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昆山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中華園小學 陳文娟
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錯誤引導
□ 江蘇省昆山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中華園小學 陳文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充分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小學美術教學錯誤資源探索求真
課堂上會出現(xiàn)很多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學生自己的觀點,這些觀點雖然是錯誤的,但是卻能讓教者清楚地知曉學生學習的難點所在,使教學更富有針對性。因此,教師應該用心呵護學生制造的“錯誤”,運用合適的教學手段巧妙引導學生感受錯誤中蘊含的知識,帶領他們從這些錯誤的思維中走出,最終到達真理的彼岸,使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
課堂教學本身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多向交流信息的過程。如果在這個過程初期,教師能夠無聲無息地預設一個錯誤,把這個錯誤當成正確的觀點,帶著學生潛心學習和研究,通過教學的深入,學生對本堂課的知識漸漸熟悉,便會對剛開始上課時的錯誤結論質疑;隨著課的深入,學生的質疑越來越強烈,最終按捺不住指出剛上課時觀點有誤,從而達到理解的升華。如《小學美術》五年級上冊的《認識抽象畫》,在剛開始上課時我出示了一幅寫實畫和一幅抽象畫,同時播放了一段薩克斯演奏的爵士樂,讓學生感受哪幅畫最能反映曲子的節(jié)奏。結果幾乎無一例外都認為寫實畫最貼切,我很肯定地表示我的觀點和大家是一樣的。此刻,學生都為和老師達成共識而沾沾自喜。課堂中,隨著大家感知不同創(chuàng)作風格的抽象畫中色彩冷暖明暗對比、線條長短粗細對比等表現(xiàn)出來的情緒感和節(jié)奏感的步步深入,當課件再次定格在最初那兩幅畫上時,學生開始騷動:“老師您不覺得這幅畫好像更有節(jié)奏嗎?畫面里暗暗的、長長的線條就像是薩克斯吹出的長長的低音?!薄皩Π?!我現(xiàn)在也覺得這幅畫里顏色、大小不同的色塊就像是爵士樂中的音符?!庇忠粚W生指著抽象畫說。當猜測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出示了抽象畫的主題《百老匯的爵士樂》,大家激動地拍起手來。這種“撥開迷霧見明月”的感覺,讓課堂更加精彩生動。
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不斷去偽存真的過程,教師在面對學生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信息時,若能以辯證的觀念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去認識這些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肯定錯誤中本身存在的正確部分,組織好師生、生生探討,循循善誘幫助學生找到糾正錯誤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面對錯誤冷靜、巧妙處之的習慣,就可以讓學生明白錯誤本身也是有可利用的價值的。如《藝術》三年級上冊《我的火車真漂亮》一課,我要求學生設計外觀新穎的火車造型。作業(yè)時,有一位學生在車廂里畫了兩把他自認為是槍的東西,引來了同組同學的嘲笑。我看完畫后,略思片刻,避開槍的造型評價說:“在火車上設計一把槍!這個想法挺有意思呀!”得到老師肯定后這位被嘲笑的學生顯得有些振奮。隨即我拿起記號筆在他的畫上稍作修改,大家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亂糟糟的“槍”,瞬間變成了一個精美的座椅。緊接著我問畫槍的同學怎么會想到這個創(chuàng)意的,他講了一通充滿童真的理由,雖然天真幼稚但卻不乏安全意識。于是我鼓勵他:“你的想法很有意義,但是槍放的地方似乎不是很恰當。所以老師把其中一把槍改成了座椅,你能把另外一把也巧妙地處理好嗎?至于槍應該擺在什么位置合適,老師相信你會找到更妥帖的地方的?!睘榱斯膭畲蠹覄?chuàng)新,我講了“橡皮頭鉛筆”被發(fā)明的故事,并組織對“火車上裝槍”感興趣的同學進行小組討論和設計。很快一幅幅富有創(chuàng)意的小火車作品誕生了。
教學中我有意避開學生的錯誤,以含蓄、巧妙的語言組織學生討論、學習,讓學生的思維在討論中一次次碰撞,進而促使學生進行合理、有意義的想象、修改,將本來看似不合理的想法趨于正確的思考和創(chuàng)作,讓學生明白錯誤能修改,具有可再塑性。
華羅庚曾經(jīng)說過:“天下只有啞巴沒有說過錯話,天下只有白癡沒有想錯過問題?!笨梢婂e誤的出現(xiàn)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學生由于生活環(huán)境、知識積累等方面的差異,思維認知會千差萬別,出錯自然是難免的。教師在對待學生的錯誤時不能輕易用簡單粗暴的語言否定,而要尊重他們犯的“錯誤”,消除他們因回答錯誤而產(chǎn)生的畏懼心理,強化他們不怕出錯、積極主動投入學習的意識。
在美術課上教一年級新生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xiàn)象,他們經(jīng)常會情不自禁舉手說:“老師,我這里不會畫?!被蛘摺袄蠋?,我畫錯了,怎么辦?”或者用手遮住畫錯的部分不讓別人看見。面對這些現(xiàn)象,教師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制止,而是應該從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著手,用關切和藹的語氣詢問錯誤的地方,啟發(fā)他們:“這不是什么大問題,動動腦筋就可以把它改過來了?!边呎f邊用筆幫他改畫,有時還會向全班小朋友求救:“有沒有誰能把這個小小的錯誤變美呢?”久而久之,學生舉手告訴老師這里畫錯、那里不對的越來越少,大多數(shù)學生畫錯后靜靜地思考,自己嘗試著修改、再創(chuàng)作。原來那些畫錯后生怕被老師同學看見用手將畫遮擋起來的學生也放松了原先出錯時的那份警覺感,主動向組里的同學尋求幫助;實現(xiàn)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向老師求助。課后交上來的作業(yè)一次比一次精彩。
由此可見,在小學美術課上對待學生的各種錯誤時,教師持寬容、理性不輕易否定的態(tài)度,是對學生判斷錯誤的一種理解和尊重。這樣既能很好地“尊重”學生的錯誤,又能讓學生從錯誤中得到新的啟示,從而讓課堂中習以為常的錯誤成為學生掌握正確知識的方向標,讓全體學生的智慧得以充分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