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澤昊 (武漢大學 湖北武漢 430072)
基于英國國籍法的法律語篇體裁分析
秦澤昊 (武漢大學 湖北武漢 430072)
作為行為準則,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由于大量的專業(yè)術語及復雜的句法結構,常人很難讀懂法律,但我們可以從語言學角度入手了解其特點從而幫助理解。本文運用體裁分析的理論,以《英國國籍法(1981年)》為例分析得出法律語篇在交際目的、體裁結構及語言技巧等方面的特點。
體裁分析;法律語篇;英國國籍法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7.020
法律通常是指由社會認可國家確認立法機關制定規(guī)范的行為規(guī)則,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guī)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特殊行為規(guī)范。法律的歷史與文明的發(fā)展緊密相連,古蘇美爾統(tǒng)治者烏爾納姆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完整保存下來的成文法典,蘊藏在古代希臘羅馬法律中的法律思想更是影響深遠。法律語篇因“模糊的表達,累贅的陳述,冗長的句式結構”難以理解。千百年來,普通人打官司要找律師,大批法學家窮其一生研究法律闡釋法律。雖然不同時期不同國家地區(qū)的法律內容有所不同,但它們卻有著相似的特點,從語言學的角度入手窺探法律語篇的特點進而理解法律是個不錯的選擇。作為體裁分析主要學派之一的專門用途英語學派的代表人物,Vijay K. Bhatia在其著作中歸納了法律語篇的特點。本文運用其理論以《英國國籍法(1981年)》(以下簡稱《國籍法》)為例進一步闡釋法律語篇的特點。
法的作用可以分為規(guī)范作用和社會作用。規(guī)范作用包括:1.指引作用,即指法律可以指引公民行使權利履行義務;2.評價作用,即法是衡量他人行為的尺度和標準;3.預測作用,即法律可以幫助人們預測行為的后果;4.強制作用,即法律懲罰違法犯罪行為的作用;5.教育作用,即法律教人明辨是非、舉止得體。社會作用則相對簡單:一方面法律保證階級統(tǒng)治的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法律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根據這些作用,法律語篇的交際目的可以歸結為確定義務、賦予權利。作為日常行為準則,法律具有指導性。立法者必須盡己所能表達得準確明了,避免公民逃避責任或是無限制擴大權利。同時立法者也必須考慮所有的可能性使法條足夠全面詳盡。
法律語篇因其作為行為準則的需要和自身準確明了的特點具有嚴密的邏輯性。
微觀層面,法條包括法律主體和法律行為。法律主體指的是被賦予權利(力)做某事或被禁止做某事的當事人,法律行為則是由法律產生當事人能做某事或不能做某事的行為。同時對條件或情況的描述也包含在法條中。法條的一般形式可以歸結為 If X, then Y shall do / be Z。在這個模式里,X指的是條件或情況描述,Y指的是法律主體,Z指的是法律行為。如《國籍法》第1條第6款:Where an order in consequence of which any person became a British citizen…the cesser shall not affect…;第7款:If in the special circumstances of any particular case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hinks fit, he may for the purposes of subsection (4) treat…由此可見,在此模式中,where可以替代if,may可以替代shall,不過X、Y、Z指代的內容并未改變。
宏觀層面,法律一般包括三部分,總則、分則和附則。總則規(guī)定法律的立法目的、立法依據、適用范圍等;分則規(guī)定具體事項;附則作為總則、分則的輔助性內容存在,如生效時間,舊法和新法的效力等。一些法律在正文之后還有附件。《國籍法》就包含了以上幾方面的內容,序文部分An Act to make fresh provision about citizenship and nationality, and to amend the Immigration Act 1971 as regards the right of abode in the United Kingdom是總則的立法目的。正文部分的53條包括分則的具體規(guī)定和附則的相關內容,正文之后還有9個附件。
為了實現法條的準確明了和全面詳盡,立法者會運用一些語言技巧,如:大量的名詞性詞、復雜的介詞詞組等。由于《國籍法》篇幅較長,這里僅選取其第1條的9款條文進行分析。
詞語層面,法律語篇偏愛名詞性詞,其使用頻率大大超過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量。因為在法律語篇中,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動詞更多地用其名詞形式代替,如第1條第4款A person born in the United Kingdom after commencement…shall be entitled, on an application for his registration as a British citizen made…這樣的用法在第1條中出現了27次,占總數(第一條共556詞)的4.86%。法律語篇喜用復雜的介詞詞組(介詞+名詞+介詞),即使它們可以用一個簡單介詞表示,如for the purposes of, at the time of, by virtue of, in consequence of等。法律語篇中也有很多二(多)項式表達(binominal and multinomial expressions)。這種表達方式運用“和”、“或”將可能出現的多種情況歸屬于一個句子,實現了法條的全面詳盡,同時也避免了重復相同內容,使法條準確明了。如第1條第3款第a項his father or mother becomes a British citizen or becomes settl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句子層面,法律語篇句子較長。研究表明,典型書面專業(yè)英語的句子長度是27.6詞每句,而《國籍法》第1條9款條文的句子長度分別為37、64、67、88、75、72、41、80、16詞每句,平均60詞每句。其中8款的句子長度都超過了27.6詞每句,占總數的88.89%。法律語篇的句子存在不連續(xù)性。為了實現法條的準確性和全面性,立法者在表述句意時不得不插入很多限制性條件,這些插入的內容打破了原有句子的連續(xù)性,若不能較好地表達還會引起讀者的誤解。句子的不連續(xù)性包括不連續(xù)的動詞詞組,如《國籍法》第1條第2款A new-born infant who, after commencement, is found abandoned in the United Kingdom shall, unless the contrary is shown, be deemed for the purposes of subsection (1)…和不連續(xù)的名詞詞組,如《國籍法》第1條第5A款第a項the adopter or, in the case of a joint adoption, one of the adopters is a British citizen。
作為行為準則,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合格的公民應當學法、懂法、知法、用法。但同時,由于法律自身準確明了、全面詳盡的要求,立法者常常運用復雜的專業(yè)名詞和句式結構表達思想,這使得沒有法律相關知識的普通人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但從語言學角度運用體裁分析的理論入手,可以得知法律語篇在交際目的、體裁結構、語言技巧等方面的特點。本文即以《英國國籍法(1981年)》為例對法律語篇的特點進行了詳細分析,從而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法律、運用法律。
[1] Bhatia, V. K. Analys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 London: Longman, 1993.
[2]張文顯.《法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