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 許佳瑩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淺談小班美術教學活動的組織策略
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 許佳瑩
美術活動是幼兒自發(fā)地運用美術語言表現(xiàn)自我、想象和創(chuàng)造他們自己世界的一種重要途徑。而剛入園的小班幼兒正處于涂鴉期,不但沒有接觸過有組織的美術活動,更不清楚美術是怎樣一回事。面對這一情況,教師進行了不斷的思考、實踐與反思,發(fā)現(xiàn)了能正確有效地引導小班幼兒進入繽紛絢麗的藝術殿堂的金鑰匙——投其所好再對癥下藥。
美術教學小班幼兒想象創(chuàng)造
《綱要》指出: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應充分發(fā)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如何讓幼兒喜歡美術活動,全身心地投入到美術活動中,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一些做法,也有了不小的收獲。
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征決定了他們的繪畫內容比較單一且簡單,要想使簡單內容的活動變得鮮活而靈動,究其根本,選擇合適的作畫材料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材料應出其不意。在美術活動中,棉簽、報紙、積木等生活化材料隨處可見,要想標新立異,得積極尋求新奇的作畫材料。一次偶然的機會,當教師喝完飲料想扔飲料瓶的時候,不經意地發(fā)現(xiàn)飲料瓶底的花紋如同一朵花,于是美術活動《一枝獨秀》應然而生?;顒又?,教師提供的飲料瓶有大有小,不僅滿足了幼兒創(chuàng)作的各種需求,而且用飲料瓶底印桃花更加得心應手,印出的桃花也是百花齊放。飲料瓶這一簡單的作畫材料既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由此可見,出其不意的作畫材料,不僅能帶給幼兒作畫的驚喜,而且能給美術課堂增加新的源泉。
2.材料應出陳易新。陶行知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生活化的材料更易產生共鳴,將舊材料用出新用途,充分發(fā)揮材料的價值。如在拓印活動《七星瓢蟲》中,教師利用藕的橫切面作七星瓢蟲的身體,既形象又給了幼兒實踐操作的機會,使幼兒在繪畫過程中延續(xù)快樂,擁有成功感。看似簡單的材料卻能促進幼兒某一方面能力的提高。
小班幼兒具有好奇心強、對色彩反映敏銳等特點,是培養(yǎng)興趣的最佳時期,因此以“導入”為突破口,加以“興趣”為佐料,將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發(fā)展到最佳。
1.以動制動——動作表演法。根據(jù)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活動中尋求教育的契機作為活動的著力點,進而捕捉到幼兒的熱點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在美術活動《飛呀飛》中,教師以紙偶小鳥導入,頓時幼兒們嘰嘰喳喳,好不熱鬧。珧珧說:我要去迪士尼玩;梅梅說:我想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糖果樂園;思思說:我做了小鳥,一定要比托馬斯更快……于是教師就趁熱打鐵道:孩子們,你們愿意飛一飛嗎?在這樣輕松的氛圍中,幼兒學小鳥飛忽高忽低,學蒲公英飛翩然起舞,學飛機飛不停打轉……在打開幼兒好自由的天性后,自然地進行了教學活動。通過有趣的表演形式創(chuàng)造了自由、輕松的繪畫情境,讓幼兒在動中體驗,在玩中學習。
2.遷移經驗——圖片欣賞法。小班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以感興趣的圖片導入,借此集中幼兒的注意力,往往收效甚大。如在美術教學活動《一枝獨秀》中,教師出示了桃花的圖片,讓幼兒在直觀的觀察中了解到桃花與桃枝的基本特征,如:桃枝是細細長長,不是筆直的,而是有點蜿蜒曲折。桃花是一朵一朵,有的花完全開放了,有的是花骨朵……讓幼兒在美的享受中,產生創(chuàng)作的欲望。圖片的欣賞使得幼兒產生了心靈上的共鳴,使幼兒在美的氛圍中,受到美的熏陶,繼而將創(chuàng)作的熱情投放在繪畫活動中,一舉數(shù)得。
3.回歸生活——實物展示法。小班幼兒的繪畫內容大多以單一線條、簡單圖形和塊面涂色為主,他們缺乏對生活的觀察,也難以將生活聯(lián)系到繪畫中。如在美術教學活動《理發(fā)師》中,小班幼兒對理發(fā)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是對理發(fā)工具的了解度還遠遠不夠。因此教師準備了各種理發(fā)工具的實物,供幼兒觀察參考,使幼兒在繪畫時有了一定的借鑒。在對理發(fā)工具進行了直接的觀察接觸后,幼兒的繪畫不再是漫無目的的涂鴉,而是可以將簡單的線條進行組合,變成一幅幅稚嫩的作品。
對于小班幼兒而言,看似簡單的繪畫內容常常蘊含著全新的方法。于是,我讓幼兒通過“語言”來強化“方法”的運用,比起單一的言語說教更具有說服力。
1.兒歌語言助握筆。小班幼兒的小肌肉群發(fā)育遲于大肌肉群,手的精細動作發(fā)展差,正確的握筆姿勢是初學繪畫尤為重要的前提。往往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會苦口婆心地強調: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夾住蠟筆,再用無名指抵住??墒沁^于直接的方法不僅讓幼兒一頭霧水,還會形成“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惡性循環(huán)。在涂色活動《涂色燈籠》中,教師以兒歌引導:我有一個尖腦袋,小小的嘴巴長身體,小朋友們想抱我,先將我藏在手心里,讓我的腦袋露出來,讓我的小嘴和紙親一親。用短小又簡明的兒歌突出握筆方法,有趣而有法可照。
2.節(jié)奏語言明方法。版畫這一新穎的作畫形式和排筆這一特別的作畫材料,讓小班幼兒們產生了濃厚的好奇心。為了區(qū)分與其他作畫方法的不同,在示范中,教師用簡短又清晰的語言引導:版畫刻板要用力,劃劃劃出細線條,刻刻刻出粗細條,扎扎扎出小洞洞,版畫刻板要用力。再加以有節(jié)奏地念誦,著重突出重疊詞,有勁而有法可循。
3.情境語言添樂趣。針對幼兒接受能力有限的情況,教師將煩瑣的作畫要求摒棄,用富有游戲性的情境語言使繪畫活動趣味盎然。如在美術教學活動《一枝獨秀》中,教師把作畫步驟壓縮于兒歌之中,把兒歌融于作畫之中,在朗朗上口的兒歌之下誘發(fā)幼兒作畫的興趣。在畫桃樹枝時這樣引導:小小畫筆跳呀跳,跳進顏料洗個澡。全身洗完跳出來,坐著滑梯向下滑,轉個方向繼續(xù)滑。伸伸臂,向左伸,向右伸;踢踢腿,向左踢,向右踢;彎彎腰,彎彎腰,桃枝桃枝畫好了。借“滑滑梯”為源材,有味而有法可依。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孩子。面對能力發(fā)展各異的幼兒,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逐步幫助幼兒提升繪畫能力,縮小差距。
1.適當肯定,給予幼兒創(chuàng)作的勇氣。小班幼兒處在以涂鴉期為主并逐步向象征期過渡的階段,幼兒的技能技巧略顯生疏。這時,教師不能責罵幼兒,而應該詢問幼兒的創(chuàng)作意圖,順著幼兒的思路積極地鼓勵幼兒,給幼兒足夠的信任。如在美術活動《理發(fā)師》中,幼兒將理發(fā)工具的特征進行抽象的表示,教師應及時地肯定,一方面肯定幼兒大膽作畫的意圖,另一方面肯定幼兒富有創(chuàng)意的表現(xiàn),使幼兒在正面的鼓勵下,漸入繪畫佳境。
2.適當點撥,給予幼兒創(chuàng)作的熱情。陳鶴琴曾說過:積極的暗示勝于消極的命令。每個幼兒的發(fā)展水平都是有差異的,當面對能力較強的幼兒出現(xiàn)繪畫問題時,教師應該找準突破口,結合幼兒已有圖像,引導幼兒用“添一添、變一變”的方法進行畫面的改造,“看,添上一筆,變成什么了?”“這里變一變,說不定就會很神奇哦”……通過這樣的點撥,讓幼兒有一種撥開云霧見晴天之感。一個班幼兒的發(fā)展水平一般呈橄欖形,而在其中占據(jù)重要比例的絕大多數(shù)中等孩子,被稱之為“灰色兒童”。他們的作品沒有“劣等”幼兒的“不知所云”,也沒有“優(yōu)秀”幼兒的“奇思妙想”,他們對自己的作品往往淡然處之,教師應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
3.適當幫助,給予幼兒創(chuàng)作的自信。當能力較弱的幼兒面對畫紙不知如何下筆或者畫不下去時,教師應放低對幼兒的要求。如在美術活動《一枝獨秀》中,只畫了一筆便抓耳撓腮地開始作冥思苦想狀,于是教師進行引導:你見過什么樣的樹枝?彎彎的還是直直的?扶著幼兒握著筆的手進行外輪廓的建構,在幼兒體驗到繪畫的成功后,教師開始放手,讓幼兒自主進行臨摹。這一點點的幫助與降低的一點點的要求,其實對于幼兒來說卻是邁向繪畫的重要一步。
兒童畫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孕育著智慧的種子,當有了陽光雨露的滋養(yǎng),就能顯示其無窮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教師應挖掘幼兒獨特的個性,科學地優(yōu)化美術教學方法,使幼兒美術潛能的種子在教育的潤澤下得以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