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福建省漳州正興學校)
淺談小學音樂課程改革之課堂教學
王曉燕
(福建省漳州正興學校)
“改革”雖只兩字,但在我的課堂中,它卻是一段文字,它是改變,改變觀念、改變枯燥、改變理念。改革之后的音樂課不再是機械式的學歌、唱歌。而是更多地讓學生通過欣賞、玩樂的方式感受到音樂獨特的魅力和感染力。讓他們從玩中學,從游中學,從賞中學。
音樂;改革;教育
何為改革?沒有困惑、苦惱,甚至彷徨,說明改革還未真正起航;沒有問題和挑戰(zhàn),說明改革僅僅停留在表面;沒有爭論、甚至反對聲,說明改革還沒有觸及問題的要害;真正意義上的改革,一定伴隨制度重建,一定沖擊文化傳統(tǒng),一定觸及人的心靈。傳統(tǒng)單一枯燥的小學音樂教學模式早已不適應當前基礎教育的發(fā)展趨勢。近年來,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提出,音樂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逐步體現(xiàn)。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大大提升,學生從以往的被動教學變成主動參與,這讓我們的音樂課堂頓時充滿活力,氣氛異?;钴S,讓人深陷其中,不忍下課。在慶幸新課程理念帶來的欣喜成果之時,我們發(fā)現(xiàn)了它并沒有真正體現(xiàn)學生音樂學習的有效性。我們應該更加努力,認真研究、探索,不讓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流于形式,走走過場。因此,在音樂課堂中關(guān)注如何讓學生的音樂學習更加有效,成為每位音樂教師在音樂教育中值得深思的緊迫性問題。
對于小學音樂的基礎性教育,我們應該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欲強的特點,因材施教。新課程改革后,把音樂與故事及游戲相結(jié)合,并適當利用多媒體,多元化實施音樂教學,成為課堂的必需品。改變枯燥是我對新課程改革的第一步行動,借此讓學生在音樂課堂玩起來,使他們?nèi)谌胍魳匪磉_的情境中去切身感受。這樣寓情于理、寓理于情和寓情于境,寓境于情能讓他們對歌曲的含義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正是音樂教學的目的與意義。
1.低年級的游戲音樂教學法
正如在開始小學低年級《時間像小馬車》的教學之前,我會先提問同學們:“在你們的心目中,時間像什么呢?”鼓勵他們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力暢所欲言。然后開始引出當天的教學課程——《時間像小馬車》。而對于《時間像小馬車》的教學,首先,我選擇先給學生一個比較全面的視聽享受,這時候多媒體就要發(fā)揮作用。比起機械地學唱,老師唱一句,學生跟一句,多媒體教學就顯得生動而有趣。等歌曲表演視頻播放完畢,這首歌曲在同學們腦海中已經(jīng)有了大概的印象。這時我會讓同學們看一下時鐘。然后,讓同學們把桌椅挪到邊上,空出一塊地,讓他們排成兩排。開始教他們騎馬揚鞭的姿勢,以及邊揚鞭邊雙腳交替踏地的動作,這個動作就好像馬兒在奔跑。接著,我清唱,他們跟唱。等學生歌曲練熟點了,開始播放多媒體的伴奏,并讓他們把唱歌跟動作一起跟上。聽著他們清脆的歌聲,看著他們靈活的舞步,還有什么比這更能帶給音樂老師成就感呢!一堂課下來,學生對于這樣蹦蹦跳跳、唱唱鬧鬧的場景顯得十分適應,氣氛活躍,也配合得極好。瞧,音樂停了,他們都還在那邊騎馬揚鞭似的歡樂地跳著,個個小臉笑得跟朵花兒似的。末了,我特意留了5分鐘時間,又讓同學們看了一下時鐘,告訴他們這堂課就要結(jié)束了,對比剛才看時鐘的時候,時間是不是過得很快呢,就像今天的課程一樣——《時間像小馬車》,同時告誡他們要好好珍惜時間,不然時間就像小馬車一樣溜走了,什么都沒剩下。這樣,不僅讓學生學會了唱這首歌,而且還讓他們懂得這首歌所要表達的意思及道理,更讓他們樂于接受,音樂教育的目的便已經(jīng)達到了。
2.高年級的聯(lián)想音樂教學法
對于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而言,蹦蹦跳跳實在是太小兒科了,他們需要更高層次的鍛煉,這便是開啟、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我在教《牧童》這首歌時會提前讓學生根據(jù)他們所想象的、心目中的牧童形象收集、查找相關(guān)資料,并告訴他們答案不是唯一的,鼓勵他們描繪與眾不同的牧童形象。這個布置讓我和同學們收獲頗多。課上,同學們紛紛奉獻了自己收集的資料。有純文字的,有圖片的,有視頻的,還有同學們聯(lián)想到的相關(guān)歌曲的。我先選擇了圖片的展示,其中有清清的河水邊,牧童一手牽著牛兒一手調(diào)皮撥弄蓮花,盡顯童真無邪的可愛畫面;有在云霧繚繞的深山牧童騎在牛上若隱若現(xiàn)的墨水畫圖片;還有在廣闊的草原上,牧童一邊牧羊一邊讀書,滿臉嚴肅似乎在思考問題的圖片等等。然后由于時間關(guān)系,我還選擇了學生覺得有相關(guān)聯(lián)系的歌曲《放牛班的春天》給學生欣賞。同時就學生為何選擇所共享的圖片做了答記者問式的采訪,這樣的形式可比提問效果好得多。就撥弄蓮花的圖片,選擇該圖片的學生覺得他對于牧童的形象腦海里浮現(xiàn)的就是這樣調(diào)皮可愛的畫面;選擇深山牧童的學生覺得,以前的小孩子很可惜都沒書讀還要幫忙放牧,自己有這個機會應該要好好讀書;而選擇草原牧童的學生是因為“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句選擇了這樣的圖片……同學們因一首歌曲而引發(fā)的看法、想法并且還聯(lián)系到了自身的情況,這已經(jīng)不僅僅是學習音樂的過程了,更是獲取知識、情感培育與體驗的過程。
生活中處處有音樂,從音樂中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喜怒哀樂,音樂有時候會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柴米油鹽”。小學生的生活里也充滿了豐富多彩的音樂,從幼兒開始,他們就一直接觸著形形色色的音樂,動人的音樂會使孩子們的生活變得絢麗多彩。然而作為從事幾年音樂教學的一線教師,我卻感到了無奈與急切,因為音樂課堂中孩子們的歌聲越來越少了。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在課后和許多學生進行了一次朋友間的對話,很大一部分孩子表示他們不喜歡音樂課本里的歌曲,他們覺得這些歌曲都太難聽了,一聽到就嚇一跳。當我詢問你們喜歡什么歌曲時?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表達著他們對流行音樂的無比喜愛,說著便哼唱起了他們最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面對這一問題的出現(xiàn),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音樂課堂的預設,嘗試讓“音樂”回歸孩子們的生活,也讓孩子們有著他們的流行音樂。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關(guān)于“音樂體裁與形式”中指出:3~6年級以聆聽少年兒童歌曲和頌歌、抒情歌曲、敘事歌曲、藝術(shù)歌曲、格調(diào)健康的流行歌曲等各種體裁和類別的歌曲,能夠隨著歌曲輕聲哼唱或默唱。從這一觀點中,我們感受到了新課程標準的改革符合了時代的要求,融入了學生的生活,對于進入課堂的流行歌曲也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孩子們既然喜歡流行歌曲說明這種形式的音樂在孩子們的生活中有著很頑強的生命力,我們不該繞開或避免與流行音樂的正面接觸,可以嘗試將孩子們的真實生活中的情境加入到流行音樂中,這樣孩子們在演唱歌曲時,便成了一件愉快的事,從而積極地參與到演唱中來。例如,最近孩子們喜歡上了鳳凰傳奇的《月亮之上》,他們喜歡這種演唱風格,于是在教授《火車來了》這首歌時,我?guī)ь^在間奏部分加入了類似的詞,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過來了。這樣一首對于學生絲毫沒有吸引力的歌曲,瞬間也能被津津有味地學習了,這是多么可愛的畫面。
改變應該從小做起,改革則需長期探索,不斷積累。對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小學音樂課程的實施,需要老師的引導,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實現(xiàn)寓學于樂的教育目的,而不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如何提高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專職音樂教師的我們還需共同攜手努力探索。
·編輯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