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陽市第八中學 尹 歡
城區(qū)中學陪讀現(xiàn)象思考
湖南省衡陽市第八中學尹歡
目前,中國很多中學周圍形成了一股陪讀潮,本文立足這一現(xiàn)象,對陪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影響進行分析,并總結了相關策略,以期能對當前陪讀現(xiàn)象有正確的認識并作出積極的反應。
城區(qū)中學陪讀思考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家長“陪讀”。陪讀是指父母針對子女學業(yè)而以子女為中心在學校周邊租房安家所進行的學業(yè)和生活上的陪護,是一種特殊的家庭教育形態(tài)。近年來,陪讀已成為一種風氣,在我國特別是重點中學尤顯突出,父母為了子女學業(yè)的發(fā)展而選擇陪讀本無可厚非,但也要認識到陪讀的消極影響,家長不能越俎代庖,全部包辦,否則因為陪讀而使子女對父母形成生活、思想、情感的完全依賴,結果會事與愿違。由于陪讀行為有利有弊,因而我們有必要對陪讀進行思量,揚長避短,正確應對。
1.獨生子女政策。我國實行計劃生育,父母的希望不再像我們以前一樣可以寄托在幾個子女身上,認為總有一個有出息就行了,現(xiàn)在城區(qū)每個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一個子女,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都寄托在一個小孩身上,為了家長自己,也為了孩子,誰也不甘心失敗,只能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讓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
2.考試升學壓力。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分數(shù)決定一切——升學、就業(yè)、前途。督促子女接受好教育,是于子、于家、于國、于社會都有利的事情,但我國人口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面臨著激烈的考試競爭,以“分數(shù)取人”“以文憑評價知識”還是一條較為普遍的標準,這使重視子女教育的父母不得不進行“戰(zhàn)略轉移”,千方百計使自己的子女考一個好的大學,提高其競爭優(yōu)勢。雖說近些年“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場面已隨著高校的持續(xù)擴招而改觀,然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趨勢仍難以撼動社會的成才觀、用人觀,上大學、上好大學、上名牌大學,依然是學生及家長的夢想。
3.社會不良因素影響?,F(xiàn)代社會具有開放性、多元性特點,對未成年的青少年充滿巨大的誘惑,由于青少年生理、心理不成熟,社會上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的涉世未深,容易上當受騙等弱點,哄騙、利誘青少年做些違法亂紀的事,甚至有時傷害到青少年的人身安全,這類事件常見報端,讓家長們觸目驚心。廣大家長擔心孩子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而墮落,認為親自陪伴、時時看緊子女既能督促其學習,又能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防止其染上不良習氣。
陪讀現(xiàn)象越來越火,原因在于陪讀確實對部分學生成績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一部分學生由于家長在學校周圍陪讀,能按時吃飯、按時作息,洗漱、排隊時間減少了,并且上下課及周末回家的路程時間也縮減了,這使得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去溫習功課;生活上完全照顧好了,不要孩子考慮,也給孩子省了很多心;另外陪讀能實現(xiàn)家長對子女的有效督促,能做到對子女的不良行為和嗜好及時發(fā)現(xiàn)、有效約束并加以正確引導,某種程度上可以實現(xiàn)子女的健康成長和學業(yè)進步,也確實使一部分中下成績的學生變?yōu)橹猩铣煽兊膶W生。
陪讀能產(chǎn)生一定的正面效應,然而它也是一把雙刃劍,特別是一些家長全程陪讀,事無巨細一切包辦,越俎代庖,把一些本應孩子做的事情包辦了、限制了,使教育原本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一些功能也扼殺了。比如說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走向社會的必要技能,過度陪護生活上不用小孩動手,不利于子女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陪讀讓孩子放學即回家,缺乏與同齡人深入交往的機會,影響孩子的交往能力;過度陪讀容易使小孩產(chǎn)生依賴心理,缺乏困難磨礪,不利于小孩形成吃苦耐勞的良好人格品質。
1.陪讀是輔助照顧而非生活包辦。當前許多父母把子女當成永遠也長不大的孩子,事事包辦代替,擔心沒有自己的照顧孩子就會“受苦受難”。陪讀是要照顧孩子的生活,但絕不能事無巨細一切包辦,必要的洗衣、疊被,時間安排等基本的生活還是要小孩自理,不能因為陪讀而錯過了培養(yǎng)他們生活自理能力的機會。因為子女終歸是要長大獨立生活的,父母不可能一輩子緊隨其后,包辦其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如現(xiàn)在不培養(yǎng)他們的自理能力,當子女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不能獨立完成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這時后悔恐怕為時已晚,俗話說的“嬌子如殺子”就是這個道理。
2.陪讀應承認孩子的主體性和集體活動。一些陪讀的家長不但對子女生活問題全部包攬,而且對小孩幾點上學、幾點放學、能幾點到家都了如指掌,要求小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學習,青少年是獨立的、具體的、完整的生命個體,有自己獨立的自主權。作為家長,陪讀的過程中應該承認孩子的主體性,不能過分寵愛,形成過于嚴密的保護層,同時不要限制孩子的集體活動,群體對青少年的成長影響很大,學生同齡群體交往,能使他們獲得大量的社會信息和生活經(jīng)驗,應該多鼓勵小孩多參加集體、群體活動,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找到自我認同感,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主人翁意識和群體融合性。
3.陪讀不能過分干涉其學習。教育在于培養(yǎng)兒童的獨立意識,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父母行為應該體現(xiàn)在關心孩子身心的正常發(fā)展、道德品質的熏陶以及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給孩子自理、自立的機會。即使陪讀,家長也必須清楚陪讀的目的和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在陪讀過程中不要過于干涉子女的學習,應重在支持引導,給孩子學習和生活的信心,培養(yǎng)他們主動、愛思考的學習習慣,而不是包辦替代;有原則地滿足小孩的合理要求、拒絕其不合理要求,逐步放手讓小孩自己去嘗試、體驗學習中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也體驗考試失利的滋味,逐漸增強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學會自我約束,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鄭燕娜.農(nóng)村母親“陪讀”現(xiàn)象的社會學解讀.法制與社會.2007.8
[2]魏俊杰.可憐父母心,城鎮(zhèn)“陪讀族”掃描家教博覽.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