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瑞安市虹橋路小學 潘權威
1+1生本課堂,為學生好學而設計
——“基于學習內容和方式變革”的實踐研究
□浙江省瑞安市虹橋路小學潘權威
“享受天縱”:教育者站在孩子的旁邊,為他們的好學而設計——依靠學生自己學,最大限度地依托大自然所賜予給他們的稟賦來為他們服務。這是郭思樂教授對“生本教育”的本質詮釋。兩年來,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引下,隨著我?!?+1生本課堂”實踐研究不斷深入,我們越發(fā)覺得生本課堂是真正在關注兒童生命,激發(fā)學習自覺的教育。
這項立足于課堂變革的實踐研究,旨在重構教材改變學習內容,落實學科學習核心目標;憑借“導索卡”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設計學科主題實踐活動,把學習與學生的心靈和生活接壤;努力體現(xiàn)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最大限度地保護兒童學習的天性,讓“1+1生本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喜歡學習、真實學習、個性化學習。
虹橋路小學是浙江省首批創(chuàng)新實驗校,曾經(jīng)做過很多的省級課題、校本教研、課程開發(fā)、現(xiàn)代教育技術運用等,每屆班子都帶領科研團隊付諸辛勞與智慧,科研碩果累累,成就了學校的輝煌,引領著學校品質發(fā)展。但讓我們切實體會到改革氣息的是1999年全校推開的創(chuàng)新課堂模式的研究,當時要求每位老師必須每堂課讓學生質疑、實踐、思考、創(chuàng)新,然后一課一得進行總結,最后學校摸索出一套“問——做——思——創(chuàng)”課堂教學模式,科研成果獲得省創(chuàng)新成果一等獎,為學校樹立了創(chuàng)新教育的品牌。雖然當時每位老師都做得焦頭爛額,非常辛苦,但是不得不承認,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課堂變革對學校的影響是意義深遠的,幾乎形成一所學校獨具特色的課堂文化。
這種課堂文化始終支撐著虹小老師科研的理性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讓虹小老師的科研站位更高瞻,定位更精準。2011年11月,當學校重新確立科研方向時,虹小的科研團隊就鎖定了“課堂變革”。當時走訪了省教科院院長方展畫,我們的科研思路與方院長的想法不謀而合。他說:“教育改革的立足點永遠在課堂,你們必須在課堂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上做改變?!睙o獨有偶,當時學校全體教師學習了郭思樂教授“生本教育”系統(tǒng)理論和教育方法,引發(fā)了教師們的關注,在教學實踐中“生本教育”無意中成了教師們的理論自覺和課堂行為。于是,在“生本教育”與“課堂改革”尋找結合點成了我們課題實驗的切入口。為了使課題實驗更適應草根們的行動研究,我們又在“生本課堂”前加上定語:“1+1”,使課題研究切口再小一點,更接草根研究之地氣。于是,學校的《“1+1”生本課堂的實踐研究》規(guī)劃課題于2012年3月在省里立項。
課題研究之初,我們借助省教科院的力量對實驗班學生進行學情調查,從“學生在學校里的總體感受”、“學生對學習的感受”和“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三方面展開。結果顯示,學生對學習的感受方面,僅兩成左右(22.4%)的學生對學習很有興趣,大多數(shù)(75.0%)的學生對學習的感受一般,甚至有少數(shù)(2.6%)學生對學習沒什么興趣。在學習信心方面,有兩成左右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沒有信心或對自己的學習信心不明確,只有近兩成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很有信心。在學習主動性方面,大部分學生習慣于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授課方式,缺少積極參與課堂提問與討論的主動性。
這樣的調查結果表明,學生三方面的不足是以學習動機為核心,以學習興趣與學習信心為兩翼,相互影響。面對種種痼疾,如何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而學生卻可以多學是我們構建“生本課堂”核心目標指向。
國內如洋思、杜郎口、東廬等許多學校從“關注教”到“關注學”的導學案設計給我們帶來成功的啟示。他們的導學案避免了“滿堂灌”、“填鴨式”的無效勞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參與,以小組合作探究式的互動學習模式為訓練主線,使學生在多層多邊交往中自主學習,實現(xiàn)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導學案”的成功經(jīng)驗,對于我?!案母铿F(xiàn)有的教學方式,將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于是,我們的“1+1生本課堂”實踐研究便嘗試從設計“導學案”入手來實踐“以學定教”。
“導索卡”的設計與使用試圖想改變我?!皫熓谏堋钡慕虒W模式,讓課堂教學從“教師本位”逐漸轉向“學生本位”,有效處理“學”與“教”的關系,凸顯“學”的地位。具體說來,就是“以學定教,學教結合,以教促學”。
“導索卡”又不同于“導學案”,不同于普通的導學卡,更不同于前置性作業(yè)和常規(guī)預習。它著眼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跳出了原有“導學案”對“學習”的狹義理解,特別強調對“學習”的多視角詮釋,是連接教與學,連接“三維目標”,連接課內外學習,連接知識學習與生活實踐的橋梁,凸顯“導索”新意,體現(xiàn)了學生本位,是實現(xiàn)“以學定教”的有效載體。不同的教材可以設計不同類型的各有特色的“導索卡”,比如有的側重興趣激發(fā),有的側重資料拓展,有的側重教材模仿,有的側重動手思考,有的側重方法點撥,有的側重思維培養(yǎng)。具體分語文學科:學法卡、拓展卡、知能卡;數(shù)學學科:實踐卡、探索卡、模仿卡。“導索卡”導學,真正為學生好學而設計。
“1+1”,前一個“1”指先學后導的學導式教學部分,主要是指重組教材內容后的新授課教學,以達成教材教學目標為指向;后一個“1”指以動促學的活動式教學部分,主要是指以學科拓展活動為載體的主題教學,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和自信為指向。兩個“1”沒有清晰的分界,而是統(tǒng)一于整個教學活動過程。課堂不局限于40分鐘的教學時間,而是與課前教學準備(教材重組、導索卡設計、主題活動設計)、課后教學鞏固(作業(yè)設計、活動布置等)有機聯(lián)系。
如何實現(xiàn)“1+1>2”?在研究實踐中,我們要求教師轉換角色,和學生一起組建“學習共同體”,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討,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奇特的想法,暫緩批評,善于激勵。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能超越教材,積極地審視、科學地處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學資源,在激活學生思維方面大做文章、巧作文章。建立在學生認知水平、知識能力“最近發(fā)展區(qū)”上的“以學定教”課堂教學,把思考的權利、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表達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維過程的舞臺,讓他們在質疑問難和討論交流中獲取知識,提升能力。
無論對哪個學科來說,教材都是學習知識、發(fā)展能力的憑借,因此1+1生本課堂的前提就是要對前一個“1”的學習內容進行準確重構。重構教材時,我們的做法是,依據(jù)課程標準,去粗撿精刪繁求簡,精準提煉學科核心內容。教材濃縮后,運用“導索卡”引領課堂,以改變教師課堂教學組織策略,精減教學時間有效地落實前一個“1”,即學科核心內容。這樣就可以“變”出課時量用來以多元的方式進行后一個“1”——先引后玩的自主式主題活動?;顒右髮W生自主規(guī)劃,分組合作學習并交流展示成果。這樣,“1+1生本課堂”的整個建構過程,凸顯了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收獲,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課堂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讓后一個“1”與前一個“1”無縫對接,相輔相成,把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和心靈接壤,真正實現(xiàn)1+1>2。
通過設計調查問卷,將參加1+1實驗的兩個班級(樣本為50名學生)與未參加實驗的兩個班級(樣本為43)進行數(shù)據(jù)比較,發(fā)現(xiàn)實驗班學生中對學習“很有信心”的占52%,比對照組多了8.4%。而學習“沒有信心”和“學習信心不明確”則比對照組少了2.9%。這說明通過生本課堂改革,學生獲得了更多的學習自信。學生自信心增長的同時,興趣也在提升。數(shù)據(jù)顯示實驗班學生對做計算題很有興趣的占67%,對做計算題沒有興趣的僅占3%。課堂里,學生學習興趣濃郁,專注度、參與度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測顯示,實驗班學生學習主動性顯著增強,學習方式已發(fā)生比較大的變化,表現(xiàn)在習慣“教師講授的”從81.7%下降到55.3%,減少了26.4%。此外,認為教師“講得太多、自主活動太少的”從12.4%增加到33.7%,增加了21.3%。調查數(shù)據(jù)也顯示上課提問的比例在增加,“經(jīng)常提問的”學生,實驗組比對照組多12.4%;而“幾乎不提問的”的學生則比對照組少了9%。這意味著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自信心增強的同時,學生的問題意識也隨之提高。
信心來自實力,從學科素養(yǎng)和學業(yè)成績來看,實驗班學生的潛能的確得到了發(fā)揮,在課業(yè)負擔減輕的情況下,通過改變教學方式,學生提高了學習效益,拓展了認知視野,教學質量得到了提升。從語文、數(shù)學能力的書面測試來看,實驗班比對照班平均分高了8分,優(yōu)秀率高了20%。這說明隨著學習自信和學習興趣的增強,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得了到大幅度提升,實驗效果良好。
通過設計學生課外閱讀素養(yǎng)測試,從名言名句、課外書籍內容介紹、經(jīng)典閱讀教材內容概括、課外短文閱讀理解等方面對四年級學生的知識視野進行檢測。從測試結果來看,兩組學生存在較明顯差異,實驗組的學生課外閱讀知識面明顯較對照組廣,這說明實驗班學生課外閱讀的主動性與興趣較對照班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