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 王翠霞
從2016高考作文看語文自我的回歸
□陳妍 王翠霞
2016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在命題形式上從思辨類新材料轉向漫畫類材料,在價值導向上在關注任務驅動的同時轉向關注語文自我。全國Ⅱ卷則從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渠道入手推動學生反思學習過程。我們要明確新作文命題轉向的三個維度,即內省學習的過程、衡量學業(yè)的標尺和規(guī)劃生涯的設計。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要找尋回歸語文自我的三條路徑,即學生的學業(yè)認知、情感交流及其自控調節(jié)。
2016高考作文;回歸;語文自我
全國Ⅰ卷一直以來的思辨類新材料作文今年回歸到漫畫類材料作文。在讀圖時代的今天,“圖文型”作文成為新材料作文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形式,我們要善于把握漫畫與歷史或現實的種種聯(lián)系,挖掘漫畫題材的弦外之音。審題立意時,要看清這幅漫畫包含的橫縱兩個對比軸。橫向對比軸是共時性的:考了滿分的孩子被親吻,不及格的孩子被掌嘴;縱向對比軸是歷時性的:考過滿分的孩子下次可能失手被掌嘴,考過不及格的孩子下次可能進步被親吻。無疑,漫畫中兩個孩子前后受到的不同待遇給我們的啟示是批判性的,無論是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還是在孩子的成長獎懲上,或是其對自身學業(yè)的評價標準上。因此,難免會有考生寫成吐槽父母甚至批判父母的戰(zhàn)斗“檄文”。想要在立意與表述上占得優(yōu)勢,就要把橫縱軸放在一起整體思考,進行抽象而宏觀的比較,從而體現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辯證思維能力以及邏輯表述能力。
漫畫整體體現出了兩種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在獲得不同分數時所受到的待遇和自我的內心感受。該題極大程度地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有話可說,有感可發(fā),明確指向對學生學業(yè)成績的評價,其中蘊含了來自父母、老師、社會各個層面的行為反饋。題目的根本要旨,則著重回歸到學生對自己語文“本我”的思考,和全國Ⅱ卷讓學生在“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渠道:課堂有效學習、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三個方面”做出任務驅動相照應。而“所謂語文學業(yè)自我就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對自己語文學業(yè)各方面比較穩(wěn)定的認識、體驗和評價,具體包括語文學習能力、語文學習成就、語文學習情感和語文學習行為等方面?!盵1]讓學生關注自身的學業(yè)生活,反思自己的學業(yè)過程,正是2016年作文新命題的設計理念和核心價值。
(一)回歸學生的“自在生活”
新課標作文,一直是全國作文考試的風向標,以實際的生活案例為基礎,貼近學生的生活,考察學生的思辨能力。這種貼近生活、接地氣的、圖文并茂的命題形式必然更容易使學生聯(lián)系生活。而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學習為主要活動,有研究指出,“學業(yè)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呈顯著相關”。[2]通過作文反思自我,不僅可以在考場上緩解考試焦慮,還能讓學生享受高考過程,保持平穩(wěn)和諧的考試心態(tài),進而引導積極自主的人生態(tài)度,讓學生發(fā)現自己的學習生活其實是一個自在而意義深遠的價值世界。
(二)衡量學生的“內在尺度”
在社會化的大環(huán)境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眼中獨特的世界,他們會接觸各類媒體、傳播網絡,接觸各類不同品性、生活方式的其他人,從而形成自己對外在世界的獨到看法和穩(wěn)定的內在觀念。外在世界不論積極與否,都會經滲透而影響到學生對學業(yè)、自我、人生價值目標的態(tài)度,左右他在成長道路上的方方面面??忌奈恼驴梢苑答伋霎斚轮袑W生自我衡量的“內在尺度”,通過寫作呈現“學習化評估”,“將學生的自我評估‘嵌入’寫作的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習和評估充分交融,不分彼此?!盵3]就教師而言,作文中呈現的信息成為今后改進課程與作文命題的依據;就學生而言,這些信息是對自身潛意識的挖掘,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檢測自己的學習狀態(tài),明確下一階段的人生方向。
(三)驅動學生的“自覺設計”
學生在處理考試成績與語文自我的關系時,認為先前的學業(yè)自我概念影響隨后的學業(yè)成績,“因為學業(yè)自我概念具有動機性質,所以學業(yè)自我概念的改變將引起學業(yè)成績的改變?!盵4]因此,不論是學生自身還是教育者應將如何提高學業(yè)自我概念、設計學業(yè)路線作為提高學業(yè)成績的手段,而非單純的責罰與獎賞。作文時可根據個人能力的不同,正確地衡量自己并辯證分析。優(yōu)秀者對自己的要求高,希望能夠盡善盡美;合格者對自己的要求不高,但是依舊希望能夠達到自己的目標。無論你是否能夠在某個行業(yè)中獨占鰲頭,都需要有一個自己的目標,明確自己的層次,努力達成自己的目標。對待自己的學習生涯,可寫對自己的要求,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展望未來。
(一)學業(yè)認知的回路
“論文式評價法”是學業(yè)自我評價的一種,論文式測驗就是提出一個主題,被試以寫文章的形式作出答案。這種方法應用在學業(yè)自我評價中,學生就有思考的機會。他們根據問題的要求,可以自由地把自己對學習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這樣,評價者可以從多個方面得到學生的學業(yè)自我概念的信息,如學生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學習的,最后判定學生的學業(yè)自我概念。十二年的語文學習經歷,很多人沒有真正深入地反思過自己的語文學習。考生在面對這道作文時,要關注自身的學習生活、關注語文學科本身,思考自己的學業(yè)成績以及周圍人的評價態(tài)度,思考自我核心素養(yǎng)的來源。針對學生學習壓力不斷增大、家長和個人的對自己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的現實,該題警醒家長和學生個人,只要能夠按照自己的層次、按照自己的能力不斷地進步,不斷地學習努力,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就是一個成功的人。這也體現出了命題人對考生的愛護,重視對考生心態(tài)的引導。
(二)情感交流的回路
目前許多學者的調查結果都顯示,當前學生的學業(yè)壓力非常大,許多學生對學習活動不是向往,而是厭倦和懼怕。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教師或父母對學生的學業(yè)要求過高、過嚴,抱有太高的期望值,而往往沒有考慮學生的本身的情況,特別是他們對自己學業(yè)的要求是否與教師、父母認定的要求相同。該作文命題從內容上講,突出“激勵賞識,關愛孩子”的熱點,帶有鮮明的時代色彩,要求父母在教養(yǎng)方式上,應樹立一個評定成績與賞罰的“權威”,因為“權威型方式有利于子女追求掌握目標,有利于他們學業(yè)自我概念的發(fā)展,對其學業(yè)成就產生促進作用;專制型和放任型方式都不利于子女掌握目標的形成,且不利于學業(yè)成就的進步。”[5]
(三)調節(jié)自控的回路
全國Ⅰ卷的漫畫可以被解讀為 “評價標準的相對性”。從馬什以學業(yè)成績與學業(yè)自我概念之間的關系為基礎提出的“I/E參照模型”來分析,在外部比較過程中,學生把自己的語文成績同周圍同學進行比較,55分本來可能很好,但有了身邊100分的比照,55分就不會得到認可;在內部比較過程中,學生會把自己的前后語文成績加以比較,61分本來不怎么樣,但有了前面55分作為基礎,61分就可以接受;98分相對身邊61分很好,可是有了前面100分做基礎,98分就不可原諒。這是一個非常縝密的評價系統(tǒng),每一項評價都是在前后左右的參照系中才能做出。如果我們特別在意來自外界的好評與認可的話,就要同時滿足很多參照系才行,結果可能就會喪失自我;同時,僅僅根據一個參照系,就輕易否定或肯定別人,這也未必是客觀、真實的。此外,在今年全國Ⅱ卷中,同樣突出了學生的學業(yè)反思與主體呈現。如果說2015年的試題指向是社會生活,關注法規(guī)與情感,今年題目的指向就是要讓學生要關注自身、關注語文學科本身的學習反思。這種真正具有濃郁的語文味的題目,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及其作用,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語文學習實際,思考自我建構的途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深化考試內容和形式改革,著重考查綜合素質和能力?!盵6]因此,相對自足的理性思考、有所創(chuàng)新的綜合過程是應對高考新作文的思維路徑,“學生內隱理性思維過程一般是:思考問題—表達個人見解—比較辨析(含實證)—概括和提升?!盵7]今年高考作文,不僅讓考生獲得了思維邏輯能力的訓練,還體驗了反思自我、監(jiān)控自我、調節(jié)自我的過程,進而引發(fā)了對學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深刻思考。總之,一個推崇思想,彰顯自我,回歸價值的作文命題時代已經到來,那種單一再現、客觀描述、立意局限的命題時代已漸行漸遠,考生與生俱來的“自由”與“自主”得以呈現,規(guī)劃生涯的“自測”與“自控”得以實施,調節(jié)心態(tài)的“完美”與“缺憾”得到正視。學生回歸語文“本我”、 找到自身的學業(yè)價值、考慮自己“語文素養(yǎng)”的來源,這是開拓學生作文思維空間的應然路徑,貼近了新課改實際,具有非常強勁的導向作用。
[1]李磊:《中學生語文學業(yè)自我及其與語文成績的關系研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第14頁。
[2]井衛(wèi)英:《高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與自我概念的關系》,《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
[3]曾文婕、黃甫全:《學本評估:緣起、觀點與應用》,《課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6期。
[4]郭成、何曉燕、張大均:《學業(yè)自我概念極其與學業(yè)成績關系的研究述評》,《心理科學》2006年第1期。
[5]方平、熊端琴、郭春彥:《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學業(yè)成就影響的研究》,《心理科學》2003年第1期。
[6]教育規(guī)劃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文件匯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115頁。
[7]潘涌、鄒成:《高考作文改革趨勢與教師教學策略》,《教育科學研究》2016年第5期。
(作者單位: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淮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責編 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