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瑞利
?
懲罰學生的“三大絕招”當休矣
◆閆瑞利
“一人犯錯,全班罰抄”不可取。有的老師為了在班級樹立權(quán)威和威信,考試考的不好,罰抄課文,上課有部分人悄悄講話,全班一齊罰抄課文,試卷家長未簽字,也是罰抄課文,寫錯字的,做錯題的,罰抄課文,班級衛(wèi)生方面被扣分的,孩子遲到被查到的,統(tǒng)統(tǒng)都用罰抄課文來代替。從表面上看,這個班級的課堂紀律好,孩子成績優(yōu)異,班級衛(wèi)生整潔。但背后帶來的卻是孩子們之間的埋怨,會覺得如果不是因為別人,自己也不會遭受這樣的懲罰,造成同學之間私下的矛盾和猜疑。
雖說獎懲都應該有,但是一個人的錯誤硬加到全體孩子身上,既是對無辜孩子的不尊重,也容易讓孩子之間產(chǎn)生矛盾,并且這樣的懲罰制度根本無法做到讓孩子們信服,只能降低老師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容易造成孩子與孩子之間、孩子與老師之間有距離。這樣做,根本起不到以儆效尤的效果。
一個孩子犯錯,老師簡單、粗暴讓全班受罰后這事兒就能過去,長此以往,犯錯的孩子不承認自己的錯誤,會不會形成退縮就能有好處的觀念?這樣對孩子健全品格的形成會有好處嗎?孩子還有責任意識,做事敢擔當嗎?
“幾次犯錯,剝奪權(quán)利”要不得。有的老師對孩子們的各個方面都量化、細化管理,根據(jù)孩子在學校的每一天、每一節(jié)課上的表現(xiàn),包括遲到情況、衛(wèi)生情況、家庭作業(yè)完成情況等等,給每一個孩子都采用積分或加智慧星、小紅旗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們發(fā)奮學習、遵守課堂紀律。對做得不夠好的孩子,采用減分、扣星等方式,只要減分、扣星達到一定的次數(shù),限制參加校內(nèi)外的集體活動,不讓參加任何形式的比賽,連期末的四好少年的評選都沒有資格參加。
孩子們年齡小,犯錯在所難免,學校本來就是孩子們犯錯的地方,孩子的成長本來就是一種在未知中求索的過程,孩子的言行舉止可能會符合社會規(guī)范,也可能離經(jīng)叛道,孩子犯錯的過程應看作一種嘗試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對孩子犯的一些錯誤,做老師的應該多包容,對孩子有信心,用我們的教育技巧和智慧,來讓孩子從內(nèi)心深處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給孩子改過自新的機會。
多次減分、扣星后,剝奪了孩子的一些權(quán)利,只會讓孩子們覺得,以后的表現(xiàn)再好,都無濟于事了,已經(jīng)沒有機會了。時間長了,孩子們就自暴自棄了,破罐子破摔,不思進取,做事唯唯諾諾、謹小慎微。
“一有問題,就請家長”不高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學情的交流,方法的碰撞,對孩子的成長有一定的幫助。但有的老師動不動就請家長,檢測過后,對成績不及格的孩子,請家長到學校來,我們只去考慮孩子的分數(shù),但我們有沒有去思考一下,孩子成績不及格的原因是什么?是粗心大意,還是對我們上課的內(nèi)容不敢興趣,沒有掌握所學的內(nèi)容?
有時上課時講話,老師請家長到學校來,我們有沒有想過是不是孩子正在探討問題?或是對老師講的內(nèi)容有了新的問題、新的觀點?我們一聽到聲音,就認為紀律不好,影響上課,我們應該多想一想上課講話背后的原因,或許我們的課堂不夠精彩,根本就沒有吸引孩子,而不是家長來了,這些問題馬上就解決了。
孩子有了問題,老師可以對其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孩子。但請家長來了之后,很多時候家長并不去問原因,而是訓斥自己的孩子,甚至是責罵,反而只會挫傷孩子的自尊,他會從內(nèi)心埋怨老師,不會真正去反省自己,很有可能請家長是他對老師叛逆的開始。一旦你和孩子心靈上產(chǎn)生了隔閡,你就很難再走進孩子的心靈,就很難有理想的教育。
在教育孩子時,我們應該少一些功利和短視,多一點愛心和寬容。任何的體罰和變相體罰,都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不當?shù)膽土P當休矣。
作者單位:安徽省州市靈璧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韓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