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棟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如何做好高校共青團網絡宣傳工作
◆蘇棟
當前,新媒體的應用和影響無處不在,這對高校共青團網絡宣傳工作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本文結合實際,著重闡述了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共青團網絡宣傳工作的意義、內容和途徑。
新媒體;網絡宣傳
新媒體是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而言,主要指的是利用數(shù)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lián)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shù)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tài)和媒體形態(tài)。近幾年來,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和移動終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新媒體在人們特別是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已越來越大,占據(jù)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思想引領和輿論宣傳是高校共青團的核心工作之一。大學生作為思維最活躍、接受新鮮事物能力最強的一個社會群體。微博、微信、QQ等具有有交互性、即時性、海量性、共享性等特征的應用受到他們的青睞,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人不網、無處不網、無時不網成為大學生生活的真實寫照。誠然,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為傳播主流思想提供了形式多樣的載體,也為大學生擴大視野、獲取資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不可否認,大學生也受到了網絡衍生物如暴力、低俗、色情等不良信息的影響,甚至被網絡謠言所利用、蒙騙、傷害,導致社會交際能力弱化,性格冷漠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做好高校共青團網絡宣傳工作,既是破解共青團兩大戰(zhàn)略性課題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也是共青團服務大局、服務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迫切需要。
1.黨的方針政策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是黨的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的基礎和保障。共青團作為黨的得力助手,必須把黨的宗旨、黨的主張、黨的方針等及時傳達到大學生中,使他們及時了解、掌握黨的方針政策,把黨的精神和要求轉化為思想和行動自覺,從而沿著黨指引的的方向前進,按照黨的要求不斷成長、完善自我。
2.社會熱點問題
社會熱點問題是一定時期被廣大人民群眾廣泛關注的焦點性社會問題。如社會保障、反腐倡廉、房價調控、醫(yī)療改革、食品安全、環(huán)境污染、教育改革等,在高校的傳播以網絡新媒體為主。大學生作為“半社會型”的特殊群體,對于國內外每件大事都以不同的形式積極關注,積極參與。
高校共青團在網絡宣傳時對這些熱點問題既不能視而不見、避而不談,更不能放任不管、漠然處之,而是要系統(tǒng)收集和梳理學生比較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按照深刻透徹、有理有據(jù)、分析客觀的原則,一方面,要在校園媒體上設立探討專區(qū),鼓勵師生在線討論;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社會熱點問題的新聞評論,深化對社會熱點問題背景的解讀,幫助學生透徹理解社會熱點問題,增強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3.與大學生切實利益相關的各類信息
服務青年是高校共青團的重要職能之一。網絡宣傳不能只有正確的引導,還必須有貼心的服務,這樣才能吸引青年、凝聚青年。因此,網絡宣傳平臺要以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及時關注學生所需、所想,聚焦大學生學業(yè)、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素質提升等,及時收集發(fā)布例如招聘信息、考研信息、勤工助學崗位、獎學金評比等學生關注度高、需求欲強的信息,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關注度,擴大網絡宣傳媒體的影響力。
4.先進典型事跡
先進典型是最直接、最直觀的教材。網絡宣傳要善于發(fā)掘校內外的各類先進典型,如在愛國奉獻、熱心公益、科技創(chuàng)新、刻苦學習、自立自強等方面涌現(xiàn)出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要精心提煉、大力宣傳他們的精神和事跡,用大學生身邊的事、身邊的人來帶動他們、激勵他們,使他們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從而營造良好的“爭先創(chuàng)優(yōu)”的校園文化氛圍。
5.校園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活動被稱為“無形的課堂”,是以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各類思想政治、科技創(chuàng)新、體育文藝、社會實踐等活動的統(tǒng)稱,具有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開展高質量、多形式、寬領域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活,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更是團組織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的重要載體,通過宣傳從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最大程度擴大活動的參與面、影響力和知名度,可以培養(yǎng)和形成積極健康向上活潑的校園文化氛圍。
1.官方網站
官方網站是共青團網絡宣傳的主陣地和大本營,是校內外了解團組織動態(tài)的重要窗口。網站建設首先要明確定位,即共青團網站主要功能是組織、引領、服務青年學生,維護青年學生的合法權益。[1]其次,網站內容要賦予時代感、具有實效性,體現(xiàn)“三貼近”原則,能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務。最后,網頁制作要精美。界面精美、風格活潑、特色鮮明、設計獨特的網站可以提高學生的關注度。
2.官方微博
微博不是共青團官方網站的“簡化版”或者“縮小版”,而是共青團官方網站的有益補充,它和官方網站、微信三者應該構成共青團網絡宣傳工作的“一體兩翼”。在內容上,高校共青團微博要充分吸納大學生的意見,通過與學生代表座談、在學生中進行調查問卷等方式來確定版塊構成,使微博版塊設置緊隨社會變革的腳步,使團組織微博更加貼近青年人生活,滿足青年人的追求,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參與到微博互動中來。[2]在形式上,要將線下活動推廣到線上,將線上活動延伸到線下,形成相輔相成的態(tài)勢,增加微博的覆蓋面和普及度。同時,還要通過查看學生的評論、轉發(fā)等動態(tài),及時有效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并以一對多或一對一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引導學生以科學、積極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思考問題。
3.官方微信
微信這個看似簡單的社交工具在近幾年中異軍突起,占領了社交、網絡訊息傳播的半壁江山,甚至成為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一方面給高校共青團宣傳工作提供了全新的發(fā)展機遇,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相當一部分高校共青團微信難以適應當前的節(jié)奏和方式,普遍存在吸引力不足、影響力不大、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因此,在運行官方微信過程中,一是要完善管理制度,明確規(guī)定高校共青團微信平臺的運行機制、監(jiān)管機制、宣傳內容等;二是要打造校、二級學院、班級三級團組織的聯(lián)動微信平臺,及時傳播共青團工作訊息及其他內容,確保學生能第一時間了解到周圍發(fā)生的事情;三是要更新理念,精準定位,選擇符合高校校園特點的,集思想性、新聞性、知識性、人文性于一體的話題[3];四是要加強互動,要站在學生角度考慮學生喜歡的話題,使更多的學生有話想說且有話可說。
4.“青年之聲”互動平臺
“青年之聲”是一個直接面向廣大青年開展聯(lián)系與服務的互動社交平臺。高校共青團要牢牢把握這一特點,緊緊圍繞大學生在學習成才、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權益維護、情感婚戀等方面的現(xiàn)實需求,主動加強與校內外有關部門、專家學者、社會組織等方面的合作,組建一支政治堅定、業(yè)務嫻熟、熟悉網絡言語的運行服務團隊,開展在線解答和面對面溝通,對接青年的具體需求,解答大學生的困惑、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困難。
1.網絡宣傳員隊伍建設方面
網絡宣傳員的職責就是利用自己的網絡宣傳平臺,通過轉發(fā)、評論等形式,推廣團組織在網絡宣傳平臺推送的內容,與團組織一起形成網絡輿論。他們大部分是學生,微信、微博、QQ的好友也多是同學好友,對大學生的影響力具體而持久。高校團委要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勢,按照政治素質好、熟悉網絡工作、責任心強等要求,推選和建設一支覆蓋團組織各個層級的網絡宣傳員隊伍,做到有名單、能聯(lián)系、常發(fā)聲、起作用。在管理方面,要建立系統(tǒng)的選拔、培養(yǎng)、使用、獎懲和淘汰機制,定期開展宣傳員的培訓、開展經驗交流會、心得分享會、成果匯報會,提升他們的能力、激發(fā)他們的熱情,避免出現(xiàn)倦怠、厭煩情緒,使他們在網絡上能夠持續(xù)積極發(fā)出正面理性聲音。
2.網絡評論員隊伍建設方面
網絡評論員的職責除具有網絡宣傳員的職責外,重要的是做好正面宣傳、突發(fā)事件的應對及輿論引導工作,對個人的思想政治素質、專業(yè)理論素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要求更高,因此主要由校、二級學院共青團主要負責人組成,要寧缺毋濫,從嚴格選拔、明確職責、加強培訓、做好保障、獎優(yōu)罰劣等方面做好網絡評論員的組建和管理工作,使他們既要對個人接收到的各類媒體平臺上的正面內容在個人網絡新媒體工具上進行轉發(fā)、評論,還要到指定的網絡空間參與跟帖、轉帖、評論工作,及時發(fā)聲,不斷壯大網上主流思想輿論,從而有效掌握網上輿論的話語權和主動權。
[1]張希躍.淺談高校共青團網站建設,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1).
[2]李妍.淺談高校共青團微博體系建設,理論界2013,(2).
[3]黃濱.高校共青團微信公眾平臺引領作用,三明學院學報,2015,(5).
西藏大學農牧學院團委
責任編輯:吝建平
更正
《西藏教育》2016年第5期59—61面由丹增曲珍撰寫的文章“淺談我區(qū)高校圖書館全開架借閱服務模式利弊”,作者單位由“西藏民族大學圖書館”更正為“西藏大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