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素
(牡丹江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
兒童攻擊行為影響因素分析及教育建議
趙素
(牡丹江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攻擊行為是指對另一個人有目的欺侮和侵犯、給被害者造成心理和行為上的損傷,而被傷害者試圖回避的行為。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兒童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社會性行為。在兒童諸多問題行為中攻擊行為是十分普遍的一種。文章從本體和客體兩方面,對兒童攻擊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改善兒童攻擊行為的教育建議,從而進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兒童攻擊行為;影響因素;本體;客體;教育建議
攻擊性行為(Aggressive Behavior)又叫侵犯行為,是兒童諸多問題行為中十分普遍的一種。指有意傷害他人,給他人帶來不愉快和痛苦,且不被社會規(guī)范所接受和許可的行為。[1]可表現(xiàn)為:突然地沖動、暴怒、傷人,不計后果,當受到挫折或愿望不能滿足時常以破壞物品發(fā)泄,男孩多表現(xiàn)為軀體攻擊(推人、打人、咬人、踢人等),女孩多表現(xiàn)為言語攻擊(罵人、嘲笑人等)。此外還有間接的心理傷害(如造謠污蔑、貶低他人,背后說壞話等。)攻擊行為的狀況不僅影響了兒童思想品德的健康發(fā)展和人格的完善,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秩序的安定。
1影響幼兒攻擊行為的本體因素
1.1生物遺傳因素?!按罅康膭游飳嶒灪团R床研究發(fā)現(xiàn),攻擊行為是有生物學基礎的。實驗研究表明,攻擊行為與人的額葉、顳葉、下丘腦、海馬以及邊緣系統(tǒng)有關,如額葉前回在攻擊性的控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顳葉癲癇與個體的攻擊性存在著密切聯(lián)系。”[2]我國學者認為,兒童攻擊行為與大腦的協(xié)同功能有關,攻擊行為作為人類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很可能是在大腦兩半球處在非均衡和變異狀態(tài)下的大腦所產(chǎn)生的行為。這些研究發(fā)現(xiàn)攻擊行為的產(chǎn)生與腦功能的異常密切相關。神經(jīng)類型不同,兒童氣質不同,撫養(yǎng)困難型的兒童在日后生活中也更容易對他人發(fā)展攻擊行為。此外,遺傳、病菌或病毒感染、腦外傷或化學中毒、情緒喚起水平以及軀體疾病或生理機能障礙等均是導致兒童攻擊行為產(chǎn)生的生物因素。
1.2心理活動因素。心理活動即心理狀態(tài),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一旦形成就會影響她以后的身心發(fā)展。幼兒期開始喜歡團體和伙伴的游戲活動,此階段兒童以自我為中心,同伴“競爭中”個體的自尊心受挫,會以沖動和好斗等較強的攻擊性代償方式表現(xiàn)出來;艾斯沃斯的“陌生情境”研究認為兒童不安全依戀產(chǎn)生會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倍感焦慮和不安全、缺乏自控力、易沖動、易怒,這些均與攻擊行為有密切聯(lián)系。
2影響兒童攻擊行為的客體因素
2.1家庭因素
2.1.1父母極端的教養(yǎng)方式。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主要有四種:“權威型(authoritative)——控制(提出符合年齡的成熟的要求)+愛(接受);專制型(authoritarian)——控制(提出不符合兒童年齡特征的近乎苛刻的或無理的要求)+不愛(拒絕);冷漠型(indifferent)——不控制+不愛(等于放任自流、自生自滅);嬌寵型(permissive)——不控制+不完全的愛(寵愛)?!盵3]其中“專制型”父母過于控制兒童的自主性,慣用高壓統(tǒng)治和專制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自覺的模仿父母的“打罵”,極易形成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皨蓪櫺汀笔歉皩V菩汀毕鄬α⒌慕甜B(yǎng)方式,這類型父母愛的不理智,控制不足,無原則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以致孩子的不良行為逐漸增多,一旦他們想要的某種需求受到限制時就會產(chǎn)生反抗心理,最終產(chǎn)生攻擊行為。
2.1.2家庭氛圍和父母的不良行為。兒童模仿能力強,辨別是非能力差。攻擊行為是觀察模仿和強化的產(chǎn)物。有的父母脾氣暴躁,臟話連篇,摔摔打打,固執(zhí)粗暴,有的家庭中父親處于強勢地位,可能會對母親進行暴力行為,對孩子的管教也大多是“體罰”“打罵”,不能正確評判孩子的是非對錯,獎懲錯位。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耳濡目染的學習父母的不良行為,他們不敢與父母對抗,很可能把不滿轉移到同齡人身上,從而產(chǎn)生攻擊行為。
2.1.3家庭關系。家庭關系是指基于婚姻、血緣或法律擬制而形成的一定范圍的親屬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家庭關系依據(jù)主體為標準可以分為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和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4]不健全、缺乏溫暖和不和諧的家庭容易導致孩子的自卑心理、自我中心,和仇恨心理,這些都極易誘導攻擊行為的形成。
2.2學校因素
教師對兒童攻擊行為呈默許態(tài)度,則會強化兒童的攻擊行為。班級規(guī)模對兒童攻擊行為也有一定的影響,一般較小規(guī)模的班級,學生與老師能夠有良好的互動,但容易形成心理依賴,雖然與同伴有較多的時間進行交往,但是社會性活動較少,個體獨立性減弱,容易對同伴產(chǎn)生敵意心理和攻擊行為。此外,研究表明,群體的相互作用,可以導致兒童攻擊性的增加。另一方面,群體的極化作用和去個性化作用,也可以使兒童更傾向于選擇同群體相一致的攻擊行為。由于兒童模仿能力較強,但認知水平有限,一個不善攻擊的兒童在一個相互攻擊的群體中,很快也會以攻擊的形式對付其他兒童。[5]
2.3大眾傳媒因素
兒童接觸的主要傳媒是電視和電腦,里面的暴力內容喚醒了兒童的攻擊情緒,形成了攻擊性思維,并給兒童提供了侵犯性樣板,兒童不自覺的模仿學習電視中的情節(jié)或鏡頭,而當媒體中的暴力內容看起來像真實生活,個體曲解了幻想和現(xiàn)實,認同游戲中的攻擊性角色時,會產(chǎn)生更多的攻擊性行為
2.4物理因素
自然環(huán)境中的噪聲、氣溫等因素可能通過影響個體的情緒反應而使其產(chǎn)生攻擊行為。
3攻擊行為產(chǎn)生的客觀性和必然性
3.1本能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攻擊行為是一種天生的、獨立的、本能的對內自我破壞傾向,屬于死的本能;洛倫茨的習性學觀點認為,攻擊和爭斗是一種本能,但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言的是指向毀滅,而是具有生物保護意義的生的本能的體現(xiàn)。[6]
3.2習得論
兒童的攻擊也是源于人的一種自我生物保護本能,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人類學家多拉德(J.Dallard)等人認為攻擊行為乃是個體遭受挫折引起的,侵犯永遠是挫折的一種后果,并在《挫折與侵犯》(1939)一書中首次提出“挫折—侵犯”假說;伯科威茨的“線索喚醒”理論認為挫折只是為攻擊行為的發(fā)生創(chuàng)造喚醒狀態(tài),只有在外部環(huán)境刺激下才可能導致攻擊行為;社會學習理論代表人班杜拉則認為攻擊行為是個體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觀察模仿學習的結果。
3.3認知論
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Dodge從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了一個信息加工模型,對兒童攻擊行為頗有影響。“該模型認為,兒童面臨某一社會反應的整個信息加工過程包括五個步驟或環(huán)節(jié):第一步,對輸入信息的譯碼(decoding);第二步,解釋過程,兒童將直覺到的信息與他過去事件的記憶目標任務相整合,然后為這些線索尋找可能的解釋;第三步,尋找反應;第四步,決定反應;第五步,反應階段,執(zhí)行自己的選擇?!盵7]如果兒童在某個加工環(huán)節(jié)發(fā)生偏差或者不能按順序加工輸入的信息,就有可能導致異常行為如攻擊行為。
4教育建議
影響兒童攻擊行為的因素既有生理因素,又有心理因素,既有家庭、學校因素又有社會媒體、物理因素等,面對多種多樣的影響因素,教育建議也應該從內外因等多方面采取有效策略,對兒童攻擊行為進行積極有效的預防與干預。
4.1正確客觀看待兒童的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會因人而異不同程度出現(xiàn),這是一種必然的、正常行為,我們對待兒童攻擊行為既不要大驚小怪,也不要掉以輕心,更不能一味否定抹殺,武斷“這是個壞孩子”,而是要正確客觀地看待,既能表示理解,又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以科學的態(tài)度去理智地面對和從容地解決。
4.2家庭方面
家庭是一個小社會,家庭生活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個性形成和認知水平。首先,“權威型”教養(yǎng)方式是以愛為基礎的,理性、民主、耐心又科學的教養(yǎng)方法。父母要采取合理的教養(yǎng)方式,尊重孩子,寬嚴適度,接納孩子,關心、理解孩子;其次,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要以身作則,采用正確的方式處理好家庭成員間的人際關系,而不是通過打罵,侮辱,冷暴力來處理問題和矛盾。不要讓孩子處在暴力的家庭環(huán)境之中,民主的與孩子溝通交流。再次,父母要跟隨時代潮流,多看家庭教育的視頻、書籍與文章,積極學習先進理念和文化,提高自身的素質。既豐富了自己,又學會了如何科學教育孩子,成為孩子樂學愛學上進的榜樣。
4.3學校方面
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優(yōu)化學校教育。首先,學校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必要的教學設備,根據(jù)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fā)展,開設心理活動課,讓兒童參與其中,切身學習,提高認知水平,弱化攻擊行為;其次教師要樹立良好的榜樣,言傳身教,注意教學方法,避免“體罰”、“打罵”等不良的“懲罰手段,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再次,充分發(fā)揮班級和同伴的作用,建立合適的班級規(guī)模,讓兒童在游戲和學習中建立友誼;最后,家校合作,共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必要時開展家長講座交流,還可以通過QQ、微博等方式增強學習與家長的互動,以便及時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預防、幫助和矯正兒童的攻擊行為。教會兒童正確處理攻擊性沖突和宣泄不合理情緒。
4.4大眾傳媒方面
首先,國家采取法律法規(guī),加強審核監(jiān)督,嚴禁暴力血腥等負面影響影片的傳播;其次,由于兒童認知水平有限,所以兒童在觀看意義節(jié)目時,家長可陪伴一起看,既可以隨時給孩子指導作出合理化講解,又可以制止兒童觀看不利于他們成長的暴力性和攻擊性影視;再次,發(fā)揮大眾傳媒積極能量,大力宣傳優(yōu)秀影視作品,給孩子樹立正面榜樣,盡量少宣傳那些容易誘發(fā)兒童攻擊行為的仿真手槍、刀具等玩具。
4.5物理因素方面
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的選址,都要避開嘈雜、吵鬧、凌亂的地方。保證孩子有個安靜的休息場所和學習環(huán)境。
5結束語
影響兒童攻擊行為的因素多種多樣,并不是單一面的。除上面提到生理、心理、家庭、學校、大眾傳媒、物理等因素外,母親懷孕期的精神狀態(tài),父親與母親教育方法方式得不一致性,爺爺奶奶等祖輩的溺愛等都是兒童攻擊行為的影響因素。因此,應該因時、因地、因個體不同,全方位、多方面采取有效預防和干預策略,才能有效制止兒童攻擊行為,促進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趙欣,袁茵.兒童攻擊行為家庭影響因素分析與教育建議[J].綏化學院學報,2013,v.3307:112-115.
[2]陳海英,劉衍玲,崔文波.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影響因素及教育對策分析[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2,No.22309:69-72.
[3]劉金花,鄧賜平.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第三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09.
[4]紀林芹.兒童攻擊、相關問題行為的發(fā)展及其家庭相關因素[D].山東師范大學,2007.
[5]何玲.客體關系對兒童攻擊行為的影響[J].網(wǎng)絡財富,2010,18:15-16.
[6]鄔綺文.嬰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原因及對策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2.
[7]張春梅.兒童攻擊行為及其相關研究[J].徐特立研究(長沙師范??茖W校學報),2006,No.7004:30-33+63.
作者簡介:趙素(1989-),女,漢,山東,碩士研一在讀,黑龍江省牡丹江師范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方向。
中圖分類號:G4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14-02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