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利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
《儒林外史》典型人物淺論
于文利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摘要:《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編寫的長篇章回體諷刺小說,是古代諷刺文學的典范。《儒林外史》假托明代,對墮落的文士、腐敗的朝政和吃人的科舉給予揭露。
關鍵詞:《儒林外史》;范進;杜少卿
1腐儒的典型——周進、范進
讀過《儒林外史》的人,總也忘不了書中的周進、范進這兩個人物,他們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別著力塑造的兩個年紀老大而沒有考中科舉的可憐蟲,這是兩個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舉之前都是很窮困的,受盡別人的白眼和嘲諷。
周進六十多歲還是個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書糊口,以后隨姐夫經(jīng)商記帳,在貢院參觀時,“周進看著號板,又是一頭撞將去。這回不死了,放聲大哭起來:‘眾人勸著不住。金有余道:你看,這不是瘋了嗎?好好到貢院來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為甚么這號啕痛苦是的?’周進也聽不見,只管扶著號板哭個不住。一號哭過,又哭到二號、三號,滿地打滾,哭了又哭,哭的眾人心里都凄慘起來。金有余見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脖子。他哪里肯起來,哭了一陣又是一陣,直哭到口里吐出鮮血來?!焙髞砩倘藗兇饝獮樗枰粋€監(jiān)生進場,他就破涕為笑,趴到地上磕頭,表示要變驢變馬來報答他們。
作品將周進設定為一個皓首窮經(jīng)、迷信經(jīng)典、沉溺于制藝難以自拔的人。周進生活窮愁潦倒,不得不忍受著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輕蔑。但始終堅信科舉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實際上,周進和緊接著出場的范進兩人一個悲傷地要尋死,一個高興地發(fā)了瘋的細節(jié),都寄寓了無限深意。作者揭示出科舉制弱化了知識分子的生存能力,使他們深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神童詩》)的觀念毒害。中舉是他們唯一的生活目標,八股是他們唯一的生活技能??茍鋈舨蝗缫?,就再無其它謀生本領。周進寧可撞板,因為他深知:除了科舉,自己無法自食其力。
作者在譏諷其丑態(tài)的同時,也對人物寄寓了無限的同情。因為其用意不止于暴露科場和官場人物的污穢,而是著意批判形成他們種種性格的社會根源,極其尖銳地指明科舉對于人性的異化作用。
自此,周進的人生陡然發(fā)生了喜劇性變化。如果說從前沉淪落魄受盡冷眼,此后可謂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中舉人,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國子監(jiān)司業(yè)。
吳敬梓當然不是要寫一個知識改變命運的傳奇故事,實際上,周進的喜劇性結局大大加強了諷刺力量。這種悲喜交融的美學風格,顯示了滑稽的現(xiàn)實背后隱藏著的悲劇性內(nèi)蘊,瞬間的可笑蘊含著永恒的悲哀。
作者通過周進發(fā)跡前后士人群體對他的態(tài)度變化,批判了整個士人階層和市民社會。在寫主角的同時,也描繪了更廣闊的社會生態(tài)。
士人之間的相處之道,不是人們想象中的惺惺相惜,或者同命相憐。相反,他們之間完全是一種赤裸裸的食物鏈關系。一旦科場失意,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整個階層的鄙視和唾棄。一旦躍過龍門,躋身上流社會,便發(fā)現(xiàn)整個階層全都笑臉相迎。吳敬梓本人對此即有刻骨銘心的感受。
發(fā)跡后,從前瞧不起周進的人態(tài)度判若兩人。梅玖冒稱是他的學生;他在村塾中寫下的對聯(lián),被恭恭敬敬地揭下來裱好;辭退了他的薛家集也供奉起他的“長生祿位”。周進熟識人物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除了寫盡世態(tài)人情之外,更表現(xiàn)了科舉制度對各階層人物的間接影響,是造成污濁世風的根源。
周進前半生生活在社會底層,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來順受的性格。暮年飛黃騰達后,同情提攜同樣出身下層、同樣屢試不第的范進,表明周進秉性忠厚,迂而不惡。寫出了他性格的復雜面。在這個醉心于科舉,而心術并未大壞的讀書人身上,更可見出科舉制對士子靈魂的侵蝕之深。
范進也是一個連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個從二十歲考到五十四歲才中舉,而心理慘遭巨大摧殘的典型人物。他在生活中受盡凌辱,他要去考試,岳父胡屠戶罵他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聽到中舉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著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歡喜得發(fā)了瘋。直到挨了胡屠戶的耳光之后才清醒過來。多年的愿望實現(xiàn)了,從此可以升官發(fā)財,他怎能不欣喜若狂,以致神經(jīng)錯亂呢。
范進是一個熱衷科舉,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他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全耗在科舉上,將中舉取得功名利祿當作唯一的奮斗目標,幾十年屢試不第,也不愿從事勞動養(yǎng)家糊口,其靈魂完全被科舉的鎖鏈縛住了。范進中了舉,雖然物質(zhì)富有了社會地位提高了,但其靈魂完全被科舉毒化了,他與張靜齋稱兄道弟,說明他中舉后也成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中的一員,也會與其他統(tǒng)治者一樣欺壓百姓的。課文通過對比手法寫他中舉前后的變化,形象揭露了封建科舉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之深。封建科舉制度已經(jīng)扭曲了這些知識分子的人格和靈魂。
從這兩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看出科舉制度對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蝕著文士的心靈,使一些文人因迷戀舉業(yè)而完全被動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憤和辛酸的筆觸,寫出了他們在人格意識方面的扭曲與墮落。
2貪官污吏的典型——湯奉、王惠
如果可憐的讀書人一旦考中了進士,便可以名正言順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憐的讀書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會成為貪官污吏。其中湯奉和王惠就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書中這樣描繪湯知縣:“次日早堂,頭一起帶進來的是一個偷雞的積賊,知縣怒道:‘你這奴才,在我手里犯過幾次,總不改業(yè),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因取過朱筆來,在他臉上寫了‘偷雞賊’三個字: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雞,頭向后,尾向前,捆在他頭上,枷了出去。才出得縣門,那雞屁股里喇的一聲,屙出一泡稀屎來,從額顱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兩邊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將老師父上來,大罵一頓‘大膽狗奴’,重責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臉和頸子箍得緊緊的,只剩的兩個眼睛,在縣前示眾。天氣又熱,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嗚呼死了?!?/p>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個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門里就滿是“戥子聲,算盤聲,銀子聲,衙役百姓一個個被他打得魂飛魄散,合城的人,無一個不知道太守的厲害,睡夢里也是怕的?!?/p>
這些官吏就憑借科舉得意,升官發(fā)財,作威作福;而貪狠、蠻橫則成了他們的共同特征。這就進一步暴露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整個封建官吏政治的腐敗不堪。
3八股迷的典型——馬靜、魯編修
科舉既然成了讀書人獵取功名富貴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于是無數(shù)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鉆研八股文,其中最虔誠的八股制藝信徒當屬馬靜和魯編修了。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馬二先生,是一個為舉業(yè)而耗盡終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終把舉業(yè)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業(yè)”,他甚至迷信八股到這樣的程度,他說:“舉業(yè)二字,是從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在春秋的時候,那時用‘揚言行舉’做官,故孔子只講得個‘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這便是孔子的舉業(yè)?!褪欠蜃釉诙瘢惨钗恼?,做舉業(yè)。斷不講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話,何也?就日日講究‘言寡尤,行寡悔’,那個給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瘪R二先生是一個出入考場二十四載,依然以“生員”終身的白丁,但他仍執(zhí)著的做舉業(yè)的熱衷鼓吹者,他“勸導”匡超人說:“古語說得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而今什么是書?就是我們的文章選本了。”
這不僅寫出了馬二先生之流受害而不自覺,而且也點出了他們不自覺的原因,正在于舉業(yè)是他們能做官的唯一途徑,這就觸及了封建社會的根本弊端:以腐朽的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馬二先生(即馬靜),是一個為科舉而耗盡終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終把科舉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業(yè)”,他甚至迷信八股到這樣的程度,他說:“舉業(yè)二字,是從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的時候,那時用‘言揚行舉’做官,故孔子只講得個‘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這便是孔子的舉業(yè)。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舉業(yè),斷不講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話,何也?就日日講究‘言寡尤,行寡悔’,那個給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瘪R二先生是一個出入考場二十四載,但他仍執(zhí)著地做舉業(yè)的熱衷鼓吹者。他“勸導”匡超人說:“古語說得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袷裁词菚??就是我們的文章選本了?!?/p>
另一個八股迷魯編修認為:“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什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歪道?!濒斁幮抟堰_到了科舉考試的最高等級,實現(xiàn)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但作者寫他卻是從他在京城清苦得實在混不下去的返鄉(xiāng)途中開始的。他出場后的開場白是:“做窮翰林的人,只望著幾回差使?,F(xiàn)今肥美的差,都被別人鉆謀去了。白白坐在京城,賠錢度日。況且弟年將五十,又無子息,只有一個小女,還不曾許字人家,思量不如告假返舍,料理些家務,再作道理?!弊髡咭匀绱撕嶂P來寫這位“成功者”,其畫外音顯然是說,以整個的個人尊嚴和物質(zhì)生活享受為代價換來的翰林編修之職,除了徒有虛名外,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魯編修,一個貧困潦倒的“窮翰林”。明清時代,進士尤以能進入翰林院為榮,這是因為進入翰林院也許就是飛黃騰達的開始,自明英宗時起就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nèi)閣”的說法,所以讀書人無不以中進士,進翰林院為奮斗目標。但是,翰林雖然令人羨慕,也似乎是前程無量,但在飛黃騰達之前卻也只是個冷寂的京官,是個沒有油水可撈的清水衙門,翰林們也只是每日編編書,寫寫文章,所以,魯編修自稱是“窮翰林”也不是偶然的。
4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儒林外史》中不僅有對儒林丑類的揭露和諷刺,而且有對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頌。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祿的知識分子,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詩人王冕的形象來“敷陳大義”,“隱括全文”,并作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標準。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經(jīng)史上的大學問無不精通;而又安于貧賤,以賣畫為生,不與權貴相與,作者通過他的嘴,抨擊了科舉制度,“這個法卻定得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輕了?!痹谧髡呖磥?,文士們只有像王冕那樣講求“文行出處”,才能免于“功名富貴”的牢籠,堪稱“品地最上一層?!边@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批判意義的。
正面人物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為原型寫成的,他不熱衷功名,反對八股科舉,不愿做官,被視為“自古及今難得的一個奇人”。在他身上蔑視科舉的思想尤為突出。他說“這學里的秀才未見得好似奴才。”這對封建社會選拔官吏的制度是嘲諷,也是批判。
他敢于懷疑權威,對儒家經(jīng)典的解釋者朱熹提出大膽的挑戰(zhàn)。他說“朱文公解經(jīng),自是一說,也是要后人與諸儒參看。而今丟了諸儒,只依朱注,這是后人固陋,與朱子不相干?!边@其實是對欽定的理論標準“朱注”的否定,也是對朱熹這一權威的否定。
杜少卿輕視禮教,反對歧視婦女,反對納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他仗義疏財,平等愛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在黑暗的科舉制度下,作者極力歌頌出污泥而不染,行為中有些離經(jīng)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義的成份的真儒名賢杜少卿。杜少卿是《儒林外史》第一人物,作者著力刻畫的人物中有正派也有反派(比如匡超人),作者本意力挺的則是正派中的莊虞杜遲諸賢人,而這幾位之中,杜少卿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況,因之也成為書中花費筆墨最多、個性最豐滿、給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在杜少卿身上,作者以自己的原型,把個人的切膚之痛置放在理性的體認和歷史的嘲諷之下,寫出了復雜而多厄的文化生命現(xiàn)象。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4-0272-02
作者簡介:于文利,渤海大學文學院12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