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福田區(qū)新洲小學 曾 謀
創(chuàng)造情境感受愛
□ 深圳市福田區(qū)新洲小學 曾 謀
情境式教學法就是充分利用形象、創(chuàng)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某一件事,去感受,去感悟。情境教學并不是現(xiàn)代教學的產(chǎn)物,在中外教育史上早已源遠流長。我國早在1000多年前劉勰的《文心雕龍》中就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的提法;清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也留下了“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論述;現(xiàn)代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的《二十韻》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的名言。古希臘教育家蘇格拉底從事教學,經(jīng)常會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叫做“產(chǎn)婆術”,讓學生主動思索,探究并獲得問題的解決。他說:“我不以知識授予別人,而是做使知識自己產(chǎn)生的產(chǎn)婆。”他借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迪學生,激勵學生主動求知。法國教育家盧梭在其教育論著《愛彌爾》中就記載了情境教學的實例:愛彌爾不會辨別方向,有一次教師把他帶到大森林里,由他自己辨別方向。在森林里,愛彌爾又累又餓,找不到回家的路。這時,老師教育他:“中午的樹影朝北,應根據(jù)樹影辨別方向,尋找回家的路?!边@是利用大自然的情境,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根據(jù)其表現(xiàn)形式,情境式教學法可以分為生活展現(xiàn)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xiàn)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繪情境幾類,在教學過程中,每一類可以單獨運用,但也可以幾種一起綜合運用。
李老師的一堂課講的是一個滿滿都是愛、愛讓故事圓滿的故事。故事中,有小姑娘救了自己的母親的愛,有救了小狗的愛,有小姑娘的母親對小姑娘的愛,也有小姑娘救了過路人的愛,愛的類型雖有不同,但都是愛的體現(xiàn)。而這堂課中,情境式教學法用的很到位,也很有藝術感。下面我就這堂課關于情境式教學法的運用做個詳細分析。
這堂課的一開始,李老師就運用了圖畫再現(xiàn)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語言描繪情境來引導學生進入課文。首先在屏幕上顯示出四個詞語,分別是“旱災”、“干涸”、“干枯”、“焦渴”,并結合播放一首凄聲顫顫的二胡獨奏曲,讓學生看詞語聽歌曲后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動之以情。接著,她便通過屏幕顯示幾張發(fā)生在大干旱時的照片:干涸的土地上,沒有水,毫無生機,有的是一片荒涼,枯死的樹木,干死的魚兒,死一般的寂靜……這樣,一下子使學生進入了課文所要發(fā)生的故事的大背景當中去了,效率高,效果好。
“愛是具有很大的魔力的,愛可以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的祥和,更加的美好,愛就像鉆石一樣,晶瑩剔透,純潔,愛就像星星一樣,能夠璀璨地掛在天空中,普照人間?!崩罾蠋熯@幾句語言描繪,點出了文章的主題。接下來讓學生欣賞并一起唱《愛的奉獻》,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歌聲中、親口唱著“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體會到了文章所要表達的愛的一種——博愛。讓學生親自去感受愛,給予學生心靈上的顫動,讓學生接受一次愛的洗禮,這樣的做法,會讓學生更深刻!
如果說前面的一起欣賞和合唱《愛的奉獻》是突出了文章的主題和重點,那么這堂課的結尾部分呈現(xiàn)出來的一張張照片,結合李老師一句句引導學生思考、啟迪學生心靈感悟的話語,則是升華了主題,再一次給予學生心靈上的顫動,再一次讓學生接受一次愛的洗禮。在這些圖片中,大家都熟悉的同學就是主角,有幫爸媽洗腳做家務的,有扶老爺爺過馬路做義工的,有幫助同學系好紅領巾解決學習上的難題的……一張張照片,陸續(xù)地呈現(xiàn)出來,照片上的同學,是那么的熟悉,讓他們感覺到,愛就在身邊,我們所做的好多好多,都是愛。而最打動學生的一張照片,就是我校二(6)班的一個白血病同學由于化療,頭發(fā)沒有了,坐在病床上看著鏡頭。我校全體師生為他捐款,幫助這個家庭渡過難關,甚至有學生也剃了光頭!這就是活生生的愛。這一張張照片,讓學生知道:愛,有時候是這樣的,有時候卻是那樣的,但都是愛的一種;愛,有時很遠,有時卻很近,我們能夠感覺的到;愛,有時候很大,有時候卻很小,但都能被體現(xiàn)出來;愛,其實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不分你我。
這堂課,本來就設計得好,李老師準備充分,在把握學習目標和重難點、控制課堂節(jié)奏上做得都很不錯,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踴躍舉手回答問題,效果也很明顯。我想這是跟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分不開的,因為情境教學法可以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質量。李老師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和信息,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讓學生主動地探究、發(fā)散地思考,從而有利于他們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使學習達到比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