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程,盧永康
?
·臨床經(jīng)驗·
47例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的臨床分析
張程1,盧永康2
[摘要]目的探究47例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的臨床特征,加深對該病的認識,為該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有益的資料。方法選取2011年7月-2014年12月在江西萬載縣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47例PBC,回顧分析患者的實驗室檢測數(shù)據(jù)及臨床信息。結果47例PBC,其中男8例,女39例,年齡為(55.1±11.5)歲,臨床癥狀中,乏力(61.7%)、納差(31.9%)、黃染(42.6%)及皮膚瘙癢(12.8%)等癥狀較常出現(xiàn),同時伴發(fā)的4例干燥綜合征?;颊邏A性磷酸酶和谷氨酰轉肽酶水平高出正常值上限數(shù)倍,抗線粒體抗體(AMA)的陽性率為91.5%,大部分患者肝酶水平在熊去氧膽酸治療后得到下降,其中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有顯著下降(P<0.05)。結論在對肝功能異常的患者進行診治時,除了需要考慮肝炎病毒感染,慢性肝炎等常見病,應重視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等自身免疫疾病的診斷。
[關鍵詞]原發(fā)性膽汁肝硬化;臨床特征;抗線粒體抗體;熊去氧膽酸
作者單位:1. 332005江西九江,九江軍分區(qū)第二干休所;2. 336100江西萬載,江西萬載縣人民醫(yī)院
引用格式:張程,盧永康.47例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的臨床分析[J].東南國防醫(yī)藥,2016,18(1):82-83.
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種致病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肝臟的非化膿性炎癥、肝內(nèi)膽管損傷,最終導致肝硬化和肝衰竭[1]。好發(fā)于35~60歲女性,女性與男性的發(fā)病比例大約為10∶1。PBC主要的血清學標記物為抗線粒體抗體(AMA),其中M2亞型對PBC的早期診斷非常有用。本文選取2011年7月-2014年12月在江西萬載縣人民醫(yī)院接受治療的47例PBC,通過回顧性統(tǒng)計分析患者的實驗室檢測數(shù)據(jù)及臨床資料,探討研究該病的臨床特征,為該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建議,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本組47例PBC?;颊呒{入符合2009年美國肝病研究學會(AASLD)[2]標準:①存在膽汁淤積的生化證據(jù),主要是堿性磷酸酶(ALP) 升高;②抗線粒體抗體(AMA)檢測≥1∶40;③組織學上存在非化膿性破壞性膽管炎以及小葉間膽管破壞的表現(xiàn)。當滿足以上三條標準中的兩條時即可診斷PBC?;颊呖崭? h,采集靜脈血并分離血清備用,用于各項指標檢測。
1.2方法以日立71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采用寧波美康生物提供的試劑盒檢測有關生化指標。采用德國歐蒙公司提供的試劑盒,測定抗線粒體抗體、抗gp210抗體、抗sp100抗體。收集病人有關各項臨床資料。根據(jù)儀器及試劑盒所定正常值上限,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為50 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為50 U/L、谷氨酰轉肽酶為39 U/L、堿性磷酸酶為150 U/L、總膽紅素為20.5 μmol/L、直接膽紅素6.8 μmol/L。
2結果
2.1臨床癥狀與體征本文共收集PBC 47例,其中男8例,女39例,年齡為(55.1±11.5)歲;所有癥狀中,乏力29例(61.7%),納差15例(31.9%),黃染20例(42.6%),皮膚瘙癢6例(12.8%),無明顯癥狀體檢入院9例(19.1%),腹脹腹痛18例(38.3%),膽囊炎膽囊結石6例(12.7%),干燥綜合征4例(8.5%)。
2.2治療前實驗室檢測數(shù)據(jù)治療前47例PBC堿性磷酸酶、谷氨酰轉肽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等水平均很高,而膽紅素水平的升高以直接膽紅素升高更為顯著, AMA、抗gp210抗體和抗sp100抗體的陽性率分別為91.5%、29.7%、23.4%(表1)。
2.3接受熊去氧膽酸治療后患者的實驗室檢測數(shù)據(jù)本文35例(74.5%)接受去氧膽酸(UDCA)治療,依據(jù)國際推薦劑量1.3~5 mg/(kg·d)使用后,患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谷氨酰轉肽酶、堿性磷酸酶水平均有顯著下降(P<0.05),膽紅素水平有所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47例PBC實驗室檢查結果(n=47)
表2 35例接受熊去氧膽酸治療的患者
3討論
目前,我國尚無確切的全國性PBC研究的流行病學資料。2010年的廣州地區(qū)的普查報道,PBC患病率約為492/100萬[3],與歐洲人群PBC發(fā)病率大體相當[4]。中國患者臨床表現(xiàn)中,無癥狀只占19.1%,遠低于歐洲PBC患者50%的比率[1, 5],因而在確診該疾病時,中國人群癥狀已經(jīng)非常明顯,這可能是由于不完善的醫(yī)保體系及中國傳統(tǒng)的諱疾忌醫(yī)有關。
本研究結果也證實,PBC患者常有乏力、納差、黃染及皮膚瘙癢等臨床表現(xiàn),其臨床實驗室檢查常表現(xiàn)為堿性磷酸酶、谷氨酰轉肽酶明顯增高,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稍稍升高[6]。2013年Wang等[7]研究顯示干燥綜合征(SS)、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LE)、硬皮病(SSc)等是與PBC合并存在的最為常見的結締組織病,其發(fā)病率分別為37%、3.7%、2.8%。然而本文中,干燥綜合征并發(fā)PBC只有8.5%,原因可能是因為自身免疫疾病相關檢查在國內(nèi)開展不夠普及,導致自身免疫疾病的檢出率偏低。因此,需要加強自身免疫疾病臨床診斷的路徑及相關知識的宣傳。乙肝病毒及丙肝病毒感染是中國的一個沉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8-9],而慢性病毒感染患者與PBC患者具有相似的臨床癥狀,如肝功能指標異常,臨床表現(xiàn)為乏力、納差及黃疸等,而由于對PBC認識不足,常忽視進行PBC相關實驗室檢查,從而導致PBC的漏診誤診。多項臨床研究[10]發(fā)現(xiàn),早期PBC患者通過熊去氧膽酸治療,與相應年齡的正常人群相比存活率無明顯差別,說明熊去氧膽酸對PBC的病程控制具有明顯的效果。本文中,PBC患者在使用熊去氧膽酸后,肝功能水平較入院時有相當程度的好轉,說明熊去氧膽酸對于該病確實具有較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當出現(xiàn)類似肝功能指標異常時,除了需要考慮肝炎病毒感染,慢性肝炎等常見病之外,也應重視PBC等自身免疫疾病的診斷, PBC的早期診斷和積極有效治療,能改善患者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顧而立,姚光弼. 中國人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的臨床特點:52年文獻的系統(tǒng)分析[J].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09, 17(11): 861-866.
[2]Lindor KD, Gershwin ME, Poupon R, et al.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J]. Hepatology, 2009, 50(1): 291-308.
[3]Liu H, Liu Y, Wang L, et al. Prevalence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in adults referring hospital for annual health check-up in Southern China[J]. BMC Gastroenterol, 2010,10: 100.
[4]Yarnell E.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J]. Alternat Complement Therap, 2012, 18(3): 148-151.
[5]Nguyen DL, Juran BD, Lazaridis K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J].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10, 24(5): 647-654.
[6]陸瑋婷,姜星火,郭海燕,等. 70例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的臨床特點分析[J].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3,29(12): 926-928.
[7]Wang L, Zhang F C, Chen H, et al.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3, 19(31): 5131-5137.
[8]陳勇,胡毓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大蛋白的研究進展[J]. 東南國防醫(yī)藥, 2013,15(4): 381-383.
[9]楊環(huán)文,陳育霞,丁紅兵,等. 抗病毒治療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組織病理的影響[J]. 東南國防醫(yī)藥, 2014,16(4): 391-393.
[10]查翔遠,翟群超,宋有良,等. 23例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臨床特征分析[J]. 實用肝臟病雜志, 2012, 15(2): 149-150.
(本文編輯:張仲書)
(收稿日期:2015-10-26;修回日期:2015-12-09)
[中圖分類號]R441;R446
[文獻標志碼]B
doi:10.3969/j.issn.1672-271X.2016.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