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昊
(山東省濟南錦屏學校 山東濟南 250102)
?
“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在教育上的應(yīng)用
吳昊
(山東省濟南錦屏學校 山東濟南 250102)
摘 要:在現(xiàn)行的教育狀態(tài)里,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群中學生,他們的表現(xiàn)差強人意,被冠以“學困生”、“問題生”、“后進生”甚至是“差生”帽子。我們只有充分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給他們以厚重的期望和熱愛,才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關(guān)鍵詞: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 教育 問題學生
在現(xiàn)行的教育狀態(tài)里,確實存在著這樣一群中學生,他們的表現(xiàn)差強人意,被冠以“學困生”、“問題生”、“后進生”甚至是“差生”帽子。而我,作為他們的老師,是否也在有意或無意中培養(yǎng)了這些所謂的“差生”,使他們形成或者更多的暴露了自己頑劣的一面?
再問老師們一個問題吧,“如果你看到你的學生正用磚頭砸向同學,你的反應(yīng)是什么?”恐怕這又是一個無需回答的問題,因為幾乎所有的老師在看到這樣的場景之后,都會神經(jīng)緊張、怒火中燒。在制止了這場有可能發(fā)展成惡性傷人事件的打斗之后,老師們大多會選擇“了解事件起因、教育當事人、適當懲罰或告知當事人家長”等等一系列措施,從而杜絕類似事件再次發(fā)生。然而有一天,看到了這樣一則故事,被深深的震撼到了。
有一天,陶行知校長看到一名叫王友的學生用磚頭砸同學,遂將其制止,并讓他放學后到辦公室等候。放學后,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jīng)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一見面,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并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蓖跤洋@疑地接過糖果。隨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里,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yīng)該獎你。”王友更驚疑了,他眼睛睜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說:“我調(diào)查過了,你用石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guī)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yīng)該獎勵你??!”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后悔地說道:“陶……陶校長,你……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說:“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了,我的糖沒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說完,就走出了校長室。
正是這個故事,讓我的思想進行了一次徹頭徹尾的大洗禮。如果把“教育”看作是一條“坐標”,當一個學生站在我面前時,應(yīng)該把他放在“原點”的位置,即使看到這個孩子曾經(jīng)用磚頭打向他的同學、即使這個孩子沒有完成作業(yè)或者遲到、即使這個孩子一再違反學校和班級的規(guī)定,老師也不能擅自把他定位在這個“教育坐標”的“負軸”上,因為教師的定位將會影響他的發(fā)展方向。
有一天中午午休,我到班里看看情況,還沒走到教室,就聽見平時安靜的教室居然是一片笑聲。我敢斷定有人故意搗亂,才引起大家哄笑。我加快步伐,不動聲色地到了教室門口,果然,在同學的一片笑聲中,平時愛出風頭的小姜邊笑邊舞著手,教室后墻根還躺著一只鞋?!鞍嘀魅?!”有人看到了我,小聲的傳遞著,教室里迅速安靜下來,小姜還在笑,直到旁邊的同學用手肘碰他,才慌慌張張地停下??隙ㄊ撬铱戳丝此滥侵粺o處可藏的光著的腳,就斷定是他踢飛了同桌的鞋。我走到他跟前,嚴厲的說:“把鞋撿過來,到我辦公室來?!薄安皇俏腋傻?!” 他雖慌張但還不忘了為自己狡辯?!安皇悄悖±蠋熡H眼見到了,還想抵賴!撿起來!”我加重了語氣。“不是我!我不撿!” 他眼光瞟向窗外,但是昂著頭。我極其氣憤于他對我的不尊敬,伸手去拉他?!拔也蝗?!”他大吼……
評論:這是一個老師和學生小姜之間兩敗俱傷的案例。在老師心里深深的刻下了“小姜不尊敬老師、讓老師下不來臺”的烙印,而在小姜心里,逆反油然而生。
小剛與別人打架后,情緒比較激動,上課的時候仍然與同桌喋喋不休。我用眼神示意不但無效,他還用眼神回擊挑釁。我一氣之下用手狠狠的打了他的后背,這下可激起了小剛的野性,他用拳頭狠狠的錘在桌子上,奪門而出,只留下安靜的教室和目瞪口呆的我……
評論:這個案例中,老師自己扔出的炸彈不僅炸傷了小剛的心,也同時狠狠的炸傷了自己。老師的氣憤VS小剛的氣憤,老師的傷心VS小剛的傷心,孰輕孰重,無人知曉。
在辦公室批改作業(yè)時,班長突然跑來“打起來了、打起來了”,我沖進教室,看到阿雷正揮舞著拳頭沖向英語老師,全班亂作一團。我制止了阿雷瘋狂的行為,了解到事情的起因:英語老師正在上課,突然發(fā)現(xiàn)阿雷不聽課,一直在偷偷寫什么東西。英語老師早就有言在先,“上課不準寫其他科目的作業(yè)、看其他無關(guān)書籍,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一律當場撕掉?!卑⒗酌髦史甘沟糜⒄Z老師非常生氣,就把那本子拿過來撕了。誰知阿雷急了,撲向老師……就有了剛才我進來時看到的那一幕。我撿起阿雷被撕壞的本子愣住了。這不是他今天上學遲到,我罰他寫的500遍“我錯了”嗎?我勒令他放學之前必須交給我,那一刻,我什么都明白了。
評論:班主任雖無心而為之,但確在無意中點燃了導火索??迫卫蠋煹臍鈶崱W生內(nèi)心的委屈、彼此之間的誤會、留給對方的印象,恐怕班主任再怎樣勞心勞神也無法使這場戰(zhàn)爭成為過眼云煙。
老師:“你怎么又遲到了?”
老師:“怎么回事,說你幾遍了,還記不???”
老師:“剛才和同桌說什么呢?不是上課不準說話嗎?”
老師:“怎么不站隊?”
老師:“作業(yè)呢?又忘帶了!你腦子呢?”
老師:“你不是負責倒垃圾嗎?連這點小事也記不住?”
我真的很累,這一天不知道要找鵬子談幾次,每次見到他,我就氣不打一處來,他怎么就什么都做不好?再看看他斜楞著眼睛,哆嗦著腿,我一度懷疑自己出現(xiàn)了錯覺,這里到底是不是學校?
評論:這樣的談話,就如同生化武器,給師生雙方都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老師一次次無休止的批評,讓鵬子終于認定自己就是個無可救藥的學生。
這樣的案例數(shù)不勝數(shù),我只是把他們匯集成幾個小小的場景,我們看到這其中摻雜了多少委屈、無奈、痛苦、傷心、自責,又凝結(jié)成多少憤怒、自暴自棄和“破罐子破摔”。
學生們在心里一遍遍的大聲呼喊:
“老師,請您先問清楚再發(fā)火!”(針對案例一)
“老師,請您理解我當時的心情好不好?”(針對案例二)
“老師,其實我也不想犯錯誤!”(針對案例三)
“老師,我真的就那么差嗎?”(針對案例四)
我想起了一個教授做過的實驗:他在白板上點了一個黑點,然后問面前的100個人,“你們看到了什么?”大家都異口同聲說:“一個黑點?!苯淌诠首黧@訝的說:“只有一個黑點嗎?這么大的白板大家都沒有看見?”世界上沒有一無是處的人,每個人都是優(yōu)點和缺點的混合體。可問題是,我們有的時候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更多地關(guān)注別人的缺點而忽略別人優(yōu)點。曾經(jīng)的我只能看到白板上的黑點(學生的缺點),每當班級里出現(xiàn)了問題,我會想當然的把所有錯誤歸咎于學生,特別是那些調(diào)皮、容易犯錯誤的學生身上,我一而再、再而三的指責與懲罰,讓孩子們無力辯解更無心辯解,其實,我又何嘗沒有錯誤?如果我能改變一下處理問題的方法,或許這個孩子不會成為大家眼中的“差生”!因此,而今的我開始努力的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關(guān)注他們的閃光點,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不一樣的教室、不一樣的學生,每一個孩子都有那么多值得學習和稱贊的地方,每一個孩子都對自己充滿了信心。
(解決案例一)我會悄悄走進教室,撿起教室后墻的鞋給那個孩子穿上。給小姜留下一張寫有“安靜午休”的字條,并且朝他微笑。我相信小姜會把事情的起因?qū)懺诩垪l上交給我,因為他既誠實又善良。
(解決案例二)我會叫小剛來黑板上做個題,悄悄的提醒他“上課的時候可不能聊天”。我一定不會狠狠的打他的后背,而是把手放在他的肩膀,給他支持,給他力量。
(解決案例三)我會詢問阿雷遲到的原因,他不會無緣無故的違反紀律,即使是起床晚了,偷了個小懶,孩子的心理我們做老師的又怎么能不原諒?
(解決案例四)我看到鵬子在努力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wù),盡力做到最好。讓我給他時間來改正自己的缺點,他在努力,就值得表揚!
記得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jīng)把“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應(yīng)用在教育上。他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fā)展趨勢測驗”,并以贊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fā)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guān)老師,叮囑他們務(wù)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他撒了一個“權(quán)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機挑選出來的。8個月后,奇跡出現(xiàn)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各科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面都很優(yōu)秀。顯然,羅森塔爾的“權(quán)威性謊言”發(fā)生了作用,因為這個謊言對老師產(chǎn)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師對名單上學生能力的評價;而老師又將自己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自己的情感、語言和行為傳染給學生,使他們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熱愛和期盼,變得更加自尊、自愛、自信,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
因此,作為一個可以影響學生一生的老師,在教育他們的時候,不要隨便給學生扣上“學困生”、“問題生”、“后進生”甚至是“差生”的帽子,我們只有充分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yīng)”,給他們以厚重的期望和熱愛,才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讓我們行動起來,讓每一個孩子的生活都因我們而更精彩!
老師,您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學生:“課堂上,他們竊竊私語、左顧右盼;兩眼迷離、昏昏欲睡;傳遞紙條、拋眉擲眼……一下課,他們精神振奮,兩眼放光;上竄下跳、健步如飛;大呼小叫、震耳欲聾……他們遲到曠課、罵人打架、網(wǎng)吧游戲、抽煙喝酒;他們目中無人、拉幫結(jié)伙、不思進取、肆意妄為……”。其實,這個問題完全無需回答,因為我也是老師,清楚的知道每個班里都會有一個或幾個這樣的學生,他們讓身為教師的我們費盡心思、傷透腦筋;他們對老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教育麻木不仁;他們從“敬酒不吃吃罰酒”甚至發(fā)展到“軟硬不吃”;他們享受與老師“交鋒”的過程,在“兩強相遇勇者勝”中爭當“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