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梅
?
本末倒置焉能教好學生——對韓軍老師《老王》教學的幾點異議
□朱曉梅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老王》一文中老王具有善良、勤勞、堅強、感恩的優(yōu)良品質,以及作者擁有的善良和自我反省品質,從而教育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與韓軍老師所教學的內容大相徑庭。
【關鍵詞】楊絳《老王》;文本解讀;語文教學;本末倒置
在《老王》一課的教學中,韓軍老師用作者“生死有命是老話。人生的窮通壽夭確是有命”這句話來引入新課,通過分析得出“個體、運差、眼疾、敗屋、無親、無妻、短壽、少數(shù)、喪命”這十大“幸運”要素,老王沒有一項具備,所以他是凄慘、無運的人。再通過對比,得出楊絳是相對幸運的人這樣一個結論。從而追根溯源,造成老王這樣命運的是什么?社會。所以社會要進步,就要進行改革;國家要發(fā)展,就需要領導者有睿智的頭腦和超前的意識。韓軍老師引導學生扮演管理者,關心民生,詢問民間疾苦,讓天上的老王死而無憾。如果把課堂繼續(xù)延伸開去,應該還可以有這樣的內容:社會要民主,所以要法治;國家要進步,要勇于正視歷史(還可以批判一下安倍晉三);人民要安居樂業(yè),有困難找政府。可以說,韓軍老師的教學“推陳出新,標新立異”,所以車鳳鴿和李軍艷老師評為“切入之巧妙,情感之細膩,眼光之獨到,挖掘之深入,讓人為之震撼”。
的確,韓軍老師的觀點不可謂不新穎,讓人嘆為觀止。然而,就教學內容上來看,筆者有幾點異議,提出來供大家商榷。
1.人的命運是天注定的嗎?這是不是宿命論觀點?這種觀點對學生有沒有誤導?既然命運天注定,那還要人奮斗干什么?老話說:“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比说闹鲗ё饔脩摯笥谕饨缱饔?。用于教育學生,筆者認為,還是應該引導學生積極向上。
2.少數(shù)民族的人受到歧視了嗎?我們國家從建國初期就重視少數(shù)民族的進步和發(fā)展,給了許多優(yōu)惠政策進行扶持。韓老師教育學生覺得多數(shù)民族的人生活幸運,是不是一種錯誤教育?會不會讓“大”漢民族的學生產生民族歧視,有一種自大感?
3.老王彌留之際送東西有“功利”之心,為了死后能纏上白布,推論送東西是為了得錢買布。這種認識韓老師是哪里來的?回族屬于伊斯蘭教,應該有專門的教會進行喪葬安排,老王沒有必要為了自己的身后事而奔波勞累。而且,回民喪葬從簡、從速,老王死后不可能要求開追悼會,他們有專門的宗教儀式,開追悼會也違背了他們的習俗。由此可見,韓老師引申的內容不符合實際。
4.老王的悲劇是當時的社會造成的,所以有改革的必要。改革后的管理者關心民生,讓人民生活幸福,這一點是韓老師教學的重點,但這是文章的主題嗎?這是作者要表達的主要意思嗎?既然老王的命運是社會造成的,作者又愧怍什么呢?這是完全說不通的。按照韓老師的邏輯,作者應該大力批判當時的政府,以求社會變革,為老王或者以后像老王這樣的人爭取“幸運”的生活。
那么,作者文章里有沒有針砭時弊的內容呢?應該說文字有所涉及,但并不是中心,文革只是一個社會背景。作者的主要意圖應該是頌揚老王,表達自己的“愧怍”。很顯然,“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運的人的愧怍”這句話是文章的中心,韓軍老師抓住的關鍵詞是“幸運”和“不幸運”,而不是“愧怍”,這就有失偏頗。明明作者要表達的意思是“愧怍”,韓老師卻引申到了社會要進步,需要改革上,這與作者的寫作意圖是背道而馳的。
重讀文本,我們來看看老王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首先,老王是一個善良的人,他的善良體現(xiàn)在給他們帶冰,車費減半;送錢鐘書上醫(yī)院,堅決不肯拿錢;臨死前給作者送香油和雞蛋。老王就是那一時代所有善良、樸實的中國人的代表。作者要倡導的,應該就是這樣一種精神。無論什么年代,人都是需要高尚品德的,不管他處在社會何種階層。針對現(xiàn)在出現(xiàn)的一些不良社會現(xiàn)象,尤其需要喚醒良知,這才是課文的時代意義,也是我們教育學生應該擁有的良好品德。
其次,老王還是一個勤勞的人,他蹬三輪車、幫人家送冰、送貨,從來沒有想過給別人提要求,總是自力更生,哪怕生活得很艱苦。而韓老師引導學生,像老王這樣的人,政府應該提供工資、住房、藥費等保障。反之,假如社會不能提供福利保障,韓老師是不是應該教學生為爭取權益而進行合理斗爭?假如合法途徑不能順利解決問題,是不是可以采取一些極端措施?筆者在講到某些涉及文革內容的課文時,也會尊重歷史。但是,筆者會告訴學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就進行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國家十分貧窮,可以說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家的。我們走的社會主義道路,沒有樣板可借鑒,所以走了彎路,這是當時的國情,但是,國家撥亂反正,進行了改革。所以,政府會犯錯,這是由于歷史局限性造成的,但是,政府也會認錯改錯,政府種種措施的總體目標是讓國家強盛,人民幸福。比如,現(xiàn)在農村土地不繳提留款、義務教務階段免書費、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國家提供免費午餐、農民有醫(yī)保和社保,這都是筆者所任教學校的學生切實感受到的。所以,國家在進步,社會在發(fā)展,學生感覺到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覺得筆者講的是社會現(xiàn)實。誠然,國家也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這就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做好我們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師:除了善良,老王還很勤勞,這也是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你們自己的事情該不該自己做呢?
生:(有答自己做飯的,有答自己洗衣的,有答幫助家里干活的。)
再次,老王是一個感恩的人。因作者的女兒給了老王一瓶魚肝油,他“晚上就看得見了”。老王感恩圖報,給他們順便送冰,主動送錢教授上醫(yī)院,還送一些自己覺得珍貴的東西。懂得感恩,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所要倡導的美德。難道我們的學生不應該進行這樣的教育嗎?這比起韓老師所進行的管理者實踐教育,恐怕應該說是更基礎的教育。
最后,老王還是一個堅強的人。他的生存環(huán)境那樣差,也沒有想到不生活下去。他病得那樣重了,還記得要感謝作者一家人,拖著病體給作者帶香油和雞蛋。如果確實要往深處挖掘,這一點應該可以引申。生活中總會有困難,遇到困難我們應該怎樣面對,這也是我們應該教育學生的一個方面。
正因為老王有這些優(yōu)秀品質,真心真意對待作者,作者才念念不忘,覺得自己雖然給了老王一些錢,但沒有在精神上給予老王平等的尊重。老王傾其所有表達自己對作者一家的尊重,這種情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而作者除了金錢,好像找不到合適的表達方式,所以想起來特別內疚。如果作者切實關心老王,則應該做的還有許多,但是她沒有做到,或者當時沒能領會到。作者感覺,老王全心全意對待她,她沒能全心全意回報,所以無法彌補這種虧欠。而老王覺得,作者這樣一個有身份的人,能那樣關心他,他應該加倍回報,對于這種知遇之恩,老王會倍加珍惜。
綜上所述,楊絳老師的文章寫作對象是人,文章的重點在于頌揚老王的優(yōu)秀品德,表達作者的內疚;文章的時代意義在于弘揚高尚的靈魂,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而不是如韓軍老師講的時代造成了老王的悲劇,所以改革后的社會要關心民生。這種舍本求末的做法,就是無限放大細枝末節(jié),偏離文章主題,錯誤引導學生,讓學生誤讀文本,純粹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教學生讀書,還是要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如果全部歪曲理解,什么文章都可以讀出別樣的味來。否則,課堂再精彩,也只是銀樣蠟槍頭。
參考文獻:
[1]韓軍.《老王》教學實錄[J].語文教學通訊,2015,(1B).
[2]李華平.讓語文教學回歸正道[J].新課程研究,2015,(9).
(編輯:朱澤玲)
作者簡介:朱曉梅,四川省大竹縣竹北鄉(xiāng)初級中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6-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