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葉鋒
(廣州大學 政治與公民教育學院, 廣州 510006)
新課程理念倡導教學生活化、實踐性、參與性、開放性、探究性,因此,全國各地的基礎教育也隨著進行改革。各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不斷涌現(xiàn),情境教學法就是作為其中的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被廣泛用于高中的思想政治課教學。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學生已有的知識現(xiàn)狀和心理發(fā)展特點、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教學設施等條件,創(chuàng)設符合課堂教學的生動、形象、直觀的情境,讓學生融入情境、體驗情境,在此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價值觀。
傳統(tǒng)的“傳遞—接受”教學模式是我國中小學長期采用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在短時間內向學生講授大量知識,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有很大的作用;也有利于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符合我國基礎教育采用的班級授課組織形式。但是,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探究性,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不能很好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情境教學引入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無疑會改變傳統(tǒng)思想政治課堂中教師注重理論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沉悶課堂氣氛。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符合學生興趣和情感需要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參與課堂的交流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真正轉變學習方式。
新課標倡導教師和學生之間應該是平等、合作、民主、和諧的關系。過去課堂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不利于發(fā)展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情境教學,強調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平等交流、合作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是情境的設計者和指導者,是學生的啟發(fā)者和幫助者,而學生是情境的參與者、體驗者、分享者和探究者。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xiàn)教學目標,體現(xiàn)了教師和學生之間和諧的新型的民主合作關系。
思想政治課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抽象概念、原理、準則等較多,如果教師在教這門課程過程中只是“滿堂灌”,學生就會失去對這門課程的興趣,缺乏學習的熱情,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但是,當思想政治課堂引入情境之后,由于情境的生動性、形象性、豐富性,課堂的氣氛會有很大的改變,同學們會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場景、觀點等展開自主學習、交流合作、探究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境教學法作為一種教學法,其內容設計需要體現(xiàn)新課程教材的內容,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在實際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設計的情境教學內容,雖然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體驗,也增加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鍛煉了學生的參與能力、溝通能力、探究能力,但是,教學設計沒有體現(xiàn)教材主題,也沒有將學生現(xiàn)有的認識能力和學科知識有機結合,偏離了學生生活實際。
在實際的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不能很好系統(tǒng)地理解領會新課標的理念,也沒有很好地掌握新的教學方式。在情境教學課堂中,教師因為沒有把握好新課程理念而不能有效設計、實施、評價情境,學生不能很好地融入課堂情境,不能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因此,沒有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
新課程理念下的情境教學,和傳統(tǒng)的講授法有很大的區(qū)別,它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不僅要求教師有扎實的專業(yè)學科知識、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淵博的社會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知識、良好的計算機網絡操作技術,還需要敏銳的社會問題意識,也需要較高的教學藝術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課程中,教師綜合素質仍然不夠理想,需要進一步提升知識和能力,以更好地實施情境教學,提高教學實效。
情境教學注重學生融入情境。在實際的情境教學中,由于教師設置的情境不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興趣情感需要,因此,不能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尤其是高中生在高考壓力下,更側重分數(shù)的提高,導致情境教學的興致不高,也就達不到情境教學的實效。因此,提高學生參與情境教學的熱情,是促進情境教學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長期以來,我們把學生的成績的高低作為培養(yǎng)學生和衡量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尺度,升學的壓力也是與學生的分數(shù)密切相關,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指導思想導致情境教學在實際的教學中難以推廣應用,也難以快速發(fā)展。特別是現(xiàn)在的高考仍然以學生的分數(shù)作為學生升入高等學校的主要參考依據,因此,在課堂中實施情境教學,受到多方面的阻力的影響,包括社會、家長、學校、教師和學生本身。所以,很多教師為了學生能夠取高分,家長為了孩子可以進入好的高等學校,而放棄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立足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xiàn)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痹诟咧兴枷胝握n堂運用情境教學時,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收集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教學資料,巧妙地設計成課堂的教學情境,讓生活情境變成課堂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其中,體驗情境,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例如,在進行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8.2“征稅和納稅”的教學時,這部分內容涉及到我國財政、稅收、經濟法規(guī)等內容,高一的學生認為自己還是學生,不需要納稅,普遍認為與自己的生活相距很遠,對這部分教學內容缺乏興趣。其實,學生身邊并不缺乏納稅者,如自己的老師、父母等等,這些人都是納稅人,生活在學生的身邊。因此,在進行教學時設計了以小組為單位的“走進我們身邊的納稅人”的活動并由學生自主制作采訪視頻資料。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先自己學習課本的相關內容,然后小組討論制定采訪大綱。例如,您的工作是什么,需要納稅嗎,繳納的稅種是什么稅種,稅率是多少等等。
通過采訪活動,一方面,通過與教師、家長等納稅人的面對面交流,拉近學生與稅收的距離,在制定采訪大綱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采訪活動在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完成,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采訪活動,收集資料,合作討論,不同于單純的課堂教學,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提高了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溝通、探究的實踐能力。
教師作為課堂情境教學的創(chuàng)設者、引導者,需要多方面的綜合知識和能力。
比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9.1“市場配置資源”涉及到市場調節(jié)、市場秩序、市場失靈三個部分的教學內容。其中,市場調節(jié)這部分的內容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內容,包括資源配置的含義、手段,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要素、機制、優(yōu)勢等,這些內容涉及到經濟學、社會制度等多方面的知識,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講解,學生難以完全理解、領悟、掌握。近些年開展的微課堂教學恰恰可以解決這一教學問題,教師可以圍繞資源配置的含義、手段,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要素、機制、優(yōu)勢這個重要知識點和教學環(huán)節(jié),制作8~10分鐘的課堂教學視頻放在互聯(lián)網上進行資源共享。學生課后可以反復觀看教學視頻直到完全理解掌握這部分的內容,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微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可以為學生學習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教師需要了解學習微課堂教學的相關知識,制作微課堂需要掌握現(xiàn)代計算機網絡的相關技術,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綜合能力得到提高,為教學效果的提高奠定更加扎實的基礎。
學業(yè)成績曾經是我國中小學評價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工作的最主要指標,也因此,導致學生和教師都是圍繞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展開。教師不斷地灌輸,學生不斷地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方式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快速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是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學不應當只發(fā)展學生的認知,還應該發(fā)展學生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因此,教學評價體系的內容應該從單向的認知評價向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多維度的方向發(fā)展,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
例如,前面講到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經濟生活》8.2“征稅和納稅”的教學,采用的是以小組為單位的“走進我們身邊的納稅人”采訪活動的綜合探究教學法。在這個活動結束后,進行學業(yè)成績評價的時候,既要看學生通過這個活動而對征稅和納稅內容的理解程度、運用知識的能力等方面成績,還要看在這個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態(tài)度、參與性、合作性、創(chuàng)造性等,同時結合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等多個評價主體進行綜合成績的評價。
參考文獻:
[1]楊金艷.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探究[D].銀川:寧夏大學,2014.
[2]王萍萍.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14.
[3]王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D].北京:中國石油大學,2009.
[4]孫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育方法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3.
[5]鄧先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
[6]龔桂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問題與對策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