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昆山市玉山中學 張紅燕
學生在散文閱讀課中學什么
□ 江蘇省昆山市玉山中學 張紅燕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學習語文的根本目的是讀懂別人的文章,會寫自己的文章,因而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散文因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因其豐富的意蘊而成為學生閱讀的難點。因而提高學生的散文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對于如何提高閱讀能力,學生在散文閱讀課中學什么,我認為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回答。
學習寫人敘事類散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概括事件、分析人物入手,來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以此類散文經典《背影》為例,學生在閱讀文本之后,概括本文所寫的事件,接著抓住文章中的具體描寫來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情感。分析對父親的動作描寫(揀座位、鋪大衣、艱難地穿過鐵道買橘子)和語言描寫(“不要緊,他們去不好”“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里邊沒人”),學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濃濃關愛和不舍。分析對“我”的心理描寫,從一開始的不以為然到不耐煩直至最后的感動流淚及篇末的感傷思念,我們很容易就理解兒子對父親的感激思念與憐惜。
學習寫景類散文,教師要學生明確“一切景語皆情語”,即所有的景物描寫中都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在閱讀這類散文時,必須從分析景物描寫入手。以梁衡的《夏》為例,學生在閱讀文本之后,概括文章描寫的景物及景物的特點。太陽烘烤、麥浪翻滾、熱風浮動這些景物,不僅體現(xiàn)了夏的熱烈,更是為下文歌頌農民作的鋪墊。而對棉苗、高粱、玉米和瓜秧的描寫,則用“挑”“舉”“匍匐”等詞,把它們的“旺盛的”生命力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從而表現(xiàn)了夏的熱烈。
學習詠物類散文,教師要讓學生明確作者詠物是為了抒懷,作者總是借描寫某一景物來抒發(fā)自己的某種思想感情。閱讀此類散文,必須從對物的描寫入手,明確所詠之物的特點,理解所詠之物的精神,從而從作者對物的褒貶態(tài)度中理解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理解此類散文的主旨,還要聯(lián)系時代背景和作者經歷。可以從文章中找到表現(xiàn)時代背景的語句,也可以從寫作時間入手。以宗璞的《紫藤蘿瀑布》為例,學生在反復閱讀文本之后,概括每一段中紫藤蘿的特點。通過文中對眼前紫藤蘿的描寫,學生明確了紫藤蘿生機勃勃的特點,理解了作者對于生命的喜愛,“一種生的喜悅”。又通過對十多年前紫藤蘿不幸遭遇的描寫,聯(lián)系時代背景和作者經歷,不難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生命之河涌動不息,忘卻過去的不幸,投入生命長河的人生感悟。
一是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義。是指對諸如中心句、點睛句、過渡句、矛盾句、哲理句等的表層含義、深層含義或句外意義的分析概括。這有助于幫助學生加深對主旨的理解。例如《幽靜悲劇》末尾“絕不會有任何人注意這一顆古藤的存在的,絕不會有任何人關心它的死亡的,絕不會有任何人為之傷心的?!薄捌隽宋疫@樣一個人,偏偏讓我住到這個地方,偏偏讓我走這一條幽徑,偏偏又發(fā)生了這樣一個小小的悲劇?!比齻€“絕不會”和四個“偏偏”的反復,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因為真善美被無知愚昧毀滅的悲哀、憤懣卻又無可奈何的思想感情。
二是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如《紫藤蘿瀑布》,為了表達花開得盛,作者用“輝煌”一詞來形容她面前的“一片淡紫色”,不但表現(xiàn)出花開得燦爛,還寫了內心的震撼和驚喜;又用“瀑布”來比喻,不但表現(xiàn)了紫藤蘿花的茂盛,還表現(xiàn)其在陽光下光彩流溢的生機,這些詞語生動地表現(xiàn)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再如《春》中俯拾皆是的修辭,多感官、正側面的寫景方法,精準形象的用詞,疊詞疊句和對稱排比的短語短句,都可以成為學生品味語言、學習語言表達技巧的范本。
《幽徑悲劇》一文運用側面烘托,有力地表現(xiàn)了幽徑藤蘿之美。先是描寫幽徑四季濃烈勃發(fā)的生機,接著筆鋒一轉,“在所有的這些神奇的東西中,給我印象最深、讓我最留戀難忘的是一株古藤蘿”,以幽徑之美來烘托幽徑藤蘿之美,一下子顯出了藤蘿在幽徑中的地位。接著,作者又一轉,描寫燕園中的幾株古藤蘿“開得滿棚滿架”“成為春天一景”,然而“根據(jù)我的個人評價,在眾多的藤蘿中,最有特色的還是幽徑的這一棵”。文章如此一再烘云托月,表現(xiàn)了這一棵藤蘿在自己心中的地位,也就更能表現(xiàn)這一棵藤蘿被毀后作者的悲哀、憤懣之情。此外,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現(xiàn)手法也是學習的重點。掌握這些方法,能夠使學生讀懂文章,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如果能夠把這些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實際中,那么對于學生的寫作水平的提高,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教育的缺點之一,就是沒有那種占據(jù)學生的全部理智和心靈的真正的閱讀,沒有這樣的閱讀,學生沒有學習的愿望,他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變得狹窄和貧乏。”只是閱讀課本上的幾篇散文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應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嚴格來說,教材只是材料,課堂的閱讀教學只能引導學生學會閱讀、愛上閱讀,真正的閱讀還應該是在課外的自主閱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順著課內的閱讀文章去尋找更多的文章來進行閱讀。可以推薦閱讀課文作者的其他作品;可以推薦閱讀同時代其他作家的作品;也可以推薦閱讀作者及作品中人物的傳記;還可以推薦閱讀同一主題的作品。
當然,以上幾個方面的學習內容,尤其是前三個方面內容的學習是不能割裂開來的,否則,語文課就成了解剖課,把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分解得支離破碎,毫無美感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