,智慧并非與生俱來,而需在個人與現(xiàn)實的碰撞中經(jīng)過不斷磨礪產(chǎn)生。仲永自幼便“善屬文”,令鄉(xiāng)人贊嘆,長大后卻歸于平凡,聰明與人同時降生,智慧卻是一點點地積淀。唯有在千變?nèi)f化、艱難繁復(fù)的人生中,勞其筋骨、磨其心智,摸爬滾打,方可磨練出智慧的內(nèi)核。
簡短的文字已經(jīng)很到位地分析清了智慧的修煉途徑。
要想把問題分析透,必須在腦海中養(yǎng)成多問幾個“為什么”的意識和批判性思維的習(xí)慣。觀點提出后,一定不可將其視為公理,因為“論證邏輯的深入,不是尋找例證的過程,而是具體分析的過程”,“把預(yù)設(shè)的論點絕對化,不加任何反思,這是非常危險的?!币矣趯⒌览黻_、揣摩透,大膽運用批判性思維,分析論點的條件、限制等。如2014年的“青春不朽”,分析時要能深入分析觀點,要有多點“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意識,比如何為“青春”?怎樣才算是“不朽”?怎么樣的青春才是不朽的?為何這樣可以不朽?這樣的層層設(shè)疑、解疑的過程,就是讓思維深入、周全,自我否定、自我建構(gòu)、彌補漏洞的過程,進而讓整個論證滴水不漏。
參考文獻:
[1]孫志煌:《運用批判性思維推進論證邏輯深入》,《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參考》2015年第7期。
[2]王淦生:《高考作文寫“我”吧》,《高中生學(xué)習(xí)》2015年第1期。
[3]蔡建明:《撲朔迷離的智慧》,《新高考》2015年第9期。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xué))
[責(zé)編夏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