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利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工具學科,更是一門情感學科;從某種意義上講,又是一門德育教育學科。要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學習、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受到情操的陶冶和品德的教育,除了教師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材料、善辯的口才和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以外,閱讀教學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改革語文教學中有字詞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其中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語文中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我發(fā)現(xiàn)許多教師都存在著一個誤區(qū),在閱讀教學中,只是一味地講解、分析、歸納、板書。簡直就是一條龍服務,包辦到底。學生也是一味地呆板地接受聽、讀、記、寫,像一臺不知疲倦的機器。我也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他們在課外閱讀中也只是走馬觀花,對課文中的一些故事情節(jié)感興趣,讀了之后有什么收獲,沒有幾個同學能夠有一個滿意的答案。如何引導學生按一定行之有效的方法讀懂每一篇課文,又能從整體上感知作者的態(tài)度、觀點、感情,是閱讀教學的目的。在實際授課中,我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大膽進行閱讀教學改革,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重視積累的過程
這是一個動態(tài)而連續(xù)的過程,更是后面階段能力具備和發(fā)展的基礎。積累的內容包括:語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義的基礎知識要打牢,能夠準確地判斷單復句并能分析其結構,要熟練地把握文體特征、語言表達的特點;思想感情方面:能夠閱讀范文和課外讀物,學會理解或吸收比較豐富的思想感情,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復雜思想感情和新觀念奠定基礎;同時,還要積累一定的文化知識、生活經驗,以及寫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學生的閱讀作用很大。教師應結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紹,然后要求學生積累。
二、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
中學階段主要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興趣、習慣和速度,讀完能概述大意。有的學生在讀書時沒有良好的習慣,默讀時“一目十行”,朗讀時“有口無心”。要糾正這種不良習慣,關鍵在于教給他們正確的讀書方法,不斷地加以引導。要告訴學生略讀不是馬馬虎虎地讀,而是在較短的時間內讀完課文,做到了解梗概,從整體上感知課文;而大聲朗讀則要用普通話,語調抑揚頓挫,讀出感情。對議論句、抒情句和疑問句,要仔細揣摩它們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讀到自己喜歡的句和段,要勾畫出來,反復地讀。對讀書的要求,要因課而異,由淺入深、由粗到精,開拓他們的思路,以求領會課文的思想內容以及為表現(xiàn)思想內容服務的語言技巧。還應鼓勵學生就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如讀《最后一課》,要引導學生讀出文中人物的語言、行動、服飾,想想這些描寫對文章中心所起的作用。盡管中學生的閱讀能力還不十分高,但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獲得的,沒有學生的實踐,他們無法獲得這種能力。學生有時遇到困難,教師要給予鋪墊,達不到目的,要先降低要求,進行示范,然后再提高要求,達到目的??傊?,不能放任自流地讓學生盲目地讀和背。
三、學會準確理解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只有發(fā)展了思維能力,理解力才能應“源”而生,所以這一階段主要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分析,綜合的思維力和聯(lián)想、想象力,它們在理解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一是判斷力的培養(yǎng)。判斷力是指讀者理解事物的本質,明確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斷句或限制和修飾成分、來訓練,如“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這句話,如果把“常?!币辉~去掉,這個判斷就絕對化了。因為生活中錯誤之后并不一定就產生“正確”。加上“常?!?,對“錯誤”現(xiàn)象的本質特點揭示就準確。
二是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分析、綜合能力構成了人類基本的思維過程,也是閱讀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將事物的個別特征或個別方面分解出來的能力。只有通過分析,對課文的整體認識才能深入。綜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個別特征或個別方面綜臺起來考慮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訓練離不開綜合的指導,綜合能力的訓練必須以分析為基礎。如必須在熟悉全文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給文章分段,給段分層,給句子劃分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必須在分析文章的基礎上讓學生概括層義、段義、題旨,以訓練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給文章列寫內容提綱是訓練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聯(lián)想能力的培養(yǎng)。聯(lián)想能力指由一事物的印象、觀念聯(lián)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觀念的能力。有了聯(lián)想,可以將有形文字的意義空間拓展到最大,從而使理解更準確、合理。在閱讀活動中應鼓勵學生主動去聯(lián)想。教師還可根據(jù)聯(lián)想的類型,結合教材對學生進行聯(lián)想力的訓練。
四、學會欣賞
中學生的欣賞能力還不高,在教學中采取簡單的做法或教師包攬,就會把學生那一點新鮮的感受抹煞得一干二凈。所以欣賞時,首先讓學生有表情地朗讀有關段落,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這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過程,又是一個鑒賞評價的過程,它需要質疑精神。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任意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并學著做點評。如在學習《孔乙己》這篇課文時,學生對文章的主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說,從孔乙己的結局來看,他的人生是悲哀的,小說就是要表現(xiàn)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孔乙己的人生悲劇,以達到控訴罪惡的封建科舉制度的目的;有的補充說,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對封建制度的否定,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潰;有的說,孔乙己本身根本沒意識到他已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他思想保守,毫無覺悟,像這樣的人必然被社會所淘汰;有的說,從當時的一般民眾的角度來看,人們之間的關系也太冷漠了,對別人的不幸麻木不仁甚至挖苦取笑,充分說明了封建社會世態(tài)的炎涼,作者要批判的是這些麻木、無聊的看客……我則站在一旁微笑的聽著,肯定了學生的理解,并在最后進行總結,對本文主題的多重認識作出說明,使學生明白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文章,可以得到不同的體會,鼓勵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努力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閱讀教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訓練程序的科學化、系統(tǒng)化仍有待于深入探討,怎樣使閱讀課型更豐富多彩,更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還有待廣大同仁共同研討。
參考文獻:
[1]史振泉,韓克思.如何提高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3,(31).
[2]朱新莉.讓欣賞覆蓋閱讀,有效提升整體閱讀水平[J].考試周刊,20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