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炳雪,周旭東
(河南科技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
SPCC冷軋鋼等溫退火的微觀組織和力學性能
秦炳雪,周旭東
(河南科技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摘要:在Gleeble-1500D熱模擬機上,對SPCC冷軋鋼進行等溫退火試驗和力學性能測試。分析了不同退火溫度和保溫時間對SPCC冷軋鋼組織和性能的影響,建立了等溫退火工藝參數(shù)與SPCC冷軋鋼板力學性能間的數(shù)學模型。研究結果表明:退火溫度低于550 ℃時,只發(fā)生鐵素體回復;650~850 ℃時,發(fā)生鐵素體的再結晶及晶粒長大。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隨退火溫度升高而降低,在650 ℃時大幅度下降,850 ℃時達到最低。同樣退火溫度下,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隨保溫時間增加先下降后趨于穩(wěn)定。采用加權平均法建立SPCC冷軋鋼力學性能模型,并對模型進行了驗證。屈服強度、抗拉強度和伸長率的平均絕對誤差分別為20.2 MPa、23.2 MPa和1.4%,平均相對誤差分別為3.9%、4.3%和10.7%,證明模型具有較高的精度。
關鍵詞:SPCC冷軋鋼;等溫退火;微觀組織;力學性能
0引言
冷軋鋼板以其精確的尺寸、光潔的表面和良好的性能,廣泛應用于汽車制造、電氣產品、機車車輛、航空、精密儀表和食品罐頭等領域[1-2]。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生產企業(yè)和用戶對鋼板尺寸精度、機械性能和鋼板表面品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鋼板良好的性能必須經過合適的熱處理工藝得到,退火處理是冷軋鋼板實際生產中常用的熱處理方法,是冷軋鋼板到成品鋼板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對鋼板最終組織與性能起調整控制作用[3-5]。
關于熱處理工藝對鋼組織和性能影響的研究很多[6-10],但多數(shù)只是從組織分析上定性歸納材料力學性能的變化,沒有定量描述熱處理工藝與力學性能之間的關系。在冷軋鋼實際生產中退火工藝的制定多數(shù)以經驗為主,建立退火工藝與鋼板性能之間的數(shù)學模型,可以預測鋼板的性能,優(yōu)化生產工藝,控制鋼板質量。本文以SPCC冷軋鋼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不同退火溫度和保溫時間對鋼板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并建立了力學性能的數(shù)學模型,便于生產中根據(jù)客戶對性能的需求,選取合適的退火工藝。
1試驗材料和方法
試驗材料選用上海寶鋼生產的冷軋態(tài)C-Mn鋼板,牌號為SPCC,其主要化學成分見表1。用線切割的方法將鋼板沿其軋制方向加工成150 mm×25 mm×1 mm規(guī)格的試樣,用Gleeble-1500D熱模擬機進行等溫退火試驗。
表1 SPCC冷軋鋼化學成分(質量分數(shù)) %
注:Alt為全鋁;Als為酸溶鋁。
等溫退火工藝如下:將試樣以50 ℃/s的速度加熱到等溫溫度T(500 ℃、550 ℃、650 ℃、700 ℃(保溫100 s)、750 ℃、800℃(保溫100 s)、850 ℃),然后,保溫一定時間t(2 s、5 s、20 s、100 s、1 000 s),再以50 ℃/s的速度冷卻至室溫。
圖1 拉伸試樣
將退火后的試樣進行標記,加工成拉伸試樣,如圖1 所示。用Gleeble-1500D熱模擬機進行拉伸試驗,拉伸速率為0.001 s-1,按GB/T 228.1—2010要求測得屈服強度ReH、抗拉強度Rm和伸長率A。
拉伸試樣加工后切下的余料保留,沿中間位置橫向剖開,加工成金相試樣,研磨、拋光,用4%(體積分數(shù))的硝酸酒精溶液浸蝕,在JSM-5610LV掃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下進行組織觀察。
2試驗結果與分析
2.1.1SPCC冷軋鋼原始組織
圖2為未經退火的SPCC冷軋鋼原始試樣的顯微組織,組織形貌為鐵素體,形態(tài)為典型冷軋纖維組織,鐵素體晶粒沿軋制方向伸長。
圖2 SPCC冷軋鋼原始組織
2.1.2不同退火溫度的組織變化
以保溫1 000 s為例分析退火溫度對組織的影響。圖3為不同的退火溫度下保溫1 000 s時的室溫組織。 由圖3a和圖3b可看出:500 ℃和550 ℃纖維組織明顯,組織形態(tài)與原始組織相比未發(fā)生明顯變化。這是由于加熱溫度較低,熱激活能較低,組織僅發(fā)生鐵素體晶粒的回復。由圖3c可看出:溫度升高到650 ℃,部分鐵素體已經發(fā)生再結晶,組織中出現(xiàn)大量的等軸晶粒,略呈變形方向取向。隨著溫度升高,原子活動能力增強,鐵素體回復再結晶程度增加,到750 ℃組織基本已全為等軸晶粒,組織無明顯方向性,如圖3d所示,說明再結晶已基本完成。由于溫度上升加快了晶粒長大速度[11],750 ℃相比于650 ℃,鐵素體平均晶粒尺寸從6.29 μm增大至7.29 μm。再結晶完成后,新等軸晶已完全接觸,繼續(xù)升高溫度,大角度晶界移動并吞食其他晶粒,晶粒仍然可以繼續(xù)長大,因此,當溫度升高到850 ℃,保溫1 000 s后得到均勻粗大的鐵素體組織,如圖3e所示,平均晶粒尺寸為10.87 μm。
圖3 不同退火溫度下保溫1 000 s時的室溫組織
2.1.3不同保溫時間的組織變化
以退火溫度為650 ℃時為例,觀察不同保溫時間對組織的影響。圖4為退火溫度650 ℃,保溫2 s、5 s、20 s和100 s時的室溫組織。由圖4a可以看出:在保溫2 s時,鐵素體晶粒已發(fā)生明顯的再結晶,組織中開始出現(xiàn)等軸晶粒,由于保溫時間過短,鐵素體沒有足夠時間發(fā)生再結晶,纖維組織依然可見。保溫時間延長到5 s,組織中等軸晶粒數(shù)量明顯增多,如圖4b所示,纖維組織變得不很明顯,說明再結晶程度增加。保溫時間從2 s延長到5 s,鐵素體平均晶粒尺寸從5.07 μm增加到5.63 μm。保溫時間為20 s和100 s時,組織形態(tài)與5 s時相似,如圖4c和圖4d所示,但平均晶粒尺寸略有增大,分別為6.44 μm和 6.81 μm。說明在650 ℃退火溫度下,保溫時間低于5 s時,保溫時間對鐵素體再結晶影響顯著,且再結晶程度隨保溫時間的增加而增加;超過5 s后,保溫時間繼續(xù)增加,組織趨于穩(wěn)定,鐵素體晶粒尺寸隨保溫時間增加略微增大。
圖4 退火溫度為650 ℃時不同保溫時間的室溫組織
圖5 不同等溫退火工藝的屈服強度
2.2.1屈服強度
將相關數(shù)據(jù)處理后,不同等溫退火工藝條件下屈服強度ReH值如圖5所示。由圖5可知:經過等溫退火后,試樣屈服強度與原始試樣的屈服強度(677.8 MPa)相比,均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降低,等溫退火溫度越高,屈服強度越低;同樣退火溫度下,屈服強度隨著保溫時間增加先下降后趨于穩(wěn)定;但屈服強度最終穩(wěn)定在350 MPa左右。主要是由于低于550 ℃時鐵素體發(fā)生回復,組織內部位錯、空位等缺陷逐漸消除,致使屈服強度有所降低;650 ℃時由于鐵素體的再結晶,屈服強度大幅度下降;隨著溫度升高,鐵素體回復再結晶程度增加,屈服強度又進一步降低;850 ℃時由于再結晶完成后鐵素體晶粒的長大,屈服強度達到最低。
2.2.2抗拉強度
圖6為不同等溫退火工藝條件下抗拉強度Rm值,其中,773.8 MPa為原始試樣的抗拉強度??估瓘姸入S退火工藝變化趨勢與屈服強度相似,隨溫度的升高而降低。650 ℃時抗拉強度急劇下降,但750 ℃時抗拉強度已達到最低,850 ℃時與750 ℃時接近,說明再結晶完成后的晶粒長大對屈服強度的影響較抗拉強度顯著。
2.2.3伸長率
圖7為不同的等溫退火工藝條件下伸長率A值。由圖7可看出:伸長率變化趨勢與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的變化趨勢相反,退火后伸長率均有所升高,伸長率最大升高了22.94%。退火溫度在650 ℃及以上時,伸長率均遠遠大于原始材料的伸長率(4.9%)。高溫退火時,伸長率變化規(guī)律較為復雜,主要原因是鐵素體晶?;貜驮俳Y晶生成等軸晶會提高伸長率,但鐵素體晶粒的長大又會使伸長率下降;其次,測量中也存在誤差。
圖6 不同等溫退火工藝的抗拉強度圖7 不同等溫退火工藝的伸長率
3力學性能模型
本文采用已經再結晶與未再結晶部分性能加權的思想,建立了SPCC冷軋鋼退火后的力學性能模型。
利用再結晶分數(shù)的JAMK[12-13]模型:
f=1-exp(-ktn),
(1)
其中:f為已經再結晶分數(shù)(體積分數(shù)),%;n和k為與退火溫度相關的常數(shù);t為保溫時間,s。
假設材料的強度為未再結晶的部分和已經再結晶的部分加權平均:
(2)
其中:y為SPCC冷軋鋼等溫退火后的力學性能指標值(屈服強度,MPa;抗拉強度,MPa;伸長率,%);y1為已經再結晶部分的力學性能指標值;y0為未結晶部分的力學性能指標值(即原始試樣實測的力學性能值);a為待定參數(shù);T為退火溫度,℃。
對于在退火溫度T下,從時間t1保溫到t2的等溫過程來說,
(3)
將式(3)代入式(2)得:
即
(4)
假設
(5)
其中:A,m為待定參數(shù);T0為某一溫度值,℃。
將式(5)代入式(4)得到:
(6)
根據(jù)上述試驗測得的各力學性能指標值,采用Origin 9.0軟件按照式(6)進行非線性曲線擬合。模型中,力學性能指標為因變量,退火溫度和時間為自變量,求出各待定參數(shù)值,最終得到各性能指標的數(shù)學模型如下。屈服強度、抗拉強度和伸長率模型的決定因數(shù)分別為0.926 0、0.944 3和0.925 3。
(Ⅰ)屈服強度模型:
(7)
(Ⅱ)抗拉強度模型:
(8)
(Ⅲ)伸長率模型:
(9)
(10)
(11)
表2 力學性能模型的誤差
根據(jù)模型計算結果與實際測量值,按照式(10)和式(11)計算出各力學性能指標的平均絕對誤差和平均相對誤差,如表2所示。由表2可看出:模型值與實際值的誤差較小,相對實際值吻合程度較高。
以退火溫度為700 ℃和800 ℃,保溫100 s時測得的力學性能對模型進行驗證,結果如表3所示。各力學性能指標的絕對誤差和相對誤差均較小,說明模型具有較高精度,可用于指導實際生產。
表3 力學性能模型驗證結果
4結論
(1)SPCC冷軋鋼等溫退火溫度低于550 ℃時,保溫過程只發(fā)生鐵素體回復;650~850 ℃時鐵素體發(fā)生再結晶及晶粒長大,再結晶程度隨溫度升高和保溫時間增加而增加。
(2)SPCC冷軋鋼的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均隨退火溫度升高而降低,同樣溫度下,隨保溫時間增加先下降后趨于穩(wěn)定;650 ℃時由于鐵素體發(fā)生再結晶,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大幅度下降;隨溫度升高,再結晶程度增加,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進一步降低;850 ℃時,再結晶完成后由于鐵素體晶粒長大,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達到最低。
(3)根據(jù)等溫退火性能測試數(shù)據(jù),采用加權平均法建立SPCC冷軋鋼屈服強度、抗拉強度及伸長率模型,平均絕對誤差分別為20.2 MPa、23.2 MPa和1.4%,平均相對誤差分別為3.9%、4.3%和10.7%。說明模型有較高的精度,在實際生產中對退火工藝的優(yōu)化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新華.高品質冷軋薄板鋼中非金屬夾雜物控制技術[J].鋼鐵,2013,48(9):1-7.
[2]郭瑞華,劉方升,王林敏,等.退火工藝和稀土元素對SPCC冷軋板再結晶過程及織構的影響[J].金屬熱處理,2014,39(1):110-113.
[3]郭俊鋒,周旭東,王順興,等.C-Mn鋼冷軋薄板等溫退火微觀組織演變[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6(4):9-13.
[4]白洪杰,張會曉.冷軋薄板退火工藝的分段控制[J].裝備制造技術,2012(7):241-242.
[5]杜晶晶,宋仁伯,楊富強.退火工藝對薄規(guī)格SPCC鋼板組織和性能的影響[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13,36(1):21-25.
[6]元亞莎,王文焱,岳宗格,等.調質工藝對Cr5鋼組織和性能影響[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5(4):1-4.
[7]CHEN J,SHEN X J,JI F Q,et al.Effect of annealing time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ld-rolled niobium and titanium bearing micro-alloyed steel strips[J].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2013,20(9):86-92.
[8]KARMAKAR A,GHOSH M,CHAKAKRABARTI D,et al.Cold-rolling and inter-critical annealing of low-carbon steel:effect of initial microstructure and heating-rate[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2013,564:389-399.
[9]ZHANG X,WEN Z,DOU R F,et al.Evolution of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ld-rolled SUS430 stainless steel during a continuous annealing process[J].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2014,598:22-27.
[10]高榮慶,吳庚亮,孫建衛(wèi).壓下率和退火溫度對SPCC冷軋鋼帶組織與性能的影響[J].金屬熱處理,2011,36(7):23-27.
[11]湯茜,李騰飛,李婷婷,等.連續(xù)退火SPCC冷軋薄板性能的影響因素[J].金屬熱處理,2013,38(9):60-64.
[12]張雄,溫治,豆瑞鋒,等.430不銹鋼冷軋板再結晶組織演變以及動力學模型[J].材料熱處理學報,2014,35(1):212-216.
[13]葉衛(wèi)平,陳鐵群,GALL R L,等.IF鋼退火過程中再結晶數(shù)學模型的探討[J].金屬學報,2001,37(2):147-150.
中圖分類號:TG156.1;TG113.1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5926/j.cnki.issn1672-6871.2016.02.001
文章編號:1672-6871(2016)02-0001-06
收稿日期:2015-09-25
作者簡介:秦炳雪(1990-),女,河南南陽人,碩士生;周旭東(1963-),男,遼寧凌海人,教授,博士后,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材料成形模擬技術方面的研究.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57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