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
(皖南醫(yī)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拓展訓練與團體心理輔導的對比研究
黃龍
(皖南醫(yī)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從拓展訓練和團體心理輔導的起源、發(fā)展、理論基礎以及活動形式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探討拓展訓練和團體心理輔導之間的異同點。結論:拓展訓練和團體心理輔導都是以游戲為載體,通過自我體驗和個體間的互動,引導學生自我成長。拓展訓練注重團體性和教育性,團體心理輔導注重個體性和治療性。
拓展訓練;團體心理輔導;比較研究;異同點
團體心理輔導是咨詢中心、學校等機構常采用的心理輔導形式,而拓展訓練最先在培訓公司中流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學者將拓展訓練引入到團體咨詢中來。實踐證明,兩者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作用,既有相似之處,又有較多差異,而部分培訓師則更兼有拓展訓練培訓師和心理咨詢師的雙重角色,而學術界對拓展訓練和團體心理輔導的對比研究尚待進一步深入,導致拓展訓練與團體心理咨詢容易混為一談,不利于二者的長久發(fā)展,也影響到心理輔導的預期效果。因此,對拓展訓練和團體心理輔導的對比研究,有助于進一步深入了解兩者的概念、特點和本質,為兩者的融合提供可行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拓展訓練是借助于精心設計的特殊情景,以戶外活動的形式讓參與者進行體驗,從中感悟活動中所蘊含的理念,通過反思獲得知識,改變行為,實現(xiàn)趨向性目標的一種教育模式[1]。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輔導形式,它是通過團體內的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和體驗,認識自我、探索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以促進良好的適應與發(fā)展的助人過程[2]。
從概念上看,拓展訓練是一種教育模式,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心理輔導方式,教育是以知識為工具教會他人思考的過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擁有的創(chuàng)造更高的社會財富,實現(xiàn)自我價值。心理輔導是指心理輔導者與受輔導者之間建立一種具有咨詢功能的融洽關系,以幫助來訪者正確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進而欣賞自己,并克服成長中的障礙,改變自己的不良意識和傾向,充分發(fā)揮個人潛能,邁向自我現(xiàn)實的過程。
拓展訓練(Outward-Bound),起源于二戰(zhàn)期間的英國,當時大西洋商務船隊屢遭德國人襲擊,許多缺乏經驗的年輕海員葬身海底,事件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教育學家哈恩認為教育的本質是生存的品質:富有進取心、好奇心、永不言敗的精神,尤其是同情心。他發(fā)現(xiàn)當時的學校不能充分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隨后哈恩等人創(chuàng)辦了“阿伯德威海上學?!保贫艘惶着嘤柗桨?,為學生提供自我挑戰(zhàn)、突破和冒險的機會,如溪流、攀巖、野外生存等,以培養(yǎng)學生團隊精神和生存能力[3],哈恩也被稱為體驗學習之父。最初,拓展訓練服務于對軍人身心素質的培養(yǎng)。由于拓展訓練具有完善員工心理素質、激發(fā)潛力的作用,因此拓展訓練成為一種新型的素質教育方式。目前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都建有拓展訓練培訓機構,培訓學校及機構總數(shù)已達到10 000所。在歐美國家,許多學校都開設了拓展訓練課程,美國的大學就開設拓展訓練課程,包括高空科目,如空中斷橋、空中云梯、獨木橋和空中單杠等,地面項目有信任背摔、盲人方陣和攀巖等[4];日本許多中小學都開設了類似的戶外拓展[5]。1995年引入中國并命名為“拓展訓練”,2002年由北京大學首開先河,首次將拓展訓練引入到大學教程中,命名為“綜合素質拓展訓練”[6]。隨后各大高校均以不同形式將拓展訓練引入高校,其中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預手段是一種重要引入方式。
波士頓的內科醫(yī)生,被尊為現(xiàn)代團體治療之父的普拉特(Joseph Hershey Pratt),于1905年著手治療許多肺結核晚期來訪者,在認識到心理健康與肺結核生理病程間的關系后,他把治療工作轉變?yōu)橐匀藶橹行?,設計一個心理治療方案,這是團體心理輔導的雛形。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有更多的精神科醫(yī)生開始嘗試使用團體輔導,例如莫雷諾(Moreno)最早使用“團體治療”這一名詞。團體治療的使用隨著二戰(zhàn)而急劇升溫,在戰(zhàn)爭中有很多的軍人出現(xiàn)心理問題,而從事心理治療方面的戰(zhàn)地工作人員過少,個體治療變得難以實行,而團體心理輔導更加經濟實用,得以廣泛使用。此后團體心理輔導得到高速發(fā)展,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團體心理輔導在上世紀90年代傳入國內,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其進行了本土化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身心靈全人健康輔導模式。
拓展訓練的本質是體驗式學習,由庫伯(David kob)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體驗式學習理論,體驗式學習認為有效的學習應從體驗開始,進而發(fā)表看法,然后進行反思,再總結形成理論,最后將理論應用于實踐[7]。
團體心理輔導的理論基礎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團體動力學,團體心理輔導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個體間的互動來實現(xiàn)治療的目標,而不是靠指導,團體間的互動能夠為患者燃起康復的希望,產生自我成長的動力[8]。
拓展訓練與團體心理輔導均重視個體體驗和人際間的互動,通過游戲為載體,在個體間的互動后,完成活動目標,獲得經驗和方法,最終達到自我實現(xiàn)和自我成長。兩者蘊含著共同的理論基礎,包括團體動力學、經驗理論和人本主義理論等教育學習理論。與拓展訓練相比,團體心理輔導理論發(fā)展更加完善,具有系統(tǒng)性和專業(yè)性,拓展訓練理論起步較晚,發(fā)展較為緩慢,尚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拓展訓練多用于企事業(yè)單位對員工的培訓,以達成企業(yè)團隊目標為目的,如提升團隊凝聚力、新人融入、溝通與協(xié)作、提升士氣和戰(zhàn)斗力等[9];近年來,開始用于學校和咨詢中心進行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和心理健康的干預,在幫助實現(xiàn)團隊目標的同時解決個人成長問題,具有健身、健心、娛樂、教育、治療等功能[10]。團體心理輔導是幫助每個團體成員解決各自的問題,發(fā)展各自的心理需要,具有教育、發(fā)展、預防和治療四大功能[11]。拓展訓練最初用于軀體方面的鍛煉,隨后逐漸發(fā)展到心理方面的培養(yǎng);而團體心理輔導最初用于心理治療,逐漸發(fā)展到對心理的教育、預防和發(fā)展方面。兩者現(xiàn)階段已在心理教育、發(fā)展和治療上形成了交集。
5.1 成員組成
拓展訓練的成員組成包括2種方式:一種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存在的一個團體,如班級、社團、企業(yè)部門員工等,此類人員在團體之間配合更加默契,成員能夠迅速的融入團隊,在培訓中以團體總目標為首要目標,成員個人目標次之;另一種是為了達到個體素質培養(yǎng)的培訓目標而組建的陌生團隊,以達到培養(yǎng)個體素質的效果。團體心理輔導的成員一般都是通過公開招募和甄選,成員之間比較陌生,通過一兩次課程后,成員才能融入團隊,成員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決定著團體輔導的效果。團體心理輔導中的團體僅存在于活動中,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存在,在活動中以成員目標為首要目標;團體為成員發(fā)展服務。
5.2 成員結構
在拓展訓練中,成員的組成稱為團隊,一次拓展訓練活動可以由多個團隊同時進行,每個團隊20人左右,活動目標是通過團隊共同努力去完成,活動中強調團隊的力量和集體意識,運用團體的力量來幫助成員完成超越個體能力范圍外的任務。而團體心理輔導中成員的組成稱為團體,一般為20人以內,容量太大難以操作,團體心理輔導雖然是一個團體,但是并沒有一個共同的一致目標,每個人的目標可能都有所不同。
5.3 活動流程
拓展訓練和團體心理輔導都是以游戲為主要形式的團體活動,都強調個體的體驗,以挑戰(zhàn)心理極限為目標,兩者對參與者的心理均產生影響,活動一般都由一名或幾名帶領者引導進行。但拓展訓練往往在游戲結束后會進行分享總結,帶領者會給出數(shù)個問題供參與者思考和分享,參與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對問題的看法,隨后帶領者會給出總結和評價,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介紹正確的行為方式,對參與者進行指導,告訴參與者應該怎么做、應該如何去做以及為什么這樣做。而團體心理輔導中的帶領者扮演著陪伴者的角色,他們耐心地接納參與者,推動參與者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進行自我調整,帶領者在團體心理輔導中不傳遞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5.4 時間安排
拓展訓練具有豐富的形式,包括為期數(shù)天的長課程、1~2 h的短課程等。而團體心理輔導一般都采用每周1~2次,每次1~2 h,連續(xù)幾周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整個課程往往是同一個主題,具有延續(xù)性。而拓展訓練整個課程一般由多個主題組成,每次活動是對不同主題的探討,具有側重點、層次性和整體性。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拓展訓練是團體心理輔導的表親,拓展訓練是戶外體驗式教育模式,強調團體挑戰(zhàn)和目標,團體心理輔導是一種咨詢和治療方式,更加注重個體目標的實現(xiàn)。在內容方面,兩者都是以游戲為主要載體,通過個人體驗以及成員間的互動,相互影響產生教育效果。拓展訓練和團體心理輔導有不同的定義和起源,在組織方式和模式方面有相似之處,在活動目標上互有交集,這些異同點為兩者的整合提供了可行性的依據(jù)。團體心理輔導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更加系統(tǒng)化和專業(yè)化,而拓展訓練的理論較為薄弱,屬于初級階段,但拓展訓練項目內容具有更強的沖擊力和吸引力。在活動中,我們可以應用團體心理輔導的基本模式和專業(yè)方法,如學員的招募,活動中的輔導方法等,活動內容替換成拓展訓練中體驗性和沖擊力更強的拓展項目,項目具有教育、治療、健身和娛樂等功能,從而更有效地對參與者身心健康進行干預和輔導,達到促進參與者身心健康成長的目的。
[1]樊富珉.團體心理輔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錢永?。卣褂柧歔M].北京: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12.
[3]教育部辦公廳.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EB/OL].(2011-06-24).http://www.edu.cn/zong.he_79 3/20110624/t20110624_639542_1.shtm.
[4] 雎密太,張建新.大學生心理障礙干預模式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5(3):639-642.
[5] 鄒芙蓉,劉金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發(fā)展[J].精神醫(yī)學雜,2007(2):122-124.
[6] 王濤.對北京市拓展訓練發(fā)展歷程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
[7]李文君.體驗式學習理論研究綜述[J].教育觀察,2012(4):83-89.
[8]張雪琴.精神創(chuàng)傷理論及其團體治療方案[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12):1113-1114.
[9]徐海英.團體心理輔導在班集體建設中的應用研究[J].經濟師,2012(10):85+87.
[10]李清紅,姚萍,陳立.團體心理咨詢在護士減壓訓練中的應用與研究[J].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2012(12):1139-1140.
[11]張宇,高繼祥.團體心理輔導和拓展訓練的比較研究[J].體育科技,2013(1):66-67+93.
AComparative Study of Outward Bound Training and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HUANG Long
(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Anhui 241000,China)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mmonness and difference between outdoor bound and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from the origin,development,theoretical basis and the form of activity.It can be viewed that both outdoor bound and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hich based on games can guide students'self-improvement.Outward bound training focus on group and education,group counseling focus on individuality and therapeutic.
outward bound training;group counseling;comparative study;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G448
A
1673-1891(2016)04-0133-03
10.16104/j.issn.1673-1891.2016.04.035
2016-08-28
2016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SK2016A096);2015年度安徽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開放基金資助項目(SJD201507)。
黃龍(1989—),男,安徽潛山人,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