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馬克思的視域之下,社會乃是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體”。在這個“社會有機體”中,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要素均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思想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視角。將“國家治理現代化”置于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畛域之下,對其進行總體性透視,這樣方能對其有一個更為全面的把握?!皣抑卫憩F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及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的論述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的思想,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在當代的鮮活體現。
關鍵詞:馬克思;社會有機體;國家治理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B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6)01-0074-04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要素均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共同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社會有機體”。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思想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提供了一個獨特而又非常重要的視角。筆者主張應將“國家治理現代化”置于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畛域之下,對其進行總體性透視,只有這樣方能對其有一個更為全面的把握?!皣抑卫憩F代化”應當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及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現代化。這些領域和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彼此隔離的,而是有著內在關聯的,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社會有機體”。因此,“國家治理現代化”應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各個領域的密切配合與協(xié)同推進。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的相關論述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在當代的鮮活體現,同時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的思想,為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的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寶貴元素。
一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1]。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出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重要命題,并將其置于“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戰(zhàn)略高度,這是黨和國家頂層設計的重要部署,彰顯了統(tǒng)籌規(guī)劃與高屋建瓴的完美結合,充分體現了我黨對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高度重視,同時也標志著我黨治國理政的理念達到了一個新的更高境界。
自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命題提出以來,學術理論界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持續(xù)而廣泛的討論,也取得了非常豐碩的研究成果。筆者亦圍繞這一話題寫過系列相關文章,例如,《國家治理現代化:治國理念創(chuàng)新的邏輯遞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系列講話精神》[2]、《“統(tǒng)治”與“治理”之辨:兼評學界幾種代表性觀點》[3]、《芻議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文化土壤及發(fā)展進路》[4]、《從“統(tǒng)治”到“治理”:國家政治理念的上升——以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相關論述為起點》[5]、《“管理”與“治理”之辨:兼論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此文目前尚未發(fā)表)、《統(tǒng)治·管理·治理:中國共產黨政治理念的三階遞進》(此文目前尚未發(fā)表)等等。因此亦請讀者諸君參閱拙文。
然而隨著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筆者愈來愈意識到,我們研究“國家治理現代化”時,最好將其置于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畛域之下,對其進行總體性透視,這樣方能對其有一個更為全面的把握。在筆者看來,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是研究“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問題的獨特視角,我們研究“國家治理現代化”問題,是不能夠脫離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這一重要視角的。正是基于這樣的思路,筆者打算在上述論文的基礎之上,從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出發(fā),來重新思考“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問題。這也是本文的寫作緣起。
二
“社會有機體”是馬克思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從馬克思的早期著作到晚期著作,“社會有機體”思想猶如一根線索貫穿其始終,例如,從《哲學的貧困》到《〈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再到《資本論》等一系列著作中,都很好地體現了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的思想。不過筆者在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社會有機體”思想并非僅僅體現在這三部著作當中,本文只是以這三部著作為例來簡要探討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思想罷了。事實上,馬克思的很多著作均體現了這一重要思想,限于篇幅,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的詳細探討當另外作文。
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第二章(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的第一節(jié)“方法”中曾經這樣指出:“誰用政治經濟學的范疇構筑某種思想體系的大廈,誰就是把社會體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割裂開來,就是把社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變成同等數量的依次出現的單個社會。”[6] 馬克思顯然是反對“把社會體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割裂開來”的,反對“把社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變成同等數量的依次出現的單個社會”,因為整個社會本身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體。馬克思緊接著反問道,“單憑運動、順序和時間的唯一邏輯公式怎能向我們說明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社會機體呢?”[6] 很明顯,馬克思認為“單憑運動、順序和時間的唯一邏輯公式”是不能夠向我們說明“社會機體”的,因為“社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是“同時存在而又相互依存的”。從筆者目前所掌握的材料來看,這是馬克思首次明確地提出“社會機體”這一概念。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這樣寫道:“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從而也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盵7]2馬克思還說道:“我們得到的結論并不是說,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同一的東西,而是說,它們構成一個總體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一個統(tǒng)一體內部的差別?!薄耙欢ǖ纳a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薄安煌刂g存在著相互作用。每一個有機整體都是這樣?!盵7]17在這里,馬克思認為,社會經濟關系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是這個“總體”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它們只是“統(tǒng)一體內部的差別”。
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的“序言”中進一步明確指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機體?!盵7]102很明顯,在馬克思的視閾之下,社會乃是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體”。在這個“社會有機體”中,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要素均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筆者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思想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研究提供了一個獨特而又非常重要的視角。因此,筆者主張,我們在研究“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時候,應將其置于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的畛域之下,對其進行總體性透視,這樣方能對其有一個更為全面的把握。
三
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的時候,充分地體現了馬克思關于“社會有機體”的思想,為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的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寶貴元素。
習總書記在《切實把思想統(tǒng)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一文中分別從“內涵”和“外延”兩個維度對“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這兩個概念進行了全面而準確的界定。從“內涵”上講,國家治理體系是指“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從“外延”上講,國家治理體系則“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guī)安排”。就“內涵”而言,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就“外延”來說,國家治理能力“包括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8]。習總書記還進一步指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8]。可見,習總書記關于“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這兩個概念的論述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的思想,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在當代的鮮活體現。
筆者認為,只有從“內涵”和“外延”相統(tǒng)一的角度來加以把握,我們才能夠對上述兩個概念(即“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既然國家治理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guī)安排”,那么相應地,“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應當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及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現代化。而且,這些領域、這些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彼此隔離的,而是有著內在關聯的,彼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國家治理現代化”應當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各個領域的密切配合與協(xié)同推進。
1.經濟治理現代化。筆者認為,要實現經濟治理現代化,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第一,要繼續(xù)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即“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和“基本分配制度”(即“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第二,要切實轉變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方式,正確認識“經濟增長”與“經濟發(fā)展”的區(qū)別,真正實現經濟發(fā)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性轉變。第三,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由過去的“基礎性”調整為“決定性”,進一步強化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重要職能。然而與此同時,也要更好地發(fā)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將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合理分工又協(xié)同配合,共同發(fā)揮“兩只手”的整體效應,不斷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推動我國經濟朝著更加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續(xù)的趨向發(fā)展。
2.政治治理現代化。筆者認為,要實現政治治理現代化,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第一,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不斷完善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第二,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倡導法治思維,完善法律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第三,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三化”(即“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進而實現人民民主的“三個更加”(即“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
3.文化治理現代化。筆者認為,要實現文化治理現代化,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第一,要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發(fā)展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進一步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第二,要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第三,要妥善處理好“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關系,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4.社會治理現代化。筆者認為,要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第一,要理順教育、就業(yè)、分配、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的關系。第二,要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是社會體制改革的目標追求,也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落腳點和歸宿點。第三,要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chuàng)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使我國的社會治理體制更加科學、更加有效。
5.生態(tài)治理現代化。筆者認為,要實現生態(tài)治理現代化,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第一,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tài)文明理念,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各方面和全過程。第二,要加快建立生態(tài)文明制度,例如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環(huán)境治理與生態(tài)修復制度等,健全國土空間開發(fā)、資源節(jié)約利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體制機制。
6.黨的建設現代化。本文認為,要實現黨的建設現代化,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第一,要努力踐行“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長期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改革創(chuàng)新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將黨的建設這一“新的偉大工程”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第二,要進一步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zhí)政方式,不斷提高黨的“兩個水平”(即“領導水平”與“執(zhí)政水平”)和“兩個能力”(即“拒腐防變的能力”與“抵御風險的能力”)。第三,要不斷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真正實現“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為全面深化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
四
“國家治理現代化”不同于傳統(tǒng)的“統(tǒng)治模式”。一般認為,“統(tǒng)治模式”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單向度模式,而“治理”則是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互動式模式。
本文認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及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各個領域的密切配合與協(xié)同推進?!皣抑卫憩F代化”的提出,表征著我們國家政治理念的上升,同時也充分彰顯了我黨對治國理政規(guī)律的探索達到了一個新的更高境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的相關論述為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的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寶貴元素,是馬克思“社會有機體”思想在當代的鮮活體現,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的思想。
參考文獻 :
[1]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二○一三年十一月十二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N]. 人民日報,2013-11-16(01).
[2]王學榮.國家治理現代化:治國理念創(chuàng)新的邏輯遞進——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系列講話精神[J]. 唯實,2015(7):22-24.
[3] 王學榮.“統(tǒng)治”與“治理”之辨:兼評學界幾種代表性觀點[J]. 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71-75.
[4]王學榮.芻議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文化土壤及發(fā)展進路[J].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1):39-42.
[5]王學榮.從“統(tǒng)治”到“治理”:國家政治理念的上升——以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相關論述為起點 [J]. 南方論叢,2014(6):18-21.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3.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tǒng)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N].人民日報,2014-01-01(002).
Abstract: The society is a united organism in the sight of Marx. In this social organism,every field, every link and every element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acting. Marx's social organism thought provides a very important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We should place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social organism theory so that we can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grasp.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socie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so on. Xi Jinping's discussion on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city enrich and develop Marx's 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 It is the contemporary embodiment of Marx's social organism thought.
Keywords: Marx; social organism;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責任編輯:王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