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卉穎
(安徽省淮北市實驗高級中學,淮北 235000)
以《中國小說欣賞》為例談如何上選修課
董卉穎
(安徽省淮北市實驗高級中學,淮北 235000)
選修課應該怎么上一直困擾著一線的高中語文教師,本文以選修教材《中國小說欣賞》為例談談如何上選修課的問題.依次提出“為什么上選修課”“選修課選什么上”“怎么上選修課”等三大問題.弄明白這三大問題,把選修與必修有機地聯系起來,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選修課 《中國小說欣賞》 選擇性地學習
高二上學期,語文完成必修五的學習后就進入了選修課程的學習.淮北市選的第一本選修教材是《中國小說欣賞》.面對九個單元共十八篇小說,學生和老師都困惑了.對學生來說,小學、初中已學了不少篇目的小說,高中必修三、必修五各有一單元的小說,他們對小說并不陌生,為什么還要再學一本教材的小說?對教師而言,學生在初中時對小說的三要素已非常熟悉;到高中,必修三第一單元的小說,教學重點是人物形象和語言,必修五第一單元的小說,教學重點是主題和情節(jié),所學內容在初中的基礎上已有所提升,再來一本《中國小說欣賞》,又該教什么呢?雖說小說很吸引人,但連續(xù)學習,時間久了,也會產生厭倦感.
那么,怎么上選修課呢?仍然按照必修教材的模式實施教學?如果這樣,選修和必修還有什么區(qū)別呢?因此,面對選修課,我們要認識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人教版《中國小說欣賞》共有九個單元,即九個專題:歷史與英雄、談神說鬼寄幽懷、人情與世態(tài)、從士林到官場、家族的記憶、女性的聲音、情系鄉(xiāng)土、人在都市、烽火歲月.和必修教材相比,它的容量更大,內容更多,授課時間也更緊.基于此,有的教師,只選了四大名著中的篇目給學生上,適當做些拓展,然后進行高考知識點的復習;有的教師干脆一篇都不上,認為學生已經學會小說鑒賞的方法了,多學一篇少學一篇無所謂,反正教材中的文本,高考也不考,不如復習考點來得實在,于是就直接引導學生復習考點了.
這樣做,有悖于選修課程設置的目的.
從《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可以看出,高中語文選修課的設置,是在必修課學習的基礎上,為了適應學生不同的發(fā)展傾向和個性特點而設置的,是讓學生有選擇性地學習,為他們的個性發(fā)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中國小說欣賞》選修教材的設置,是在學習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閱讀中國古今各類優(yōu)秀小說的興趣,豐富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素養(yǎng).
基于選修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這一點,語文教師對選修教材的處理應從實際出發(fā),根據授課內容、授課時間、學生興趣等對選修教材做出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選擇.
《中國小說欣賞》,我是這樣選的.
1.選重點篇目
首選四大名著中的篇目,它們分布于一至三單元.其次是四至九單元每單元選一篇,可根據學生的興趣,也可根據教師的興趣和積累,如第四單元“從士林到官場”,我認為《儒林外史·匡超人》是重點篇目,但學生認為《官場現形記·兄弟鬩墻》更有趣,可以表演,那就選《兄弟鬩墻》.雖然每一單元只選一篇或兩篇,但教師要做到窺一斑而知全貌,通過單篇教學的形式來達成專題教學的目標.
2.確立教學重難點
首先確立單元重點,九個單元共九個專題,每個專題就是這一單元的重點.學生不易理解、不易掌握的就是難點.難點不一定是重點,但重點有可能是難點.如第二單元“談神說鬼寄幽懷”,《聊齋志異》是“談神說鬼”的名篇佳作,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成裘,妄續(xù)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可見“幽懷”之深.教材所選篇目《香玉》《王六郎》是歌頌人與花妖之間、人與溺鬼之間的至情的,讀來令人感動,令人向往,但如何就寄托了作者的“孤憤”之情了呢?這就成了教學的難點.其次是確立單篇課文教學重難點,《香玉》的教學重點是把握人物形象,體味人物間的“至情”;教學難點是對所寄“幽懷”的理解與把握.《王六郎》的教學重點是分析人物性格,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摯友情;教學難點是對比民間流傳的“水鬼與漁夫”的故事,體會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幽懷”.
3.選準選修、必修的聯系點
必修教材承擔著最基礎性的教育任務,選修教材“同時也還承擔‘基礎性’的教育任務”,因此在上選修教材時必須與必修教材聯系起來.該怎樣聯系,該怎樣拓展,需要教師下一番功夫.小說欣賞最主要的是分析人物形象,《曹操獻刀》是《中國小說欣賞》的開篇之文,那么在分析曹操人物形象時,可聯系必修教材中的人物賞析的方法.必修教材所學人物形象賞析的方法主要有:(1)借助故事情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2)借助描寫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正面描寫有肖像描寫、神態(tài)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等;側面描寫,即通過其他人物的言行間接描寫主人公);(3)借助環(huán)境描寫分析人物形象;(4)借助作者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對人物的介紹和評價).那么在分析曹操人物形象時聯系其中兩三點,學生就很容易分析出曹操人物形象的特點了.后面分析李逵、孫悟空等人物形象時,可一以貫之.
分析小說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時,同樣需要聯系必修教材所學,這是“‘基礎性’的教育任務”.分析作品主題、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時,就需要做一定的拓展.當然,拓展并不是片面追求新奇深奧,仍然要注意選修與必修的內在聯系.在用必修教材所學小說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分析曹操形象后,得出曹操是一位集英雄氣概與奸詐自私于一身的奸雄形象,且通過閱讀《三國演義》關于曹操的經典章節(jié),可以了解到作者是把曹操當作奸雄形象來塑造的.那么,歷史中的曹操是這樣的嗎?這時,又可結合必修教材所學的詩歌《短歌行》,初中所學的詩歌《龜雖壽》《觀滄?!?,并補充詩歌《蒿里行》,可以看出歷史中的曹操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是英雄.那么,作者羅貫中為什么把曹操塑造成奸雄形象呢?這就要學生對作者的生平、思想傾向等做拓展性了解.這樣就能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從小說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yǎng),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素養(yǎng)”,使選修、必修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1.由面到點
每一單元就是一個專題,對于專題教學可以采用整體教學的方式,也可采用選擇部分篇目獨立進行教學的方式.整體教學就是面,單篇教學就是點.如《中國小說欣賞》第八單元“女性的聲音”,先介紹從五四時期一直到當下中國女性作家、作品的發(fā)展歷程及特點,就是整體教學,就是面;然后再選擇蕭紅的《呼蘭河傳·小團圓媳婦之死》或王安憶的《長恨歌·圍爐夜話》來鑒賞女性作家對社會的獨特關懷,這樣就做到了由面到點的教學.當然,單篇教學也可以采用由面到點的方式.如王安憶的《長恨歌》,學生并不熟悉(他們較熟悉白居易的《長恨歌》),這時教師就要根據自己的積累,先向學生介紹整部長篇小說《長恨歌》的故事梗概、主人公王琦瑤命運發(fā)展的歷程以及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當教師聲情并茂介紹完這些的時候,有學生情不自禁地說:“老師,我一定在寒假里讀《長恨歌》,這故事太吸引我了.”這時趁熱打鐵:“我們就先學學其中的一個片段《圍爐夜話》吧.”學生再讀《圍爐夜話》,就再也沒有初讀時“讀不懂”“寫得這么碎、這么慢”的感覺了.通過鑒賞圍爐而坐的四個閑人談吃、談穿、猜謎語、講故事,慢慢經營“螺絲殼”里“精雕細作的人生”,學生終于理解女性作家王安憶以細節(jié)呈現日常生活的寫法恰恰是以小見大,借一個女子的一生來書寫上海歷史變遷的宏大主題.這也是由面到點的教學.
2.由點到面
對于較熟悉的作品可以采用由點到面的方式.如《聊齋志異》,學生比較熟悉,許多學生小時候就聽說過或看過聊齋故事,這樣就沒必要先全面介紹蒲松齡和《聊齋志異》,而是先學選文《香玉》和《王六郎》,通過鑒賞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等,理解這兩篇小說是在歌頌“至情”,而這種“至情”是人與花妖、人與溺鬼之間的.為什么作者不寫人與人之間的“至情”呢?這時再走近作者,了解作者蒲松齡的生平,了解《聊齋志異》的創(chuàng)作意圖,“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作者科舉不順,一生孤獨悲憤,“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蒲松齡抒寫“至情”是對整個封建社會幾千年來對真情扼殺的一種否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封建禮教的一種不滿與反抗,表達了對至善至美的追求.這就是由點到面的教學.在此基礎上,學生還可以更多地研讀《聊齋志異》的故事,寫點評,寫感悟,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
再如《西游記》,關于它的主題,曾有“影射說”,《西游記》模擬了一個秩序井然的神仙世界,這個世界帶著清晰的現實社會的影子,那威嚴不可一世的玉帝、太上老君,“要人事”的佛徒,殘暴的各色妖魔,似乎都可與現實對號入座.時代在發(fā)展,我們再讀《西游記》,會不會有新的認識?那就讓學生先學選文《孫悟空大戰(zhàn)紅孩兒》,梳理情節(jié)后,依次提出三個問題:(1)單從實力看,孫悟空與紅孩兒誰更厲害?(2)既然孫悟空厲害,那為什么被紅孩兒打敗了呢?(3)從悟空之敗、紅孩兒之勝中,你得到什么人生啟示?在探討最后一個問題時,學生討論激烈,一致認為,要有團隊意識,要克服人性中的缺點,不被敵人利用等,而這些恰恰都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不是階級的角度來分析的.這就恰到好處地完成了由點到面的過渡,對《西游記》新主題——修心說的認識.《西游記》圍繞著孫悟空來展開的主要情節(jié)“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于五行山下”以及“一路降妖伏魔保護唐僧上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實際上暗含了“放心”“定心”與“修心”的全過程.作者試圖用《西游記》宣揚一種精神境界,要求人們擺脫外物的迷惑,收束放縱不羈的“心”以求得“明心見性”,回歸到“良知”的自覺境界,所謂九九八十一難,孫悟空與各種妖魔鬼怪的斗法,不過是表達艱苦的“修心”過程.取經的道路是艱險的,每一次劫難都是對取經隊伍里每一個成員意志與品性的考驗,更是一次痛苦的磨練.《孫悟空大戰(zhàn)紅孩兒》就是一次對取經隊伍每一個成員的考驗與磨練.其實,每個人的人生之路不也是如此嗎?當人們在目迷五色的生活中找不到本心時,或許可以從《西游記》中得到一些啟示吧.
3.比較閱讀
每一單元就是一個專題,對于專題也可以采用比較閱讀的方式.比如,《中國小說欣賞》第五單元“家族的記憶”,教材選了巴金的《家》片段《祖孫之間》和陳忠實的《白鹿原》片段《家族的學堂》,兩篇小說的主人公都是家長,一個是高老太爺,一個是白嘉軒,筆者設計了一個題目“兩個家長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來領起這一單元的教學.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通過閱讀、比較鑒賞,得出兩位家長都是在為家族著想,都關愛下一代;但不同的是巴金把高老太爺塑造成嚴厲、面目可憎的虛弱老者形象,而陳忠實把白嘉軒塑造成年富力強、正直、仁義、有使命感的中青年形象.可以明顯看出作者的褒貶愛憎態(tài)度,高老太爺所代表的家必將沒落而分崩離析,白嘉軒所代表的家族的學堂必將恩澤后世.再如第六單元“女性的聲音”,通過借鑒《呼蘭河傳·小團圓媳婦之死》和《長恨歌·圍爐夜話》來比較蕭紅和王安憶兩位女性作家的相同點、不同點,定能引起學生更多地去關注女性作家和作品.學生讀得多了,鑒賞能力也能提高,文學素養(yǎng)自然會提升.
4.重新組合
《中國小說欣賞》共九個單元,內容多,時間緊,我們可以用重新組合的方式少教多學.如學習第一單元“歷史與英雄”《三國演義·曹操獻刀》《水滸傳·李逵負荊》后,就可以把第九單元“烽火歲月”《紅旗譜·朱老鞏護鐘》《紅高粱·羅漢大爺》放在一起學習,因為這兩篇小說的主人公朱老鞏、羅漢大爺也是英雄形象,只不過是現代英雄形象,我們可以拿大家比較熟悉的《紅高粱》中的羅漢大爺形象與李逵形象作比較閱讀,從而了解到在歷史進程中,不同時代的作家塑造的英雄形象也是有所不同的,歷史在發(fā)展,英雄形象也是在發(fā)展.再如學習第五單元“家族的記憶”時,可以把第八單元“人在都市”中《子夜·吳老太爺進城》拿過來同《家·祖孫之間》進行比較閱讀,作為一家之長的吳老太爺和高老太爺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呢?學生愛思考了,文學素養(yǎng)自然會提高.
弄清了為什么上選修課、選什么上、怎么上等問題,把選修與必修有機地聯系起來,就能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趙繼瑩 鄢林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