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鴻+徐曉
[摘要] 目的 探討高血壓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與超敏C反應蛋白及動脈硬化的關系。 方法 選擇2014年1~12月高血壓患者97例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是否合并有微量蛋白尿分為尿微量白蛋白異常組和無正常組,測量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頸動脈管徑,統(tǒng)計斑塊發(fā)生率,測定患者血清hs-CRP水平,分析高血壓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與超敏C反應蛋白及動脈硬化的關系。 結果 高血壓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異常組hs-CRP水平顯著高于正常組,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高血壓尿白蛋白水平異常組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顯著高于正常組,斑塊發(fā)生率顯著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頸動脈管腔內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血壓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與hs-CRP呈顯著正相關(r=0.22,P<0.05);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呈顯著正相關(r=0.20,P<0.05)。 結論 高血壓尿微量白蛋白異?;颊哐録s-CRP顯著升高,動脈硬化發(fā)生率增加。
[關鍵詞] 高血壓;微量白蛋白尿;超敏C反應蛋白;動脈硬化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5)26-0086-03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albuminuria with hs-CRP and arteri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LI Daohong XU Xiao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Wujia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Suzhou City, Suzhou 2152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albuminuria with hs-CRP and arteri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Methods Selected 97 cases with hypertension from Jan to Dec in 2014 were divided into abnormal urinary albumin group and normal group according to whether associated with microalbuminuria.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arotid artery diameter were detected, incidence of plaque was counted, and serum hs-CRP was detec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albuminuria with hs-CRP and arteri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was analyzed. Results Hs-CRP level of abnormal urinary albumin group was higher than normal group(P<0.01).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abnormal urinary albumin group was thicker than normal group, and incidence of plaque was higher than normal group(P<0.01). Carotid artery lumen diameter of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Urinary album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showe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hs-CRP(r=0.22,P<0.05);Urinary albumin levels showe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r=0.20,P<0.05). Conclusion hs-CRP level in hypertension patients with abnormal micro-albuminuria increases apparently, and incidence of atherosclerosis increases too.
[Key words] Hypertension; Micro-albuminuria; hs-CRP; Arteriosclerosis
腎臟是高血壓病的靶器官,隨著疾病的發(fā)展,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腎臟損害,早期可表現為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MAU),提示高血壓患者發(fā)生靶器官損害[1,2]。高血壓病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有研究認為,微量白蛋白尿可以預測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的心腦血管事件[3,4]。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是目前檢測動脈粥樣硬化的非侵入性的檢測指標。研究證實,炎癥反應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過程,而C反應蛋白是敏感的炎癥指標[5,6]。本研究分析高血壓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與超敏C反應蛋白及動脈硬化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12月在我院診斷治療的高血壓患者97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原發(fā)性高血壓的診斷,初次確診,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繼發(fā)性高血壓、原發(fā)性腎臟疾病、糖尿病患者,排除合并有心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腦血管疾病患者,排除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惡性腫瘤、免疫系統(tǒng)疾病患者,排除拒絕參加研究患者。根據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分為尿微量白蛋白正常組和異常組。正常組44例,其中男31例,女13例,年齡40~73歲,平均(55.8±10.4)歲;異常組53例,其中37例,女16例,年齡42~71歲,平均(56.0±11.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會同意。
1.2 檢測方法
①留取患者24 h尿,混勻后取10 mL送檢,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尿微量白蛋白水平,24 h尿白蛋白低于30 mg為正常,30~300 mg為微量尿白蛋白。根據結果對患者進行分組。②采集晨起空腹靜脈血2 mL,采用免疫比濁法測量血hs-CRP水平。③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測定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測量管腔內徑,觀察管腔內有無斑塊。以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1.0 mm為頸動脈壁增厚[4]。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尿微量白蛋白、血清hs-CRP水平比較
見表1。異常組hs-CRP水平顯著高于正常組,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1 兩組尿微量白蛋白、血清hs-CRP水平比較(x±s)
2.2 兩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指標比較
異常組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顯著高于正常組,斑塊發(fā)生率顯著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頸動脈管腔內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高血壓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與hs-CRP以及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的相關性
高血壓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與hs-CRP呈顯著正相關(r=0.22,P<0.05);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呈顯著正相關(r=0.20,P<0.05)。
3討論
腎臟是高血壓病的主要靶器官之一,高血壓導致的靶器官損害中有10%是腎臟損害,10%~15%為大腦組織,50%為心臟損害。高血壓患者一般需要在15~20年才會出現上述靶器官損害,由于腦及心臟損害的發(fā)病率較高,并且癥狀明顯,因此對腎臟的損害容易被忽略。高血壓性腎損害通常是指原發(fā)性高血壓導致的腎臟小動脈或腎實質的損害。高血壓導致的腎損害絕大多數為良性小動脈性腎硬化癥,少部分為惡性高血壓腎硬化癥。高血壓良性小動脈腎硬化所導致的晚期腎功能衰竭大約占終末期腎臟病患者的1/5。高血壓病導致的腎臟損害,入球小動脈壁呈玻璃樣改變,小葉間動脈以及弓狀動脈壁的肌內膜肥厚,導致血管管腔狹窄,供血減少。腎實質表現為腎小球缺血皺縮硬化,部分腎小球代償肥大,腎小管變形萎縮,腎間質纖維化[7-9]。高血壓病導致腎臟損害的發(fā)病機制包括血流動力學、非血流動力學機制等。
動脈硬化是動脈的一種非炎癥性病變,可使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管腔狹窄。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與血脂異常以及血管壁成分改變有關的動脈疾病,主要累及彈性動脈和較多的彈性纖維的肌性動脈,病變特征是血中脂質在動脈內膜沉積,引起內模灶性纖維性增厚,病灶深部為由壞死組織和細胞外脂質池形成的粥樣物質[10,11]。動脈粥樣硬化經過四個階段,脂紋、纖維斑塊、粥樣斑塊、繼發(fā)病變。發(fā)展為粥樣斑塊后可從穩(wěn)定斑塊發(fā)展為不穩(wěn)定斑塊,隨后發(fā)生繼發(fā)出血、鈣化、潰瘍、血栓、動脈瘤等繼發(fā)改變。不穩(wěn)定斑塊的脂質核較大,病變偏心,纖維帽較薄,炎癥細胞浸潤較重,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容易導致斑塊破裂,因此又稱為脆性斑塊。
在眾多的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病因中,高血壓是重要的并且可以控制的危險因素。高血壓可導致血管內皮受到損傷,血流壓力增加,導致血脂滲入血管內皮,縮血管物質的釋放也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過程中[12,13]。高血壓導致慢性重復的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是動脈粥樣硬化病灶形成過程中的始動環(huán)節(jié)。內皮損傷導致內皮通透性增加,有利于血脂深入,氧化修飾LDL-oxLDL,血管收縮物質增加,舒張物質下降,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VCAM、E選擇素等增加,血小板粘附聚集,釋放GM-CSF和MCP-1,趨化巨噬細胞,釋放生長因子,刺激中膜平滑肌細胞遷移和增生,膠原暴漏,血小板聚集粘附,血小板釋放PDGF,抗凝物質生成下降,促凝物質生成增加,導致凝血系統(tǒng)活性增加,斑塊表面內皮細胞受損,導致穩(wěn)定斑塊轉化為不穩(wěn)定斑塊。平滑肌細胞在動脈粥氧化過程中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中膜平滑肌細胞向內膜遷移并在內膜增殖,平滑肌細胞荷脂,平滑肌細胞及其合成的膠原形成纖維帽,最終斑塊形成。平滑肌細胞向內膜遷移增殖,吞噬脂質,形成泡沫細胞,合成分泌膠原,合成生長調節(jié)因子,導致不穩(wěn)定斑塊的形成。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可促使中膜平滑肌細胞由收縮性轉變?yōu)楹铣尚停偈怪心て交〖毎蜓軆饶ぜ毎倪w移,促使中膜平滑肌細胞荷脂形成泡沫細胞,促使中膜平滑肌細胞增殖。單核巨噬細胞氧化LDL轉化為ox-LDL,吞噬ox-LDL形成泡沫細胞,壞死后釋放脂質進入細胞外的脂質池。其還能釋放溶酶體酶,從而導致內皮細胞、中膜平滑肌細胞的損傷腦,產生細胞因子,使血管內皮表達黏附分子,導致中性粒細胞、血小板等粘附,產生的細胞因子還能夠是中膜平滑肌細胞發(fā)生遷移和增殖。單核巨噬細胞還能夠激活T淋巴細胞,釋放淋巴因子和細胞因子,誘導中膜平滑肌細胞凋亡。單核-巨噬細胞釋放溶酶體酶、蛋白水解酶和自由基,破壞斑塊纖維帽,導致斑塊不穩(wěn)定。
目前的研究已經證實,炎癥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非常密切,其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的啟動、發(fā)展和繼發(fā)病變的全過程[14]。研究顯示,IL-12在ApoE缺陷小鼠可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IL-18在ApoE缺陷小鼠可增強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血清中高水平的CRP、血清淀粉樣蛋白A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密切相關。CRP能夠誘導黏附分子、TF、MVP-1的表達,促進補體激活。CRP通過調理LDL,導致單核細胞浸潤,形成泡沫細胞;CRP增加MCP-及黏附分子的表達,激活內皮細胞,募集炎癥性細胞;CRP可激活補體,損傷內皮;致敏內皮細胞,使其受到T細胞的攻擊,導致內皮損傷。CRP,肺炎球菌細胞壁c多糖蛋白,一種急性時相(期)蛋白,亦稱C反應蛋白。CRP是一種環(huán)狀五聚體蛋白,其一級結構包含5個相同的亞單位(23 KD),亞單位間以非共價鍵相結合,每個弧單位在其表面都含有CRP配體結合位點(與配體的結合需Ca2+參與),其另一面含有Clq及FcTR結合位點。這種五聚體蛋白具有顯著的耐熱及抗蛋白酶降解的能力。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是CRP合成的主要刺激因子。hs-CRP已被證實是由慢性炎癥引發(fā)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檢測其濃度對心血管疾病的干預及預后起重要作用被臨床重視。
微量白蛋白尿是指在尿中出現微量白蛋白。白蛋白是一種血液中的正常蛋白質,但在生理條件下尿液中僅出現極少量白蛋白。微量白蛋白尿反映腎臟異常滲漏蛋白質。尿微量白蛋白異常是高血壓病導致腎臟損害的早期診斷指標,在常規(guī)腎功能指標沒有出現異常時就呈上升趨勢[15]。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在(30~300)mg/L范圍內,屬于微量白蛋白尿,如果患者能夠經過規(guī)范的修復腎單位,逆轉纖維化治療,尚可徹底修復腎小球,消除蛋白尿,尿常規(guī)尿蛋白的顯示為陰性(-)或(±)。當尿中微量白蛋白超過300 mg/L時,證明腎病患者已有大量白蛋白漏出。
在本次研究中發(fā)現,高血壓患者出現尿微量白蛋白異常后,其血清hs-CRP水平也顯著升高,且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增加,斑塊發(fā)生率也增加,提示當高血壓患者發(fā)生腎臟損害的早期,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幾率也在增加。相關性分析顯示高血壓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與hs-CRP呈顯著正相關(r=0.22);尿微量白蛋白水平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呈顯著正相關(r=0.20),提示高血壓患者并微量白蛋白尿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反應蛋白有密切的關系。
綜上所述,高血壓患者并微量白蛋白尿與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反應蛋白有密切關系,尿微量白蛋白異常是高血壓患者發(fā)生腎臟病變和心血管病變的重要早期指標,在臨床上,常規(guī)檢測高血壓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對判斷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宏偉,張蕤. 探究氨氯地平聯(lián)合替米沙坦治療老年高血壓早期腎損害的臨床療效[J].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5,36(4):503-505.
[2] 潘仕海,謝秀連,曾曉靜,等. 安泰固腎湯聯(lián)合保腎康治療高血壓早期腎損害的療效觀察[J]. 中國藥物與臨床,2015,15(2):211-213.
[3] 殷雄,周雪軍,徐海峰,等. 2型糖尿病合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心功能與尿微量白蛋白的關系[J].山東醫(yī)藥,2014,54(48):44-45.
[4] 張強,鄧峰美,唐斌. 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與高血壓相關性的研究進展[J]. 醫(yī)學綜述,2011,17(11):1611-1613.
[5] 梁柱第,曾憲彪,韋桂寧,等. 藤茶雙氫楊梅素對動脈粥樣硬化大鼠的炎癥因子及主動脈弓sPLA2-ⅡA表達的影響[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21(4):120-123.
[6] 吉慶偉,柴萌,劉宇揚,等. 血漿白介素-37水平與冠狀動脈鈣化相關性研究[J]. 心肺血管病雜志,2015,34(2):79-81.
[7] 李振華,王怡. 中西醫(yī)治療高血壓腎病的研究進展[J]. 國際泌尿系統(tǒng)雜志,2015,35(1):157-160.
[8] 王麗. 葉酸聯(lián)合纈沙坦治療老年高血壓腎病的效果及作用機制分析[J]. 數理醫(yī)藥學雜志,2015,28(3):409-410.
[9] 邵瑩. 前列腺素E1治療老年高血壓腎病的效果[J]. 實用臨床醫(yī)學(江西),2014,15(9):24-25.
[10] 崔潤慧. 阿托伐他汀治療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70例療效研究[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7(4):198.
[11] 侯子雨. 瑞舒伐他汀對高血壓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及心功能的影響[J]. 中國傷殘醫(yī)學,2015,23(5):111-112.
[12] 李麗欣. 通心絡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用于H型高血壓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有效性分析[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5, 7(2):177-178.
[13] 陳世豪,譚柏松,張偉堅. 原發(fā)性高血壓伴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活性水平相關性研究[J].海南醫(yī)學,2015,26(3):380-382.
[14] 楊光,何希,余萍,等. 動脈粥樣硬化中血管緊張素(17)/Mas受體途徑與血管炎癥的關系[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1(1):17-23.
[15] 陳琳,杜國梅. 尿微量白蛋白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4,14(29):293.
(收稿日期:201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