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閩清白樟中學 陳秀清
歷史微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福建省閩清白樟中學陳秀清
歷史作為一門初中必修學科,就歷史在記錄人類歷史發(fā)展上做出的重要貢獻來看,青少年應該加強對歷史的學習,增加對歷史的熟悉度。本文在深刻把握初中歷史引入微故事意義的基礎上,分析了初中歷史微故事應該如何選取,并具體實踐應用在初中歷史課堂上,研究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歷史微故事,在提高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方面的作用。
初中歷史教學微故事運用課堂實踐
歷史是初中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學科組成部分,學好歷史不僅僅是青少年學習中必須完成的學科任務。歷史作為社會進程中的一面鏡子,學好歷史牢記民族發(fā)展史也是青少年必須完成的使命。但必須承認的是,歷史教學相對而言較其他學科略顯枯燥,歷史課堂上老師照本宣科,學生掌握的不是歷史事實,得到的更多是歷史教科書上所謂的意義、人物評價、事件影響等等。歷史的教條主義讓很多學生望而卻步,無法對歷史產生興趣,大多死記硬背了事。尤其是對于初中歷史課堂來說,接受群體是心智尚未發(fā)育成熟的青少年,他們對故事的需求還停留在孩童時期。教師在課堂上引入微故事進行教學,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另一方面來說歷史微故事對于歷史的內容具體化也有很大作用。初中歷史教學中引入微故事的教學方法實現(xiàn)了課堂的新改革。
簡單來講,歷史微故事也就是高度精練的歷史小故事。故事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形式,它的使命是做到是對歷史事件的完整描述。接著著眼于“微”字,這又有別于歷史小故事。這種形式的故事一定要簡短,中心主旨一定要明確精練。因此在初中歷史上引入的歷史微故事是篇幅短小精悍的,但內容上高度還原口述型小故事。歷史微故事的選擇首先一定要緊扣主題,雖然歷史微故事能開拓學生視野,但是在歷史課堂上講述無關緊要的歷史微故事是沒有意義的。
歷史微故事的事件選取上,也是值得考量的,什么樣的故事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提高對歷史的認知呢?
1.科學性。
上面提及歷史微故事的真正內涵時,個人認為歷史微故事是建立在高度還原歷史事實基礎上的。歷史作為一門對過去一切真實記錄的學科,除了惡意、有預謀歪曲歷史的學術者外,歷史微故事一定是得到學術界一致認可的,能正確反映歷史客觀事實的小故事。因此它要求教師必須有歷史意識,取材可靠真實的歷史內容。歷史微故事從性質上來講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因此他表述的歷史概念一定要正確明確,論述清晰。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是傳統(tǒng)、財富,一個尊重歷史真相的民族怎么可能會消亡呢?教師在遵循此項原則時,也灌輸給學生“以史為鑒,指導未來”的嚴謹治學的誠懇態(tài)度。
2.趣味性。
歷史課堂中引入歷史微故事的課堂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要激發(fā)出學生對歷史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歷史微故事的選擇在遵循歷史真相的原則外,還應該具備趣味性。內容新穎,情節(jié)絲絲入扣,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的效果最好。故事內容最好是學生不知道的,這樣才能激起他們的興趣,認真聽教師講述全部內容。《史記》作為“史家之絕唱”,討論其歷史貢獻時,教師可以從其作者司馬遷切入主題,談談司馬遷個人事跡,來側面了解《史記》這本書的歷史意義及其深遠影響。歷史課堂引入歷史微故事在有利于學生通曉歷史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3.代表性。
雖然在課堂上講述的歷史微故事篇幅相當短,但是對歷史教學的作用卻很大,因此故事的選擇一定要避免隨意性。課堂時間對學生來說是十分短暫珍貴的,每個歷史微故事花費的時間都應該是值得的。因此,選取的歷史故事一定要具有代表性,要求服務于課堂知識的學習,對理解知識點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起到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思維能力的作用。
4.批判性。
過去與現(xiàn)在的聯(lián)系千絲萬縷,時間的滾輪把現(xiàn)在變成了歷史。歷史是鏡子,也是旗幟。李世民曾經說過:把歷史當參照物,能知曉興衰。歷史課程的教學,絕不是教授歷史進程這樣簡單。真正的歷史教學,是從歷史事件中簡練出對人生的理解,從歷史人物形象中找到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因此歷史故事要選取帶有批判價值的內容。從多個層面來了解歷史,幫助學生形成批判思維,知曉歷史事件的歷史意義以及歷史影響。
5.高效性。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課堂中引入歷史微故事是構建高校歷史課堂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一定要嚴格控制講述歷史微故事的總體時間。耗時過短,故事內容不豐富也不精彩,學生沒有興趣;耗時太多,則耽誤歷史課堂主內容的學習,當然也就達不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
1.開篇預熱。
教師根據(jù)課堂將要學習的課程知識,巧妙設置該堂課的課前歷史微故事,達到預熱知識點的作用。在講述新課的時候,尤其是歷史課程,平鋪直敘的方式雖然直切主題要害,但是很容易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一個精彩的課前歷史故事,在自然而然引入新課程的同時,喚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思考。例如講到唐代時,唐玄宗這個人物極具批判性。玄宗年代最初的“開元盛世”與“安史之亂”的最后結尾形成強烈碰撞,此時引入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故事十分合適。
2.結尾啟發(fā)。
跟上一點相反,也可以在歷史課堂接近結束時,引入歷史微故事,同樣達到更好學習歷史的目的。此類歷史故事的選擇分為兩種,一種是承前,承前意味著講述的歷史故事能總結該堂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歷史故事加強了學生對該堂課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有一種故事最好具有懸念,在課堂結束之時講述一個歷史故事,啟發(fā)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思考和探究,加強學生思維能力,此為啟后。例如,美國歷史中南北戰(zhàn)爭是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件,它標志著黑人奴隸的解放。作為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林肯,教師可以針對他進行拓展,簡述林肯總統(tǒng)的人物事跡,加強歷史事件記憶的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3.層層設疑。
此類歷史故事的用法要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層層深入,正確引導教學,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層層設疑的故事講述比較復雜,一個好的歷史故事的選取,是操作此類教學內容的前提,在具體情況下具體對待。層層設疑故事的設置,對在整個課堂中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渴求度非常有效。
4.模擬情境。
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對于學習身份的青少年來說,只能算是旁觀者。歷史角度無法確切,歷史情感也不能感同身受。歷史內容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的,想要學好歷史就必須理解和消化歷史知識點。對于某些知識點的學習,教師可以引用歷史故事情境模擬化,來加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角色扮演,分組演繹微故事是最有效模擬情境還原歷史的方法,裂解歷史的同時,又活躍了課堂氣氛。例如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教師任命各個階層,讓學生來扮演其中的角色,以歷史故事為劇本,加強學生對封建君主制度的理解,達到更好地學習歷史的目的。
5.歷史史事具體化。
歷史學科所涉及的知識十分復雜,歷史與其他自然學科也有很大關聯(lián),因此初中學生學習理解歷史知識確實有一定困難。此時通過引入歷史微故事,使抽象的歷史事實具體化,加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與掌握。如初中歷史講述的世界史部分內容,學生對于美國等國家的國情和社情都沒有很了解,這時候引入微故事十分適合。二十世紀美國爆發(fā)的經濟危機,經濟出現(xiàn)大蕭條,青少年沒有經歷過,理解起來確實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以通過文學中涉及的歷史,講述經濟危機對美國造成的破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當時的美國失業(yè)嚴重,購買力降低,從而理解歷史,加強對歷史的記憶,達到學習初中歷史的目的。
總而言之,歷史微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優(yōu)勢非常大,這種歷史課堂的改革,符合目前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特點,適應歷史教材編寫的方式,在教育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順應時代需要,歷史故事在課堂教學中的引用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興致,提高了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各方面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1]張來鳳.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1
[2]郝緒兵.美國中學歷史課堂史料教學的特點及啟示[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 2012(Z1)
[3]宋芳.理性引領策略,智慧點燃課堂——讀《智慧課堂:史料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J].考試周刊.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