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元和小學 沈 芳
學語文,學做人
——淺談語文課文中蘊含的育人因素
□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qū)元和小學 沈 芳
語文課程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好教材,我們應把握好每一篇課文,走進作者的內(nèi)心,走進文中人物的內(nèi)心,走進大自然的懷抱,走進小動物的生存環(huán)境,他們和學生對話,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有認同感,進而去效仿,達到育人的作用。因課文內(nèi)容的差異,育人的側(cè)重點也不盡相同,因文而異,實現(xiàn)育人的目標。
語文課程資源豐富,文字、插圖,無一不是教學的素材。以現(xiàn)代環(huán)保詩歌《走,我們植樹去》為例,我是這樣教學的。課文以詩歌的形式,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描繪了少先隊員積極參加植樹活動的情景,告訴學生植樹造林的重要性,表達了少先隊員植樹造林、改造自然的決心?!耙豢脴渚褪且蛔G色工廠,片片枝葉都是快樂的音符?!薄箤W生明白綠葉帶給人類健康和幸福;“多栽一棵樹,就多增添一片新綠。——使學生明白樹林能染綠祖國大地,使荒漠變綠洲;“叫風沙乖乖低頭,讓百鳥翩翩起舞。”——使學生明白植樹能改造環(huán)境,營造美好的生活家園。通過這些內(nèi)容的領悟,學生在課堂上談起了植樹造林更多的好處,如防止沙漠的擴大、改善生態(tài)平衡、保護大氣層等。
隨后,教師的話鋒一轉(zhuǎn),將交流的重點轉(zhuǎn)移到破壞植被的層面上來,相機出示了許多畫面:草原被風沙覆蓋,昔日的“風吹草低見牛羊”退化成裸露的地皮,時常有沙塵暴,影響了大家的出行和生活,造成牧民生活的困難;被譽為“地球之肺”的熱帶雨林遭砍伐,面積日益縮小,存儲的水量日益下降,調(diào)節(jié)溫度的能力越來越低,地球越來越熱;甚至,爺爺奶奶那年代能進行播種的田野也被高樓大廈所取代,找不到農(nóng)田,見不到青蛙,聽不到鳥鳴了?!罢娼逃切男南嘤〉幕顒?,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睂W生因為有了課堂上的交流,有了了解,所以,這樣的情景展示更能激發(fā)出他們參加植樹造林活動的積極性。
《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敘事抒情的散文,非常注重細節(jié)的描寫。文首由于護士要換床單,母親又病得不輕,作者有機會第一次抱起了母親,由于用力過猛,差點摔倒,這些動作描寫細致入微,寫出了作者對母親的誤解及由此引起了內(nèi)疚;作者不由得回憶起兒時母親手拉肩挑背馱的情景,這些細節(jié)的再現(xiàn)給我們展示了一位堅強的母親,由此,作者才想好好地真真切切地抱一回母親。這些細節(jié)緊密聯(lián)系,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讓我們對作者有了一步步深入的了解,走進了這位作者的心田。
文章記敘了抱母親的經(jīng)過,表達了母親的偉大和兒子的孝順,是我們引導學生感悟母愛、學會孝敬的好文章,這對于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發(fā)展是很有幫助的。尤其是現(xiàn)在,“若要好,老做小”,這樣的現(xiàn)象在學生家庭中普遍存在,別說孩子了,就是孩子的父母,也有很多是自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懶蟲。在這樣的大環(huán)境里,我們的小學生要懷抱感恩的心,能孝敬長輩,似乎是有點遙遠了。為了能激發(fā)起學生的這種情感,喚醒他們的“孝”心,我首先讓學生通讀故事,感受母愛縈繞,從而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對自己母親的孝敬之情;接著,我還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來交流自己母親對自己的關愛,激發(fā)學生情感的迸發(fā)。在全班學生的積極交流后,我們認識了班級里很多偉大的母親,有的母親自身身體殘疾,但堅強地參加繁重的體力勞動,以羸弱的身軀支撐起孩子成長的天空,努力為孩子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條件,說到這個情況時,大多數(shù)學生睜大了眼睛,因為他們第一次聽這位同學說起她的事情,大家為之動容了;有的母親擔任起孩子的家庭教師職務,堅持每天再為孩子講一遍學校里的功課,陪伴孩子讀說聽寫,努力讓孩子跟上大部分同學的學習節(jié)奏。通過大家的交流發(fā)言,同學們回憶起家庭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我想,我們的語文教學能夠到達這樣的境界,也算是成功的育人教育了。
如歷史故事《三顧茅廬》,側(cè)重的是歷史事實,寫的是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的事情,正因為是歷史事實,其說服力更強,是學生模仿的好教材。文中劉備“下馬步行”、“耐心等候”、“快步”,刻畫出他尊重人才,求賢若渴、誠心誠意的形象;張飛“嚷”、“用麻繩捆來”,刻畫出他莽張、急躁之態(tài),此來做側(cè)面烘托,劉備高尚的品格更躍然紙上。這些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的描寫,使這些形象栩栩如生,個性鮮明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課堂上,老師對重點詞句的解析,使學生的理解更到位。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學習,教師將話題遷移到學生的待人之道上來,讓學生交流自己在學習生活中待人的原則,以及學習過課文之后的感受。我想,學生會對自己曾經(jīng)的一些做法有思考的,也會影響他們今后的待人之道的。那么,這樣的語文學習就是成功的了。
《三國演義》中塑造了眾多性格鮮明、影響深遠的藝術形象。諸葛亮在小說中是被作為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來歌頌的。作者對他傾注了強烈的愛和崇敬,把他看作智慧的化身。我們學習了這樣一篇課文《三顧茅廬》,也有了閱讀整篇小說的好奇心,這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而且會影響到學生的為人處事。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正因為其本身經(jīng)典的人物形象,也因為其人物蘊涵的人格魅力。
語文不僅是一門功課,是學生要掌握的知識,更是一門學做人的好教材。我們教者在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同時,也要研讀自己的學生,從學生的認知出發(fā),尋到教材與學生的切合點,透過一個契機,形成一個教育面,以四兩撥千斤的巧力,教好語文,教好學生做人。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發(fā)揮我們學高為師的能量,指引他們正確地為人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