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克麗++董暢++胡詠梅++羅祥永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是對人與社會道德缺失的關注與修復,它集中回答的了用什么樣的思想道德來引領人們在思想道德上不斷提升和進步的問題。通過《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在思想道德領域應該堅持什么、反對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培養(yǎng)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社會主義 ?核心價值觀 ?教學目標 ?學情分析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1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1-1270(2015)03-0020-03
魯迅是中國20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為一位文學巨匠、思想巨人和文化巨人,他一方面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和文化的新方向,建構(gòu)了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另一方面他的人格、精神、思想仍然是我們今天最為珍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思想不竭的源泉和動力,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寶貴的思想資源。
《記念劉和珍君》是魯迅先生的經(jīng)典作品,是人教社高中語文一冊的必讀篇目,下面以《記念劉和珍君》為例,談談如何在中等藝術學校語文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認清學情
高一學生閱讀《記念劉和珍君》是有一定難度的。首先,如何直面社會人生對于高中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深奧的抽象的話題,尤其是當代的高中生?,F(xiàn)實社會漫漫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他們沒有真正直接的體驗;社會人生的問題,他們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思考。其次,特殊的紀念文章,特定背景的寫作緣由,無形之中增加了高一學生閱讀的難度。文章既要悼念遇害者,又要揭露劊子手的罪行,還要駁斥反動文人卑劣的流言。再加之,時代間隔較久,生活經(jīng)歷的不同,這樣的紀念文章,這樣一篇充滿義勇正氣的戰(zhàn)斗檄文,學生們并無法真正走進那樣一種為理想而犧牲生命的世界。
但是,在當今網(wǎng)絡媒體充分發(fā)達的時代大背景下,學生們在社會生活中可以很明確地感知到,我國的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同時,一些社會現(xiàn)象諸如精神危機、道德危機也在不斷地沖擊著人們的思想,在思想道德領域存在著一些嚴重的問題,它們不僅損害著人的尊嚴,而且敗壞著社會的風氣。全社會倡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我們的價值觀”大討論,并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近年來的一系列黨的重要報告中從歷史和時代的高度出發(fā),不斷地突出強調(diào)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這些無疑是學生們正在經(jīng)歷的,是他們所熟悉了解的。
所以《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與當前我國的主流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結(jié)合滲透,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樣一篇內(nèi)涵與情感都異常豐富的文章,才便于較為全面地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明確目標
高中階段作為青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理應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作為高中青年學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的指導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榮辱觀五個部分非常契合。盡管本文內(nèi)容豐富、情感復雜,多維多元,但均沒有超越這五個主旨,沒有偏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脈,語文教學中的價值觀教育應著眼于此,從這五個維度歸納文本中所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主題,按“善良”“仁愛”“愛國”“奉獻”“悲憫”五個情感目標有的放矢進行教育滲透,激活學生潛在情緒,培育學生積極健康的意識和行為。
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是在實施語文課堂教學時,預期要取得的教學結(jié)果(目標)。它是課堂教學的指南針,既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又是課堂教學的歸宿,還是評價課堂教學的直接依據(jù)。要保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核心價值觀教育,自然首先要在課堂教學目標設定中有針對性地規(guī)范滲透的目標,以達到整個教學活動中滲透核心價值觀的穩(wěn)定性。
因此,本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一)了解劉和珍生平及遇難經(jīng)過,把握烈士的高大形象,感受愛國精神,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二)明確作者思想感情發(fā)展的脈絡,通過尋找關鍵語句來理清文章思路。
(三)深入體會作者的悲憤之情,品析文章關鍵詞句的深刻含義。
這樣的教學目標的設定,自然使核心價值觀在課堂教學的滲透具有了明確而清晰的可操作的標準。
三、巧用方法
(一)讀講課文
讀,讓學生讀課文,分別概括出文章七個部分的內(nèi)容,理清文章的層次,把握作者的情感脈絡。講,對學生通過自讀思考和同學間討論后還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要予以點撥,講透徹、講深刻。使用這種方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時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學時應該引導學生移情體驗。入情入境的朗讀使學生身臨其境,以便喚起學生在價值取向方面的情感體驗。在示范朗讀時,盡量將作者的情感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以引起學生心理的共鳴振顫,從而在無形之中對作者的價值情感產(chǎn)生心理上的認同感,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問題討論
文章雖有閱讀難度,但文章的情感線索還是明顯的、清晰的;文章雖是在白色恐怖中寫成的,但鋒芒還是明顯的。所以借助文中的一些關鍵語句,可以預設一些問題,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生成一些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使用該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在討論中享受發(fā)現(xiàn)的快感、成功的喜悅;在討論中激活學生理性的思辨和感性的體驗,以促進學生核心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潤物無聲般地形成。教學時,不能拘泥于編者給定的主題和陳舊的見解,須注重引導學生理解表達作者觀點和情感的語言文字,但不能就此滿足,還須特別用心點撥,讓學生由此深究下去,挖掘其中的現(xiàn)實的社會意義,從中真切地體會、理解、認同、接受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
四、貫穿過程
價值觀教育在語文課程中應該是一種“隱性課程”,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開采語文課程中有利于價值觀教育的豐富而寶貴的“礦藏”,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價值觀的教育,實現(xiàn)“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與“情感與態(tài)度和價值觀”一體化的和諧發(fā)展。我們一定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滲透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自然貼切地滲透于文本的
字、詞、句、段、篇章的教學之中。這種滲透是兩者的自然的結(jié)合,不是牽強附會,而是水到渠成。既不能把文本所蘊涵的價值觀念與文本的基本內(nèi)容隔離,只注重文本的字詞句學習和僵化的思想感情的體味,而忽視了價值觀念的引導和培育;也不能生硬地將文本與文本自身完全不具備的價值觀念拉在一起,這樣極易導致學生的反感和不解,從而心理上排斥教師欲以引導培育的價值觀念。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過程中,一定要牢記滲透不是取代,語文教學始終是以發(fā)展和培育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主,其教學過程中的德育、美育都是圍繞著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而進行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寓于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之中的,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可忽略和脫離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否則就是本末倒置,也就從根本上取消了語文課。簡而言之,語文課程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語言文字的學習密不可分,是一個循序漸進、慢慢積累,春風化雨、熏陶感染的過程。
(一)介紹寫作背景
結(jié)合有關資料, 梳理“三一八”慘案發(fā)生的背景;向?qū)W生明確,在慘案發(fā)生的當天晚上,魯迅先生就寫下了揭露、控訴殺人罪行的檄文——《無花的薔薇之二》,嚴正指出:“如果中國還不至于滅亡,則已往的史實示教過我們,將來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殺者的意料之外——這不是一件事的結(jié)束,是一件事的開頭。墨寫的謊言,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血債必須用同物償還。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慘案發(fā)生后不久,反動軍閥說:參加請愿的群眾是“暴徒”,是“自蹈死地”;走狗文人說:群眾領袖應負道義上的責任,“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當然不下于開槍殺人者”。為了悼念先烈、揭露殺人者和走狗文人的暴虐與卑劣,“三一八”慘案后兩個星期,魯迅先生寫了《記念劉和珍君》一文。通過這樣的介紹,學生對作者魯迅先生的大勇大義自然肅然起敬,也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知識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就在背景知識的介紹中滲透進學生的心靈。
(二)整體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的標題——“記念劉和珍君”——就是文章的中心,但這不是通常的紀念文章,它沒有詳細介紹劉和珍的生平事跡,而是在對特殊歷史事件的評述中,用鮮明表達自己對“三一八”慘案的觀點和態(tài)度的方式來紀念劉和珍。因此,必須首先理清文章思路,明確整個事件的線索。
所以,要求學生通讀全文,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各部分的內(nèi)容,采用討論方式, 讓學生自己歸納。進而明確各部分的內(nèi)容為: 介紹寫作緣由,說明寫作目的;揭露暴虐罪行,駁斥無恥流言,敘述烈士遇難經(jīng)過;反思請愿的教訓和意義,熱情贊頌女性壯舉。
在教學中對文本進行了如此的整體感知,理清文章了思路,請愿烈士的高大形象自然在學生心中漸漸地清晰起來,其間學生自然感受到烈士的愛國情懷,英烈的舍生忘我,愛國犧牲精神感染者學生,學生的愛國熱情自然會深深地激發(fā)出來,那么,愛國主義教育的滲透就水到渠成了。
(三)文本細讀:分析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情感
1.關于文章緣起(課文第一、二部分)
作者分兩步,先說“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以紀念死難者;再說為使庸人不忘卻,要人們牢記這筆血債。理清這兩部分思路,可以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并且能夠感悟到其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極高的契合度。
從寫作的緣起出發(fā)是常見的思路,作者借寫作緣起這個話題,把發(fā)生慘案兩周來各方面的動態(tài)都概括進去了。愛國力量方面,學校舉行追悼會,程君深情地懷念著劉和珍,可見正義力量并沒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們照樣悼念被誣為“暴徒”的遇難者;反動勢力方面,提到了“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的論調(diào)”;對中間狀態(tài)的市民,則勾畫了他們淡漠的情狀,此事在他們心中僅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對當時政治形勢的概括。再則,魯迅把兩周來自己感情的歷程也坦陳在讀者面前,這種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憤,大怒,為全文營造了濃郁的抒情氛圍。作者魯迅先生為什么說當時的中華民族淪為“衰亡民族”,為什么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夠維持?因為魯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國庸人太多,他們的良知并未泯滅,慘案也曾使他們感到悲哀,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其實不過是兩星期,一切就淡漠了。拯救中國首先要改變庸人大眾的麻木的靈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以“人本主義”為核心,而“以人為本”的本質(zhì)是“善”。物對人有價值,是由于它滿足了人們的需要,有益于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人對人有價值,也是由于他滿足了人們的需要,有益于他人的生活和發(fā)展。在物看來,這是效用,在人看來,這是善舉。一切善行善舉,都惠及于人,都回歸于人的需要、人的美好、人的幸福。而這正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傳承凝結(jié)于億萬炎黃子孫血脈中的傳統(tǒng)美德的精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主旨與它應該是一脈相承的,當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根本訴求與它也是不謀而合的。
在教學中應讓學生理解、感悟魯迅先生正是從“人本”的角度出發(fā),認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療救愚弱的國民的靈魂,喚起民眾悲天憫人和“為善”的情懷,讓他們奮起,讓他們做有益于國家、人民的善舉。
2.關于烈士事跡(課文第三、四、五部分)
價值,表達的對象是世界對于人的意義和效用。一切存在,對人有意義有效用,才是價值存在——這已是不爭的學術事實,人本主義“核心”理念意即在此。以此“核心”為統(tǒng)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含很多內(nèi)容,由指導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榮辱觀等五個部分組成。
文中作者先依時間順序,從平時到遇害。遇害又分兩步,從事件概況到遇害細節(jié);進一步探究第三、四、五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理解就能更深入一步。第三部分寫劉和珍,寫她的正義感、責任感和反抗精神,這樣一個熱血青年“欣然前往”請愿,是很自然的。所謂“受人利用”就不值一駁,使人對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卑、可惡。作者寫劉和珍,反復寫她“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其意蘊是說,世上哪有這樣的“暴徒”?第五部分再詳述劉和珍的遇害經(jīng)過,鐵證如山,證明真正濫施暴虐的是段祺瑞執(zhí)政府。
這里應當著重分析劉和珍君的人物形象,在此過程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這里表現(xiàn)為表現(xiàn)愛國精神、民族氣節(jié)、人生信念的主題,可以“忠勇”二字概括。“忠勇”只“忠”,在封建社會專指對君王忠心,與其相對的是“奸”;后引申為對國家、民族的忠誠,再后逐步廣延為對某種思想、某種信念或某種操行的堅守,志士劉和珍君身上,正體現(xiàn)著忠勇。我們可以把“忠”理解為愛國精神、民族氣節(jié)等?!爸矣隆敝坝隆?,是表現(xiàn)精神、氣節(jié)的行為特質(zhì),亦即無所畏懼的勇氣、奮不顧身的膽量和永不妥協(xié)的斗志?!爸摇迸c“勇”是密不可分的,有“忠”必能“勇”,無“勇”難言“忠”,所以“忠勇”同旨。教學過程中應當悉心引導學生體會仁人志士們行為中表現(xiàn)出的堅韌、不屈、英勇、智慧,更要著力啟發(fā)學生揣摩支撐這些行為的偉大志向、高尚心靈,讀懂他們心懷天下、情系國家、生為大眾的至善境界,有了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的情感自然受到熏陶,核心價值觀的滲透也就順理成章了。
3.關于請愿事件的意義(課文第六、七部分)
談到請愿的意義,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贊揚,而魯迅思想深刻之處,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是總結(jié)教訓,提醒青年們改進斗爭方式。我們能體會到,魯迅當年在群眾斗爭面前,確實是一位導師。他對此次行動給予了贊揚,歌頌志士們不怕流血犧牲,勇于承擔國家責任、社會責任;歌頌他們?yōu)閺V大人民群眾利益,為解除或減輕人民疾苦努力奔走呼號,敢于為民請命的精神;歌頌他們?yōu)橹袊蚬?、正義、民主、平等的和諧社會發(fā)展而努力奮斗。而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首要價值,追求公平正義是政治文明發(fā)展的方向,是社會主義本質(zhì)的必然要求,是社會和諧的鞏固基石,也是我們執(zhí)政為民的切實體現(xiàn)。文學大師的悲憫仁愛的情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
但同時,魯迅并不是單純地肯定和頌揚,他把慘案當做無謂的犧牲而大潑冷水。他從“人類的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規(guī)律和舊中國沒有合法斗爭權利的現(xiàn)實出發(fā),冷靜地總結(jié)血的教訓,告誡斗爭者改變斗爭方式。因為,無論什么社會形態(tài),無論哪個發(fā)展階段,真正進步的積極的價值觀,應該體現(xiàn)遵循人的本性、維護人的尊嚴、遵從人的需要、彰顯人的主體潛能、提升人的生命質(zhì)量。他的思路從否定的一面又轉(zhuǎn)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于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們前仆后繼奮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吶喊聲中,他始終將“人”作為立論基點和價值歸宿。在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魯迅先生對請愿的評價,激發(fā)學生對為著中國向公平、正義、民主、平等的和諧社會發(fā)展而努力奮斗的請愿者的敬仰之情,魯迅先生的悲憫仁愛的情懷感染著學生,學生核心價值觀也就在這學習的過程中得以培育、形成了。
五、結(jié)語
《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有無情的揭露、憤怒的控訴、尖銳的批判、辛辣的諷刺,更有激情的鼓勵、熱烈的贊頌及對國人殷切的希望,筆鋒縱橫馳騁、汪洋恣肆。通過以上的教學設計,我們可以讓學生感悟、體驗魯迅及其筆下的仁人志士“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愛國主義精神、“俯首甘為孺子?!钡姆瞰I精神、對束縛社會進步的舊勢力、進行徹底剔除的批判精神、“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進步開放的政治遠見,自然貼切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chǎn)生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北京師范大學語文學科調(diào)研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施現(xiàn)狀調(diào)研報告[R].2013.
[2]蒼 ?翠.從“認識生活”看課本的古典文學教材[J].人民教育,1957(2).
[3]陳桂生.“教育學視界”辨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崔允激.課程實施的新取向:基于課程標準的教學[J].教育研究,2009(1).
[5]董 ?陽.中學課本,魯迅該輕該重[N].人民日報,2009.8.16.
[6]顧黃初.現(xiàn)代語文教育史札記[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
[7]李杏保,顧黃初.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厥社,1997.
[8]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人生邊上的邊上;石語[M].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7.
[9]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二室編著.高級中學課本語文(必修)語文(第一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10]石中英.知識轉(zhuǎn)型與教育改革[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