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紹芳
摘要:高中語文課本中的古詩詞都是經(jīng)過精選的,代表了古詩詞的最好成就。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誦、賞、析的方式,提升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全面增強高中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zhì)。
關鍵詞:朗讀;拓展;賞析
在一年一度的高考語文中,古詩詞的解析與鑒賞,是必考的題型之一,而且對于大多數(shù)考生來說,也是拉大考試分數(shù)的試題。在高考中由于古詩詞的考查,都具有不確定性,不知道要考到哪位作者,更不知道要考到哪首詩詞。真正的體現(xiàn)學在課堂,考在課外。因此,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古詩詞的鑒賞與解析試題會感到有些緊張,有些不知所措。所以,高中語文教師要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不僅僅要完成古詩詞的解析與鑒賞的教學任務,更要讓學生泛讀精品古詩詞,培養(yǎng)并掌握鑒賞與解析古詩詞的能力與技巧。
一、誦讀精品,讀懂詩意
古詩詞與現(xiàn)代詩歌有很大的差別,讀懂古詩詞難度較大,原因是古詩詞文字簡練,意象豐富,內(nèi)容充實,大多數(shù)詩詞中運用到借物、借景、借事,來抒發(fā)表達多變的思想情懷。而誦讀則是進入作者思想、融入詩詞的最佳方式。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在教學古詩詞時,我讓學生模仿電影、電視里面出現(xiàn)的古代學生讀書的模樣,學生們搖頭晃腦,大聲的誦讀,教室里看似一片混亂,但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漸漸的融入到詩詞中,在學生的腦海里,會出現(xiàn)與詩詞相關的信息,如詩詞中描寫的人、物、景、事。再通過教師的點撥,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學生對于詩詞中的意象,有了很深的了解。
當然,要準確讀懂并有效鑒賞古詩詞,尤其是在高考中,必須要全面的把握了解關于詩歌的每一種信息。作者簡介、時代背景,就連考試題目中出現(xiàn)的注釋、內(nèi)容都不能放過,要認真的閱讀,收集整理相關素材。如2010全國卷《詠素蝶》注:劉孝綽,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shù)起數(shù)伏。這里就是背景及作者的為人的介紹,對做題很有幫助,讀題時就不能走馬觀花。
二、打破思維定勢,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
高中學生,已經(jīng)學習過許多的古詩詞,儲備了相當多的作者信息,歷史信息,也掌握了古詩詞的一般特點,掌握了古詩詞中常見的表達方式。這些知識能力的儲備,有助與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但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明白,同一個作者,在不同的處境,會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同一樣景物,在不同的作者的作品中,也會有不同的感想,心境也自然不同。如在賞析曾鞏的《詠柳》時,作者是借對柳樹形象的刻畫來諷刺那些得志猖狂的小人。但很多學生則竟認為作者是在贊美柳樹。其原因是很多學生受賀知章的《詠柳》影響,顯然學生過去的經(jīng)驗和儲備的知識,產(chǎn)生了消極作用。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不斷的儲備相關的知識與技能,更要讓學生掌握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更有效的提升學生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三、扎實文言文基礎,提升古詩詞鑒賞能力
古詩詞與文言文是同一時期的文化產(chǎn)物,兩者有很多的相同。都是用較簡短的文字,表現(xiàn)豐富的思想情感;都有倒裝、省略等語法手段,都講究韻律、格律。因此扎實文言文基礎,有助于提升古詩詞的鑒賞能力?,F(xiàn)在的學生,一般只有在課本里才能讀到文言文,很少有學生在課后把文言文作為閱讀材料。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讓學生掌握課本里的文言文,還要讓學生在課外多讀一些文言文,扎實文言文基礎。
四、強化古詩詞術語教學,突破難點
每年的高考語文考試說明中,對古詩詞的考查都有規(guī)定,一是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一是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但就學生平??荚囍?,出現(xiàn)的問題是,不能完整有效的答題。丟分的原因是對古詩詞中的一些術語重視不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要知曉并掌握儲備常見的詩歌鑒賞術語。修辭方法類的有:比喻、借代、擬人、象征;抒情方式的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寫方式的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結構技巧類的有:過渡、鋪墊、伏筆;表現(xiàn)手法類的有:襯托、對比、渲染、卒章顯志、托物言志;思想感情類的有: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堅守節(jié)操、憂國憂民等等。
五、掌握古詩詞答題的技巧,提升學生解題能力
在歷年語文高考的題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詩歌鑒賞中的一些規(guī)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適時總結,及時點撥,讓學生掌握常見的古詩詞的答題技巧,提升答題的有效性。但是在學生作答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邏輯性不強,沒有條理性,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正確表達思想。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還要給學生一些具體的答題方法。
1,了解問點,有的放矢。以《雨后池上》為例,簡析這首詩是怎樣表現(xiàn)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靜的,試從“靜”與“動”的角度對這首詩進行賞析。在答題時應注意兩點,一是哪些內(nèi)容是動,哪些是靜;二是“靜”和“動”的關系是怎樣的?有的學生只說一、二句寫靜景,三、四句寫動景。既無具體內(nèi)容又無二者關系,這就不能滿足答題要求了。
2,逐點表述,層次分明。如在作答詩歌鑒賞中的景物類題型,就要讓學生明白這一類題型的解題思路,一般是在掌握描寫景物的相關的理論知識之上,然后才具體落實到詩歌的解讀。我在教學中給學生總結為:具體手法+作用術語+詩句內(nèi)容+情感表達。
3,回答全面,簡明扼要。詩歌都是通過描述或議論人、事、景、物來表情達意的,一首詩涉及的對象多樣。這就要求學生全面考慮問題,回答一定要全面,用簡潔的語言,表述自己的思想。
參考文獻:
[1]《誦讀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不二法寶》 《文學教育· 下半月》 2007年11月
[2]《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1
[3]陶福興《詩歌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初探》 2003.3
[4]朱光潛《詩論》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