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君
(浙江大學圖書館 浙江杭州 310058)
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分級評價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陳益君
(浙江大學圖書館 浙江杭州 310058)
文章概括了我國學術期刊分級評價的現狀,通過對我國7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等級目錄的調查分析,指出在期刊等級劃分、期刊等級命名和TOP期刊遴選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與不足,認為未來學術期刊的評價將受到未來期刊的形態(tài)變化、替代計量學和論文級別計量興起的影響。同時從正確處理學術評價與期刊評價的關系,構建以論文評價為對象的學術評價體系,要重視“期刊專欄”的評價,引入期刊稿件匿名評審的規(guī)范化指標和考慮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學科特性等五個方面提出相關的對策和建議,為改進和優(yōu)化現行的期刊評價體系提供參考。
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分級;學術評價;期刊評價;論文評價;替代計量學;論文級別計量
20世紀70年代,西方核心期刊理論開始傳入我國,到20世紀90年代,核心期刊概念已為圖書情報學界廣為熟知。期刊分級評價起始于核心期刊的遴選工作。目前,我國期刊評價界普遍認為我國還沒有一種從期刊的質量、學術、技術水平等方面為期刊定級的標準,也沒有統一的期刊定級體系和定級目錄[1]。但是,武漢大學科學評價中心(RCCSE)聯合武漢大學圖書館和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歷時一年多對6 170種中國大陸出版的中文學術期刊進行分類分等級的全面、系統、科學的評價研究,于2009年3月推出《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以下簡稱《期刊報告》)第1版,該報告將期刊分成權威期刊、核心期刊、準核心期刊、一般期刊、較差期刊五個等級[2]。這在國內外期刊評價史上是一次大膽的嘗試。目前,我國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已制定各自的期刊分級目錄,出現期刊的分類不統一、等級多樣化、稱謂自表達,存在“以刊評文”,只注重成果數量,淡化專家評議,不重視學科差異,千篇一律等本末倒置情況,沒有處理好不同等級期刊的數量、品種和比例等問題。為此,就我國期刊分級評價中的有關理念、方法、指標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概括、分析和評價顯得非常必要。本文通過對我國部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類期刊分級情況的調研,就中文人文社會科學TOP期刊劃分的原則、思路、品種、數量、比例、稱謂等問題進行實證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就目前情況而言,中國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的評級體系大致分為三類:一是由新聞出版總署和期刊行政機構、基金會、學會等推動的優(yōu)秀期刊評價;二是圖書情報及學術機構開展的核心期刊評價;三是數據庫研制機構遴選的引文來源期刊評價[3]。這幾類評價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對期刊的分級評價工作。
1.1 國內核心期刊評價概況
1934年,世界著名文獻學家布拉德福提出了描述文獻分散規(guī)律的布拉德福定律,從理論和實踐角度證明了某一學科有核心期刊的存在。1963年,加菲爾德創(chuàng)立了《科學引文索引》。1971年加菲爾德對SCI收錄的2 200種期刊上的論文進行引文分布情況的統計,發(fā)現25種期刊在所有學術論文的引用文獻中占了24%,152種期刊在所有學術論文的引用文獻中占了50%,767種期刊在所有學術論文的引用文獻中占了75%[4]。這些統計都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應”,從而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應該說“核心期刊”概念的出現是期刊分級評價實踐活動的依據。所謂核心期刊,指那些與同學科的期刊相比,情報密度大、代表著學科領域最新發(fā)展水平、所載論文的文獻壽命長、利用率和被引率都較高的期刊[5]。
我國核心期刊的評價工作始于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以下簡稱“中信所”)。1987年,中信所接受國家科委的委托,通過調研決定以《SCI》《EI》《ISR》《ISTP》四大國際檢索工具為統計依據,對我國國際科技論文發(fā)表情況進行統計。中信所每年從四大檢索系統中選擇1 300余種科技期刊為統計源,對論文的數量、學科分布、地區(qū)分布、引用和被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并每年公布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和個人的排名情況,其中最重要的是按類對期刊進行“影響因子”排名。這在很短的時間內,引起我國學術界、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高度關注,直接推動了我國對統計源期刊或核心期刊的遴選工作。1988年,蘭州大學編制了《中文自然科學引文索引》,昭示著我國第一個利用引文研制出較具權威性和學術影響的自然科學中文核心期刊,從該索引中選出了104種自然科學中文核心期刊。1990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根據國外主要檢索工具列出的110種中國科技期刊和蘭州大學提出的104種期刊,通過收錄相關大學的學報,經專家評議后提出286種科技核心期刊。1992年,由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聯合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以下簡稱《總覽》)的正式出版,成為我國核心期刊研究的標志性成果。1995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和國家教委研究生工作辦公室頒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錄》,共收443種期刊,這成為我國高校改變科研成果產出與評價機制的導火索。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研制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共收入506種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1995年,南京大學葉繼元先生撰寫的《核心期刊概論》一書的出版,標志著我國核心期刊的評價有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指導。可以說,早期的期刊等級劃分是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的劃分,而劃分的初衷主要是供圖書情報部門對中文學術期刊的評估與訂購,為讀者導讀提供參考依據,同時也為學術機構的評價、排名等工作提供依據。
1.2 國內期刊分級評價的方法
布拉德福定律是文獻計量學的重要定律之一,它和洛特卡定律、齊夫定律一起并稱為文獻計量學的三大基本定律?!昂诵钠诳钡睦碚搧碓从凇安祭赂6伞保浠居^點為:對于某個學科或某個主題來說,大量的該學科或主題的論文集中分布在少數的期刊中,而其他少數的該學科或主題的論文則分散在大量的期刊上。如果將科技期刊按其刊載某學科專業(yè)論文的數量多少,以遞減順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為專門面對這個學科的核心區(qū)、相關區(qū)和非相關區(qū)。各個區(qū)的文章數量相等,此時核心區(qū)、相關區(qū)、非相關區(qū)期刊數量成1:n:n2的關系。因此,關于核心期刊的確定,早期是依據布拉德福的文獻離散定律,采用區(qū)域法或80%法;后來,又有了引文法、文摘法和借閱率法等。
核心期刊的研究經過30多年來的發(fā)展與探索,就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評價來看,目前國內已有六大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遴選體系:(1)北京大學圖書館研制出版的《總覽》;(2)南京大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國家創(chuàng)新中心研制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的來源期刊;(3)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遴選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4)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5)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評出的“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6)武漢大學科學評價中心等單位研制的《期刊報告》,自2009年 3月推出第1版,隨后于2011年、2013年推出第2版和第3版,2016年已經推出第4版。
就中國核心期刊研究的代表性著作《總覽》來說,從1992年出版以來到2014年已經累計出版第7版。其第1版《總覽》的研制是以我國大陸出版的期刊為基礎,主要根據載文量、文摘量統計和引文分析,結合專家評審意見,最終綜合選定出核心期刊目錄;2011年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6版)對核心期刊的定量評價,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響因子、被國內外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等9個評價指標,就評價指標的運用而言比以前各版都有改進和提高。
武漢大學推出的《期刊報告》,主要采用定量維度:基金論文比、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Web即年下載率、二次文獻轉載或收錄等5個指標;定性維度的評價指標為專家定性評審[6]?!镀诳瘓蟾妗返钠诳u價體系采用6大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系數組成,影響因子所占的權重最高達到0.351 6,其次為總被引頻次和二次文獻轉載或收錄指標,分別占0.200 5和0.199 3的權重,再次為基金論文比指標權重為0.149 3,Web即年下載率和專家定性評審指標的權重都為0.049 7。我們姑且不論其權重設置的科學性,但這種透明度,讓人覺得評價結果的可信度和合理性在無形中提高了。
隨著期刊評價研究的深入,有關期刊評價的指標在不斷豐富,新的評價指標不斷出現,就現階段來看其主要評價指標有: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5年影響因子(5-Year Impact Factor,IF5)、總被引頻次(Total Cites,TC)、即年指標(Immediacy Index)、引用半衰期(Citing Half-Life)、期刊他引率(Non-selfcite Rate)、平均引文率(Average Citation Rate)、特征因子(Eigenfactor)、相對影響因子(Relative Impact Factor,RIF)等指標。但就我國的情況來看,期刊評價的方法主要是文獻計量法和專家評價法的結合,這兩大方法所涉及指標的權重到底是引文數據重要還是專家意見重要,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也是目前學術界對同行評價、被引文評價所大量取代引發(fā)各種質疑的焦點和核心。
在中國大陸高等院校中,南京大學是最早接受SCI等國際期刊檢索系統的數據來評價教授、院系的基礎研究業(yè)績、評價理科博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高校。20世紀90年代,南京大學在國內率先提出了一個五層次的學術期刊價值序列:(1)“國際一流刊物”NATURE和SCIENCE;(2)SCI、EI索引源刊物;(3)國內一流刊物;(4)國內核心期刊;(5)其他公開發(fā)行的學術刊物[7]。這種期刊價值的劃分在當時具有合理性,并且現在對國際、國內期刊在等級劃分方面也具有借鑒的作用。隨著核心期刊認知度的擴散與傳播,人們認識到核心區(qū)期刊在發(fā)文質量上也存在差異,不同核心期刊的影響力也不一樣,認為對核心期刊進行分層次或分等級的區(qū)分很有必要。目前,我國高等學校和學術機構對期刊等級序列的層次、級別和級別名稱等方面,沒有統一的規(guī)范和標準。各個高校各行其是,存在一些不專業(yè)、不規(guī)范的情況。
2.1 期刊的等級區(qū)分問題
學術期刊到底應劃分多少個等級或級次?國內學術期刊的等級和國際期刊的等級應如何區(qū)分和關聯?這是各類學術機構進行期刊等級劃分時必須認真加以考慮的既系統又嚴謹的問題。從我們調研的情況來看(見表1)[8-11],浙江大學對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等級劃分最為簡明,只區(qū)分為一級期刊和核心期刊,在一級期刊中用星號標注出人文社會科學的19種權威期刊,期刊等級目錄沒有進行學科分類,同一等級的期刊按刊名拼音音序排列;四川大學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內外期刊與自然科學期刊的等級劃分實現等級對應和等級關聯,形成了層次分明、中外關聯、文理相通的六個級次的期刊等級體系,具體分為:A1級期刊、A2級期刊、B級期刊、C級期刊、D級期刊、E級期刊六個級次;武漢大學研制的《期刊報告》(2013—2014)第3版將國內學術期刊劃分為6個級次,分別為:權威學術期刊(A+)、核心學術期刊(A)、擴展核心學術期刊(A-)、準核心學術期刊(B+)、一般學術期刊(B)、較差學術期刊(C);南京大學對SSCI期刊采用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5年影響因子和特征因子等指標,將SSCI期刊劃分為四個區(qū)。南京大學對SCI收錄期刊形成7個層次的評價方案和獎勵標準,具體為:超一流期刊、一級學科頂級期刊綜合版、一級學科頂級期刊、二級學科一流期刊、一般SCI論文、SCI擴展版、EI論文。南京大學的國際期刊等級與國內期刊等級劃分之間還存在一定的脫節(jié)問題,還沒有形成統一的體系。
表1 部分高校期刊的等級劃分與等級名稱
從浙江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寫、四川大學等高校對期刊等級劃分的情況來看,我國高校普遍重視期刊的分區(qū)分級工作,但對期刊等級的劃分還存在認識上的差異性,導致期刊等級劃分的多樣性、復雜性。這既有對期刊等級劃分的目的存在導向上的差異性,也有對相同或不同學科期刊在主觀或客觀評價上的差異,并且對國際期刊與國內期刊在等級劃分、等級的關聯上存在標準的缺乏和理論的不足等問題,從而導致各個高校各自為政、自定標準的情形。
2.2 期刊等級的命名問題
期刊等級的稱謂關系到期刊等級劃分的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和標準化問題,統一的稱謂可以在學術界形成專業(yè)化、權威性的效應。目前,不同科研機構根據本單位的需要和對期刊等級劃分的理解,自行給不同等級的期刊命名,有的是一個等級一個名稱,顯得簡單明了,易記易懂;有的是一個等級中套著多個小的等級,如浙江理工大學的一級期刊就區(qū)分為:國內頂級學術期刊、國內特級學術期刊、一級A類、一級B類。這種等級的劃分深深印著“以刊評文”的烙印,試圖通過細化期刊的等級達到公平合理、區(qū)別評價的目的。從現行等級期刊的稱謂來看:有將期刊分為一級期刊、二級期刊、三級期刊、四級期刊的;有美其名曰權威期刊、重要期刊和普通期刊的;有冠以一流期刊、核心期刊和一般期刊的,等等,不一而足。
目前,我國各科研管理機構有關期刊等級的劃分可謂用心良苦。其實,期刊質量與論文質量之間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用期刊質量代替論文質量的評價方式,即“以刊評文”的評價一直受學者的抵制和詬病。核心期刊對論文質量有評價的功能,但這種評價并非客觀、公正,它有自身的局限性[12]。針對同一期刊上發(fā)表論文存在的質量差異問題,2016年7月27日,著名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fā)表題為Time to remodel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的社論,并以Nature and the Nature journals are diversifying their presentation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為小標題,宣告Nature出版集團將重塑期刊評價方式,改造期刊影響因子[13]。Nature稱如果僅僅依靠期刊影響因子來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壞,而不注重這篇文章所帶來的潛在價值和引起的輿論影響,長此以往,這很容易導致一種病態(tài)行為。這一舉動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和大膽的嘗試。
2.3 國內TOP期刊的遴選問題
TOP期刊的遴選是各科研機構最重視、最慎重和最引人注目的工作,這種選刊的理念某種程度上體現出一個單位的學術要求、學術水準、學術聲譽和學術影響。各高等院校對人文社會科學中文TOP期刊的遴選普遍遵循“少而精”的原則,其主要依據:一是各學科專家和領導的意見;二是學科期刊在國內各類核心期刊目錄中的排位,通常選取CSSCI(或北大《總覽》)在學科期刊中排在第一位的期刊;三是各個高校自身的學科設置情況。TOP期刊的遴選更多地體現出專家意見和領導的意圖,代表著這個學校的意志和學術引導方向。為了提升本單位科研成果發(fā)表的檔次和影響,各高校通常對TOP期刊或權威期刊上發(fā)表的論文進行獎勵,引導學者發(fā)表高質量的論文,擴大本單位的影響,提升本單位的學術地位。
從我們對7所高校TOP期刊的調查來看(見下頁表2)[14-16],各高校對TOP期刊的遴選還是存在較大的差異。7所高校共涉及TOP期刊43種,浙江大學的權威期刊最少只有19種,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最多都高達30種,7所高校的相同期刊為16種,浙江大學的權威期刊與7所院校的共有品種覆蓋比例最高達84.21%,其次是武漢大學的72.73%和四川大學的66.67%,最低的是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的53.53%。其中6所院校共有的品種為《中國語文》,5所院校共有的期刊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外語教學與研究》《中國圖書館學報》《馬克思主義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藝研究》和《民族研究》,而只有1所高校獨有的期刊高達14種,南京大學獨有品種最多為6種,其次為復旦大學4種,吉林大學和浙江理工大學各有2種。這種情況表明權威期刊的遴選在不同高校之間的認識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人為的因素或多或少的存在,有學者在網上也發(fā)表尖銳的言論,對部分高校對一流或TOP期刊的遴選提出批評的意見,指出某些高校在權威性期刊遴選上存在的不足[17]。
學術期刊的定級更多地體現為一種導向作用。為了強化或扶持某一個學科的發(fā)展,適當地多列某個學科的權威期刊就會對該學科的發(fā)展起到超預期的作用。在我們調查的7所高校中,就圖書情報的TOP期刊而言,7所高校只有南京大學將《中國圖書館學報》和《情報學報》同時入選為該校的一流期刊,這對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發(fā)展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近年來的發(fā)展非常迅速,無論是人才的引進與匯聚,還是科研成果產出的數量與質量,已經從數年前的第5位躍居到全國第2位,大有超越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發(fā)展勢頭。
3.1 融媒體時代期刊形態(tài)的變化
“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tài)、技術載體和傳播平臺,尤其是以App、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新媒體的興起,打破了以往單一的學術傳播渠道,并以其快速化、碎片化、多樣化的特點對傳統“紙媒”產生巨大沖擊。在媒體融合的大浪潮下,未來的期刊通過利用技術手段,嘗試新媒體,將紙質出版與網絡出版鏈接,并最終融為一體,通過移動網絡與智能終端、電腦等傳播方式的有效結合,將文字、視頻、音頻的內容融合在一起,建立起在線投稿、同行評議、數字編輯加工、在線出版、高質量PDF文件、定制數字服務產品、知識搜索分析服務、數字化決算支付于一體的系統,實現學術期刊的傳播和運營融入新媒體,拓展和延伸傳播的領域,吸引專業(yè)化用戶的利用與關注。在“互聯網+期刊”的時代,學術期刊通過“內容生產+產品形態(tài)+渠道占有”的媒介融合與用戶互動傳播機制的形成,將重建或優(yōu)化人們對期刊信息獲取、利用與評價的方式。而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論文級別計量、替代計量、數據級別計量等評價技術的出現,必將對現有的期刊評價體系形成新挑戰(zhàn)。
3.2 替代計量Altmetrics的發(fā)展
有關替代計量(Altmetrics)的研究始于2008年。Mendeley、Twitter等網絡學術工具的使用為學術評價方法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機遇。目前,替代計量學已成為學術評價的國際慣例[18]。有的學者認為替代計量因子(Altmetrics Factor,AF)有望挑戰(zhàn)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成為新的學術影響力評估方法。國外有很多出版和信息機構,如Science出版平臺、Nature出版
平臺、PLOS出版平臺、SCOPUS數據庫、PMC OA期刊出版平臺、BioMed Central OA期刊出版平臺等采用了替代計量分析對每篇科學論文的學術影響力進行實時監(jiān)測。學術社交平臺Mendeley是開放科學運動的一面旗幟,它以讀者社群為核心的模式被認為是互聯網時代對傳統學術期刊最具顛覆力的創(chuàng)新之一[19]。早在Impact Story等替代計量因子的平臺出現之前,Mendeley的個人圖書館和文章分享已經累積了有價值的大數據,可以通過某篇論文被用戶存入個人圖書館、分享和好評的次數來衡量它的影響力。從出版機構與開源平臺的合作來看,Impactstory不僅集成PLOS的數據而且也提供了論文級別計量(ALM)的應用程序接口。可以預見,隨著學術開放運動的深化以及在線社交平臺的興起,學術社交改變了學術信息的傳播路徑,越來越多的科研人群通過Zotero、Research Gate、Academia.edu等開展開放分享和學術社交并留下大量的數據記錄,從而孕育了諸如Altmetrics等的評價體系和服務機制。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來看,替代計量不僅可以用于期刊社會化即時影響力的分析,也可以用于單篇論文的社群影響力評價。
表2 部分高校TOP期刊的遴選情況調查
3.3 論文級別計量(ALM)的興起
在開放獲取、開放知識、開放創(chuàng)新的學術交流環(huán)境下,新的計量方法和計量指標的出現,使得學術評價的對象獲得多樣化的發(fā)展。論文級別計量(Article-Level Metrics,ALM)既重視傳統的引文數據及其分析指標,也重視在數字化、網絡化、開放化環(huán)境中的Web2.0用戶的社群影響力[20]。論文級別計量是在開放學術環(huán)境和大數據技術發(fā)展背景下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評價方法,它可以追蹤學者研究成果發(fā)布后的即時性影響和社會化影響,這是引文計量所無法做到的事情,其分析的對象是論文而非論文集合的期刊,它是追蹤一篇論文發(fā)布后每日的使用量與引用量,而非一年或者多年所累積的論文集合而形成的期刊引用量;它適合在開放資源環(huán)境中,評價一篇論文或者其作者群的學術即時影響力與社會貢獻度。目前,對科研成果的評估過度依賴期刊影響因子,“以刊評文”的評價方式遭受人們的質疑。因此,由期刊級別計量(JLMS)向論文級別計量的發(fā)展已經成為今后科研成果評價必要的補充和選擇。作為一種開放平臺的PLOS已經在向開展ALM評價的機構或工具提供開放數據共享的通道,為機關團體或者個人進行開放應用程序界面(APIS)的應用開發(fā),通過獲取期刊論文的開放數據,實現從不同的開放平臺上,獲得對于PLOS的單篇論文的Web2.0用戶行為數據,通過對這些來自不同平臺的數據的存儲、挖掘和分析,形成與每一篇論文對應的即時使用數據。在PLOS-ALM的數據類型中,一般涉及使用統計、引用、社會網絡、博客和即時互動等即時數據。
隨著關聯數據、語義網、本體和云計算等相關技術的發(fā)展以及科學數據等科學資源共享制度的建立,以及旨在識別科研人員對數據工作貢獻的數據級別計量(Data Metrics,DM)等評價體系的建立,有關科研成果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將日益豐富和完善。但是,無論是Nature引入的“引用中位數”指標,還是其建議的所有期刊采用新的評價體系——引用分布(Citation Distribution)[13],其本質還是離不開引用的實質。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無論是期刊評價還是論文評價,都應建立同行評議的輿論環(huán)境和同行監(jiān)督的評價機制,既要重視即時的分享、下載、收藏、傳播等利用數據,也要重視同行的評論、輿論、質疑、肯定等信息。
長期以來,知識的評價方式主要依賴于同行評價,以引文工具為基礎的評價方式的出現,是對原有學術生態(tài)系統的重建和挑戰(zhàn)。葉鷹教授通過對獲得諾貝爾獎的代表性論文的引文情況的實證分析后指出:“既不能以被引量肯定或否定一篇論文的學術品質,也不能說被引量毫無參考價值;雖然論文品質高低不取決于被引量甚或論文長短,但被引量體現著學術影響。”[21]因此,我們應根據學術交流環(huán)境和學術生態(tài)系統的變化,運用新的學術評價方法,改變“以刊評文”的做法,建立起更加全面、公正、可靠、合理的評價體系。為此,提出如下相關對策與建議:
(1)正確處理學術評價與期刊評價的關系。期刊的分級評價是一種學術導向,它直接影響作者的選題、撰寫、投稿、發(fā)表等學術行為,直接關系到期刊稿源的流向與分布,影響學術生態(tài)系統的自然本色。因此,必須科學處理學術評價與期刊評價的關系,應維持或建立以同行專家評價為主體、引文評價為參考的評價機制,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期刊評價與論文評價相結合,引文計量與數據計量相結合,形成公開、公平、公正有序的學術評價環(huán)境,建立有利于科研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學術生態(tài)系統,遵循學術研究發(fā)展的原有規(guī)律,形成寬松的學術氛圍,有利于優(yōu)秀成果、經典著作的培育與創(chuàng)作。
(2)構建以論文評價為對象的學術評價體系。隨著數字信息傳播的發(fā)展,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OI與單篇文獻優(yōu)先發(fā)表機制的結合,學術信息的傳播已經打破以期刊為單位的傳播方式,單篇論文獨立傳播或優(yōu)先發(fā)表的機制已經建立。同時,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為單篇論文的全方位評價提供無限的可能。替代計量Altmetrics的出現,為單篇論文的在線評論、分享、收藏、討論、下載和訪問等即時利用信息的量化提供了基礎,同時結合論文被引頻次等信息,為論文級別的計量提供了可能,這使我們有可能通過對論文的評價轉化為對期刊的評價,為現行期刊評價體系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提供可能。通過創(chuàng)建以學術創(chuàng)新為重點的論文影響指數,形成論文評價的核心指標,最終實行對期刊的有效評價。論文是學術期刊的基本構成單位,論文評價是期刊評價、機構評價、人才評價的基礎,經典性論文的數量指標是評價高品質期刊的關鍵性指標所在。
(3)要重視“期刊專欄(或欄目)”的評價。學術期刊有自己的辦刊宗旨,有自身的學術定位和報道重點,而學術期刊報道的重點和特色主要是通過欄目來體現的,不同的欄目在同一期刊中的作用是存在差異的。論文是學術期刊的基本構成單位,專欄是若干專題論文的集合,是期刊重要的結構單位。作為期刊的特色欄目和常設欄目是期刊的核心競爭力所在。為人稱道的學術名刊必有為學者稱道的學科經典論文,而知名專欄是經典論文的發(fā)源地。有的期刊就整體而言不一定達到名刊或核心期刊的要求,但其中某個欄目或某幾個欄目的論文在學術界有口皆碑也是常有的事。所以,重視期刊專欄評價是對現有期刊評價體系的一種有效補充。其實,論文被文摘刊物轉載,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發(fā)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理論版或《管理世界》的理論文章被視同權威期刊的獎勵等做法,都是區(qū)別對待、重視專欄文獻的具體體現。我們必須認識到同一期刊發(fā)表的論文也存在質量的差異,哪怕是同一期刊同一欄目上發(fā)表的論文,也會存在量的不同和質的差異,這種情況已引起國際期刊出版巨頭的關注,并紛紛興起抵制影響因子的聲浪,以走出目前“以刊評文”評價方式的窘境。
(4)要引入期刊稿件匿名評審的規(guī)范化指標。影響學術期刊質量的因素眾多,其中主編、編委和稿件的評審制度尤為關鍵。經過同行專家匿名評審的稿件是確保期刊質量的前提和保障。目前我國許多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并沒有實質性的同行評審制度,不少期刊只要交納一定的版面費,文章不是太差,就能發(fā)表或出版[3]。因此,學術期刊的稿件是否實現匿名評審制度應該成為學術期刊評價的必備條件,并且對同一篇論文進行匿名評審的專家不應少于兩位。同時,要將是否收取高額版面費等情況納入考核指標,對那些以斂財為目的的期刊清除出核心期刊或品牌期刊的行列。只有符合這些基本的要素,才能真正辦出優(yōu)質期刊和品牌期刊,為學術環(huán)境的凈化提供基本的保障。
(5)要兼顧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學科特性。從狹義的角度來看,社會科學屬于準科學,人文科學并不是科學,只能稱之為學問。由于學術屬性的不同、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差異,導致成果類型和比重都存在很大的差異。人文社會科學的成果產出具有類型多樣、學術著作和學術論文并舉的特點,就引文而言,存在圖書引用比率高及引用年代久遠文獻多的特點,研究議題具有本土化、國情化或者時代性與歷史性相兼顧的特點。不同領域的學術評價須有不同的評價方式,鑒于人文社會科學學科領域的研究產出特性應形成符合其自身特點的評價方式。因此,要充分重視學科差異,體現學科評價的科學性、針對性,從而形成有的放矢的評價機制。
總之,學術評價與期刊評價具有關聯性,期刊評價是學術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期刊評價不能取代同行專家的學術評價。就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學術評價工作必須正本清源,還學術生態(tài)原有的本色,清除人為因素給學術生態(tài)系統帶來的污染,掃清“近親繁殖”“近親引用”“引而不用”“用而不引”的毒瘤,引入“論文級別計量”“數據級別計量”等方法,從論文評價入手創(chuàng)新學術評價的指標和方法,將學術研究引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軌道,營造有利于人才培養(yǎng)和大師培育的環(huán)境,營造有利于優(yōu)秀成果和經典成果創(chuàng)作的學術氛圍。
[1]張獻鋒.中國社科類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若干思考[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5):116-120.
[2]邱均平,李愛群,舒明全.中國學術期刊分類分等級評價的實證研究[J].中國出版,2009(4):38-42.
[3]葉繼元.學術期刊的質量與創(chuàng)新評價[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43(2):108-117.
[4]張耀銘.學術評價存在的問題、成因及其治理[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0(6):73-88.
[5]江乃武.連續(xù)出版物管理指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27.
[6]邱均平,呂紅,余后強.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的理念、方法和結果分析[J].中國出版,2013(6):28-31.
[7]龔放,曲銘峰.南京大學個案:SCI引入評價體系對中國大陸大學基礎研究的影響[J].高等理科教育,2010(3):4-17.
[8]浙江大學關于調整和統一國內學術期刊分級目錄的通知[EB/OL].[2016-08-07].http://www.doc88.com/p-308295656113 .html.
[9]南京大學一流期刊目錄[EB/OL].[2016-08-12].http://bbs.pinggu.org/thread-1303058-1-1.html.
[10]四川大學哲學社會科學期刊分級方案[EB/OL].[2016-08-12].http://www.docin.com/p-114890420.html.
[11]浙江理工大學國內學術期刊分級名錄[EB/OL].[2016-08-07].http://wenku.baidu.com/view/cda9bafb04a1b0717fd5dd4e.html.
[12]陳益君,陸國強.利用核心期刊評價論文質量存在的局限性研究[J].圖書館,2001(6):28-30.
[13]Nature發(fā)文,宣布改造影響因子,重塑期刊評價體系![EB/OL].[2016-08-1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805/10/ 16534268_580935710.shtml.
[14]復旦大學文科權威期刊目錄[EB/OL].[2016-08-15].http://www.docin.com/p-21245293.html.
[15]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刊物等級目錄(2009年版)[EB/OL].[2016-08-15].http://wenku.baidu.com/view/210bec1eb73 60b4c2e3f64fa.html.
[16]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分類辦法[EB/OL].[2016-08-16].http://www.docin.com/p-432877678.html.
[17]南京大學文科一流期刊目錄[EB/OL].[2016-08-12].http://bbs.pinggu.org/thread-970277-1-1.html.
[18]替代計量學(Altmetrics)——學術評價國際慣例[EB/OL].[2016-08-17].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0034-828818.html.
[19]并購三年后,再談愛思唯爾與社交文獻平臺Mendeley的整合[EB/OL].[2016-08-17].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3 928-954235.html.
[20]顧立平.論文級別計量研究:應用案例分析[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3(11):1-7.
[21]葉鷹.高品質論文被引數據及其對學術評價的啟示[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1):100-103.
The Current Statu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rading Evalu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academic journal grading evaluation in China.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 catalogues of seven universities in China,the author points out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classification,naming of periodicals and the selection of top journals,and observes that future evalu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will be affected by changes of the journal forms and the rise of altmetrics and article-level metrics.The author also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covering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which might help to improve and optimize the current journal evaluation system:maintaining appropri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c assessment and journal evaluation,building an academic evaluation system with thesis evaluation as its object,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valuation of journal columns,introducing standardized indexes of anonymous review of journal papers,and taking into account unique features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grading of journals;academic assessment;journal evaluation;article evaluation;altmetrics;article-level metrics.
G239.2;G250.2
A
陳益君,男,研究館員,浙江大學圖書館醫(yī)學分館館長。
2016-08-27